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ID:Sanlihe1),作者:星爸爸,原文标题:《小留学生们都是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光明日报》 2012 年 7 月有一篇介绍低龄留学的文章,标题是 《五年增长 100 倍:低龄留学生缘何井喷》。这组增长了一百倍的数字是 2005 - 2006 学年以及 2010 -2011 学年中国去美国读中学的人数,它们分别是 65 和 6725。
而到了 2015 年时,央视采访的一名 “资深留学顾问” 已经表示低龄留美学生达到了 41723 人,“ 呈 480 倍的增长“。这个数字应该有水分,因为在更为权威的机构 -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的统计中,即使到了 2016 年秋季,持 F-1 签证在美国就读中学的中国人也才 33275 人,而目前最新的数字是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的 2018 年的 42122 人。
虽然有所夸大,但低龄留学增长速度无疑是惊人的。《五年增长 100 倍》在一开始就讲明了低龄留学在国内开始流行的原因:中产对多元化和优质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国内优质教育分配不均以及多元化教育缺失之间的矛盾。
光明日报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中,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根据 2005 年 1% 人口抽样数据、 人口普查数据(1982,1990,2000),还有城市家庭户收入调查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新中产阶级人数开始快速上升,而且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而平均年龄明显下降。
以所谓的新中产阶级和边缘中产阶级为例:
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 - 李春玲
文章中的新中产阶级包括了 “受雇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 和 “受雇于私营和外资企业” 的中等收入人群,其中收入更高的后者被认为是中产阶级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象代言人。在未来十几年内,他们应该是和 “1970 年代后期和 1980 年代出身的、受过中高等教育” 的 “小白领” 也就是边缘中产阶级组成了中产的核心。
2005 年以后,城市中产阶级的收入也开始快速提高,还是以新中产阶级和边缘中产为例,2005、2006 和 2007 年的年收入增长率最低也有 6.3% ,最高达到了 29%。
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 - 李春玲
支付能力的增长为昂贵的留学提供了经济基础,即使是能力有限的工薪阶层,也可以变卖大幅增值的房产来为子女教育埋单。《光明日报》的新闻提到:“不局限于新富和中产阶层,甚至大城市的工薪阶层也愿意卖掉一套房子,作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卖房留学的现象即使在十年后也层出不穷,更新的例子是,家长帮论坛中一个自称是 “美本工薪父母” 的网友曾经对申请美国本科大学这事的高昂成本所发的感慨:“今后再负担美国本科 4 年……差不多还要准备 150 万……卖一套房子吧。” 在去年,济南海归卖房留学澳大利亚,回国后工资仅千元的事情还引起过讨论。
这些极端的例子也说明了中产阶级对于他们眼中的优质教育是可以进行超额投入的。
一方面是大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里向优质学区集中,加上房价飞涨和户口等因素,优质教育从重点大学开始自上而下沿着录取路线进一步聚集,变成了目前一二线城市里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教育军备竞赛,并不断横向外延,造就了这几年疯狂的课外补习和教育产业。新中产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需要一个出口。
虽然国际学校和民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资源不平均,但是没办法解决名牌大学坑位有限的根本问题,因为在中国家长眼中所有的教育最后都应该变成一张名牌大学通知书。
因此在最大化提高名校录取率的心理驱使下,家长们的不断投入抬升门槛,最后的结果就是走高考路线的买最好的学区房享受最好的应试教育,而放弃高考放眼世界的家庭,已经恨不得从幼儿园开始就扎根硅谷、波士顿或者伦敦,一路推到藤校牛剑。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 IIE 在2017 年的低龄留学报告中指出了近年来国际中学生赴美的动机:国际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所持有的一个普遍看法是美国的中学学习经验会使他们成为更有说服力的大学申请人。说白了就是美国高中文凭在申请大学时更有含金量。
Globally Mobile Youth: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2016
尽管这份报告并没有检验这种假设,但是从过去几年美国名校早申数据中美国本土高中毕业的中国籍录取者与整体中国籍学生数量的比例失衡,这种说法是有据可依的。
这个现象这两年特别明显。国内媒体整理的常春藤盟校 2020 早申数据显示,在已经够小的中国籍新生基数中,来自大陆的申请者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普林斯顿发给中国学生的 11 份通知书中,内地与海外比为 3:8;哈佛,1:4;哥大,4:9。
而且在得到录取的中国大陆学校几乎全都是需要经过重重选拔才能进入的 “一中” 们,而在美国,即使是普通高中也有可能被名校垂青,意味着家长们在美国的选择更多、压力更小。
这点优势足够说服中国的家长们。美国这边的大学和高中也乐于在这个问题上发挥。南缅因州大学不是什么留学生想要的 dream school,但是他们成立的面向国际学生的寄宿制高中 - International Academy 却很有可能打动小留学生。
除了课程之外,真实的卖点恐怕还得是该校校长 Glenn Cummings 所说的:“我们离波士顿非常近…优势之一是他们可以在我们这上了两年学,然后对 MIT 或哈佛或耶鲁说,‘我在南缅因州大学的高中上的学,平均绩点 3.8…’”
一个学生的收费大概在 4.3 万美元每年。
美国偏远地区的大学在这几年里正经历国际学生招生难的问题,2017 年的一份覆盖 294 所教育机构的调查报告称超过 40% 的美国大学没有足够的国际生源。作为开源的手段,很多大学像南缅因州大学那样开办了类似项目来吸引国际学生,一些中国公司也开始和美国学校接触,希望成立升级版的夏校之类的项目。
在国内的教育展上,英美澳加的寄宿制中学(通常以教会学校居多)也越来越常见。这种合作的效果是明显的,IIE 报告中,这四个热门留学国家的小留学生中,中国人的比例一直排在第一名的。
Globally Mobile Youth: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2016
另一方面,美国公立高中受到财政危机和生源数量下降的影响,也有足够的动力去吸引多金的国际留学生。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2015 - 2016 学年有超过20% 的高中生长期缺勤。这种现象在疫情冲击之后,教学改为线上之后显得更为明显。
美国教育部:Chronic Absenteeism In the Nation's Schools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公立高中也开始向国际学生兜售学位。《今日美国》2014 年曾经发表过一则报道,里面讲述了纽约州一所生源不足的公立中学 - Newcomb High通过向国际学生收取每人一万美元一年的费用避免了倒闭的命运。
USA Today
公立学校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下产生生存危机,但是太平洋对岸寻求英语教育的中产阶级却能扭转这种局面,甚至还给学校的多元化添砖加瓦,反过来改善招生环境。文章里说,几名中国留学生的到来给学校提供了国际化背景,更多的本地学生也纷纷前来报名,Newcomb 的规模在 2007 年的规模上翻了一番,达到了 109 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的低龄留学生中,接近 95% 就读于私立学校。只不过私立学校的动力相对公立学校简单得多,对于营利性的私立学校来说,人均一年四五万美元的费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就足以让他们伺机而动。
在地理分布上,基本上以加州和美国东部海岸的私立学校为主,公立学校则主要集中在密歇根州。
Globally Mobile Youth: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2016
与此同时,尽管高中系统里的国际学生在美国高中生总数里的占比只有一个百分点不到,但他们已经足够让同样有很强盈利倾向的美国大学也开始针对国际学生调整招生政策。
IIE 报告总结道到:美国高中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增长的国际生源…大学的本土招生人员和当地高中顾问让申请环节更少摩擦…
在美国的低龄留学生中,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的学生占据了 70% ,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和越南学生占比提升最快。
新中产有足够的财力和知识通过把年轻子女送往美国来满足在国内无法满足的教育需求,而美国也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接纳他们,这就是乘坐包机回来的小留学生的逻辑。
把他们叫做为未来的香蕉人或美国人是没有根据的,而且还有点讽刺,因为把他们推向美利坚的不是对灯塔国的向往,大多数情况下是家长们非名校不可的中国式思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ID:Sanlihe1),作者:星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