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1-01 09:04
不是你不行

文章来自公众号: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题图来自:图虫创意。


多年后,我仍会想起他直击我内心的那个时刻。


斑驳的阳光,无精打采地透过玻璃,散在那间我们“相依为命”的办公室里。


创业偃旗息鼓,只留下我们两个人收拾残局。为了驱赶那种空空荡荡的气息,我任由合伙人一根接一根的抽烟,偶尔,受够了二手烟烟的我,也会主动点燃一支,加入吞云吐雾的阵列。


这个曾经熙熙攘攘的所在,无意间就成了我们修炼心性的道场。


忘了是第多少次复盘我们的创业了。


那一次我们有没有聊,我不记得了。但我们说到了各自的“来路”。


他说,他决绝一切的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尤其是用在自己身上,因为那是个解释的圈套,除了听上去圆满,再无其他意义。他开始解构我,说我心里最想做的事情,其实是一个平面媒体的记者,那符合我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孩子的虚荣心和满足感。


但我唯一的缺憾,就是并没有机会进入平面媒体,一来我毕业时,平面媒体已经大规模收缩了,二来我并没有那样的自信。但对文字的纠结,却一直摆在那,想写,又害怕写不好,写了又觉得很流俗很重复。


然后,他看着我,很真诚地说,你写的东西不差,你只是没有好好训练。你偶尔闪过的那些灵光,和表述,还是很耐看的。你看,我们打发时间的这个公众号,你写的文章,阅读量不都比我高吗?


不是你不行,而是因为没有人帮你“证”,没有人给你信心



那之后我凭借热情偶尔也写点东西。半年前,我写过几篇,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偶尔也会冒出有个几万阅读的文章。


我也在营销公司短暂的运营过新媒体。每一天文章发布,都是一种煎熬。因为团队的年轻人们觉得,他们已经足够卖力和炫技,但他们没有成为“今夜九零后”,没有收获“10W+”,我还显得不慌不忙。


我跟他们解释过,所有的结果,都是综合运作的结果,基本不存在,精心打磨了一个文章,抛出去就能花火夜空的情况。


传统媒体人们很容易出10W+,是因为他们都拥有非常过硬的线下关系的沉淀,所以在线上,他们拥有足够多的“传播节点”,他的作品的传播链路就会更长久一点。


10W+还有这之外的运作。年轻人自然对我说的这些无感。


说来诡异,是老板设置了这个岗位,但到了我去申请预算时,他动摇了。


他经常说,他跟当时极负盛名的某某大号极熟悉,和主理人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球友,也经常跟我们讲对方的经营模式,怎么花钱买流量,怎么做选题,怎么写文章,但到了我们自己执行时,这个沟通就变了——变成了对我的各种“拷问”——你怎么做?我讲了我怎么做,但每次离他满意都似乎差那么点意思。


到最后,我发现那些拷问,其实不是“你怎么做”,而是“凭什么是你做”?


大部分决策者,都“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他们通常会把别人的结果和好看的一面,以讹传讹的认知下来,但对具体的业务,具体的执行,根本没有兴趣。他们也习惯于看到一个结果,然后逻辑反推,催促着你,让你告诉他怎么实现,好像这种纸面上的逻辑反推有多靠谱一样。


不是你不行,而是到了一旦需要兜底,具体的决策者就会变得犹疑。你们之间还没有磨合出信任,你就会陷入各种被盘问、质疑的泥淖中。因为系统的逻辑在于,不是你能不能不干,而是凭啥是你干?这个“凭啥”,百分之八十,都是信任。于是乎,很多时候,混得好不好,核心的变量,是“信任值”和“信任剪刀差”。



家里有两瓶三花酒,酒已经喝完了,度数实在是高,故印象深刻。酒瓶还留着,好看。每次看见那俩瓶子,我就想起,我在心力困顿之时,去见赠酒给我的老朋友的那个下午。


我推开办公室的门,他刚跟合伙人开完会。他确实忙,跟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他让我自己找烟抽找饮料喝。等他忙完,他说背快要断了,昨晚在办公室睡的,头发也乱作一团,看上去没刮胡子。


我讲完我的困惑,他说,没啥,想那些没有用。


每个人都是一个公司,核心资产是时间,就看你怎么经营,对不对自己负责。


我跟他聊我在职场的那些困惑,他说很简单啊。比如他现在,一个创业团队,不需要那么多论证,听说别人做的不错,那就抓紧学和摸索,投入点资源验证了,那就抓紧复投。哪有什么时间去论证那么多逻辑,再说了逻辑本身就一目了然,自己就是做业务出身的。


只要你回到职场,你就要面对“对上”和“对下”的问题,每一级都需要汇报,你的心思,大部分都会花在准备给不同的人投喂不同的信息。尤其是当互联网公司过了青春期后,所有的决策链条都变得极长,因为每个节点,都要显得自己重要。


这就是后来,我常用的那个词——空转。


空转本身不产生效益,但它产生生产关系,解决就业岗位


当企业发展好的时候,这种空转无伤大雅,也会比较顺滑;一旦系统觉得吃力,空转的每个节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这样一来,整个系统的运转反而更加吃力了。这就跟“血栓”差不多。


从短链的沟通执行,到冗长的空转,是所有组织的生命。所以,聪明的人,如果不想在空转里消耗生命,他们有三条路可以走:


  1. 成为系统里最锋利的人;这通常需要人情练达,时机得当;


  2. 保持专业优势,赶上几个发展良好的公司的“青春期”;


3.成为自己,有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品牌。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刚好就赶上了系统空转的紧缩。所以才会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慨叹响彻千古。



又是岁末了,想跟身边所有好朋友说,不管此时此刻,处境如何,都要觉得自己混的人五人六的。虽然上文,我列了这么多“台阶”,但大家还是要努力成事。


列出台阶,是让每个人心气顺一点,少一点意难平。但“解构”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我听过很多很高级的“解构”,但还是不能接受,最终归于“不过尔尔”的虚无。


文章来自公众号: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