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28 08:10
马丁和昆汀,没有中年危机

本文来自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熊韧凯,题图来自:Sean McCabe


布拉德·皮特和罗伯特·德尼罗,在《好莱坞往事》与《爱尔兰人》中扮演的其实是同一个角色: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雄性激素旺盛的、面临岁月流逝考验的中年白人男性。这个角色模版在好莱坞风行了数十年,只是在近年强调少数群体关怀视角的政治正确浪潮下,变得相对稀少。但或许也正因如此,这两部年末上映的名导大片才会给观众留下如此深刻的视觉和情节冲击力。


战争经历既是创伤,又使得之后的行动有了动机,解释了人物理性、冷酷却又好斗的性情,以及非凡的意志与能力。雄性激素旺盛赋予电影情节上的饱满度,将人物置入“权力斗争”的斗兽场中。尽管这种“权力”是古典意义上的,拿给女权主义者们解构可能只剩下名利与男性 ego,但这两部电影的主题——兄弟情谊、忠诚与背叛、攀升与坠落——本身就和古罗马斗兽场一样,是古典美学的产物。


中年白人男性更是个有趣的设定。如果说前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月光男孩》《水形物语》《绿皮书》中不少人物位于“边缘的中心”,即集黑人、LGBT、残疾、社会底层等多个标签于一体,《好莱坞往事》和《爱尔兰人》的主角们则在“中心的边缘”。前者通过单向度刻画受挤压感制造感动与思考,追求的目标大多是“爱”与“自我”;后者则有强烈重返中心的愿望,同时也或多或少有能力和机会。受挤压感与奋进感、落差感是相互映衬的。


《好莱坞往事》中,莱昂纳多饰演的过气演员 Rick,在比弗利山庄豪宅里为事业下滑担忧焦虑,邻居则是影坛新星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皮特饰演他的替身演员 Cliff,其微妙处境集中体现在与李小龙对峙的那段戏里:Cliff 有个尽力护着他的好雇主,却因“杀妻”的罪名不被行业其他人信任;他能在这充满了欺骗、矫饰与混乱的好莱坞生存下去,但性情与身手也为自己招来了不少麻烦。


德尼罗在《爱尔兰人》里的身份更为复杂,Frank 身处两套权力的交界点,一套是意大利黑手党一套是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一套属于老谋深算的 Russell 一套属于张扬自信的 Jimmy Hoffa。当两套权力分崩离析时,Frank 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当然,事实证明这两套权力其实是一套,那就是时代。当这一批人没法再像过去那样,操纵总统选举、城市建设、对外战争,“权力”也就与它的追随者们一同不可避免地走向坟墓。


于是 Rick 和 Cliff 就不只是昆汀为了追忆往昔、完成“迷影”情结塑造出的时代人偶,而是这位被好莱坞视为“怪才”,作品却又在市场与评论界几乎从未失手的导演的自我投射。


Frank 同样不仅是这部黑帮史诗片里一个串联线索的经历丰富的传奇人物——就电影本身而言,诚然,如一些影评所说,观众会觉得乔·佩西与阿尔·帕西诺对 Russell 和 Jimmy Hoffa 塑造之立体、形象之鲜明超过了 Frank——77 岁的老马丁分明在利用这个角色,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审视。


和昆汀的过往作品一样,《好莱坞往事》依然是用 B 级片元素堆积起来的大叙事,但 56 岁、新婚燕尔的昆汀总归还是有所成长:美人与恋足还在,但艺术与心理上的缪斯女神不见了。当嬉皮女孩“pussycat”终于上了 Cliff 的车,头躺在 Cliff 胯间脚抵住车窗,两人迎着加州的阳光谈笑说情时,没人想到昆汀最后会把女孩及她代表的群体,刻画成了整部电影最显著的丑角儿。



Rick 和 Cliff 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一个是在名利场出头露面的昆汀,一个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强大坚定的昆汀。或者说,一个是要面对嘈杂现实的昆汀,一个是沉浸于电影本身的昆汀。在接受采访时,昆汀经常指出媒体太在意名人,而对电影具体拍摄程序和幕后工作的关注不够,Cliff 这个角色也可以视为他在这方面的一次反击。


在这种视角下,其他人物也可以与现实对照起来:电影工业里有李小龙这样的骗子,有作风古怪夸张的银发导演,但也有可爱如那个天才小演员的部分,更何况它是 Rick 和 Cliff 永恒的精神家园。嬉皮士是传统自由派后的“新自由派”,一度被 Cliff 的魅力所吸引,但在相处过程中, Cliff 认为嬉皮士肤浅软弱,嬉皮士们则觉得 Cliff 太“硬”,太凶狠——正如昆汀与在政治正确浪潮下成长起的新一代年轻人。


所以《好莱坞往事》那个篡改历史、底色明亮的结尾,成了昆汀对自己克服困难过程的自信隐喻。


Rick 事业上取得成功(而且与戒酒无关,将最初的失败归因于酒精显然是 Rick 当时不自信的表现),带回了一位异国美女作为妻子(正如昆汀在现实中娶了小自己 20 岁的以色列女歌手),Cliff 则无情地嘲弄了年轻一代嬉皮士的幼稚、无知与软弱(正如这部电影触碰了不少好莱坞政治正确的禁脔,如对因性犯罪逃往欧洲的罗曼·波兰斯基的刻画——去年昆汀还因在公共场合称波兰斯基“不算强奸”向案件受害女性道歉)。在那段昆汀式的豪宅暴力动作戏码后,一切又重归平静。


另外还是要说一说这部电影对音乐的使用。昆汀的配乐向来为人津津乐道,这部片子的原声带同样出色,但作为一部题材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电影,配乐与情节的互文更为有趣。有一处,波兰斯基在家伴着流俗的主流乐队 Paul Revere & the Raiders 音乐起舞,莎朗开玩笑说要告诉他的朋友 Jim Morrison(先锋艺术乐队 The Doors 主唱)。热爱大众文化和拿来主义的昆汀在这里又一次表达了自己对雅俗的辩证态度。


而当 Rick 和 Cliff 从意大利返回美国时,响起的是 The Rolling Stones 的 Baby You're Out of Time。作为六十年代嬉皮乐队的代表,昆汀引用滚石乐队的音乐显然表明了他对嬉皮文化本身没有偏见,但这首歌却讽刺意味十足:谁 out of time 了?事业刚开第二春的 Rick ?即将离开 Rick 的 Cliff?亦或好莱坞电影工业,嬉皮士群体?


显然都不是或者都是,真正落时的是那个躁动的六十年代。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往事》虽然“自恋”,但依旧显得清醒:昆汀明白,个体的成功并不能改变时间的无情,good old days 一去不复返,那就让故事停留在快意恩仇的那一刻。



《爱尔兰人》则恰恰相反,在 Frank 杀死 Jimmy Hoffa 的高潮之后,老马丁又拍了四十分钟,戏中人物走向衰老,权力大厦轰然崩塌,情节的转折与现实中事物的衰亡一样,突如其来,毫无征兆。


老马丁借 Frank 之眼开始凝视死亡:他哀叹岁月的流逝,为当年的所作所为寻找着正当的借口,同时又为自己“落得如此下场”感到惋惜。他寻求宗教的安慰,渴求家庭的温暖。


那又何至于此呢?老马丁对于 Frank 显然是思辨式的,共情式的,而不是批判式的。他这么多年的电影里,一直强调个体的能动性,难道 Frank 没有做到吗?


作为四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现实中的老马丁其实恰恰是《好莱坞往事》里的嬉皮一代,在纽约大学读电影时拍的第一部短片就是反战主题。但在面临更年轻一代时,反而是老马丁担心下一代缺乏创造力(这才有了前段时间他与漫威的 beef),难道不是“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吗?


所以《爱尔兰人》只是套了个黑帮片的壳子,如果没有那四十分钟,电影主题还是忠诚背叛等等等等,但加上之后,主题就变成了时间本身。于是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于无奈,这无奈不是因为人性的弱点,而是因为人在世界面前的渺小;一个个精彩往事都化为一瞬,这一瞬不是因为影响甚微,而是因为影响无论多大都会被永恒抹去。


而在戏外,老马丁对漫威的批评,也因为这份年迈的温和变成了情真意切:在给《纽约时报》写的文章里,他解释自己只是不希望集约化的制片模式,限制了年轻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微博博主“千面娇娃杨老师”之前说过,对于同一种情绪,女性/Gay 会刻画成“即使有天开个唱,谁要又唱,他不可到现场,仍然仿似白活一场” (Twins 唱,黄伟文作),直男则是“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温柔” (李宗盛唱作)


从这个角度说,《爱尔兰人》依旧是直男的立场、“传统自由主义”的立场,充分调用主动性然后从后向前追悔;而“新自由派”“政治正确”则偏向所谓“女性/Gay”的角度,从现实不足出发,向后推演和感伤。但反过来看,二者的内核其实是共通的,渴望达成的目标是相同的。


这也是为什么标题叫“马丁和昆汀,没有中年危机”。《好莱坞往事》与《爱尔兰人》虽然都在探讨流逝的时间,但两位导演显然没有陷入因疲乏、厌倦带来的外强中干或虚无感——这两点都出现在他们的中国门徒姜文身上——而是用高级的方式使影片变得更好看或更深刻。


在颁奖季到临之际,这两部更传统也更新颖的作品给市场和评论界带来一阵躁动。而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都快结束之时,它们也为一度险些陷入偏执的好莱坞下一步该怎么走指了条新路。


本文来自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熊韧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