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5-25 07:15
“乙方爸爸”光线传媒,怎就惹下了一笔3700万的糊涂账?

虎嗅注:本月初,电影《英雄本色2018》导演丁晟公开质疑发行方光线传媒,要求后者提供影片高达3700多万宣发费用和票补明细,然而光线传媒不仅理直气壮地拒绝,还发声明称“没有义务给看明细”,一时业内戏称“史上最牛乙方”。这块陈年瓜,可参看《光线传媒为何成了“最牛乙方”》一文。


书接上回,这次《英雄本色2018》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亲自下场,提出“十问”,手撕光线传媒,一时间好不热闹。本文即以此为我们解读了光线传媒这笔糊涂账背后的蹊跷,以及电影宣发这个行业的天坑。文章由微信公号“娱乐资本论”(ID:yulezibnelun)授权虎嗅发布,稍有编校。头图为官方剧照。


作者丨张潇潇

编辑丨吴立湘


5月23日晚,著名导演丁晟质问光线宣发明细的事情又有了新进展:之前的作壁上观的北京文化,正式下场了!


为了让不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娱乐资本论(ID:yulezibnelun)先简单解释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5月2日,导演丁晟在微博上发文喊话光线,要求光线提供其执导电影《英雄本色2018》(简称《英》,下同)3700多万的宣发费用和票补明细。一天之后,光线给出了堪称“最牛乙方”的回应声明。


光线的声明,首先“十分贴心地”表示了“理解导演对于票房不理想的焦虑”,随后宣称,第一,合同是和北京文化签的,成本确认过了。第二,没跟导演签合同,没有义务给你看明细。第三,票房不好“影片的品质是根本”,并斥责了“票房好的都归到影片品质好,票房差的都让宣发背锅”的“行业乱象”。


在事件发酵20多天后,导演丁晟深夜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份以北京文化为名义,加盖公章的文件。公告显示,光线于5月21日提供了涉及1000万票补和2774万宣发费的费用结算表。显然,这个结算表没有让甲方北京文化满意。隔了一天,北京文化的态度和立场变得明确起来,一纸文件,向光线提出了十个问题与要求。



除了甲方直接发声询问,北京文化这份文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光线粗略给出的宣发费用晒出来了。


以往电影的宣发费用基本上秘而不宣,普通老百姓很难知道电影的宣发要花多少钱,钱花在哪了,偶尔我们会听到《复联3》宣发费高达1.5亿美元、《捉妖记2》过亿宣发费用,某公司总裁甚至曾经在某论坛说,“一亿宣发挺容易花的,两周就花光了。”


但这么多钱,都花在哪些项目了?北京文化的这份文件给我们了一个大概的思路。那么,不如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光线这3700万花在哪里了。


各位苦逼的乙方,也许我们也能跟着光线学做粗略的宣发预算表,走上“最牛乙方”的道路。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1-1: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的舞美设计、搭建、道具、硬体、场地设计共列支的1877916元,请提供相应的明细,具体到舞台板、展架等发布会涉及的所有费用的细节。


小娱解读1-1


首映式加路演花了将近两百万!这个费用对小成本的电影都够拍摄费用了。


据宣发行业人士透露,首映式所用的费用主要是请明星和场地搭建,便宜点的几万块搞定,贵的几十万,影院一般不收场地费,当然不排除找很贵的场地,请大牌明星站台会出现天价首映礼的情况。


路演的花费也很少,基本上只有主创的机票住宿费用,高校和地方影院往往免费提供场地,只收取票务回报。


那么《英》的首映礼是啥样呢?


河豚君据公开资料获知,这部电影的首映礼办了三场,北京青岛和广州,北京的稍微大一点,在万达国际影城,请了一些明星,有吴京、唐季礼、赵天宇、田蒙,时尚集团总裁苏芒,袁弘、张歆艺、李沁、刘天池、高亚麟等,至于这些人是花钱请的还是友情捧场,尚不清楚,但是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青岛的同样在万达影城,广州在一家W酒店,后两场就只有主创现身,花销应该只有一些机票住宿费和场地搭建费。


三场首映礼的场地是这样的:





路演方面,这部片子安排了深圳、东莞等11城的路演,每场路演安排了一到两个主演见面,而据一位参与该片部分路演的网友爆料,该片的路演影院免费提供场地,承办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安保,光线零开支,光线也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包场送票。


与之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隔一天上映、且都是由猫眼负责发行的《神秘巨星》,当时有媒体称其一共花了3000万的宣发预算。效果呢?排片差了接近40%。


而且《神秘巨星》作为和中国搭不上什么交情的印度引进片,路演和发布会竟然请到了邓超、黄渤、陈可辛、刘国梁、唐季礼等大腕,这份费用可是花的明明白白。


所以《英》路演的机票住宿和首映的场地搭建,需要花费近200万吗?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1-2: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的媒体相关费用共列支的459523元,请提供媒体名单及车马明细。


小娱解读1-2


这一块总支出超过45万,但网上查了一下,该片首映礼媒体的声量并不大,仅有网易、新浪、人民网等不到十家。


据一家地方媒体和一位网友描述,路演时,光线在车马费上给的相当小气,以往都是300元每人,光线仅给200元每家,给某网媒发布新闻时,还表明没有预算让其免费发放。



那么45万这么节省地花,应该有超过两千家媒体参与了发布会、首映礼和路演,不知道这些稿子都投到哪里了?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2:新媒体渠道费用共计列支的1531800元,请提供具体渠道投放列表及费用明细。


小娱解读2


新媒体渠道费达153万,同样是超过百万的费用。据了解,新媒体渠道费包括了微博、微信、头条、影评人、各大平台的口碑维护等。


曾经有网友在搜狗上寻找微信上新媒体渠道的痕迹,发现几乎都没啥营销




但其实搜狗的微信搜索查得不是太全,河豚君从微信自带的搜索以片名搜索,相关的文章还是挺多的,不过很多都是影城自行发布的影讯。至于其他不知名的文章,很难辨别哪些是在这笔新媒体渠道费里的。


作为大IP的翻拍,又有名导名演员加入,这部片子是1月中旬这个普通档期比较引人注目的片子,很多大号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以负面评价居多。而各大平台的口碑维护,很遗憾,我没看到任何维护的痕迹。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3:节目录制通告及媒介执行共计列支的1713479元,请提供各通告花费明细。


小娱解读3


节目录制通告费及媒介执行171万?这项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


明星上节目给电影做宣传,一般属于双赢,明星增加了曝光,节目获得了资源,不需要谈钱。而且参与电影的明星,合同中一般都会写需要配合做多少宣传活动,这项是不需要花啥钱的。


况且,河豚君在网上查了下,也没查到明星上什么大节目呀?只有高晓松的《晓说》稍稍宣传了几句电影,应该也是友情帮转吧。那这171万用来做什么了呢?河豚君百思不得其解。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4:宣传赠品共计列支的427500元,请提供宣传赠品的名称、数量、费用明细及具体用途。


小娱解读4


宣传赠品就花了42万,但是从媒体报道上无法找到这项开支,这项只能跳过。


那宣传赠品花了几十万正常吗?河豚君咨询了几个业内人士,都表示四十多万太贵了,正常也就十几万,但每部片子不一样。


河豚君猜测,丁晟导演穿着维权的那件印有“规矩”二字的T恤,没准就是用这42万里的费用制作的。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5:光线海报制作的票房海报1、票房海报2及票房海报3这三款海报均属于新媒体海报,已支付过新媒体物料费,为何重复列支该笔费用?


小娱解读5


因为北京文化的十问并没有给出物料费,所以票房海报重复列支这个河豚君不太懂,咨询了几个业内人士,有的表示,票房海报一般都是公司美工做一下,不花钱。不过因为票房海报属于宣传后期的物料,所以后期追加费用也是有可能,结算方法各家也不尽相同,河豚君在网上没找到这三张票房海报。


所以这个重复列支的海报钱是花哪了?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6:物料制作费用普遍偏高。例如预告片制作费的市场均价为60000~130000/支,而光线制作的预告片列支的金额为200000一支,远远高于市场价,请予以说明。


小娱解读6


物料制作费用这个,报价可高可低,只要双方接受,13万也好,20万也罢,再说光线作为大的服务方,溢价贵了数倍也是有可能的。但按道理说,物料的报价应该是在制作前就有预算报价的,双方同意才开始制作。是制作费后期超支了?还是之前双方就没有达成一致呢?


至于这20万预告片做出来的效果,河豚君看了一下,基本就是简单的影片素材剪辑,节奏和悬念都比较常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特效,值不值20万这个价,见仁见智吧。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7:院线喷绘制作费、公关、落地抢票共计列支的2040000元,请提供明细。


小娱解读7


院线喷绘、公关、落地抢票三项合并在一起列支确实有点怪了。不知道院线公关费在这个项目里占多大比重。


但在如此大的公关之下,《英》上映时,同期电影中预售时排第一,同期竞争也并不激烈,但首日只拿到了15.2%的排片,处于三四位,黄金时段的排片更低,低于猫眼宣发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惊悚片《谜巢》,甚至和文艺片《奇迹男孩》一个排片水平。猫眼预售数据还出现连续两天数小时不更新的情况。


这两百多万为何只换来这样的排片效果呢?


也有发行公司负责人告诉娱乐资本论:“费用之间比例不匹配,哪有院线只花200万,宣传赠品却做了50万。”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8:票务补贴、院线抢票以及电子券的费用是有重叠的,请提供列支的1185450的电子券、8000000的票务补贴的支出明细。


小娱解读8


河豚君试图在网上寻找118万张电子券和800万票务补贴的痕迹,确实找到了一些票务活动,但是仔细一看,发现大多数是王凯的粉丝团组织的!包括很多媒体的营销也是王凯粉丝团。不得不佩服,王凯粉丝团果然是用爱发电的典型,看看人家这明细给列的!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9:对于列支的10000000元的票补费用,请提供售卖期间每天的补贴力度与活动截图、全国各影院每天的出票量、所有补贴的交易订单及分影城的补贴数据。


小娱解读9


票补数据,因为目前留存的数据都是以票补后的票价显示的,所以河豚君是查不到了,但据网友爆料,《英》上映的时候,票价是同档期最高的,这个不知道有没有代表性,目前河豚君也没有证据证明这1000万的票补花没花出去。


网票1000万,按照30块钱都做19.9补贴10块,全部花完1000万预算部分也只带出来1500万票房。有从业人员表示,网票消化率非常依赖片子本身,即使全部19.9也不一定卖得动。光线的1000万票补极有可能没花完。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点10:对于列支的2265847.53的税金,请提供明细及凭证。


小娱解读10


税钱200多万,不过河豚君咨询业内人士过后发现,这笔钱属于正常支出,国家的税率是6%,3700多万的宣发和票补,税金确实有这么多(如果确实花了3700多万的话)


另外,小娱计算一下,发现十问里列出的费用加起来有2105万,还有600多万没有列出来,不知道是什么项目,不少同行都推测为给到院线的费用以及物料拷贝的费用。


另外一般而言宣发公司都会留一部分钱做第二周准备,《英》就挺了一周,不可能不剩钱。


结案


看完了北京文化十问光线,河豚君不得不感慨,光线这次电影宣发的账目是多么模糊,流程是多么诡异,难怪一直不怎么发声的北京文化也忍不住了。


几位宣发行业的朋友也感慨,按照正常程序,电影宣发是有报价预算,双方在策划阶段就有宣发方案明细表,要经过反复沟通确认,才会开始执行,结案的时候按照方案来做结案,哪些全部执行了,哪些略有变动,加以说明就一目了然。而出品方一开始直接打全款,最后一笔糊涂账的神操作也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在等待光线进一步拿出明细的同时,相信这个事件也给各位导演和宣发公司上了一课。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导演在拿出真金白银给宣发团队做项目的时候,还是得擦亮眼,长点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