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3-18 16:14
洛阳亲友如相问,德国疫情是这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


有不少朋友留言希望我保证安全,还有不少朋友希望了解现在德国的疫情,所以在这里先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也就我知道的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先说口罩,虽然国内民众觉得很重要,但就我所见,目前德国极少有人戴口罩。如果你遇到有人戴口罩,有90%的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剩下的10%里,有90%的可能是日韩留学生。


1月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曾有朋友托我帮忙买口罩,原来当时有另一个朋友在西班牙旅游,立刻就要返程,听说国内的情况之后,在西班牙也买不到口罩了。当时我去药房买了一盒一次性口罩(如果不是医生,普通人不必戴N95),50只一共10欧元,寄UPS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邮费是23欧元。


当时的口罩还很充足,我也无意去囤积口罩造成恐慌,还跟药店的柜员聊了聊,开了几句玩笑。对普通德国人来说,只有自己感染了才戴口罩,避免传染给别人,而“戴口罩防止被别人传染”完全是天方夜谭。或许国内有些人觉得无法想象,但必须承认,社会习俗的惯性是很大的。PM2.5被公众熟知之前,有几名美国运动员戴口罩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当时引发的舆论风波,相信如今还有人记得。


据在美国的朋友说,最近流传一个笑话是这样的:银行里突然进来两个戴口罩的人,所有人都如临大敌,四散奔逃。忽然这两个人大喊:“我们没有病毒,我们只是打劫。” 大家才长出一口气。


关于疫情,我个人感觉是,德国人之前对疫情的感觉是很迟钝的。大多数人只是大致遥远地知道中国爆发了肺炎疫情,对疫情的来龙去脉并不是很清楚,国内一些民众有强烈的委屈和愤怒的感觉,普通德国人是没什么感觉的,他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数字上。而且,因为媒体比较少细致描绘受疫情影响的普通人的生活,所以缺乏感性认识,充其量知道有“封城”这回事,但距离自己很遥远。所以,一开始生活照常进行。


情况大概在上周急转直下。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超市里购物的人忽然多了,而且大家采购的量明显提升,超市不少货柜都被搬空了。



往常超市是这样的(价格欧元,鱼的单位是100克,肉的单位是1000克)





上周六是这样(周日德国超市不开门)


据媒体报道,目前本市所有的超市里,卫生纸、罐头食品、土豆都已经缺货。其它食品,比如蔬菜、水果、肉类、牛奶,仍然还在按原来的节奏补货。我家附近有个大超市,早上7点开门,如果7:05进去,还是可以买到肉类和牛奶的,而且大多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没有上涨。土豆也可以买到,但卫生纸的柜台真的是空空如也。


早上7:05看到是这样


不要以为外国人不吃内脏,这是我买的猪耳朵、腰子、猪舌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抢购卫生纸?至今我也没有搞清楚。


据说在香港是因为大家以为卫生纸会受口罩生产的影响,其实口罩的原料熔喷布是石油化工的产品,不是植物纤维,和卫生纸完全两样。据说在日本是因为根据历次灾难的经验,卫生纸到后来都是稀缺产品,不过我之前没看过任何报道。在欧美卫生纸也被抢购,理由就更难以理解了。BBC报道说,因为卫生纸价格便宜体积又大,买到了有囤积的安全感,货架空了又会给其它顾客“抢购”的心理暗示。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看到证据。


我也问过身边的德国人,大家也觉得抢购卫生纸“莫名其妙”。许多人是完全不知道理由,随大流购买。还有人解释说是“恐惧未来,不知道超市会不会关门”,所以“一定要抢购能在家长期存放的东西”。不过我觉得,这更像是从众抢购之后给自己找的理由,因为据我观察,并没有多少人按照单子去采购,大多数人在超市里似乎没有明确目的,而是看其他人买什么,自己也就买什么。


不过,超市可以风云突变,其它机构却没有这么快的转变速度。


周日,幼儿园出了通知:尽管疫情发展迅速,但目前州政府还没有做出关闭学校和幼儿园的决定,所以本周幼儿园仍然开放。不过请家长做好准备,下周很有可能会关闭幼儿园。


“按道理”说,面对传染病,应当早预防,提高保险系数,所以早点关闭幼儿园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德国人的做事方式有不同。如果迅速通知关闭幼儿园,则小孩必须呆在家里。德国法律规定,小朋友不能在无监护的状态下自己呆在家里,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监护人在场。所以,如果只是单纯关闭幼儿园,而没有给家长留足够多的准备时间,这不符合德国人的做事方式。


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们在办理入园手续的时候,必须在一页专门的告知书上签字。这份告知书的内容是:如果幼儿园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家长可以前来与孩子一起游戏,但家长需要明确知道,从家长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即时转移到家长身上。


第二件事是,我认识的德国同事普遍很反感“just do it”的口号。中国部分企业所推崇的“少说废话,先干起来就对了”的文化,对他们来说是天方夜谭。一项任务安排下来,不但要说清楚做什么,还要说清楚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安排背后必须有清楚的逻辑,而且这种逻辑必须被执行人所理解和认可。否则,哪怕你的职位再高,给的钱再多,许多人仍然是拒绝,或者至少心里会排斥。


所以,要关闭幼儿园,就不能只关闭幼儿园,一定要想到它可能联动产生的影响,确保有个完整的方案之后才能关闭幼儿园。出于同样的考虑,公共交通也没有关闭,因为如果关闭公共交通,医生、护士、警察、消防队员的上班可能都受到影响,进而破坏了安全保障。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之前,不能关闭公共交通——如果你看过《八月炮火》那本书(强烈推荐),估计会对德国人这种“热衷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德国的社交网络都没有国内那么发达。所以作为普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官方网站。往常更新并不频繁的官方网站,如今每天都会更新好几次,时刻公布最新动态。网站上的置顶内容则是疫情期间的防疫指南,比如我市的内容是这样的:


  • 主要公共服务将停止,但重要的行政服务(身份证、居留证件等)将继续;

  • 仍有六处市政办公室开放办公;

  • 如果需要办理市政业务,请务必先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因为办公时间已经大大缩减;

  • 学校、托儿所、日托中心和课后托儿所关闭(需要特殊照顾的场所除外)

  • 垃圾回收正常进行;

  • 所有类型的会议和活动都暂停;

  • 医疗机构禁止访问;

  • 市议会和市政机构的会议已经暂停;

  • 请限制您的社交活动;


我个人觉得这种形式也挺好。虽然少了中国那种方便的“推送”机制,消息触达未必及时,但保证了消息的权威性,而且也严格区分了“正式发布的内容(官网)”和“各方网民的意见(Facebook等)”。如果社交网络过于发达,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实,而是情绪和意见。再加上各种群里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信息,常常让人感觉心理过载。


德国的移动通讯并不发达,生活并不会严重依赖智能手机,这也减轻了疫情给人的焦虑感。之前有许多人说,有很多德国人在公交和地铁上看书,这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又有很多人说,所谓“热爱阅读”是中国人附会的,因为他们的手机网络很差,没法在公交上玩手机。


在我看来,两种说法都显得片面。移动通讯不发达确实不能保证随时使用智能手机,但德国也有很多习俗是“反智能手机”的,比如吃饭或者聊天时用手机,就是对其他人的极大不尊重。所以,即便在信号好的餐馆里,也很少见到有人吃饭时用手机。我的感觉是,过分依赖智能手机确实会给人极大的焦虑感,但这也和社会习俗有关。如果大家一起吃饭,身边人都在忙着刷手机,只有你一个人想“专心”说话,也确实挺另类的。


所以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疫情即便有影响,但影响也不是那么大。除了去超市多买点东西,或者多上网了解情况之外,该干嘛还干嘛,生活照就。




周日还是和往常一样


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多说几句文化习俗。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真的大不相同,但这些不同往往不能从书本上了解,所以如果没有亲自生活过,近距离观察过,往往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有人“眉毛胡子一把抓”,认为德国、英国、意大利的防疫措施都是“一路货”,推导出“德国和英国一定步意大利后尘”,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些区别。


意大利的疫情发展迅猛,国内各路媒体都已经有报道了。但许多报道只是在强调意大利政府怎么“不给力”,却极少提到意大利的特殊点:


第一,意大利的人口老龄化严重,排名世界第二(意大利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3%,美国的数字只有16%),这并非是因为意大利人特别长寿,人口统计学专家指出,主要因素是年轻人生育率急剧下降,使得老年人比重相对上升;


第二,因为生活习惯原因,意大利不少年轻人在郊外与长辈共同居住,上班却在城里,所以日常“穿梭”很多,年轻人不容易感染,也容易挺过去,但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影响很大。


关于意大利的疫情,许多德国人的感受是很真切的。距离近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报道很立体。据我所见,除了关于意大利官方的消息,各路媒体都开足马力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没有什么“好坏消息”的筛选,各种消息扑面而来:一会儿你看到殡仪馆的棺材太多无法处理,一会儿又看到意大利人在阳台开音乐会或者打球,再过一会儿又看到意大利报纸整版刊登逝世人员的讣告…… 


网传视频截图


当然,意大利人能“没心没肺”开音乐会或者打球,一方面与他们的乐天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立刻提供的配套支持有关。比如意大利官方在做出封城决定的同时,就宣布暂停偿还分期贷款,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支持——媒体指出,虽然这项举措有过先例,但本次力度明显强于以往。


我个人感觉,国内不少关于疫情的讨论似乎都带着很重的情绪,或悲壮,或慷慨,或愤怒,许多人有深重的家国情怀,当然冷眼旁观和等着看热闹的也不罕见。但是我接触的大部分德国人,他们并不太关心“宏观”的话题。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各种言论,看起来国际反响很大,其实对普通人没什么影响——我认识的德国人100%都很反感他,光“否认气候变暖”就够了。对普通人来说,除了对病毒的恐惧和担心,就是一些朴素平凡的感情:“听说你们那疫情很严重,是真的吗?”,“真是不幸,希望大家都能快点好起来。”


以我的经验,抱着这种态度,能比较快和不同文化的人找到交流的点。我有个同事来自委内瑞拉,之前在国内应当也算中产,最近十来年因为经济不行,不得已跑出来找工作养家。他给我介绍了委内瑞拉的疫情:感染人数不多,但恐慌情绪严重,现在不但缺医生、护士,更重要的是缺医疗设备。然而现在委内瑞拉面临美国的经济制裁,很难进口医疗设备,只能从中国买,只是运输周期太长了……


听完他的介绍,我也只能说,真是不幸,希望大家都能快点好起来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