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用5G上网,贵到破产;央行的数字货币要来了【前沿技术周报】
2019-08-16 18:36

用5G上网,贵到破产;央行的数字货币要来了【前沿技术周报】

文章所属专栏 前沿技术情报所

关心前沿科技的各位小伙伴们,周五好!


两个星期转眼过去,赛老师我又来了!又是我们一起来看这周最热前沿科技新闻的时候了!想要最早预见未来?赶紧上车,一起到最接近未来的世界里看看吧。


废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本周的前沿技术“大锅烩”!


中国5G套餐最低将接近200元,5G总体投资可能高达1.23万亿



随着5G实际应用的不断推进,5G的资费一直是大家正在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8月15日中国联通2019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表示,5G过渡期(现在至11月22日)的最低套餐为每月190元。就在几天之前,坊间传闻中国电信将在9月于北京正式推出5G新号段。至于5G套餐资费,中国电信的套餐从199元至599元不等,最低档比联通稍贵。


虽然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尚未公布5G套餐价格,但考虑到移动此前在3G、4G时代采用的是中国的移动通信标准,在和5G的过渡上代价将会更大,资费比别的两家更贵应该是理所应当。


换言之,一年5G用下来,光是话费可能就要2000-3000元,这还不算你将4G手机换成5G手机的成本。



而相比之下,目前三大运营商的4G套餐大致都是100元不到的水平起跳,大部分都有10GB或者20GB流量,以及一系列配套的语音通话时间。根据去年工信部公布的数据,4G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的流量暂时还没有超过10GB。更不要提几大互联网巨头联手运营商推出的各类“大王卡”。


根据此前国内咨询机构中信建投的报告,预计中国未来5G业务要保证覆盖,起码要2倍于4G时代的基站数量——大约760万个(500万个宏基站、260万个小基站)。总体投资规模更是可能将会达到1.23万亿。这一数字较这些年来中国在4G投资的增长了68%。


 虽然从理论层面看,5G因为更先进的通信和半导体技术,每单位的信息传输成本有希望进一步减低,但无论如何5G的基础通信设备的建设都是新增的成本。运营商必然将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用户身上。唯一的希望是,随着5G终端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基础通信网络使用率得到保证之后,运营商有可能会下调资费标准。


吃“螃蟹”的人看起来很开心,但你别忘了“螃蟹”不便宜。目前及接下来一段时间,应该都不是实惠购入5G手机、享受5G服务的理想时间。


英伟达训练史上最大语言模型



英伟达近日成功训练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MegatronLM,包含83亿参数。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人力无法所打造的。更大的语言模型对于诸如文章完成、问题回答和对话系统等NLP任务非常有用。


更大的人工智能模型自然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加巧妙的运算中内存管理。单个处理器已经完全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只有云端的经过特殊优化的处理器集群才能满足。此前,谷歌曾经用1024块自己研发的TPUv3芯片,将自己的大规模语言模型BERT训练时长从单颗TPUv3芯片所需的3天,缩短到了76分钟。


此次英伟达也使用了自己今年6月才发布的“自产”超级计算机“DGX SuperPOD”来运行其中这项任务,在使用总计96个“DGX-2H”节点中的92个时,总计有1472个英伟达V100 GPU被使用。在如此暴力的“堆硬件”做法下, 即便是83亿参数的语言模型,也只运算了53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96个节点、全能力的“DGX SuperPOD”在今年6月就曾在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拿下第22名。它所使用的网络连接部件,正是来自于英伟达今年早些时候收购的Mellanox。


最终英伟达的研究人员也利用标准测试对这个语言进行了评估,8.3亿参数、72层神经网络的大模型,相比3450万参数、24层神经网络的小模型,在多个数据评价下大致提升了20%。


从这次进展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这样两个特点:


  1.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问题所需要的计算力正在增大、计算的模型也在复杂化,应用“DGX SuperPOD”这样的超级计算机级别运算能力很可能会日常化;

  2. 其次是虽然我们早早地就用人工智能解决了围棋这样的宇宙最难棋类游戏,但面对着现实世界并不能轻易量化的各种数据和场景,问题解决起来要复杂得多。“DGX SuperPOD”这次的超强计算能力也需要继续等待人工智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蓝色起源BE-4火箭发动机完成全功率测试



上周六,世界首富贝索斯自己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布了一项重要的新进展:他们未来的主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BE-4成功完成了全功率启动测试。测试过程中达到了240吨的推力。


这一发动机有望带领蓝色起源“弯道超车”,直接跻身全球民营商用火箭的“第一梯队”。


虽然蓝色起源创立时间比SpaceX更早,但蓝色起源在多个环节的发展上明显慢对手一拍。首先是定位上,SpaceX的“Falcon 9”系列火箭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商用运载市场,而蓝色起源的“New Shepard”火箭则一直希望打开太空旅游市场,后者因为涉及到一系列人身安全以及法规上的问题,迟迟未能形成实际业务能力。


核心的火箭发动机技术上,两家也存在差距。蓝色起源奉行的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从推力最小的8.9kN“BE-1”发动机一路发展到490kN推力的“BE-3”发动机才开始应用在火箭上。而SpaceX从一开始就开始打造自己的“Merlin(梅林)”发动机,并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发动机进行优化。发动机推力从最初期的340kN已经提升到了后期的490kN。


同时,SpaceX还巧妙的利用多发动机同时提供推力,“Falcon 9”系列火箭中第一级就有多达9台“Merlin”发动机。而在目前SpaceX运载能力最强大的“Falcon 9 Heavy”中,它采用了3个普通“Falcon 9”火箭捆绑的方案,第一级点火就有多达27台发动机同时工作。这实际上等于利用多台火箭发动机的控制技术,取代了开发大型火箭发动机,同时也规避了后面一种路线的风险性。


当然,对于SpaceX和蓝色起源来说,两家公司的下一步都是要“更大”。


Elon Musk数次谈及自己的“星际移民计划”、而贝索斯则希望通过全新的“大火箭”弯道超车加入商业航天的竞争中去。两家竞赛的第一阶段就是火箭发动机的研发,SpaceX这边的是“Raptor(猛禽)”发动机,蓝色起源的是我们上面提到的“BE-4”发动机。


目前来看,“Raptor”的发展速度还是略胜一筹,但从设计推力上来看,“BE-4”又比“Raptor”来的更大。目前,SpaceX已经开始讲“Raptor”装到名为“Starhopper(星际蟋蟀)”的测试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就看接下来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啥时候能有更多表现了。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人民银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英文简称为“DC/EP”,其中,DC,digital currency,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DC/EP”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样可以减轻央行直接把数字货币兑换给庞大数量的公众的压力。穆长春还特别强调央行数字货币一定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而不是比特币这样的完全去中心化模式。


据了解,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穆长春表示,因为M1、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


不得不说,央行的确对数字货币这场变革看的很透。


在许多人都在吹捧区块链所带来的金融变革的时候,中国央行是全球第一个对数字货币进行行政管理的国家金融机构,极大地降低了因为数字货币给现实金融架构带来的冲击。同时,又在央行自己内部建立研究机构,以真正学术的角度来审视这场变革的意义,以及应该有的操作方式。


“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一明确说法就显示了央行对于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实际上是有明确的的限定的。同时说明央行实际上对数字货币从来都没有放松警惕。


因为限制在M0领域,所以这一数字货币其实跟普通的货币职能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它保留了现有货币体系的制度和利益格局,不伤害商业银行的现有商业模式(通过放贷创造存款货币),并且通过应用区块链这样的新技术,有希望让整个金融系统降本增效,还可以通过区块链极大增强对货币体系的管控能力。


(这期的前沿科技要闻串烧符合你胃口吗?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击“分享”按钮,可以邀请20个好友免费阅读;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进一步交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