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1-14 08:20
张阿姨式的中美关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冯仑,编辑:王滔、陈润江,顾问:王淑琪


认识张阿姨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候中美之间有一段“蜜月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人员往来非常频繁,中国人去美国旅游、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来华投资也是不遑多让,前赴后继。在这样的背景下,“9.11”过后不久,我也率我们公司踏上了纽约的土地,开始了在世贸一号楼重建过程中的工作。


在这栋重建的最高楼上,我们希望能建一个叫做“中国中心”的特别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有商务中心,有活动中心,还有米其林的中餐厅,等等。正是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不停地推广中国,告诉大家什么是“中国中心”,“中国中心”要做点什么?总之,为了这些推广活动,我们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在纽约显要的位置和场所,不断地邀请和中国有关或者和中国没关,但在美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纽约非常重要的商界人物、社会名流、艺术家、媒体人士,以及各种各样有头有脸的人。


高达 541 米的新世贸中心一号楼是美国最高的建筑物


记得在无数次这样的活动中,有这样一回,我作为活动的主人,照例在招呼所有到场的贵宾。在贵宾当中,美国男性一般身形都比较魁梧,美国的女性身材也比较高大、凹凸有致,显得比较open。在招呼客人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看到一位身材娇小的亚洲女性,拿个酒杯浅吟轻笑,不时地走来走去,跟大家交流。她的英语似乎不是特别流利,但是看上去她和许多人都非常熟络。面目清秀,虽是中年但保养得很好,有一个非常年轻的状态。因为我的英文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也想找个会说中文的聊几句。于是我上前跟她攀谈,问她是不是能说中文。


她一看到我,突然非常开心,说:“冯先生我知道你,也了解你们公司在这做的中国中心。我们家老头也是做房地产的,在纽约,跟你们一样很有实力。”她表现得很活泼,也很开朗。我非常好奇,就问她:“你先生做房地产,从中国来的吗?”她说:“不是的,我先生是美国人,犹太人,在这有很大势力,做得很好。”她似乎掩盖不住兴奋,急切地要告诉我她先生的家世背景,她先生在纽约有多么了不起。


她的普通话略带些江南腔,我心里暗暗地判断她大概是个上海人。因为在公众社交场合中,上海人通常很愿意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透露她因为有财力的支持和犹太人老板的背景而得到的一种幸福。


于是我跟她换了一张名片。她的名片上写着“某某某地产公司”,职务大概是董事。她姓张,就暂且称她为张阿姨吧。我问她:“你老公怎么是美国人,犹太人?”张阿姨哈哈一笑,说:“这故事说起来长了。改天你到我家去,到我家看看。好不好?我们家就在隔壁的一条街上,有一个很大的大厦。”


这话勾起我的一些好奇心,我把我们公司的同伴招呼过来,“这是张阿姨,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们这两天去张阿姨家看看,聊聊。”这时候其他几位中国客人,有在纽约的,也有从大陆来的,一听有这么一个中文说得这么好的阿姨,也都过来,说:“好,我们都一起去。”于是就约下了两天之后去张阿姨家作客的一个行程。


《北京人在纽约》|在异乡生活的人总有不一样的故事


两天之后,我和三四个朋友,还有一个纽约的同事,到张阿姨家作客。这几个朋友中,有一个是刚刚从大陆来纽约的地产公司老板,姓蔡,我们通常叫他大蔡。


张阿姨家在纽约中城一栋很漂亮的公寓里。我们先前也有了解,这栋公寓住着一些在纽约非常有实力且备受尊重的企业家。


我们快到的时候,办公室的同事就跟张阿姨联系,告诉她我们快到了。在我们刚到大厅的时候,张阿姨的笑声已经从电梯里飘出来。伴随着笑声,她说道:“冯先生来啦。”通过她充满幸福、开心、自豪的笑声,即使是在纽约,我仍然感受到上海女子的爽朗。


张阿姨说这栋大楼是他先生的,楼里住的都是一些很有名的人,楼下还住着一位特别有名的中国画家。她说欢迎大家到她家来。然后我们就随着张阿姨到了顶楼张阿姨家。到了以后,我们有一些拘束。因为我们知道张阿姨的先生是一个纽约人而且是犹太人,年龄还偏大。我们都觉得,如果面对一个老先生,而且是犹太人,会是比较拘谨的。


大概是看出了我们的拘谨,张阿姨挑开了,大声地说:“没关系,我们家老头出去了,不在。你们可以随便,房间都可以看,可以到处转转,随便看看。”


在说这几句话时,张阿姨掩饰不住她的幸福和自豪。一个女人的幸福总是要与人分享,特别是在异国他乡,如果幸福不能跟同胞分享,这份幸福就像隐藏在保险箱里的珠宝,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只有与人分享,这种幸福、光荣,以及自豪和优越感才会彻底地释放出来,变成一种真实的快乐。张阿姨就有这样一个心情。


《我的前半生》|幸福与人分享,她才会觉得不遗憾


张阿姨带我们参观了宽敞的起居室和很让人震撼的卫生间、餐厅,以及她儿子的房间。她儿子的房间倒不是特别大,墙上挂满了她和她儿子的照片,但是只有她和他儿子的照片。


于是我们就挺好奇,问:“张阿姨,怎么没有看到孩子的爸爸?”看照片,这个孩子像中国人,我们就觉得孩子爸爸应该是中国人。或者是在纽约,或者是在上海。


没想到,张阿姨很不屑地说:“那个东西不用讲了,不讲他了。我就带着我儿子。”我们更加好奇,展现出中国人好打听个人私生活的“文化基因”,就开始问张阿姨:“那你怎么跑到纽约来了呢?怎么嫁给了这样一个富有的老公?”


张阿姨起初还略显迟疑,说“这个事情说起来话长了”。她说:“我以前在上海。”我们说:“听出来了,你的口音是有点像上海人。”她说:“我原来是一个国营工厂里面的干部,管理人员。”


说到这,跟我们同行的大蔡突然就说:“难道你是在某某某工厂吗?”不知道这句话挠到了张阿姨哪个神经的痒痒处,她一拍腿,从沙发上站起来,“是的是的,你怎么知道?”大蔡乐了:“原来是这样,我曾经也在这个工厂呆过一段时间。我知道你。”张阿姨立即眉飞色舞起来,“那是自家人呐。”于是她居然和大蔡飙起了上海话。


《唐人街探案》|在异国碰到同乡,倍觉亲切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居然有这样的不期而遇,让我们兴奋起来,大家就开始更多地八卦张阿姨,恨不得让张阿姨把她在上海工厂的经历一直到纽约的故事都讲出来。


张阿姨说:“好,那我就跟你们讲讲。我在上海的时候很能干,在工厂里管了很多人。大蔡知道的,这个工厂效益不好,我就下岗了。没有办法,我就去给人做保姆,做保姆的时候我又不甘心。有人介绍说可以到美国来做保姆,挣钱比较多。我就托人想办法,办了手续,千辛万苦来到了纽约,开始在一家人家里做保姆,后来就转到我现在这个老头家里做保姆。起初被他们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就是你们看到的我儿子的房间。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每天做活,我就非常不开心。同时家里那边也有很多牵挂,总是要钱。后来我想,既然来了索性就在这里站住脚,于是我最后就和老头子搞在了一起。老头子很喜欢我,拼命追我,我们两个就好了,就把他那个美国婆娘赶走了,我就变成了这个房间的主人。但是这样子还不够,我还要把我的儿子培养好,于是我又跟老头子讲,一定要把我儿子接来。他就帮我把儿子接来了,接来之后,还让我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我跟孩子的爸爸也离婚了。现在,我在纽约是地产商的老婆,是一个贵妇了,我已经扬眉吐气了。今天请你们来,你们都看到了,我怎么样?混得还不错吧?这就是我的故事。”


大家听了以后真是开心,仿佛是看到了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站起来的过程。我们跟张阿姨喝茶聊天,讲了很多在纽约的见闻。整个下午,我们的内心都洋溢着快乐、自信,张阿姨也展示出幸福和征战得胜之后的快乐,以及胜券在握时的踏实和满足。


《lost》|一次别样的聊天,颇为有趣的见闻


从张阿姨家出来之后,我就想张阿姨在上海的男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今天过得怎么样呢?他接受和张阿姨离婚,张阿姨会给他补偿吗?未来的日子,张阿姨还会给他经济上的帮助吗?他们共同的孩子已经随张阿姨到了纽约,未来会上最好的私立学校,也许会进到哈佛耶鲁,然后成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是其他行业的杰出人士,多年以后再作为美籍华人返回中国。如果有那么一天,他究竟会感念他的美国继父呢,还是深爱可能混得并不怎么好的中国父亲?这是一个悬念。


现在,这孩子已经在大学里了,中美之间过往短暂的“蜜月期”也结束了,如今进入到贸易磨擦、对立,甚至是经济冷战的时期。这时候我就想起在张阿姨家的那个下午,想起张阿姨的自信、快乐的眼神。


于是我就想,今天,每一个美国的政治家或者制定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他们眼里是不是也会有一个张阿姨呢?同样,在中国的每一个爱国者的心目中,是不是也有一个张阿姨呢?这种张阿姨式的中美关系,不正是当下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吗?张阿姨式的中美关系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回想,也带给我们无限的纠结,以及一种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复杂关系的想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冯仑,编辑:王滔、陈润江,顾问:王淑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