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头图来自:《隐秘的角落》
这一周来,后台一直有读者留言,说聊聊《隐秘的角落》这部国产剧。
我是上上周就看完了,但想到那时候就聊,难免剧透。现在到这个点儿了,估计想看的要看的,都已经看过了,那就没有什么剧透不剧透了,可以敞开聊了。
当然,聊嘛,不是聚焦于揭秘“彩蛋”,或重点分析“谁到底死没死”,就是随便和大家聊聊自己的一些观后感。
一、关于总评
先说下自己的总体感受。
《隐秘的角落》之前在豆瓣上的分数好像高达9.2,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去瞄了眼,略跌了点,到8.9。
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偏高。当然,大家背后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这年头,看到一部各方面都在线且有些地方非常出彩的国产剧,是多么不容易。
让我自己打的话,大概8.0左右,也是很高的分数了,因为我觉得确实是近期一部质量相当高的国产剧,虽然没有高到各方面都完美,但无论从拍摄的画面,剧本的编排,演员的表演,各种线索的埋伏和隐喻,都完全经得起考验。
尤其值得提一句这部电视剧的BGM。导演辛爽据说原来是乐队出身,所以每一集 的片头,片尾以及片中的一些曲子,都很赞。后来我看到一个对辛爽的采访,他说他喜欢看的美剧是《真探》和《冰血暴》,那就更可以理解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容量是10集左右的剧,每集50分钟左右,因为要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我觉得足够了。日剧,英剧很多都是这种类型。美剧哪怕是分季,但每季基本也是保持这样的数量。不像有的国产剧,其实内容也就这些,一泡就泡出40集乃至6、70集,其中注水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真探》的第一季堪称神剧,第二季垮了,第三季又回归神剧水准。这部剧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紧不慢,徐徐展开,说明导演对剧情有足够的自信,对演员的演技更是充满信心(第一和第三季的主演确实演技爆棚),总之就是不怕观众中途退场
当然,如果国产剧缩到10集左右,且基本上在短时间内播完,如何通过广告等渠道盈利,可能是一个新问题。
还有一点,这是一部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但我觉得不能过多用原著去套电视剧,因为这基本上已经是两部作品了。因为各种原因,电视剧不可能完全还原原著,比如原著里严良和普普逃出福利院的理由其实更有说服力:院长性侵儿童。
我是看了剧之后再去看原著的,看完以后,我觉得,剧拍摄的难度更高,也比原作更值得看。
二、关于“历史梗”
我是写历史的嘛,想先说说这部剧里的历史梗。
其实也不算历史梗,就是电视剧里几个颇有年代感的东西。
一个是手机。
其实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明确交代过时间年代,但剧里的不少物品和细节,都明确无误地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大致的发生时间——2005年到2008年左右。
一大标志,就是剧中人物用的手机,绝大多数都是诺基亚。
熟悉诺基亚手机的人,甚至可以叫出每个出现在电视剧里的诺基亚手机的具体型号。
我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还是很感慨的:
当年那么大一个手机巨无霸帝国,在中国几乎达成了“人手一机”的企业,说倒就倒了。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我以前写的一篇关于诺基亚的文章:《【9.3】一个巨人的轰然倒下》
另一个就是少年宫。
“少年宫”是当初我们向苏联老大哥学的,源自俄语“дοΜ пиοнерοв”。在我国是指在学校以外,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教育和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机构。
曾几何时,少年宫是孩子们课余进行兴趣学习和锻炼本领的好地方,少年宫的兴趣小组也确实启蒙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特色的人才。比如乒乓球球世界冠军、“乒乓外交”的参与者庄则栋,当年就是北京市少年宫乒乓球兴趣小组的,著名画家陈逸飞,也是上海市少年宫图画兴趣小组出来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一方面学业压力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娱乐手段也越来越多,所以原先少年宫里那种像丢沙包、拔河、航模制作、舞蹈大赛、诗朗诵这种纯娱乐活动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而教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至于原先少年宫体制内的那些老师,有的被挖走,有的也渐渐老去,大量培训机构涌入,虽然也是“学习”,但和当初的“学习”已经不太一样了。
剧中的张东升自称是“校工”,但能教奥数,应该是没进编制的少年宫老师。
除了手机和少年宫,这部电视剧里有年代感的细节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单反相机,新华书店,各种车辆的款式型号,甚至朱朝阳拷贝那个记忆卡所用的Windows系统界面,都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印痕,在细节上做得还是很到位的。
从这个镜头看,当时朱朝阳明明是复制卡里的内容的
三、关于老戏骨
这部剧口碑好,一大原因就是这里面的演员都演得很到位。
秦昊当然是这部剧成年人演员里最受关注的一个。平心而论,他这个角色是挺容易出彩的,但他把握得很好,也证明了他自己的实力。凭一己之力把“一起去爬山吗?”弄成了互联网上的一个热门梗,也是大家对他的一种认可了。
王景春的角色我觉得更难演,因为很容易演成正义凌然却不接地气,但他真的演得很好。之前看《地久天长》就被他的演技折服了,这次再看他演的老陈,感叹不愧是老戏骨。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是他坐下来,然后随手就在腿上拍了一下蚊子——我估摸剧本上应该不会有这么抠细节的表演要求,应该就是他作为一个老戏骨自己顺手拈来的一个动作。但就这么一个小动作,顿时就让这个角色有了血肉。
张颂文也演得很不错,虽然他在里面的存在感不如秦昊和王景春强,但这是角色的设定关系,他已经演得很好了。他一个人吃馄饨和陪儿子吃糖水这两段,已经成了这部剧的经典片段。凭借这部剧,张颂文的名气也起来了,但这是他应得的。
“两妈一妻”:朱朝阳的妈妈(刘琳饰),朱晶晶的妈妈(李梦饰),张东升的妻子(黄米依饰),在这部剧里都有精彩的演出。
一个演员演得好不好,评判标准之一,就是能不能把角色的那种复杂矛盾心理以及两面性给诠释出来,这三位女演员都演得不错。
刘琳饰的朱朝阳妈妈,一开始开家长会和老师单独交谈的时候,她的言论是挺讨人厌的,但作为一个单亲妈妈辛苦抚养朱朝阳,又让人心生怜悯。对儿子的爱,甚至有时是过度的爱,以及对自己个人幸福的追求和顾虑,塑造了朱朝阳妈妈的多面性,而刘琳诠释得很好——那段坐在床边剥桔子的戏堪称经典(这部剧的经典场面好像大多和吃有关……)。
李梦饰演的朱晶晶妈妈,一开始也是以一个让人不舒服的形象出现的,尤其是在百货商场对朱朝阳冷嘲热讽说的那些话。但作为一个痛失爱女的母亲,她后面的一些歇斯底里乃至疯狂的举动,却又让人隐隐觉得有些可怜。
黄米依饰演的张东升妻子,在里面相对出场不多,且一直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没办法,按照电视剧的各种暗示,张东升很可能在性能力方面也有欠缺),但其中有几次面对张东升的求情,那种心里想一软但最终狠下心肠的微妙瞬间,黄米依诠释得颇到位。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秦昊也好,王景春也好,这批老戏骨汇聚在一起,其实是为三个小演员配戏的。
任何演员拿到剧本一看,都会知道,这部剧的真正主角是三个小孩,成人演员是为他们配戏的。他们愿意接,愿意演,且我看一些片外花絮,他们很尽责地指导那些小演员,就这一点而言,是最不容易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一定总是要拍在沙滩上的。
四、关于三个孩子
三位童星,大家已经讨论得非常多了,我这里就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吧,就是这三个孩子的眼神。
荣梓杉饰演的朱朝阳,眼神一直透着一种怯懦和惶恐,这和他剧中的性格、家庭环境都有关系,以至于有时候难得看到他和两个小伙伴嬉笑打闹,会感叹这孩子真不容易。
当然,这里要说的只是电视剧中的形象设定,原著小说中的朱朝阳没有那么纯洁。虽然电视剧里朱朝阳后面也有“黑化”的嫌疑且导演有意留下一些线索,但总的来说,荣梓杉还是很好把握了朱朝阳这个角色。
史彭元饰演的严良,眼神里一直透着一种无法驯服的野性,这也和他剧中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是吻合的。原著中这个形象叫“丁浩”,是比严良更要流氓的一个孩子。在电视剧里,严良虽然野,但毕竟内心本质是“良”的,这一点在剧中那个从偷钢笔转变为帮老板娘搬货物换钢笔的桥段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而且,严良可能是三个孩子里最没心机的一个孩子。
王圣迪饰演的普普,眼神里透出的是一种乖巧,甚至有点狡黠。普普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又是个女孩子,她很容易被逼着学会说很多乖巧话,做很多乖巧的事。在电视剧里,有不少场合,普普会说和她年龄不相称的话,也会做出一些和她年龄不相称的行为。既要天真,又要乖巧,有时还要显得有点世故,甚至要有点心机,王圣迪把握得还是很好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三位童星很好地用眼神诠释了自己扮演的这三个角色,这背后当然有孩子们自己表演的努力,应该也有摄制组选角的苦心。
曾看到报道说,摄制组为了选这几个孩子的演员煞费苦心,甚至会到学校门口去蹲点,就是为了选到“一眼看上去就非他莫属”的角色。
当然,这三个孩子其实之前都有过表演经历,并非完全的素人,但确实没有辜负摄制组的良苦用心。
五、关于一些破绽
毫无疑问,《隐秘的角落》并非完美,确实存在一些小破绽,乃至一些逻辑常识问题的。
有些小破绽无伤大雅。
比如朱晶晶在商场门口一脚踩在了朱朝阳新买的白球鞋上,印记非常明显。按照常理,即便朱朝阳当场没有擦掉,以他那么爱这双球鞋,离开父亲一家人后,也早该把上面的黑印擦掉了。
结果是一直留在鞋上,在第二天早上,由普普擦掉的——从她擦的工具和姿势来看,那个印记也不难擦掉。
当然,这个情节是为了凸显普普懂事,也为她后来在少年宫为朱朝阳出头找朱晶晶埋了一个伏笔,但是从人之常情来说,朱朝阳把新球鞋上那么明显一个黑印留过夜,不太合理。
这些小问题其实在剧中有不少,但都无伤大雅。
不过有些问题,可能就让我觉得有点说不大过去。
比如说第八集的末尾,三个孩子拿到了30万元的钱,然后提议放到朱朝阳家最保险。
结果,大晚上的,之前一直集体行动,连朱朝阳去少年宫都要坚持一起送到门口的严良和普普,居然就放心让朱朝阳一个人背着30万的大袋子独自回家了,而朱朝阳也心真大,就这么走了。
等朱朝阳走了半天了,两个孩子才想起来:“我们还是陪他一起吧。”这似乎不太合情理。
然后到了第九集,朱朝阳被绑到了水产厂冷库,张东升跟了过来——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回那30万。
他在朱晶晶舅舅的车里看到了那个放30万的袋子。OK,以张东升的冷酷,心机和智慧,他难道不会想到把车窗直接砸了取钱就走?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进厂去找车钥匙?
是怕车子自动报警?冷库地处偏僻,等车响人来,张东升早就可以开车走了,且舅舅当时看来并不知道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况且按常理,偷到钥匙其实比砸窗要难很多。
那么是听到厂里有动静想救朱朝阳?但从张东升当时看到钥匙和朱朝阳后,拿了钥匙扭头就走就可以看出,他的初衷并不是去救朱朝阳。
事实上,张东升是用高利贷借的30万,后来仅仅是因为听了普普解释的用钱理由,就决定把钱给孩子们,并且还要买票送他们走,这个心理转变过程本身就有点牵强了——不是说不可能,但是至少电视剧里交代的这个转变过程有点仓促,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揣测和弥补。
另外,其实这个剧从三个孩子偶然拍到张东升推岳父母下山开始,有太多的偶然巧合了,包括关键证物在某一点凑巧被看到,关键人物碰巧在同一地点出现等等,用太多的偶然来推动一个故事的发展,而不是人物彼此的性格互相牵绊必然导致情节的推动,这两者之前还是有一点区别的。《隐秘的角落》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出了努力,但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不过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隐秘的角落》成为一部国产的佳作。更何况,我认为的瑕疵,有人也未必认为是瑕疵。
六、关于隐喻和细节
《隐秘的角落》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得高分,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埋了很多隐喻和细节。
而这点其实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别把观众(读者)当傻瓜。
拿一些美剧举例子。我们这代人刚接触一些经典美剧(比如《越狱》)的时候,惊为天人,觉得咋那么好看?除了演技,场景,剪辑之外,有很重要一点,就是编剧/导演不把观众当傻瓜: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样小摆件,最多给一秒钟的镜头,然后就一闪而过——他们相信你作为观众一定GET到了这个点,而这个点到后面作为包袱抖出来时,观众立刻会反应过来是和前面呼应的(甚至他们早就在等待了)。而这时观众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没错,就是智力上升的快感。
《越狱》当初玩的一些埋线索抖包袱方法,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了,但当时对国内从没接触过美剧的观众触动还是挺大的
而反观我们以前有些国产剧,是生怕观众不明白,就把观众当傻瓜。表现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用大量背景音乐暗示你即将出现高潮或大反转;
演员用非常夸张的眼神或表情暗示其中另有隐情;
用内心独白的画外音告诉你剧中人物实际的内心活动;
用旁白帮观众整理前因后果以及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
其实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这里就不展开了。
网上各种分析评论已经很多了,我就单举一例吧,就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喝糖水”那段剧情。
爸爸送给朱朝阳游泳眼镜,正好服务员打翻了糖水,爸爸去处理衣服(又是一个巧合),朱朝阳恰好发现了爸爸放在包里的那支录音笔。
然后父子离去的时候,那碗糖水上落下了一只苍蝇。
这个镜头大概给了3秒,算是停留得比较长了,而导演想借这个镜头表达出的一个意思,观众也很明白了:
父子之间甜蜜的回忆和感情(那个游乐场是以前爸爸带儿子来玩的地方),已经掉进了一只苍蝇。
更何况,这一集的名字,就叫“苍蝇”。
还有个细节:
朱朝阳的爸爸回家以后听到了录音笔里儿子的那段话,比如代替妹妹去死之类的。
听完,他选择了删除文件,然后扇了自己一记耳光。
你可以理解为他听了儿子的这段话感到很内疚,很忏悔。
但如果仔细想想,朱朝阳打开那个包的时候,录音笔是开着的——也就是说,拉链拉开的声音,肯定是被录进去的。
所以,朱爸爸只要完整听过录音,肯定会听到拉链的声音,也就知道儿子拉开过他的包,看到过这只录音笔了——这也可以成为他删除录音,自扇耳光的理由。
其实我专门回过去反复看那段,镜头里并没有拉拉链的声音出现,但这段细节是可以推理和脑补的。
这就是不把观众当傻瓜带来的好处:把探索的乐趣留给观众。
七、关于结局
最后来聊聊结局。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结局,网上各种帖子已经很多了,相信关心这部剧的读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过了,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比如:
普普到底最后死了没有?
——我个人觉得是死了,理由是她在吸药时已经无法自主呼吸了,以及有个警官报告说“岳普找到了”,还包括有个被删去的镜头:张东升自己独自买了麦当劳,餐盘旁放着当初普普没有挑的其他所有颜色的小熊,吃着吃着他就哭了起来。
严良最后死了没有?
——我个人觉得是开放式结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开学典礼那段确实挺明显的,我看的时候就和老婆说严良是不是死了?但说没死也是有证据支撑的)。
老陈最后死了没有?
——我觉得说老陈也死了略有牵强,也没必要。但他因为那段广场舞剧情,只能绑定他和严明是同生同死的,如果严明你认为是死了,那么老陈也只能是死了(但其实老陈之前就答应老伴要去跳广场舞的)。
朱朝阳最后到底有没有黑化?
——在电视剧里,我个人觉得是开放式的,包括他的日记,包括他复制记忆卡(镜头显示他是复制完成的),包括张东升临死前口型说的台词是“高手”,而字幕和台词出来的是“你相信童话吗?”
朱朝阳和朱晶晶的死到底有关系吗?
——在电视剧里,我觉得没关系。在原著中,朱晶晶就是朱朝阳推下楼的,但在电视剧中,我觉得不是,但很有可能是朱晶晶在坠楼前挣扎了一下或挂在了什么地方,但朱朝阳没有去拉或者去帮忙,所以在一旁目击的普普最后信里说没有告诉严良,希望他自己以后和警察说。
在微博上看到作者紫金陈说过一句,说最后还有一个镜头被删了,没具体说是什么,我猜可能是有衣角挂住什么的(最后镜头有时空切换,是当时坠楼现场的朱朝阳)。
我在看完全剧后发了条微博说了点我自己的感想,当时写得有点乱,大致说虽然有点小瑕疵,但拍得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各种条件限制下能拍成这样,很不容易了。
有位网友给我留言,说你觉得不精彩,是因为你没看懂,建议你去看看网上分析。
这位网友我觉得还是出于好心的建议,但我确实是之前看了网上很多分析,并去翻了原著后才发的那条感想,我不敢说我全看懂了,但应该不是没看懂。
但恰恰这种讨论,反而证明了这部剧的结尾收得不错。
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大团圆的喜剧结尾,也很好啊,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有人认为其实里面很多人都已经死了,而朱朝阳是最终凶手,那也是他们自己的理解,也没什么问题。
一部好的剧,观众们会有各自的观点,各自的评价,当然可以热烈讨论,不用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行了。
不过我比较赞同导演辛爽的一个观点,原话不记得了,大致意思是:这部剧里的人没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而且都是有爱的。
这也是我自己看完剧的一个感受。
这部剧,虽然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心里发毛,尤其是对一些“恶”感到感慨,但总的来说,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善良和爱,尤其是三个孩子并排躺在船上,那艘船幻化为会飞的“小白船”,还是很让人唏嘘的。
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其实有关部门也不用太紧张,大家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体系,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会因为看这样一部电视剧,就会对人生失去期待,对社会失去信心。
我们每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其实心里都有自己隐秘的角落,有些会慢慢释然,有些则会陪伴我们一生。
但是,只要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有阳光的,那么那些隐秘的角落即便不会被阳光照射到,但也只会安静地偏安一隅,作为一份回忆保留,而不会影响到你的抉择,你的信仰,你的态度,你的人生之路。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故事,就是张东升说的笛卡尔的故事。
一个是童话版本,一个是现实版本。
“你相信童话吗?”
我也不知道。
但如果套用罗曼罗兰的那句话,我觉得:
一个乐观的人,就是能在长大认清了现实之后,依旧还能相信童话。
我希望我能成为这样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