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0-22 19:00

“脆皮”年轻人,开始自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新时报,作者:颜子西,责编:刘纬博、高雨曦、奚之淼,原文标题:《这届年轻人的“脆皮”自救之路》,题图来源:AI生成

文章摘要
年轻人因健康焦虑自救,但常陷入消费陷阱。

• 🌐 网络健康信息不可靠,加剧健康焦虑

• 💊 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用消费寻求安慰

• 🛡 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应对健康危机

当“恶兆”来临


初入大学,马元甜总是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太舒服”。“可能是因为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还不是很适应。”


然而,让马元甜觉得自己身体真正出现问题的,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一天早上醒来,她发现自己的胳膊上多了一块淤青。“我想了很多可能,但是都被自己否决了,所以就上网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判定我可能是‘凝血功能障碍’。”


带着对疾病的恐惧,马元甜去校医院做了检查。血常规指标显示她的身体非常健康,但她自己不这么想:“我害怕校医院的设备不够好,没能检查出那些细微的差别,所以我周末又去海淀医院进行了一次检查。”


尽管各项指标依旧没有问题,马元甜还是开始在生活里寻找证明自己患病的证据。她回想了一下,觉得自己最近很健忘,经常把校园卡落在寝室,老师说过的话一下课似乎也忘记了……


“淤青”词条下对相关疾病的分析。图源:“百度健康医典”网站


这块不起眼的淤青显著地干扰了马元甜的日常生活。她开始焦虑、失眠,情绪容易激动,并且害怕社交,而这些表现又被她纳入了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判中。“当时真是觉得自己‘百病缠身’,全身上下没哪里是好的。”


同样地,王文涛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危机感也来源于生活里的“异常”——已经过了青春期的他突然又开始长痘,脸色泛黄,看起来很没精神。“之前在医院看痤疮的时候,医生说是内分泌失调。上网搜索后,我发现如果不好好处理,可能会有‘烂脸’的风险。”


但忙于期末的各种事项,王文涛一时没有办法调整作息。在思考、纠结又咨询同学后,王文涛跟随网上的护肤博主下单了一些功效型护肤品。尽管在遵循说明书每日早晚各用一次、坚持2周有余后,王文涛的皮肤状态的确有所好转,但他也认同,“现在看来,当时的情况并没有想的那么糟糕”,皮肤状况的改善也不能保证一定是护肤品的功效。“一方面好转的时间与我期末考试结束的时间相重合,情绪和作息都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与改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使用护肤品本身给我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心态的转变带来了皮肤状态的好转。”


王文涛和马元甜所经历的“健康焦虑”,正在年轻人当中频频上演。“脆皮大学生”“打工人久坐可能被送进ICU”“数据显示患癌年轻人增多了”……类似词条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反复刷屏,让年轻人本就“一地鸡毛”的心理状态雪上加霜。


在医学上,这种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强烈担忧被称为“疾病焦虑障碍”或“疑病症”,具体表现为:即便可能并没有出现相关的显性症状,依然过度担心自己目前已经、或者未来可能会患上严重疾病;或是将某些轻微的身体感受当作重病的前兆,即使全面的医疗检查显示一切正常,也难以改变其认知。


根据“丁香医生”发布的《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在各个年龄段中,90后和00后对自身健康的期望值很高,但健康自评分数却明显低于其他代际。这届年轻人,竟然成了当下最焦虑自身健康状况的群体。


各年龄群体健康自评情况。图源:丁香医生《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健康焦虑的背后,有多少是在网络的漩涡里“捕风捉影”“对号入座”,“自己吓自己”,又有多少是身体确确实实出现了问题,发出了值得注意的健康预警?


弥漫的健康焦虑,恶化的身体素质


身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一代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几乎一切信息。然而,网上的医疗健康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用户在通过网络自我诊断时极易误入歧途。此外,网上的医疗广告往往将“健康”塑造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将日常生活“过度医疗化”,并通过负面叙述悄然加深了公众对健康风险的担忧,短视频平台上推销“米诺地尔”的商家往往会将正常的脱发夸大为头秃的前兆,在无形之中给头发本就不茂盛的年轻人心口上又插了一把刀。


尽管网上的健康信息不乏误导,但年轻一代的健康焦虑也并非无中生有。事实上,这一群体的身体状况似乎并不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意味着消除疾病或虚弱,更代表着体格、精神和社会的全面健康状态。当前年轻人的健康状况,似乎正与这一定义渐行渐远。


据人民数据研究院2022年《现代都市人生活与健康方式研究报告》和亿欧智库《2022年轻人膳食养生报告》显示,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干眼症、颈椎病等多种疾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此外,失眠、肠胃问题、脱发、皮肤差等状况也成为跨越不同年龄段的共性问题。在身体健康之外,情绪类问题也正在成为困扰年轻人的首要健康问题。在亿欧智库的调查中,多达55.8%的受访者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饱受焦虑、暴躁、抑郁等情绪困扰。


年轻人存在的健康问题。图源:亿欧智库《2022年轻人膳食养生报告》


白天的担忧也让夜晚罩上了一层阴霾。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这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在失眠人群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睡眠问题最为突出。


2021年3月微博热搜话题“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图源:光明网


生活饮食习惯上,重油重盐、喝酒、抽烟、重度嗜糖等“管不住嘴”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在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中,而这与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不无关系。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他们选择高油高盐的快餐或外卖,有时是迫于无奈,还有时是为了慰藉自己一天的辛劳,能带来一时欢愉的烟酒与甜品,也顺理成章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根据“丁香医生”发布的《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加班族追求健康生活的可能愈加渺茫,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的加班族,平均要比他人多面对1个健康困扰。


工作时间长、睡眠被压缩、没时间锻炼、无暇做饭而只能点外卖等诸多因素,正成为“苦命”打工人追求健康的绊脚石。


平均健康困扰个数与工作时长的关系。图源:丁香医生《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朋克养生,成为谁的救赎?


即便遭遇心理焦灼、生理不适,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会因此转向健康的生活方式。“左手养生,右手放纵”“一边求生,一边寻死”式悖论般的无限循环正在这届年轻人中流行开来——这样的养生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被称为“朋克养生”。


在微博上搜索“朋克养生”,一档综艺推送排在首位。图源:微博


“朋克养生好,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川贝枇杷鸡尾酒,无糖雪碧黄瓜汁;破洞牛仔套秋裤,蹦迪贴上暖宝宝;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买最贵的眼霜;作死与自救并存,狂嗨与养生齐飞!”


自相矛盾的“朋克养生”伴随着网络热梗,在社交平台的传播下形成了新的亚文化浪潮,在这届“脆皮”又爱“发疯”的年轻人中获得广泛认同。


不少追求“养生”的网友,并非没有想过“拯救”自己的身体健康,但囿于工作时间、群体效应等种种限制,从根本上改善作息、调整饮食显得并不现实,购物车里的各种保健养生商品却成为他们对健康的寄托。在小红书平台上可以搜索到许多博主们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身体状况的保健品测评,产品覆盖维生素、钙片、鱼油、花青素等各个品类。还有不少品牌抓住这一波热潮,在小红书上开设账号,宣传自家产品。


与此同时,从年轻人热爱去中药房抓酸梅汤的方子,再到“陆藜开了个方子”等养生奶茶品牌涌现在新茶饮的一线,各式各样的“中药+”餐饮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于好奇,杨子轩曾在“天津元气养生局”购买过特色产品“中药面包”。这种面包相较于传统面包,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药食同源”的理念,添加了中药材成分。然而,杨子轩发现,诸如“黄芪养生包”“阿胶软欧包”等养生面包,吃起来中药味道并不明显,更多还是面包本身的滋味。至于这些添加的中药材是否真正能够发挥“食疗”的效果,他也无从求证。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相关店铺的产品测评,博主们虽将“中药面包”作为宣传的吸睛点,但推荐榜单的主力军还是传统面包。这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固然希望追求养生,但并不希望面包中带有强烈的中药味道,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宣传上符合养生理念,食用上又美味可口的面包,以此来达到“多吃无负担”和“食用有安慰”的效果。


中药面包推广帖。图源:小红书用户“司徒冰蓝”


在“朋克养生”这一自相矛盾的“自救”行为背后,是年轻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那些无需额外消费且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转而选择将身体的保障交付给中药材、保健品或者其他市场化的养生产品。无论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见效,“朋克养生”本身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极富意味的物质指向——养生养生,重点从本应是结果的“生”转移到了作为形式的“养”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与健康危机下,带上了某种“救赎”的意味。


跳进“消费陷阱”找安慰?


近年来走红网络的“防猝死套餐”就是“朋克养生”的代表产品。在小红书上搜索“防猝死套餐”,帖子数量众多,各路推荐层出不穷。尽管各个版本有所差异,总体来看,核心组成都是辅酶Q10、鱼油、叶黄素、VD、VB族等保健品,其中,辅酶Q10更是被社交平台上的博主们誉为“心脏保护神”与“细胞发动机”。


在帖子的描述中,“防猝死套餐”有着种种的奇妙功效——从防脱发、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度、增强免疫力、稳定情绪,到缓解新冠后遗症、预防熬夜猝死、改善心悸心慌等不一而足。


龚晓玲就是“防猝死大军”中的一员,作为某互联网大厂的入职新人,她没有拒绝加班的底气,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办公室的角落一坐一整天。“个体在工作面前没有什么自由活动的空间,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只能靠压榨自己的睡眠实现。”她觉得,“防猝死套餐”就是她熬夜之后能做的最大补救,“我不可能要求我自己在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一点娱乐时间,如果要我为了身体健康不看手机不熬夜,我觉得自己心理上会先崩溃”。


“防猝死套餐”相关帖子内容。图源:小红书用户@J_、@kk猪比


然而,所谓“防猝死套餐”的实际功效尚未得到科学实验证实。以被诸多博主大力宣传的辅酶Q10为例,无论是美国国家补充和综合健康中心(NCCIH)所提供的研究报告,还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辅酶Q10》,都没有明确肯定辅酶Q10在预防心脏病方面的作用。在医疗领域,无论是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委员会(FDA),还是美国心脏协会(AHA),都未将其批准为抗心衰治疗药物。在我国,辅酶Q10也仅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及《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为辅助药物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改善心脏功能。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在接受《新闻360》采访时则明确表示,这份“防猝死套餐”不具有科学性。而在众多推荐帖中,还有一些品牌商家选择“亲自下场”,伪装成素人博主,通过打卡分享自家产品吸引用户购入。这样的营销行为是否符合保健品宣传的相关规定,也有待商榷。


事实上,“防猝死套餐”防不住猝死。大剂量服用套餐内的保健品,还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虽然有众多博主发帖声明自己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究竟是心理安慰还是另有原因,我们无法得出结论。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有效案例”的存在,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对“防猝死套餐”深信不疑,成为其忠实拥趸。


并不是没有人认识到这是一场保健品的营销 “狂欢”,但当熬夜成为了习惯,想要从生活作息上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李伟文对“防猝死套餐”的效用一直没那么认同,但是自大学起就与熬夜“相爱相杀”十余载的他还是选择相信一次:“只能说放不下手机,所以花钱买个心安。”


以“防猝死套餐”为代表的“朋克养生”,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异化为对消费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陷阱”。在新兴的养生实践中,很多人已不再探讨养生与生命意义,只想尽快为身体的不适感受贴上明确的病理标签,并从看似“对症”的消费中寻求慰藉;或是将之作为一种半娱乐性质的行动方式,给疲惫的现实生活“打打气”。无论如何,此时,养生的形式已取代了其内容,在年轻人的健康受到挑战的当下,亟需的养生却变成了一种“符号价值”。


个体与社会的共治之道


健康焦虑背后,是笼罩在个体和整个社会之上的健康危机。有效应对健康焦虑,既需要个体学会接纳不确定性,打破回避真正问题、寻求慰藉和频繁自我检查的负面循环;也需要改变的决心、坚持的毅力,以及直面焦虑担忧的勇气;更需要个人和社会“双管齐下”,从根源上规避健康焦虑的产生。


从长远来看,若将紧凑的社会节奏,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比作悬在年轻人健康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部分商家的有意营销、平台算法机制的精准推送,则是吸引人们陷入焦虑泥淖与消费主义陷阱的“塞壬之歌”。让年轻人不再为健康而焦虑,一方面要“揪出”制造焦虑、虚假宣传的不良商家与自媒体,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层面营造一个让人们有条件、有意愿休憩的整体环境。


对个体来说,偌大的社会环境难以被迅速改变,那么于力所能及之处为自己营造一个健康的栖息地,则是改善健康焦虑的“底层逻辑”:


可以试着不要因为放不下的游戏、刷不完的综艺或聊不完的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夜里推迟入睡时间;试着在点外卖的时候,不要再点开熟悉的炸鸡、烧烤、奶茶页面,而是遵循低油少盐低糖的原则,点一些清淡的家常菜品;


可以试着在工作之余抽空到最近的公园或绿地走20分钟,让自然洗去一天的“班味”;试着在休息间隙,短暂放下手机,在茶水间或者户外空地打一套八段锦,或者只是做几个舒展身体的动作;


可以试着定期进行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知根知底”;试着选择可信的来源获取健康知识,不要被平台上千篇一律、夸大其词的卖货帖子蒙蔽了双眼。


祝愿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享受青春的畅快与肆意。


参考文献:

[1]“疾病焦虑障碍”名词解释(“妙佑国际医疗”官网)

[2]“丁香医生”《2022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丁香医生”《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丁香医生”《2020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3]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4]辅酶Q10的功效作用(“美国国家补充和综合健康中心”官网)

[5] 张睿,杨力超.健康焦虑的建构与反思——消费主义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养生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20,(10):87-93.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文涛、马元甜、杨子轩、龚晓玲、李伟文均为化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