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7-06-20 19:22
共享单车口水战后,来看看线下产品如何选择策略

这年头很流行拿朋友圈截屏出来搞新闻,昨天朱啸虎和马化腾的朋友圈讨论又被刨出来说事。我想说,有资格作为这两个人的共同微信好友的人,会这么八卦和低级?居然没人怀疑这种朋友圈截屏事件真正的动机么?


话说回来,无论这次的截屏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引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线下产品的设计和投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虽然朱啸虎的言论一向跳梁搏出位,本人比较反感,但就事论事的说,共享单车的产品策略,我认为ofo的模式更符合市场现状。


这里借用一个生态学概念:K策略和r策略。偏K策略的生物通常具备这些特点:繁育周期长,单次繁殖数量低,对后代幼体的照顾投入精力多,成体的生存能力与防卫能力强,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大中型脊椎动物中,K策略的实例较多。不难发现,K策略对于严苛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但在极端条件下一旦种群严重受损,规模难以恢复,则容易导致灭绝。


而r策略生物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繁殖周期短但数量大,对后代的照顾投入精力少或者完全不照看,幼体成活率低,成体的个体较小,寿命较短,生存能力与防卫能力差。昆虫和爬行动物、小型脊椎动物中,r策略较常见。r策略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通常较差,但在适宜条件下短期内会大量繁殖,以至于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


互联网产品中,涉及线下实体产品的部分,由于在真实环境中获取和服务用户,与线上环境区别较大,因此在制定产品的设计和投放策略时,可以参考上述的生态和生物策略。


先看一个过往的案例。


早期的专车行业,用户较少且偏高端,使用场景集中在机场、酒店等商务用车场合,且处于政策灰色地带,因此采取数量较少但个体较为强大的K策略(B级车+高素质司机),这样比较合适。易到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发展慢但日子过得不错。


然而在BAT的支持下,滴滴、快的、Uber几个野蛮人杀入国内市场,并用真金白银砸出了另一个市场:快车。这个市场与传统的商务出行市场逻辑完全不同,强调实时、低价、司乘密度高,随便是个汽车就行。司机刚拿驾照也无所谓,什么用户体验,在近于免费的低价前都要跪,一时间出门买菜的阿婆也要叫个车坐一坐,正所谓白来的敌敌畏都是酸甜的。


此时由于政府的监管缺失和资本的强力推动,r策略(任意车型+非职业司机)的快车迅速抢占市场,并将采取K策略的专车(易到、神州等)逼到了墙角。


好景不长,一线城市的人口和交通压力,逼迫专车新政出台,导致专车行业的生存环境迅速劣化,赚不到钱且拿不到从业资质的司机迅速离场,而提价(或者说回归)后的价格也使得非刚需消费者转投公共交通和出租车。于是以快车为代表的低端专车受到致命打击,滴滴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并祭出“品质出行”的大旗。但是很遗憾,新的K策略巨头——以首汽约车为代表的传统出租车行业,觉醒后纷纷下海,对r策略的滴滴向K策略的进化,不啻于迎头痛击。


看回当下的共享单车,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外部环境。


从用户角度:骑自行车的技术门槛不高,加上每单一元以下的价格和频繁的需求,使用门槛也足够低,用户需求密度足够高。单车投放后产品和广告合二为一,获客成本低。那么最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当我想骑车的时候,身边要有车。


从市政管理角度:共享单车的随意摆放,对城市环境确实造成了较大影响。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通过规范停放区域、设置电子围栏等手段降低其负面影响。同时,考虑到共享单车对于公共交通甚至城市交通的减负积极作用,从大方向上还是得到了政府支持。


从运营企业的角度:投放、维修回收、调配单车,是主要的成本。鉴于当下谈盈利还为时过早,那么如何在给定成本下获取更多用户和订单,或者在相同用户和订单的情况下压缩成本,才是企业考虑的重点。


如此看下来,目前的共享单车,其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可用性价值,也就是说让用户有车可以骑。那些骂ofo制造城市垃圾的人,在想用车但周围没有车的时候,恐怕会骂的更凶。


这时候,如果摩拜单车的App告诉你,离你300米之外有一辆车,只能让用户更加沮丧。


至于联网和数据问题,在用户侧有智能手机有App,骑车的时候,数据自然就获取到了,而自行车没人骑的时候,放在那又不会爆炸,联不联网,有什么意义?


考虑到联网能力导致自行车BOM成本的提高(发电模块+智能电子锁),我们大体假设,在其他部分成本相仿的情况下,一辆联网的自行车的成本约等于两辆普通带离线密码锁的自行车的成本。在BOM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后者甚至可以只投放不维修,直接报废。


综合来看,既然用户在意的是有车可以骑,而自行车终端始终在线的意义实在寥寥。自行车的个体,无论如何设计,都是孱弱易损的,并非如机动车一般强大,那么共享单车至少在现阶段,应该采用以数量取胜的r策略。


最后说到数据,既然近期大家都在打免费战,且ofo的客单价比较低,马化腾所谓的以微信支付数据(无论是订单数还是订单金额)来分高下的论据,实在令人怀疑这条截屏的真实性。并且,在这次共享单车的口水战中,也引发对于第三方统计机构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数据是个好东西,但其价值和公允性在当下还无法体现出来。共享单车能联网当然不是坏事,如果成本和技术允许,任何物件接入网络,当然也不是坏事。万物互联,这话如此政治正确,以至于成为了一句废话。


所谓的数据和技术导向,还是要考虑实际的用户需求和实现成本的。产品和商业,本来就应该是贴近现实的。骑个车而已,联不联网,关用户什么事啊?


总结一下,线下产品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用户需求密度,以及产品的整体生存(投放、维护、政策等)成本。


判官:十余年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社交和商业化产品领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