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1-16 08:37
社交已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书(ID:SEESEE222),作者:小日先生。



近日,听闻好些公司发布多款社交产品。


真心觉得大家挺努力的,但这样的努力,却显得不太真实。我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我害怕社交,我更认为,人其实没有社交的必要性。


为什么说,人其实没有“社交”的必要性?


是想说,社交本是伪命题。


说社交,不妨从社交本身说起,社交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而社会行为,其目的,绝大多数是利己的,带有经济效益的,OK,让我们更进一步,但凡带有经济效益的,可以属于人类经济学,而在《经济的本质》(简·雅各布斯所著)中,指出:


人类的经济行为无非是生物学的一个切面而已。


所以,回到核心,生物学里有很多社交吗?


生物行为中有共生、有寄生,但很少有所谓的“社交”。


好了,不绕远了,想说,一切可持续的长久的社交是建立于“利己主义”的法则之上的,但现实往往是,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社交,是无意义的社交,而人们,正在用“无意义的社交”麻痹自己,逃避生活,允许自己充当一名“自我感觉良好”的“低能巨婴”。


而从生物行为之本质,到互联网上的“社交”形态,目前的社交产品所集中讨论的发力重点,也是可疑的。


例如,兴趣社交存在吗?存在。但兴趣社交能长久吗?


兴趣社交只是行为的开始,而最终,是构建成“兴趣创造小组”的合作形态,所以说,单独“兴趣社交”本身是没有生命性的,所谓“兴趣社交”不如说是基于任务的众包集群。所以,是社交,还是求职?


又例如,“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真的有那么大区别吗?


或许,他们本身就是一回事,你不妨仔细想想,是不是所有的一切生命关系,都是从“陌生人社交”转为“熟人社交”,无论一开始你是从哪里认识的,最后,不都落到“熟人社交”里吗?


无论你在什么软件认识彼此,最后不都要加对方的微信吗?


所以,我觉得“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本身,也并非泾渭分明的,也构成不了两大赛道。


再例如,关于某些“私密话题”的社交,立得住吗?


那么,请问,为什么明明可以在公开场合交流的话,一定要在私下说呢?是社交,还是“暗网”?


综上所述,你会清晰地意识到,“社交”永远不等同于“生活”。


社交不仅仅不等同于生活。


无意义的社交、低质量的社交、低俗的社交,甚至毁掉生活。


那些在年轻时候热衷于社交的孩子,当他们到中年之后,都会发现自己曾经投入太多的热情在无意义的社交幻觉中,而浪费了人生原本最宝贵最珍贵的时光。


他们发现,无论是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无论是从哪个软件认识的朋友,在他们遇到生活难题时一个屁都放不出来,然后他们深深开始怀疑彼此的情感,那些塑料般的友情。


所以,与其热衷于社交,不如真的花心思找回自我。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多下了几个社交软件而到来,真正的朋友,是基于共同事业的,同样的感受与同样的心性。


而关于生活的真正的趣味,也不会因为社交满足,你对某些玩法一时着迷,但很快就深感无趣,当你把所有宝贵时间奢侈地耗费完毕后,你才意识到,原来不是生活无趣,是你自己,作为一个人,你真的很平庸和无趣。


我想说的是: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因为社交而获得成功的,相反,他们的成功是无论有没有社交,都可以立得住的成功。


所以,我更想强调的是:


与其社交,不如认真、严谨,积极地去面对生活,阅读、学习、工作、健身、训练,让自己从内而外地变得顽强和有趣起来。


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身。


而张小龙说得好:微信是一个生活。


他没有说一种,而是说一个。


什么叫一个?


说白了,这里有属于生活的完整的所有,而不仅仅是社交。


建议多读书,少社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书(ID:SEESEE222),作者:小日先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