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7-16 17:36
那些成功跨越了鸿沟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作者:糖总总,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天,清华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她叫张薇,来自甘肃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她提到自己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的实验环节,但那些仪器她都没见过,等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她在演讲中说。


据Lens杂志的报道,张薇觉得自己即使是努力考上了清华,她依然没有摆脱差距——因为基础薄弱,她的微积分作业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不成功、报名实践支队长也失败了…… 


她想到《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所说的:


“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 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后来,她参加辩论赛,团队获得冠军,当上班长,指导了实践支队,跨越了很多鸿沟……


在阶层流动性放缓、“寒门再难出贵子” 的声音甚嚣尘上的今天,这番声音,确实久违了。


1


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教育的鸿沟。刚转到新学校,刚入职场的时候,最容易看到那种落差。


当时的困窘,或许会记得很久。


比如Lens杂志的调查里,大家是这么说的:


“一直以为自己是班上的英语尖子生,进公司后,发现同事说的英文我都听不懂。”


——莎莎,23岁,人力资源


“伦敦的房东请了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边打扫,边聊天,我大致听到他们的话题,天文地理、恐龙和医学的历史……”


——夏加


“从小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上班第一年,同事邀看画展。那是我第一次看展,呆呆地在场馆中央不知所措……现在距离那一天已经过去8年左右了,我却时常想起那一天。”


  ——双儿,34岁,工程建设国企职员


在调查中,很多人提到的“鸿沟”有的是囿于视野和环境,但不少是限于当时的教育资源。


但是鸿沟肯定是可以跨越的。



我出生在南京,父母都是非常普通的职工。


我家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家庭范围内的鸿沟就特别大,从小我就能体会人和人在认知还有行动上,巨大的差距。


爷爷奶奶是国家干部,爷爷今年99岁高龄了还在跟我谈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一定会很好,让我多观察参与,多为国家做贡献。


老爸却小时候被送去当兵,缺乏管教还养成了酗酒的习惯,长大以后经常被父母责怪自己不争气。


小学时候奶奶责怪我爸,我直接就据理力争:"可是你们没有管他啊,他小时候什么都不懂,长大了你再来要求?"


好像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和奶奶的赌注就下了,她认定我没礼貌,被我爸妈培养就没什么出息。


我爸妈对我确实没有什么要求,老妈最大的期待就是我考上南京的公务员,每天骑着小电动去新街口上班。


我还记得她跟我讲这个愿景的时候,那种浑身难受的无力感,望向窗外的天空特别无力。想到一种非常碌碌无为的、无聊麻木的状态,就很害怕。


可能我到今天都应该感谢我奶奶。我突然醒悟:我要继续远走。


后来我就成为了一名非常热爱学习的小学生,后来她就看我自己考去了复旦,去了央视,自己创业找到自己的热爱的方向,再后来,就不用跟她多解释了。


小时候的我就有多拼呢?


三年级时候,为了帮我们学校评比省重点,我做宣传材料一个人能忙到夜里三点,我爸妈看不懂我在干什么,后来我就当上了大队长。


刚升初一,我发现自己英语跟其他同学比落后了一大截,确实跟我爸妈从小没有意思给我报补习班有很大的关系。


那时正好同桌送了我初代的iPod当生日礼物,当时我还没有想明白乔布斯这个划时代产品的意义。


我问,“除了听音乐可以干什么呢?”他说,你看看podcasts。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天就开始自己听播客上的BBC和CNN新闻了,找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脱口秀节目去听。后来看到同学们英语考试要听BBC新闻而焦头烂额,我哑然。


所以我也是坚定的乔布斯粉。他的产品真的帮到了我。


再后来,在复旦读研,刚开始我也有融入的障碍,因为觉得没见过什么世面,自己英语还是不够好。


复旦新院本科四年的同学根正苗红,比我理论基础深厚;拿过普利策新闻奖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CNN、路透社的记者直接给我们上课,伦敦政经学院LSE的交换生跟我们一起做项目,刚开始我真的一头懵,急得给妈妈打电话,她也听不懂我在急什么。


于是,我问,“有没有任何一点点事情是我可以做的?”


我就去给院里帮忙打杂做事情,给每个国外的老师当助教,给LSE的学生当中文老师,在上海世博会采访各个国家的馆长和政府官员,于是,各个国家的人,认得不认得的人,都一起聊。


后来,我就忘记了和奶奶打的赌。也不再重要了。


我突然发现,在人的各种差异中,有一种方式帮助跨越鸿沟的:“你自己是不是会发问?”


真正的鸿沟,在每个人心里。


山村的人,和伦敦的人,都有权利发问。如果你不愿意发问,再好的教育资源给你都没有用。在你发问的一刹那,很多事情就会改变。 


3


所以,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了。


无论什么年龄和境遇,你自己选择教育自己的方式,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改变你关心的下一代的人生。


有一种教育论断是大多数人没机会上最好的学校,见识不到顶尖的内容。可是这些内容都在互联网上,学校网站上,维基百科里,B站上还中英翻译超级全。


所以,现在已经不是大多数人没机会接触好的教育,而是没有基础去看,没有耐心去看,后者可能更甚,或者就指望一夜暴富,做不到就怪别人、怪社会。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你的注意力是放在对自己未来有效的积累上,还是控制不住地在微博游戏还有电视剧上消磨了时光?


《纽约时报》曾经有一个“新贫富数字鸿沟”的调查,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上大约花费8小时7分钟,而来自更高收入家庭的同龄人大约只花5小时42分钟。


在传播学上,“数字鸿沟”是一个专门的概念,说明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便捷和廉价了许多,但内容消费的渠道和姿势所造成的马太效应依然无可避免。


阶级固化似乎从来不因技术进步得到缓解,反而越发极端化。


数据表明,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而且逐渐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质量。


还有人成天问我,我这么大了还能怎样?无力改变啊。


最近有一个的80多岁自学编程的日本老奶奶若宫雅子,被苹果CEO库克接见,我特别佩服,经常跟同学们讲。



她60岁才开始自学计算机,81岁开始自学Swift,以83岁高龄成为全球年龄最大的独立开发者,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开发并上线了一款iOS游戏。


在2017年夏天,若宫雅子退休的20年后,因为要照顾母亲需要经常待在家里,于是就买了一台苹果电脑。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Mac系统 ,开始了解操作系统、学习使用软件、设置网络连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问题她没办法独立解决,于是她学会了通过网络聊天求助其他网友。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老奶奶最终连上了一个电脑俱乐部搭建的小型网络,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作是互联网,但她学会了如何操作键盘、鼠标以及操作系统。


我看了老奶奶的采访视频(建议你也搜来看一看),她敲键盘都是两个食指一点点、慢慢地敲出来的。


网站的欢迎词让她很有感触:人生从六十岁才真正开始。


自学训练营学员里,也有曾经觉得自己因无知错了一个时代,但50岁还自学编程成功的学员,都是我们身边的例子。别人用的也是家庭生活的闲暇、工作休息的空隙,你在玩的时间。


现在,我妈每次拿老了当借口说自己不学习,我就会转老奶奶的故事和学员故事给她看。


所以,我妈的老年生活也是蛮繁忙的。


4


大家可能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电影,里面有个情节是特别好的例子。


影片第六十七分左右,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你可以想想,为什么安迪为了放个音乐要付出那么大代价呢?


当监狱长不断敲门让他关掉留声机的时候,安迪反而将声音开大,直到狱警破门而入,强行关闭了留声机。


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实则杀伤力极强,最能使人两眼发热。


他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到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希望是自己给自己的。


真正的鸿沟,都在每个人心里。


对大多数人来说,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而是视野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好奇的人必能见到辽阔的世界,也一定会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只要你还不甘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作者:糖总总,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