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互联网真的能改变农业么?
2019-05-07 16:09

互联网真的能改变农业么?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本文头图来自东方ic


4月份,虎嗅精选应拼多多邀请到云南保山参访了“多多农园”项目。依据官方说法,这是个互联网改造农业的项目,以保山咖啡为例,拼多多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参与,在种植上提供技术打造示范基地,在销售提供流量扶持。


从现场采访来看,这一项目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直白来讲,这更像是在上海政府指导下的扶贫项目,而不是企业出于经济效益考虑的行为。


本篇案例不探讨诸如拼多多这种“全产业链”参与农业是否行得通,而是想退后一步去探讨,互联网真的改造农业了么?如果改造了,那改造了什么?如果没改造,那困难在哪里?毕竟互联网改造农业的口号已经喊出了五六年,但即便到现在,在大众的认知中,除了能在网上购买蔬菜水果(品质还不稳定)、出现了诸如佳沃褚橙这种农产品品牌(价格还很贵)外,似乎并无太大的变化。


农业的互联网改造热潮始于2014年前后,这一年巨头如阿里巴巴,力推农村淘宝;创业公司诸如美菜、一亩田、本来生活等纷纷崛起。从业者们达成共识:打通农业的流通环节,让产地直接对接用户能极大提高农业效率,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在这一时期农业成为被追捧的掘金项目。


但在2016年之后,一众互联网+农业项目沉寂下来。原因在于,实践之后,从业者们发现,互联网能改造的大多是离用户最近的分销环节,真要深入到生产端、打通流通链,需要巨额投入以及漫长的时间等待。这对于喜欢赚快钱的资本和互联网从业者们来说,并不划算。


局面在去年又发生转变,从阿里到拼多多再到每日优鲜等电商平台再次聚焦农业。这次的聚焦主要是政府鼓励的因素。那抛开政府因素,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农业除了纯公益外,经济效益有多大?这也是本文想解答的又一个问题。


全文共约8000字,分上下两篇刊登,此为上篇。


一、现状


进山的路并不好走。先从保山市区坐大巴一个半小时到达潞江镇,再换乘SUV走七八公里的山路到丛岗村,再从丛岗村走十几分钟的山间土路到山顶。这时候你才能看到一片挂满果子的咖啡林。


云南保山是中国主要的咖啡种植区,盛产小粒咖啡,种植面积23.5万亩,咖啡产量3.5万吨,占整个云南省的四分之一,而云南占据着中国咖啡总产量的98%。


在当地官员和农业专家的表述中,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咖啡种植条件:位于怒江河谷,海拔在800米到1400米,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21.3°,降水700到1000毫米(北京年降水量680毫米)。


小粒咖啡的原产地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河谷和森林,海拔在900到1800米,年平均气温19°,静风、温凉、湿润。保山的自然条件与其十分接近。


但云南小粒咖啡的品质如何,众说纷纭。依据当地官员的说法,保山咖啡频频在国际上得奖,足以说明其品质。从公开资料看,保山小粒咖啡前后在伦敦品鉴会、中国农业博览会、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世界咖啡评比大会上,获得过一等奖或者金奖。


在咖啡从业者们看来,市面上的云南小粒咖啡算不上优质,大部分拿去做了速溶咖啡。在咖啡行业,优质品被用来做手冲咖啡,次品则被做速溶咖啡。


形成矛盾观点的原因在于,保山自然环境优越,有条件种植出优质咖啡,但种植技术不够精细使得云南咖啡质量总体并不突出。


在保山,咖啡多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作坊式的种植和处理。为了追求产量及减少人工成本,咖农很少对咖啡树进行剪枝,咖啡树供养不了如此多的咖啡豆,咖啡豆先天养分不足。在后期采摘时,为了省事,不分成熟度,红果和青果一把撸下来。


“(这样做导致)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符合收购商的标准,勉强合格的拿去做速溶咖啡,其余则全是废果。”云南热经所专家胡发广说道。


云南咖啡豆面临的问题不止是种植,还有流通中的畸形利益链。金融数据研究服务平台JingData数据显示,整个咖啡产业链中,种植环节生豆的价值贡献约为17.1元/公斤,深加工环节烘焙豆的价值贡献约为83元/公斤,流通环节的价值则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个环节利益分配占比分别为1%、6%和93%,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游环节几乎成了免费劳动力。


于是当地农民越种咖啡越穷,不得不转种荔枝、芒果等其他作物。


我们将农业产业链进行拆分,可以分成三个环节,上游的种植,中游的流通,下游的分销。云南咖啡暴露了这个链条中每个环节里的典型问题,是个需要被改进的农业案例:


生产环节,散户生产,缺乏标准和技术;流转环节,各个节点层层加价;最终分销给消费者,价格奇高,而种植户收入微薄。


实际上对于农业的互联网化改造从2014年前后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经有三万家,农产品电商平台三千家。无论数字是否确切,已足以证明互联网+农业的火爆。


虎嗅作者刘闯,在农业领域摸爬多年,在他看来,所谓的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大多处于下游分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方便消费者的采购,但是对农业中上游的问题几乎没有贡献。


而相比较下游销售,农业中上游的问题更为突出,例如生产破碎化、食品安全问题、批发贩运环节过多、标准化缺失、品牌化缺失……


“无数的生鲜电商失败案例反复印证着一个事实:农产品流通的根本问题不在’最后一公里’,而在最初的’一亩三分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农产品的分销,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商业组织模式,对产品生产进行再造,对流通进行优化。”


但对中上游改造是个笨活儿,需要耐得住寂寞,打消赚快钱的念头,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做好长线投入的准备。鲜有企业能够做到。


二、种植 


根据改造环节的不同,将互联网+农业的项目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切入到上游生产端,如佳沃、网易、以及最近公布多多农园计划的拼多多;一类是切入到流通环节的,如阿里巴巴、美菜网等电商平台;还有一类是只做末端分销的,如众多生鲜电商。


最后一类只相当于将农产品从新发地运到用户手中,对于整个农业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意义并不大,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类。


拼多多对于生产端的改造是:要做精品咖啡试验田,与两个贫困村合作,种35亩试验田,希望培养出打分超过85分额咖啡产品。之后将这个标准在生产合作社中推广,进行标准化种植。


愿景很美好,不过这个项目只是起步阶段,还没有成果,不具备参考意义。更值得探讨的是佳沃模式。


佳沃是联想控股的现代农业公司,诞生之时便打着“互联网+农业”的标签,随着佳沃市集(佳沃的电商平台)停止运营,现在佳沃集团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大的水果全产业链企业”,鲜少去强调互联网的定位。


佳沃总裁陈绍鹏这样描述过佳沃模式:“第一我们全产业链渗透,希望可以孵化出一些合作伙伴,我有了这些合作伙伴,我就让他去主导某些环节,然后我就退,我给他们提供的是专利品种。


第二就是种植技术,所有产前产后我们都用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并不断持续地研究新技术,让我们的合作伙伴永远离不开我们。


第三就是我们的品牌,通过我们的品牌背书,通过我们的质量标准,让产品形成溢价。


所以,我们是赚技术的钱、管理的钱和品牌的钱。


他特意强调过对于种植环节的理解:“生产种植这个环节不适合一家企业亲自做很多,因为它的管理太复杂、太困难,需要有更合适的种植商才行,但在中国就是太少了,所以我们佳沃愿意孵化,我们最早承担风险,也是在探索创新一种新模式。”


佳沃不想直接进入产品种植,而是借助种植商,自己只输出技术和标准。这是几经变化后的结论,之前走过弯路。


国外的规模化种植比较成熟,在与国外种植园的合作中,佳沃主要通过投资并购的模式,充当水果公司的幕后老板。比如在智利收购Arandanos、Porvenir、Tres Vias、El Retorno、Nuts del Sur五家水果种植公司,并与智利水果企业Subsole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多为蓝莓、猕猴桃的种植商,拥有不少专利品种。


但在国内职业种植商少见,多是以家庭小作坊为主。为了便于把控品质,早期佳沃直接包地,雇佣职业农民,亲自种植。


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意愿极低,找到技术过硬又能融入农民管理农民的人才太难了。”刘闯说。


但佳沃财大气粗,有离职的佳沃高管告诉虎嗅精选,佳沃在山东承保1万多亩地种植蓝莓,高薪找了几十个本科以上学历的、学农业的人才。为了便于种植管理,将1万多亩地,以500亩为单位化成几十个片区,一个人管一个片区。每个片区主管要管理百名职业农民。


第二道难题是如何管理。在刘闯看来,规范种植最大的难点是管理:“进行标准化种植,按照品质标准分级包装,这些工作不是有钱有人就可以搞定的,最大的难点是管理中国土地和农民,这直接关系企业稳定运营。”


即便有了专门人才,但在对农民的管理上,佳沃还是不顺遂。“你是想科学种植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科学在当地的种植现实面前什么都不是。”上述高管说道。


以疏花为例。蓝莓个头越大价格越高,为了让蓝莓个头大,需要人工将一部分蓝莓花摘掉。两个果子之间,最合适的距离是8厘米。为了便于农民操作,给具体成一个拳头的距离,“最后发现,每个人的这个手都不一样,弄完之后,五花八门,长出来的果子有大有小。”后期又改成每人发一个8厘米长的尺子,挂在手上去操作,但效果依旧不理想。


这只是疏花,还有配比肥料、微量元素更为复杂,技术人员讲完后步骤要领后,几百人分散作业,但效果各不相同。


“佳沃是以农业的产业化为己任的,但这件事难度太大,你很难改变农业中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最后佳沃探索到一条路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就是这块地承包给你,你怎么种我不管,我按照我的标准去收,达不到标准的我不要,你看着办。突然之间,发现变了,管得比谁都好。”上述高管说。


佳沃从完全租地自营到承保责任制,最终输出了生产标准,对生产源头进行了改进,并赋予品牌,实现了生产环节的价值最大化。


但你很难从全国找出再一个佳沃。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他需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管理等问题,也有当地政策的改变,难有创业企业能同时应对这三大问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耗时耗人。农业生产管理复杂,互联网企业很难直接进入。


所以目前对生产环节能进行改造的归根还是农业企业,只是做了一层互联网外衣的包装。


在下篇中我们将探讨互联网在流通阶段起到什么作用,面临哪些问题,以及互联网农业的实质是什么。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