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冯鑫没有左膀右臂丨暴风(下)
2018-12-11 17:30

冯鑫没有左膀右臂丨暴风(下)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产品专家梁宁在《公司的四种驱动力》中提到:“所有能腾空而起扩大体量的公司,都是因为抓住了某个关键机会。但如果只是抓机会的能力强,建立用户驱动的能力不强,基本上就是百团大战里2VC的那批死亡者。没有用户驱动,所有靠机会崛起的企业,都是速生速死。”

 

暴风的二次翻红有运气成分。2015年A股开闸,彼时A股科技股的稀缺,找遍市场只有一家乐视网,这使得暴风甫一登陆,就大受欢迎。再加上碰巧赶上的VR热,暴风讲出的VR故事立刻获得了市场认可。

 

这一系列“偶然”造就了暴风的奇迹,使得冯鑫本人也忽视了他在战略、资本、管理、用人上的短板。


在上篇中,我们阐述了暴风战略、资本上的问题。但无论是战略还是资本,最终还是归结到“人”的问题上。


暴风发展的十几年,冯鑫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稳定的管理团队。2015年上市后,原管理团队中的6名副总裁悉数套现离职。随后冯鑫一方面在内部提拔,一方面聘用职业经理人。但无论是哪一条路径,都没能出现左膀右臂式的辅助角色。“冯鑫用人非常挑剔,但是却没有花大力气在找人上。”有暴风离职高管如此评价。


马云有十八罗汉、雷军有十四名合伙人,但上市后的冯鑫却成了孤家寡人。暴风的案例下篇,聚焦在冯鑫的用人和管理上。


用人:缺失的CFO

 

如果企业掌权者不懂资本,那可以通过雇佣擅长的人来弥补。但上市后,暴风CFO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

 

上市之前,暴风CFO为曲静渊。曲静渊曾任金山财务总监,后跟随冯鑫一起创业,是暴风的元老级人物,在暴风拆除VIE回归A股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暴风上市后两个月,曲静渊便“因个人原因”辞职。与她前后脚离职的还有董事张震、副总裁王刚。

 

暴风原高管王强(匿名)告诉虎嗅精选:“原来曲静渊给冯鑫管钱,曲是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当资金吃紧她会及时提醒,曲离开后就不行了。”

 

接替曲静渊的是毕士钧。毕士钧,投资出身,曾在中信证券当人投资管理部高级副总裁,后来任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的高级副总裁。

 

2010年暴风拆除VIE时,金石投资接盘了暴风部分美元基金的份额,毕士钧作为金石投资的代表成为暴风监事会主席,也与冯鑫熟识起来。

 

从公开资料来看,毕士钧2004年北大毕业后的从业经历均在投资领域,并无担任CFO的经历,也并没有操盘上市公司投资并购的经验。

 

CFO的经验缺乏,加上CEO对资本的认知不清,导致暴风没有在股价表现最好时做出融资反应,直到7月股价出现下降趋势才后知后觉。“股价最高的时候,我们是主角,却表现得像个吃瓜群众,把这当作表演在看。”去年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冯鑫曾如此说道。

 

李伟(匿名)曾任职暴风战略部门、与毕士钧有业务接触,在他看来,毕士钧是投行出身,在证券、投资方面十分专业,“但说白了,上市后暴风的一系列操作已经超出毕士钧的能力之外了。”

 

稻草熊影业等的并购失败,使得冯鑫对毕士钧的看法发生变化,开始“慢慢不信任毕士钧了”。2016年7月,冯鑫挖来奇虎360投资总监张燕,担任暴风战略投资副总裁,瓜分了毕士钧强项投资业务。后期,毕士钧除了证券、财务之外的业务基本不再参与。

 

在今年7月份的那次内部对谈中,冯鑫将对毕士钧的不满摆在明面上:“暴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三年时间,由于我和团队在这方面零经验,能力也很差,所以没有完成任何一次的融资和并购。”

 

“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改变和努力。在过去一年内更换了CFO、董秘和券商,重新搭建整个团队,把上市公司应有的并购和融资通道重新打通。在A股环境里,不能只是吃亏。承担A股的压力,也要利用好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

 

冯鑫将希望放在新一任CFO姜浩上。公开资料显示,姜浩无论在管理还是财务上经验丰富,曾任海尔美国CFO、亚信集团CFO等。

 

“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起初会寻求一个大平台供职。然而我加入暴风集团,最主要看的不是这个企业,而是看中冯鑫这个人。企业是一个动态的东西,最终还得看人,领头人是核心要素。特别是前沿性企业,人的作用超过了其他任何因素。”2017年9月刚刚接任暴风CFO一职的姜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述加入暴风的原因。

 

加入暴风后,姜浩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牵头成立了暴风集团运营管理办公室,囊括财务、人力、运营三大职能。并着手裁员、降薪,2017年暴风集团全员没有发年终奖。“姜浩是一个手段非常强硬的人,把成本规划的非常严格。”与姜浩有业务交集的暴风离职人士说。

 

但这引发了姜浩与暴风原高管的矛盾。李媛萍是暴风助理总裁,分管营销业务,2010年加入暴风,算得上暴风的老人。由于营销中心占了暴风大量资金和人力预算,所以姜浩将主要一刀砍在营销中心上。这引起李媛萍的强烈不满。两人曾当着员工的面,拍着桌子吵了起来。“这个冲突非常大,你砍我headcount(名额),我怎么干活怎么完成指标。”上述离职人士说道。

 

暴风的高管团队,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金山带来的创始团队,如曲静渊,他们大多对冯鑫本人十分了解,共事多年;一类是暴风内部成长起来的,如崔天龙、李媛萍,他们大多缺乏更大公司的从业经验,但对暴风饱含情感。另一类是上市后加入的职业经理人,如毕士钧、姜浩。


金山带来的创始团队在暴风上市后悉数退场。内部提拔起来的,被给予厚望的是副总裁崔天龙,崔天龙2008年加入暴风,从产品经理做起,后担任产品副总裁,因暴风影音在线产品表现突出,一度被视为暴风二号人物。除此之外,你很难说得上从暴风里走出了哪位名号响亮的管理者。


上市之前,冯鑫曾经问自己的管理团队,暴风上市后最缺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人才。但冯鑫对职业经理人有一种偏见,他曾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将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进行了对比,说:“我没有在大的业务条线用职业经理人,都用创业者,这些人绝对不是混社会的,都是在一线很久、摩拳擦掌准备出来创业的,这些人很容易判断出来,有三个核心点:1、志向不同,创业不能为了钱财名利,否则老板看重这个,手下也为了这个,两方天生是打架的;2、要有胸怀。能容人容事,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定要懂得牺牲点东西。3、保持学习的状态。”


不过在上述冲突中,冯鑫少见地站在了职业经理人姜浩这一侧,“冯鑫意识到管理和成本管控上的问题,知道需要有一个比较强硬的人,来帮他把这些事情搞定。”


“冯鑫身边没有一个有能力而他又信任的人,姜浩算是一个。”李伟说。

 

但是从现在来看,姜浩的那些举措也没有太大的起色。11月15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CFO姜浩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


管理:频频更改的管理模式

 

冯鑫和姜浩达成一致的是:暴风需要提高管理效率。

 

此前,在管理上,冯鑫一直学习小米雷军。

 

小米摒弃了传统公司通过制度、流程来保持控制力的树状结构,小米的架构直面用户,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雷军将权力下放给合伙人,类似于“地方自治”,合伙人拥有较大自主权,且不互相干预。同时,业务部门内没有层级关系、职级名称、不考察KPI,所有人看上去都是平等的。雷军说,小米的架构只有三层:联合创始人-部门负责人—员工。

 

仿照小米,在2013年前后,暴风打破了原有的组织架构,实行业务线制,各个副总裁分管一条业务线。后来如暴风魔镜等,也沿用这一管理模式,每个业务部负责人都被称为合伙人,拥有很大自主权。

 

这似乎与冯鑫所崇尚的无为而治恰好吻合。

 

然而,小米模式对合伙人的能力要求极高,如果能力不够,将会极大制约其所管辖业务的发展,并导致效率低下。如上文所说,暴风的高层管理团队算不上优秀。

 

一名跳槽到暴风的技术人员,面对内部管理风格有些惊愕:“暴风有点像互联网公司里的国企,KPI存在感特别弱,达到了没有奖励,达不到也没有处罚。基层员工没有压力,待在那里很舒服,只要按时上下班打卡,哪怕什么也不会开掉你。”“有种桃花源记的感觉,不知有汉。”

 

冯鑫意识到公司的管理效率低下,尤其是在资金紧张的当下,他试图进行规范。

 

去年3月,在北京郊区,冯鑫拉来公司的所有中高层,开了一次培训会。冯鑫花大量时间分享了他对“三板斧”的思考。

 

“三板斧”是阿里巴巴的近二十年来所总结的管理方法论。在阿里巴巴,每个管理者按要求至少参加一次三板斧培训。2016年的湖畔大学上,马云对外讲述了阿里三板斧是什么。他将其分为了上三板和下三板,“上三板斧”:使命、愿景、价值观;“下三板斧”:人才、组织、KPI。

 

冯鑫进行了改良,他并将“三板斧”具体化,认为在暴风这个数百人的团队,中高管理者在开展业务时要先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去考虑怎么做。

 

仿照阿里,暴风的几十名中高层进行了三天的三板斧培训。“主旨就是一个,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如果不能解决,说明你没有想清楚。”参与到那次培训的暴风员工说道。

 

在具体落实中,中层员工先召集团队讨论存在的问题或者要创建的项目是什么,要不要解决或要不要去做,如果要去解决去做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并用一张流程表,将每个模块记录,然后交给分管业务的副总裁或者直接交给冯鑫来判断是否执行。

 

为了鼓励内部用三板斧的方法论,暴风内部甚至专门设立了一笔奖金。

 

“可能是他意识到之前公司的管理太粗放了,想以此梳理流程进行规范。但在执行中,他高估了组织的执行力,不是有一个奖金就能推行下去。”

 

于是三板斧推行了不到半年便不了了之。


在接受雷晓宇采访时,冯鑫坦然在管理方面他有十分明显的缺陷:“我做企业十年,几大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点都不懂管理,也不学。不会融资。其实还有一个,从来没去找大风口。我看到的机会都是这种,比如说,这次产品做得不好,怎么做得更好;要这么做下载才会成功;视频从客户端切入效率更高……我会这样去做事情,更像是个商业操盘手。”


他似乎也没计划把企业做到多大,全靠机缘,分外佛系:“我从来没想过这个事情到底有多大,心胸没那么大,一想,觉得够大就好了。我能在基础服务里争取第一,但你没有再往远看一点。像马云、小米这样的战略意识,我是没有的。”


暴风的二次翻红确实是运气成分更为重要。恰巧成为拆VIE结构回归A股的第一家公司,恰巧赶上VR概念大火。 这一系列“恰巧”造就了暴风的奇迹,使得冯鑫本人也忽视了他在资本、管理、用人上的短板。如今偶然消退,暴风终究还是要回归到产品上来,而这是冯鑫擅长的,“冯鑫是一个非常追求卓越的人,哪怕扫个地也会扫的非常干净,做产品也是。”熟悉冯鑫的人说道。

 

现在冯鑫将精力都放在TV上,这是暴风在VR、影视等都失败的无奈选择,但确实也是当下暴风的最好选择。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