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15 20:00
为什么入侵地球的总是火星人,是别的星球不够努力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ME科技故事(ID:SMELab),作者:SME,题图来自:电影《疯狂的外星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在我们的小说、电影甚至音乐等流行文化中,提到外星人的具体形象,最常见的往往是“火星人”。那么金星人、木星人、水星人等为什么偏偏就不受地球人待见呢?


这其中不仅关系到火星距离地球较近,在夜空中又常呈十分特殊的明亮火红色。更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对火星的观测探索过程中,闹出过数起影响全球的乌龙事件。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还曾因一出“火星人进攻地球”的逼真广播剧引起大恐慌。据载有上百万人信以为真,有人举家逃离城市,更有甚者在恐慌中自杀。


“火星人”已成为流行文化中最常见的外星梗


从古至今,火星都是中外仰望星空者特别感兴趣的观测对象。


在古代中国,因为它火红色的外表,及其时东时西折返不定的运行轨迹,被星象学家称为“荧惑”。在西方,巴比伦人称之为“死神之星”(Nergal),古希腊人以之为战神阿瑞斯(Ares)的化身,而古罗马人则称其为“玛尔斯”(Mars,古罗马战神)


似乎不管在哪里,火星都与死亡、战争及灾祸联系在一起。直到18世纪,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火星才迎来了它的“翻身正名”机会。


利用现代天文学计算手段,研究者发现汉代《三统历》中观测到的火星运行数据已颇为准确 图源:参考资料1


文艺复兴期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一理论有力地促进了从星相学到现代天文学的转变。紧随其后的伽利略首次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布满凹凸不平的山丘——星星在人类眼中首次有了更具体的形象,而不是如古代一般作为灾祸或福瑞的象征。


17到18世纪是天文学迅速兴起的一段时期,各种星体和天文现象不断被发现,研究者们靠笔纸记录下各种自己观测到的神奇画面与现象。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大量对于火星的观测与研究。


伽利略对月球坑洼表面的素描图


18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


18世纪末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算出火星与地球的周日运动几乎相同,并且两者的黄道倾角度数也非常接近——这意味着火星上同样有四季更迭


他还算出地日距离和火日距离相比太阳系中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而言,是最接近的——这意味着火星上的温度环境与地球最接近。而且他还进一步观察到火星南北极处随着季节的明暗变化,赫歇尔觉得这就跟地球极地冰冻随着季节变化消融或者凝固是一样的。


结合上面的种种研究结果,他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火星居民的生活环境应该在很多方面都和我们相似。”——这可能是最早的“火星人”传说起源。


1896年的石版画中对于威廉·赫歇尔和他同为天文学家的妹妹卡洛琳抛光望远镜片的工作场景的刻画


18世纪还有很多其他的天文学家也对火星进行了细致的观测并总结出自己的报告。


譬如施罗特(Johann H.Schroter)认为火星两极的明暗变化是大气厚薄程度变化引起的;彼尔(Wilhelm W.Beer)和梅德勒(Johann H.von Madler)观测并记录到了火星北极冰盖随其星球夏季到来而缩小,冬季到来而增大的规律;弗拉马利温翁(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观测到火星表面时而呈红色,时而呈枯黄色的变化,并提出了这是其星球表面覆盖的植被的观点……


不过由于当时望远镜工艺水平有限,观测到的火星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对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没有人敢下定论。


人类在各时期不同的火星观测图 


进入19世纪,天文观测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果说之前是模糊的360p图像,那么19世纪则达到了480p的清晰水准。天文学家对稍远的天体也开始能观测到一些不甚清晰的细节了。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绘制出了一幅标注清晰的火星表面图。他所用的望远镜是当时十分顶尖的8.6英寸梅尔兹折射望远镜,所画的是他在米兰布雷拉天文台火星大冲期间观测到的图像。


1877年夏帕雷利绘制的火星地图 上面有他为自己观测到的疑似“山川湖海”命名的标注


且不说夏帕雷利的绘制图水平如何,他的观测手段确实显示出较强的专业性:采用先进的望远镜、找到专业的天文台,更关键的是选择了一个十分合适的观测时机——火星大冲期间。


“火星冲日”是一个天文现象,指的是火星、地球与太阳排成一线的时候。此时地球位于太阳与火星中间,火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因此是最明亮且易于观察的。这种情况大约每两年多(779天)出现一次。


而“火星大冲”的条件更为苛刻。它必须是在火星冲日的基础上,再加上火星运转到最近日点的时刻。这时的火星最大最亮,没有比这更合适的观测机会了。这种机会,大约每15~17年才会出现一次。


2016年的火星冲日和2018年的火星大冲 (下一次火星大冲要等到2035年9月)


如此内行的夏帕雷利一战成名,他绘制的火星图声名远扬。


他的绘制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些纵横交错宛如运河的结构。夏帕雷利将其称之为“Canali”,这在意大利语中是“海峡”、“沟渠”的意思。作为一个严谨的天文学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描绘的不能被肯定为“人造物”。


然而阴错阳差的,他的绘制图被翻译成英文时,这些沟渠被译成了“Canal”——人工的“运河”的意思。于是科学家观测到“火星运河”这一说法,就开始了其传遍全球的征程。


1867年美国天文学家Richard A. Proctor也绘制过类似的图像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文学家们都在试图证明或者证伪“火星运河”的存在。两派学者各执一词,谁也没办法拿出确凿的证据说服对方。


1894年,又一次难得的火星大冲观测机会来临。从事后的全球反应来看,这次确实是“火星运河存在派”大胜的一次交锋。在对这次火星大冲的观测及研究中,一位名为洛威尔(Percival Lawrence Lowell) 的“天文学家”横空出世,获得了全球瞩目的话语权。


对于这位美国商人出身的作家,当时的很多科学家似乎更愿意称之为“天文爱好者”。财力雄厚的他看过夏帕雷利的绘图(翻译版)之后,在1894年初就选好地址建造好装备精良的私人天文台,并与助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火星观测与绘图。


洛威尔(Percival Lawrence Lowell)工作照


1895年,他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本名为《Mars》(火星)的专著。书里不仅比夏帕雷利多绘制出了116条运河,更有他对于火星上的整体环境、气候、水、运河、绿洲等等细节的描述和分析。


可想而知,这本书一出,全球热卖。尽管未能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洛威尔还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重要火星研究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火星运河”论也成为了19世纪末乃至于20世纪初天文学界最热门的话题。


洛威尔绘制的火星运河(局部)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关于“火星运河”、“火星闪光信号”、乃至于“联络火星人”的话题成为天文爱好者的关注点。


很多科学家只要有一些新发现,就被媒体报道到了跟“发现火星人踪迹”相关的方向上。譬如1894年天文学家雅韦尔(S. Javelle)在尼斯天文台观测到的火星表面似乎有凸起现象,就被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为《火星表面出现奇怪亮光》。


这一期间观测到的很多火星地表变化,都被报道为“火星人向地球发送信号”。尽管每次都有科学家出来辟谣,但大众显然更愿意接受杂志与报社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偏差报道故事。


类似于“火星上拍到人脸”之类的报道后来也层出不穷


火星人这么有吸引力又有极大创作空间的一个形象,流行文化当然不会错过。


于是与科学界“同步”的还有文艺作品创作。小说、广播、音乐、到后来的电影也都出现了大量外星人形象。而这其中最离奇的,要数现在已经被列入新闻学传播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


David Bowie的“火星人”音乐形象,也是曾经的摇滚经典


1938年10月30日晚上,哥伦比亚广播系统推出了他们全新的广播剧:根据威尔斯(HG Wells)小说《世界大战》改编的火星人入侵地球故事。这个广播节目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进行了一项“骚操作”。


一开始它先以新闻播报的形式讲了在火星发现的一系列爆炸事件,又穿插了不相关的报道。然后突然出现“突发事件报道”:新泽西一个农场上出现不明掉落物。接着就演绎了一段极其逼真的“火星人突袭现场报道”,现场惊恐的记者、被火星人杀死的警察惨叫声、还有各地相继沦陷的报道……


由于很多观众没有听到一开始或者最后关于“这是一出广播剧”的提醒,导致很多人陷入恐慌。尽管最终受影响的人数仍有争议,但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调查,可能有高达170万人信以为真,有上百万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逃难”行动。


隔日报纸的报道 “收音机里的听众惊慌失措,把战争剧当成了事实”


而这种种关于火星人的美好或者可怕想象,都在1964年美国的“水手四号”(Mariner 4)太空船掠过火星时传回的充满陨石坑的荒芜照片中化为乌有。


水手4号传回的火星表面图像 瞬间击碎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种种幻想


但关于“火星运河”、“火星信号”还有“火星人”的幻想历史已经凝成无数经典的作品,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或许所谓科技进步,就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让先辈们曾经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变成我们新一代人的常识,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参考资料:

杨帆. 孙小淳. 观测、理论与推算——从《三统历》到《皇极历》的火星运动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8卷 2017年第一期

穆蕴秋. 江晓原. 19世纪末被视为火星信号的天文观测:争论及其影响. 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31卷 2012年第二期

金嘉琪 珀西瓦尔·洛威尔《火星》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

Peter Jensen Brown. The Worlds' First Martians - and First Martian Invasion. Early Sports and Pop Culture History Blog.  2014.3.10

Wikipedia: Mars; Astronomy; Martian; The War of the Worlds(1938 radio dram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ME科技故事(ID:SMELab),作者:SM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