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精彩观点:
北京疫情反复对资本市场没什么太大影响,市场此前已经消化了疫情常态化的预期。
长期来看,注册制的落地会加速创业板两极分化。好公司继续享受估值溢价,差的公司享有的溢价将慢慢消失。
A股的创业板和科创板加在一起就是中国的“纳斯达克”。
无论投资A股、港股还是中概股,软件、教育和商品股票都是我最看好的三大领域。
美股和港股指数都不会再创新低了,我对港股市场长期偏乐观的态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证券市场红周刊(ID:hzkstock),记者:林伟萍,原标题为《高瓴和腾讯合伙的高腾国际:北京疫情反复,未改市场逻辑,下半年“进攻”三大方向》
6月16日下午,高瓴和腾讯合伙注资成立的高腾国际在线上媒体策略会上分享了对下半年市场的看法。高腾国际权益首席投资官李宇在接受《红周刊》记者提问时表示,近期北京疫情的反复对资本市场“没太大影响”,因为市场此前已经适应了疫情常态化的预期。在此背景下,李宇认为下半年医药板块估值抬升空间相对有限,相较而言,下半年软件、教育和商品股票三大领域未被大资金充分挖掘的个股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疫情对资本市场“没太大影响”,医药板块估值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红周刊》:北京疫情最近出现反复,其他地区会否重演这样的情况?这将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李宇:个人认为,国内短期内“二次暴发”的压力不是特别大。一方面因为目前国内已经有非常好的应对机制和设施;另一方面,因为夏天病毒传播速度相对会比较慢。下一个需要警惕的时点或是10月份以后呼吸道疾病传播比较多的时候,如果此时还没有新冠疫苗,相比中国疫情“二次反复”的低概率,海外疫情再暴发的概率要大一些。
对资本市场而言,我认为没什么太大影响,市场此前已经消化了疫情常态化的预期。
《红周刊》:之前被看做“最受益”疫情的医药板块,是否存在好的投资机会?
李宇:如果仅从医药股相较于历史以及其他板块估值比较而言,是比较贵的。我认为目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医药股:第一种情况是,假设疫情在春季第一波以及9月份第二波小暴发后——大范围暴发概率很小的话,那目前医药股未来的估值空间可能并不会很大。第二种情况是,如果像个别专家所担心的,疫苗短时间内研究不出来,疫情变成像流感一样的流行病,持续多年,那医药股空间可能还会有。
目前最大的变数还是疫情的变化,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情况。
《红周刊》:对于下半年,您认为是该“积极进攻”还是“防御防守”为主?
李宇:相较而言,我的策略更倾向于“偏进攻”。但同时投资者对潜在的事件性冲击要做到心里有数。另外,疫情可能会使得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仍需保留一定的仓位感受市场,而非直接就“不做了”,或者等到下跌了再入场。
心态比较好、偏长线的资金,可以买安全垫稍微厚一点而非市场最热的标的公司;而如果是交易型选手,则要时刻注意市场动向。因为任何事情,比如中美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突然变化的,一定有预兆。投资者要辨别先兆,关注对市场冲击最大的变量在哪里,长期跟踪。
注册制加剧创业板个股分化,好公司将继续享受高溢价
《红周刊》:本周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在您看来,创业板注册制对A股以及创业板存量个股将带来哪些影响?
李宇:长期来看,注册制的落地会促进创业板两极分化。因为目前中国整个IPO供不应求。“打新”赚钱效应明显,这使得A股好公司和差公司的估值相差不大,甚至出现倒挂,越差的公司估值贵,好的反而便宜。但最近几年,随着北上资金的流入,变化较大,好公司开始有一定的溢价,但是从国际标准看,好公司相较于差公司的溢价还远远不够。
例如,从量化指标来看A/H股溢价。好公司A/H股溢价相对较小,通常在10%~20%。而比较差的中小公司,A/H股溢价通常在200%-300%。
长期视角来看,注册制将改变这种现象。随着标的供给的增加,好的公司会继续得到大资金的追捧,但是差的公司受到的关注就会少一些,不应该享有的溢价会慢慢消失。总结来说,增加供给会影响A股的定价体系,加剧创业板个股的分化。投资者如果对自己选择公司的能力没有信心,那么要小心了。
《红周刊》:创业板有望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吗?
李宇:我认为,目前A股的创业板和科创板加在一起就是中国的“纳斯达克”。最近有个说法,科技股变成“科幻股”。科技股中的确存在一定的泡沫,管理层、监管层也看到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俗话说“千金买马骨”。这样的泡沫中只要出现一两家很厉害的公司,那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就会很显著。
以下为其他精彩问答摘录:
提问:在全球央行“大放水”大背景下,如何投资A股资产,才能有更高确定性?
李宇:现在市场总体在往上走,此时投资是相对比较好的。但纠结点在于:一方面经济确实很差,但股票表现却很好;另一方面则是股市的内部,成长股和价值股、周期股的估值差距都在历史高点,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估值存在较大差距的时候,市场往往容易反转。
那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到底该投资成长股,还是价值股和周期股?这种纠结可能也是当前美国市场部分很厉害的职业投资者反而跑输散户投资者的原因。
就我自身而言,我可能会选择“折中”的方案,成长股和价值股都投资一点。在成长股里寻找一些还未被完全挖掘、安全边际较高的个股;价值股寻找那些当前估值被打压很厉害,但未来空间大的标的。
我所理解的价值股是当前股价相对整个市场以及PE、PB指标的历史数据都是相对偏低的个股;而成长股则是市场热点板块,过去几个季度都有不错的成长,市场表现远超市场,比如医药、TMT等。
提问:就行业而言,您接下来最看好的三个行业以及看好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李宇:无论投资A股、港股还是中概股,软件、教育和商品股票都是我最看好的三大领域。
软件板块来看,首先美国市场,软件股长期比硬件股走得更好。因为软件股没有固定资产,毛利率更高,所以好的软件股长期回报应该会更好。而就中国市场而言,目前中国还没有走出顶尖优秀的软件股。另外,过去几个月软件股的炒作是落后硬件股的,但其实潜力很大。
我前面所提的成长股和价值股两边下注,成长股里值得挖掘的公司:一个是软件,另一个就是教育。教育板块虽然受政策影响比较大,但是潜力也非常大。现在对国内父母来说,最舍得花钱的就是教育。因此,教育所处的赛道非常好,特别是K12。而中国目前教育行业仍非常分散化,后续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龙头公司市占率将增加。
商品股票则是个强周期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通胀属性,现在配置主要是考虑到做未来可能的未来通胀的对冲。另外,当前商品股本身的估值也跌到了过去十几年的最低点。而从基本面角度来看,所有的商品公司资本开支过去四到五年都是大幅下滑的,这导致商品的供给增长非常慢。如果疫情过后,消费更加迅猛。包括最近特朗普提出可能要投一万亿美元用于基建等。一旦商品周期来临,将带来较大涨幅的回报。具体投资上,建议投资者关注跌的最彻底的海外商品股。
提问:如何看消费蓝筹的后续表现?
李宇:从我个人投资喜好来看,我认为当前消费股估值是比较贵的。从海外市场来看,消费股在市场和经济反弹的时候走得比较弱,而经济不太好则下跌的时候走得比较强。但在最近几个月的A股,不论市场是反弹还是弱势,消费股走势都很强,市场有点过于追捧消费,导致股价较高。同时消费股和科技股投资逻辑又不一样,不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品牌竞争也较为激烈。所以,从当前时点来看,我认为消费股未来取得超额回报的概率并不高。具体投资上,投资者如果要配置消费股,可以多关注下港股的消费股,估值相对合理一些。
提问:您比较看好科技股,后续科技股走向和配置策略分别是什么?
李宇:我认为科技股这一两年,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第一,海外的纳斯达克一路创新高,科技股在全球的投资者心目中都是最好的选择,这会促使他们去追赶科技股投资浪潮。
第二,这次疫情也强化了投资者的想法。疫情中科技股受到的伤害最小,甚至很多科技股获益。例如线下娱乐停止促进了线上娱乐的发展;线下商城受冲击,线上购物等火热发展,疫情让原本从来不去线上购物的人开始使用线上平台。因为线下关掉了,迫使他们往线上转。这就使得原本可能几年才能完成的转型加速为现在3个月内就完成。
第三,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硬核科技的重要性,科创板应运而生。有了好的资本市场,才能进一步带动好的科技公司。
综合来看,虽然现在科技股很贵,但个人认为,未来科技龙头股股价有望继续走高。投资者可关注基本面不错,同时还未被资金大额追捧的科技公司。
提问:港股长期处于估值洼地,目前是布局港股的好时机吗?港股5月26日以来的上涨,是反弹还是反转?
李宇:拉长角度看,港股估值各个角度上都很便宜。例如,与美股的相对估值是历史上最低点之一,港股的绝对估值也是历史最低点之一。
另外,考虑到我们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形势有信心。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都会促进资金往中国配置,而估值更低的香港市场,更有吸引力。
随着越来越多好的科技股回香港上市,使得香港市场越来越活跃,同时将改善以往港股地产占比过多的结构问题。因此,除非出现极端情况,投资者着眼于未来两三年来布局港股,胜算还是很大的。
对于港股和美股后市,我认为指数都不太会再创新低了,尤其是港股,过去两三年的低迷走势把香港股市的底部夯实了。就个人而言,我对港股市场长期持偏乐观的态度。
提问: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做投资要“忌讳”什么?
李宇:投资最需要忌讳的是放弃了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者做投资要清楚哪些钱自己能赚得到,哪些赚不到。要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赚钱,而不能靠运气赚钱。要根据市场本身的情况和对公司的研究来做决策,而不能想当然的去投资,不能听别人说什么好就去做投资。投资之前没有做好自己的功课,没有做好调查、研究、判断等,去盲目投资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出现亏损 。
提问:分享一下近期您在投资上的新思考、新感悟吧。
李宇: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投资这个行业是很辛苦的。
最近高盛有个有意思的数据,在美股市场,散户近几个月的平均业绩表现是超过华尔街很多对冲基金的顶级投资人的。但在任何其他的职业里,业余选手是永远不能和职业选手相提并论的。这就很容易给机构投资者带来对投资职业价值在哪里的疑惑。当然,最终投资能力和收益长期看下来是匹配的。所以做投资要有好的心态,从而度过低潮期。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证券市场红周刊(ID:hzkstock),记者:林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