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刷手支付要来了;人脸识别进课堂,该怕么?【前沿技术周报】
2019-09-06 22:57

刷手支付要来了;人脸识别进课堂,该怕么?【前沿技术周报】

文章所属专栏 前沿技术情报所

一周马上过去,又到了周末。回顾这一周,跟前沿技术有关的新闻很多都跟隐私有关,包括突然火起来的AI视频换脸应用ZAO,旷视在校园课堂场景下的识别方案,都让人对AI技术带来的隐私风险更加关注。在国外,因为人脸识别饱受争议的亚马逊,正试图开发新的身份识别技术来取代人脸识别。


当然,人脸识别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国内警方甚至已经采用跨年龄的人脸识别技术来寻找被拐卖的人。


本周周报,我们一起来分析以下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使用人脸识别,是该大力推广,还是该全面禁止?

警方使用AI技术跨年龄识别人脸,帮助寻找走失或被拐多年的孩子,这在技术上是怎么实现的?

亚马逊想开发刷手支付的方式,这种识别方式有哪些优缺点?


人脸识别走进课堂,是洪水猛兽吗?

 

从今年开始,人脸识别正在面临由隐私担忧带来的抵制风险。在美国,已经有几个城市宣布公共部门不能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辅助执法;受到了太多隐私指责的Facebook,本周也被迫宣布,不再默认在其应用中启动人脸识别,用户可以通过新提供的按钮关闭人脸识别。

 

国内隐私保护意识也在崛起。最近一周,陌陌旗下的视频换脸应用ZAO经历了大起大落,也唤起了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注。此后旷视科技则因为一张大学课堂监控视频图像的曝光,掀起了视频监控是否侵犯学生隐私的讨论。很多观点认为,这种课堂监控将教师变成了监狱。旷视科技则辩称,该图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练。旷视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主要是智能校门、教室门以及宿舍的出入,保障校园安全。

 

无论是AI视频换脸,还是“AI视频分析课堂”,毫无疑问都有侵犯隐私。

 

对于ZAO已经有太多讨论了,这种应用带来的新奇感,肯定是要用户以付出面部信息为代价的,工信部也约谈了这家公司。预计这种应用走不长。ZAO除了要解决隐私的问题,还有所用的影视内容版权的问题。


何况,产品功能上,对ZAO而言,用户的新奇感一过,大量卸载是很正常的。早几年上网的朋友应该还记得,2015年的时候曾有一款叫做“足记”的APP,火爆一时,这个APP可以让用户对照片进行编辑,并加入一些文字,使照片形成一帧电影镜头的质感。因为新奇的功能也曾刷爆朋友圈,不过现在早已销声匿迹。ZAO如果没有功能与场景的延伸,预计也会延续这样的发展轨迹。


而AI视频分析课堂的应用,则争议性比较大。目前这块应用正在处于落地的初期,还未大规模使用。

 


 

课堂上的AI视频分析


虽然旷视否认有“AI视频分析课堂”这样的应用,但查阅此前的宣传稿件,旷视在介绍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时,确实对课堂评价系统做了推荐,相关文章称,该系统可通过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学生行为(趴桌子、举手、站立等)、表情(高兴、难过、困惑、害怕、惊讶、愤怒、厌恶等)、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维度课堂数据,辅助教学评估评价。

 


在去年12月的“2018国际教育信息化峰会暨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上,旷视还展示了其智慧教育方案中的课堂行为分析的应用。当然,可能是这项应用的落地性还不太好,旷视索性在声明中称该技术应用是场景化概念演练。


实际上在教育行业这类应用已经有不少了。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的“AI+学校”类应用,已经入选了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所用的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E-LEARNING实验室打造,包括了课堂评价、环境分析与控制、教师培训三部分,也就是除了做校园安全,还做课堂上的师生表现的评价,以及教师的培训。在课堂评价方面,可以做姿态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教师轨迹热力等分析

 

武汉育才小学则与做教育AI的清帆科技进行合作,部署了教学分析系统,通过情感计算、自然语言理解、说话人识别和姿势检测等技术,对课堂情感、语言、行为等数据的分析,得出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有没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武汉育才小学部署了课堂分析系统的教室

 

资料显示,有清华大学背景的清帆科技推出了全息课堂产品,对课堂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报告。这家公司在2018年5月发布了第一款教学辅助产品,至今已在北京、南京、石家庄、重庆、西安等地20多所学校进行常态化应用。一些做微表情识别的AI公司也曾表示技术已经在上海浦东的多所重点中学进行应用。

 

这些是公立学校,而好未来、海风教育等民办机构也有相关的业务落地。总体来说,AI课堂监控正在进入校园,但还远未大规模应用。

 

技术总是有两面性,人脸识别有价值,但隐私担忧也是不容回避的,在校园课堂场景也是如此。因为最近关注度提升,管理部门已经做了表态,要加以限制和管理。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指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教育部已经在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

 

随着管理部门的介入,预计大中小学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上会越来越谨慎。不过这里最重要的是对人脸识别在学校、课堂的应用做出明确规制,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人脸识别对于保障校园安全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陌生人进入校园,以及校园内存在的霸凌问题,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来防范。技术也可以帮助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否遵守了教学规范,是否有体罚,等等,都可以进行监督。发生的一些师生矛盾,也有了评判的依据。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分析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总结中提升教学能力。

 

对于学生的AI课堂分析,则应慎之又慎。


视频分析可以重点识别涉及到校园安全的问题,以及严重违法课堂纪律的问题,但不应做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度、表现是否积极等方面的评价。如果这样,容易给学生带来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而且即使技术上识别了学生上课不专注,往往也很难去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在技术上做了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等评价,也不宜作为学生管理与奖惩的依据。衡水中学名声在外,被广为诟病的一点,就是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发现学生有诸如困倦、偷懒等行为后作出扣分、批评等惩罚。教育是人性的教育,不是一堆冷冰冰的视频分析数据。

 

衡水中学的视频监控

 

从表情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角度看,这些技术并不成熟,可能形成误判并给学生带来伤害。


的情感与表情是非常复杂的,而表情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相比于普通的人脸识别技术难度更高更复杂,需要采集比人脸识别更多的数据点做比对分析,而且是瞬间的表情,再结合心理学的面部行为识别符号去解析人的内心活动,这个过程更复杂,精准度相比于一般的人脸识别更低。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最近的科研论文分析结果也显示,人的情绪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很难从一组简单的面部运动中可靠地推断出人的感受,表情与感受之间,没有坚实的科学依据证明有直接关联。如果以现在还不成熟的技术去评判成长期的学生,并不妥当。

 

总结来说,人脸识别进入校园课堂,不宜简单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发挥其在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对人脸识别的应用加以限制,把它放在牢笼里,加以规则,如对使用场景作出严格限定, 对可以查看分析结果的人也做出权限的限定

 

跨年龄人脸识别,帮助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

 

人脸识别进入课堂,确实是存在争议。来看个更有正能量的人脸识别应用吧。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国内警方通过最新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帮助一些不幸的家庭找到了被拐十几年的孩子。


报道中提到的一个案例显示,一对在深圳经营一家粮油店的夫妻经历了儿子被拐之痛,2004年的时候,孩子在粮油店附近玩耍时丢失。当时街头的摄像头远不及现在普遍,找回孩子难度极大。


2017年底,公安机关与腾讯合作,开发跨年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数据分析推断幼儿长大后的样子,解决同一人在不同阶段的人脸识别问题。


最近,公安机关用这项技术推断被拐孩子的大致模样,并于公安数据库中的同年龄段的人脸进行比对,在广东茂名找到了面部相似的孩子,再结合出生证明、DNA验证等信息,最终确认这个孩子就是夫妻所丢失的孩子。

 

 

在人脸识别时,一般是选取脸上的五官等特征点,描述出几何比例,做出识别。但人在不同年龄段,相貌是要发生变化的,五官的比例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技术上不能识别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人。


那么跨年龄人脸识别在技术上怎么实现呢?说到底还是大规模训练数据+更新算法。在自己的人脸库或者公开的信息库中,寻找同一人在不同阶段的照片,用这些数据去训练算法,核心是在年幼时期的照片进行人脸识别特征提取后,做人脸数据推测,寻找特征变化的规律,如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条件下,脸部特征会发生哪些变化,基于此推断若干年后这个人的脸部特征。这比较考验数据丰富程度与算法模型能力。

 

从名人的照片信息中提取特征变化


业界有不少算法的探索。腾讯AI Lab 提出了一种正交深度特征分解算法 OE-CNNs,把深度特征分解为年龄分量与身份分量,年龄分量衡量因年龄变化而带来的特征变化,身份分量则考虑不同环境、生活方式等差异带来的特征变化,因此年龄成分被分解成一维分量,而身份成分则分解为高维角度分量,然后二者通过多任务学习的方式进行分别的训练。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迁移学习的算法,把一部分人的特征变化规律平滑地运用到其他人群的特征上。

 

业界还有一些训练方式,如将人脸分为人脸全局层、人脸局部层以及人脸细节层,针对不同的层级,用主动外观模型(AAM)、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去得到相应人脸层的特征

 

不管什么方法,目前来看都还不是特别精准,这里有数据量的问题,也有模型的改进的问题。


另外影响人的特征的变化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每个人的面临的因素又是不同的,如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很难就个体做预测,所以很难达到足够的精准度,现在不少模型其实在特征向量空间上很少很简单,但在实际中,影响人面部信息变化的特征维度太多了,模型的精准度就成问题。根据模型推测出来的,也不是人的精准图片,而是根据特征合成的图片。


但愿这项技术能越来越完善,从而减少更多的人间悲剧。当然,也应该制定规则,防止这项技术滥用,带来隐私问题与社会问题。

 

受隐私困扰,亚马逊厂商开发刷手识别

 

不论如何,人脸识别带来的隐私担忧,确实不容忽视。毕竟人对于面部信息的提供还是趋于谨慎的。因此业界从未停止过对新的身份识别方式的探索。据《纽约邮报》报道,亚马逊正在尝试一种“刷手支付”的方式,并会在未来几个月在线下的全食超市进行试用。据称,该项技术的结账速度将可以被缩短至0.3秒

 

亚马逊人的脸识别系统“Rekognition”一直饱受争议,出现了诸如将一些议员识别为犯罪嫌疑人等问题,向警方出售该技术也遭到了大规模抗议,另外因为在识别有色人种方面不够精准,在讲究政治正确的美国也是受到了不少指责。贝佐斯看来是痛定思痛,想开发一种新的识别方式,去取代争议大的人脸识别。

 

亚马逊的人脸识别系统在美国遭到抗议

 

手部识别的优势显而易见,手不像人脸那么敏感,即使手部信息丢失并被滥用,带来的隐私威胁也没有人脸识别那么大,因为在物理世界里将不同人分别开来的,主要还是人脸信息,手部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易被人看到的,即使看到,人也很难识别出特征。隐私威胁不大。


另外,手部更加灵活,在验证的时候,可以做更多的活体识别动作,如摇手、摆手、握拳等等多种动作,来防止信息伪造。面部活体识别,可以做的动作还是有限的。

 

不过具体的技术细节还未透露出来,尚不清楚亚马逊会采用怎样的技术路线。理论上讲,手部识别的技术难度更高,手部特征不像脸部那么明显,可以提取出哪些信息来,还不得而知。另外,手是可以灵活活动的,不同特征之间的几何关系也会随之变化,怎么去用手部的信息界定一个人,还有待于更多的技术信息揭晓。

 

当然,亚马逊也有可能采用静脉识别的形式,通过设备取得人的静脉分布图,再做比对提取特征值;或者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对手指进行照射,得到手指静脉的图像,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手指静脉的生物特征

 

 对于AI在课堂上的应用,在跨年龄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刷手识别的技术,您有什么高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探讨。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