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为什么中国人智商高,GDP却不高?
2018-10-02 09:00

为什么中国人智商高,GDP却不高?

文章所属专栏 梁建章:人口保卫战

虎嗅注:2006年,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和芬兰坦佩雷坦佩雷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塔图·万哈宁合著的《智商与全球不平等》一书的出版,令学术界乃至整个世界知识界侧目。尽管内容因涉及种族歧视而饱受争议,梁建章却认为其扎实的研究、翔实的数据仍极具参考价值。


书中揭示,中国人的人均智商排名世界第11位,甚至高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传统老牌发达国家。与这一令人倍感欣慰的结果相对应的,却是我国较低的人均GDP水平。


除此之外,中国无论从历史上的创新发明质量、数量,到近现代的华人在海外经商、求学过程中的卓越表现,乃至国内近些年的研发投入、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种种因素综合来看,我国未来的科技进步具备着坚实的基础。


因此梁建章认为,中国的科技和经济还有巨大潜力和成长空间。


中国人的智力水平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本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维基百科的词条“历史性发明时间表”(Timeline of Historic Inventions)列出了人类有史以来共133项重大发明。在这些发明中,15世纪之前的有78项,其中30项出自中国,占38%,远超其他可比地域。


实际上,中国人口的基本素质与任何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认知科学认为,智商测试能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整体智力,包括理解、抽象、推理、演绎等能力及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设计合理的测试结果不受文化背景影响。


理查德·林恩(Richair Lynn)和塔图·万哈宁(Tatu Vanhanen)在2006年出版的《智商与全球不平等》一书,因涉及族群间的智商差异这一敏感话题备受争议,但该书囊括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智商测试结果等翔实的资料,极具参考价值。


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存在差异,按照PISA测试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语言能力的结果,东亚文化圈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学生的成绩最高,欧洲和美国其次,中东和印度随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最低。

 

在国际比较上,《智商与全球不平等》根据19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得出人均智商与人均GDP相关性高达0.7,证明并非由于人均GDP高导致智商高,因而说明国际间人均智商的差异,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经济成就上的差距。


按认知科学的结论,中国人均智商处于世界最高之列,但中国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说明要达到与人均智商相适应的水平,中国科技和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华人的高智商也表现在经商方面。在海外经商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东南亚,虽然华人只占东南亚人口的6%左右,但根据福布斯2012年世界最富排行榜,在东南亚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华裔约占2/3;其中最富裕的10人中,华裔占了9人。根据Rigg(2003)的估计,华裔分别只占菲律宾1.3%、印度尼西亚3.8%的人口,但在两国的上市公司中,华裔资本所占份额分别为55%与73%。

 

在教育方面,美籍华人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旨在奖励青少年杰出科研成果的“英特尔科技奖”被称为小诺贝尔奖,该奖项设立11年以来,获得最优奖的110名学生中,华裔有23名,占21%;在过去5年的50名获奖者中,华裔有14名,占28%。“英特尔科技奖”推崇原创性,华裔学生的杰出表现印证了华人的出色不仅体现在优异的考试成绩上,更体现在超群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


又比如,在美国最著名的初中数学竞赛Math Counts中,过去5年的冠军有4人是华裔,而华裔仅占美国人口的1.14%(美国人口普查局,2012)。

 

中国中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也领先于世界。一项名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对6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万名学生测试后发现,我国上海市高中的学生得分最高,比同在得分靠前的来自其他亚洲国家如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的得分高得多(见图10-1)。上海是中国唯一接受测试的地区,但该项目认为中国其他大城市也会取得类似的成绩。


图10-1  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学生的表现比较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09年数据库。


除人均智商不低于任何民族外, 中国的文化特质也非常有利于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国人追求世俗成功,勤劳程度不在任何民族之下。在中国随处可见夜以继日作业的工地, 而这在其他国家难觅踪影。中国人有更强的忍耐力,注重长期和整体利益。当然,无论是智商还是文化特质都只是潜能,只有通过后天的发挥才能推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虽然中国古代在经济和科技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为何到近代落后了?前面几章已经对此做过论述,主要是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个是地理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在地理上相对封闭,远离其他文明,所以即便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作为一个文明并无人口优势。


至于巴比伦、埃及、波斯、希腊等古文明,虽不像中华文明这样一脉相承,但它们之间存在相当多的交流并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在承载着这些古文明的地域上,其整体人口规模要超过中国。近代,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变化,欧洲与近东、中东及后来的美洲不断有人员接触和思想碰撞,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交流, 而中国则在地理上远离这些文明,又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科技创新落后。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先进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地理上的劣势。只要中国保持开放,其人口规模的优势就会充分发挥。


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势

 

前面几章已经充分论证了,人口规模是创新的一大优势。


产业竞争是科技竞争的重要体现。很多产品的竞争首先在本土区域内进行,人口众多的国家容易形成更细分、更多样化、竞争更激烈、规模更大的市场。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 很稀奇的创意产品,哪怕万分之一的人需要,也可形成13万人的市场,足以催生一个行业。对于成熟的产品, 庞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参与者,让优胜劣汰下的胜出者更强大。此外,庞大的本土市场可让本国企业在全球率先达到规模效应,实现盈利,并尝试和发展先进的技术,再逐步占领海外市场。


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的分割乃至政治边界的存在,全球化的经济循环并不能完全取代较小范围内的经济循环。尤其是在越来越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行业, 在这些行业中,创新公司需要和客户共同来磨合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 程。在这方面,中国公司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本土客户群和数据。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人口最多。


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培育出来的大批美国企业,凭借本土成功所积累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财力,走向国际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因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成本几乎不随市场规模增加,规模效应在信息产业中尤为突出。


同样得益于庞大的人口规模,美国的生物医药技术遥遥领先。一种药品的开发需投入5亿~20亿美元,而药物被批准前要经过的临床试验常涉及数以千计的特定疾病患者。这种规模的资金投入和临床试验非一般国家所能承受。像瑞士的罗氏和诺华、英国的葛兰素史克等制药公司,在美国雇用的人数都多于在其本土雇用的人数,而产品销售的最大市场也在美国。


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和通信条件落后,中国的众多人口并未形成有效市场,但现在中国已成为能源、钢铁、建材、电器、汽车、网络等行业的全球最大市场。


2013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整体规模较小的中国商业在电子化程度上已高于美国。这种新兴行业的异军突起,反映了人口优势对扭转技术竞争态势的意义。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在几乎所有行业中拥有世界第一的规模, 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依托本土市场的规模优势走向世界,如华为、联想、腾讯等就已经在海外崭露头角。


高铁建设高歌猛进,成为中国向海外拓展的名片。美国在1965年就曾讨论高铁计划,但现在依然是空中楼阁,原因是人口密度不够,经济合理性不大。中国航天事业循序渐进,而美国虽在冷战时期因关乎存亡曾竭尽全力,但现在有些难以为继。这种新兴行业的异军突起反映了人口优势对扭转技术竞争态势的意义。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虽然领先的行业还很少,但几乎可以在所有行业中参与国际竞争,这点无国可比。


人才规模的优势

 

人口众多不仅促进市场多样化和层次化,也是形成庞大人才规模的基础。大学教育是目前从事科技事业的基本条件,大学及以上程度的人口规模才体现为科技发展的优势。虽然美国人口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在2007年前,美国的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总人口一直多于中国。这是美国科技力量长期领先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一情况在2007年发生了逆转。中国大学生的增量和存量将在未来远超美国。


从质量上来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也毫不逊色。为证明这一论断,不妨看看美国博士学位候选人的种族构成。美国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博士研究项目,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毕业生会在美国大学里竞争博士学位。来自某个国家的博士候选人的份额,可以反映那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2006年,在美国大学的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来自中国的博士生数量达到33.5%。来自欧洲和印度的毕业生分别占13.8%和11.9%,而所有来自拉丁美洲的学生总数一共占4.2%, 仅为中国学生总数的1/8。得益于人口规模优势。


中国在研发资金和人员方面正迎头赶上,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图10-2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例。明显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研发投入的强度普遍更高。对于中国,我们画出了1996~2014年的研发投入强度。


2002年,中国的收入水平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均值的1/5都不到;201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中位数,到2012年则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均值(1.88%);截至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上升至2.05%,整体上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在研发人员方面,1996年,中国每100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是443 人。截至2014年,中国的研发人员比例上升至每100万人口1113人,仍不到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科技发达国家的1/4。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研发人员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它们。


图10-2 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

注:中国的数据范围是1996~2014年,其他国家是2014年或能获取的最新年份。

资料来源:Word Bank,2015.


科技创新大国正在崛起

 

科研人才和研发投入的规模优势,为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数,从1995年的83045件火箭般地上升到了2014年的230多万件,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中国于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接收国。2016年,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32万件,较前一年激增45%,仅次于美国的5.6万件和日本的4.52万件。


事实上,中国的专利不仅数量增长快,质量增长也很快:一是从专利结构看,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的占比,从1995年的8%上升到了2014年的18%。2005年,授权给外国申请人的专利占比超过20%,而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至7%。这说明自2005年以来,自主创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是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获得的专利数量,在1995~2014年年均增长达到30%,超过在中国获得专利数量的增长率。


虽然中国直到2015年才有第一位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但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由出版《自然》科学期刊的集团发表的指标,以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及机构在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该指数基于全球自然科学领域的68份科学期刊,虽然数量不到世界全部科学期刊数量的1%,但涵盖了路透社所列的科学引用文章中的30%,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指数数值是指各国和地区及机构在所列期刊论文中所占的份额。


在基于2015年全年数据的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名列第二,达到第一名美国的37.7%,超过英国和日本之和。此外,中国的指数在主要国家里上升最快;与该指数首次发布的2013年相比,中国上升了43.4 %,美国则下降了8.1%。从机构排名来看,中国科学院稳居第一;北京大学超过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南京大学超过加州理工学院和霍普金斯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过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超过芝加哥大学与杜克大学。


另外,遍布印度各地的印度理工学院,仅排在137位, 列在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之后。中国在该项排名中的表现说明,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中正快速接近世界顶尖水平。

 

有些人看低中国的理由是,中国没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学或诺贝尔奖得主。然而,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诺贝尔奖通常在科学家做出成就后的许多年才颁布。美国在20世纪之初就已经成为创新的领导者,但它的大学成为世界翘楚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一流大学在政府庞大的教育预算支持下,已经能够吸引世界上最好的学者。此外,中国学术出版物的数量也很快就要赶上美国。再过二三十年,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