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03 16:00
《利刃出鞘》,又一部过誉“神作”?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壹条电影(ID:ytmovie666),作者:壹哥,题图来自:《利刃出鞘》


看完《利刃出鞘》,我的第一反应是:9分神作?Really?


这实在不怪电影本身,主要是因为,被映前过高的打分和赞美,调高了期待。


要知道,我对一部“8分佳作”,和“9分神作”的期待值,可是完全不同的。


说实话,电影本身的复古老派风骨,与一众好莱坞实力演技派,加上悬疑推理的类型,每一样儿拿出来,都是我的菜。


特别是,当我非常信任的十几个豆瓣友邻,在映前打出了9.4的均分时,我主动调低期待的难度,就更高了。



但看完后我可以肯定,《利刃出鞘》是《寄生虫》《小丑》之后,今年的又一部过誉“神作”。


即便它现在豆瓣分数已经降到了8.3,但在我这,7分显然是更合理的评价。


为了方便对比,顺带说一句,《寄生虫》我给7.5分,《小丑》我给8分。


它们当然都是年度必看,但也真的没必要尬吹上天。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极其鲜明的电影。


好的部分,一目了然。


用一个如今特别俗套的词来概括:电影的完成度,非常之高。



最体现完成度的,是节奏。


影片一开场,富豪作家的自杀案已然开启,围绕着警探的问询与调查,霍华德家族的众多角色,纷纷带着自己的故事粉墨登场。


和不少推理片在群像塑造上的婆婆妈妈不同,《利刃出鞘》仅仅用了不到半小时的篇幅,通过不同人物的问询过程,和穿插其中的上帝视角,就完成了对角色、案件的初步展示。


简单说,出场角色虽多,但每个都足够鲜活。



这种叙事的高效,一直保持到了结尾。


每一次反转后的真相揭示,在前面都有明显的伏笔与铺垫。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强烈剧透)


比如生日宴会上,玛尔塔无所事事地听着管家对罪案电视剧的抱怨,这种看似随笔的情节,恰恰成为了后面判断烧毁实验室真凶的关键。


比如老爷子自杀之夜的前因后果,也早以一块块拼图的形式,放在了观众眼前。


而以护工玛尔塔的视角带入故事,同样是一招秒棋。



通过对这个善良单纯女孩所见所为的移情,电影很好地遮掩了一半案件真相早早曝光后,故事推进力度不足的问题。


另外,复古影调和英式推理,包括007出演的侦探“诱饵主角”的身份也很好地分担了火力,对观众起到了误导作用,有那么点阿加莎《罗杰疑案》反类型的味道。



它的复古、精致,乃至对传统经典的颠覆,都是值得肯定的创新。


但是,反套路虽好,却不能滥用。


有朋友看完说,“这是一个360度大回旋最后回到原点的神奇推理故事”。


对此,我深以为然。


什么意思?


在先前执导《星战8》时,导演莱恩·约翰逊就已经玩过这种“开场看似胡扯,结局就是真相”的路子。


星战系列求突破,这么玩我还能理解,但《利刃出鞘》卖的是传统推理,卖的是反转,卖的是人设。


一部推理片,如果开场的人设就是结尾的人设,那层层剥茧推出真凶的推理快感,就会被极大的消减。



女主玛尔塔,开场善良无辜,到结尾还真是一只小白兔。


纨绔腹黑的美队就是凶手,自私愚蠢的众人就是家族的寄生虫。


出场超有逼格的侦探,再显得虚有其表,最后还是如007一样智勇过人。


当然,反套路本身不是原罪,但它带来的一个显著问题是:玛尔塔这个主角形象,不可避免地混乱了。



一头一尾,她是善良无辜的小白兔;中段的叙事重点,却都放在了她如何掩盖自己的犯罪上。


在塑造人物上,这一黑一白其实是完全矛盾的。


你可以说好的角色都是灰色的,但人性复杂,显然就不是导演的创作初衷,不是吗?


所以,本该承担“负负得正”功能的反转,在《利刃出鞘》中对我却是“正正得负”。



另一个我想说的,作为标准的推理片,《利刃出鞘》最大的失分项,恰恰就在案件推理的不严谨上。


围绕换药、验血、自杀方式这些核心线索,存在着太多自相矛盾的漏洞。即便电影文本给出了几种可能性,也无法做到自圆其说。


大部分的问题,都出在富豪作家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动机上。


如果你看了电影,对案件本身有兴趣、或者持不同意见,可以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1. 富豪是不是早就有自杀的想法?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


2. 富豪在案发的十分钟里,知不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中毒?如果没有,那他知不知道药被他人换了?


3. 富豪是真心希望女主继承财产,还是借此布局考验所有人?



对于这个真相,目前有提前布局、临时布局、考验说和女主阴谋论这几种看法。


结合这些可能性,我们逐条分析。


首先,影片在开头布置了大量富豪早有死心的伏笔:他和所有子女摊牌,断绝经济支持的行为极其突然,把玩匕首的特写镜头也很是明显。这些都是富豪提前布局的征兆。


如果要为他的自杀找一个理由——电影中并未提供——只能用家人的贪婪自私让年老的富豪绝望,决定以死惩罚他们来解释。



不过,在我看来更有可能的是,富豪虽然提前布局,但随着意外到来,他决定借机完成自杀计划。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自杀就是富豪的临时布局,这么一个成功的推理小说家,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血液检测”这么明显的漏洞?


女主善良的性格,并做不出毁掉实验室的事来,血液检测报告一出,任何掩盖都是徒劳。



或许还有另一个可能:由于100毫升吗啡注入人体后反应极快,假如富豪因此知道自己没中毒,想借死布局,帮女主洗脱罪名呢?


那就更奇怪了。


既然没有中毒,那为什么不等她离开,就自刎地如此迅速,还非要坚持让玛尔塔伪装成自己?


这种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行为,完全多此一举。



很多人认为老人知道药被换,对家人感到绝望,才萌生死志,借悔棋故意打落药瓶就是证据,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最站不住脚的。


很简单,这个计划有着巨大的随机性。


电影中计划得以实施,是因为玛尔塔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工,表面上犯了错,实际则注射了对的药。


老人知道药瓶被换的唯一前提就是:知道自己没有中毒。


事实上,玛尔塔不负负得正根本洗不清自己的清白,老人大概率也会因吗啡过量而死,将计就计说完全是无稽之谈。



至于女主阴谋论,则完全推翻了电影的既有设定,不作讨论。


于是剩下的,就只有考验说:一家之主借自己的死亡,来考验玛尔塔或者自己家人配不配这份财产。


但问题在于,这种可能性依旧解释不了上面的诸多bug。而且,沿着这个角度越深入,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就只会越多。



评价一部电影是否“过誉”,除了明面上的剧情、人设,主题深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我们评价一部罪推理电影/小说时:案件本身往往只是承载观念的载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才是重中之重。


《利刃出鞘》虽然将主题定在了揭露精英阶层的伪善和贪婪,以及影射当下川普政府的移民政策等等。


但这种探讨不仅不深入,还因为过于直白而流于表面。


那些“滚出我的房子”的台词,和“巴拉圭乌拉圭巴西”永远叫不对外国人国籍的白人刻板印象,一来因为太白而从隐喻沦为明喻,二来也因为太过针对美国当下的社会格局,而降低了电影的格局。



这也正是“8分佳作”和“9分神作”的区别:佳作看得过瘾,但即便不是阅后即忘,往往也不会留在记忆中太久;


而真正的神作,过去3年8年15年,我们依然会记得它的震撼。


这里可以简单举个例子:


15年的英国电影《罪恶之家》,和这部《利刃出鞘》有着极为相似的故事与主题。



工厂女工离奇自杀,神秘探长带着诸多证据上门拜访,洞穿层层伪装下的真相。


而和《利刃出鞘》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里富人阶级的伪善,是刻在骨子里的,对自己既有利益的维护,是他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直接说最后吧,电影有真假两个结局:假结局里,这一家人先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忏悔,对女工的遭遇感到自责。


但在得知女工未死的消息之后,他们唯一干的事情,就是对自身名誉未损、避免了法律责任的庆幸。


这是第一层的揭露和讽刺。


然而在真结局里,无人关心救助的女工,因为错过了救治时间默默死去。


第二层结局试图表达的是:在辩证的道德观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帮凶。



而当探长指出,这个他们所认识的女工,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简单个体的时候:个体悲剧的偶然性,便陡然上升到了群体悲剧的必然性上。


这种对现实问题的描绘,《罪恶之家》比《利刃出鞘》批判得更深入,也更高级。


下面这段台词,结合着二战前的故事背景,其中的深度与普世,是非常震撼的。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开始的过誉。


为什么今年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佳作变神作”?


是观众的审美不行吗?当然不是。原因呢,也不难猜:


只因为我们现在能在院线看到的好电影,实在是太少了。


前阵子看到有人感慨:即便今年一年不进电影院,看来也不会错过多少真正的好电影。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细想想,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



天知道我有多想在大银幕上看《小丑》和《寄生虫》,《时代周刊》在最近公布了2019年电影年度十佳,抛开惨遭撤档的《好莱坞往事》,《利刃出鞘》已经是唯一一部在内地上映的榜单十佳。


在选择面已然极窄,糟心的烂片又层出不穷的现实情况下,对偶尔出现的水准之上的电影,进行报复性的好评。


这份心态,我实在太能理解了。


理解归理解,但无奈,也是真无奈。


明年会好吗?


希望吧。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壹条电影(ID:ytmovie666),作者:壹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