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24 16:00
他威胁总统拍视频,将《黑镜》变成了现实

本文来自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空白缠绕,题图来自影视剧《黑镜》


在13条人命面前,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做出了抉择:在绑匪的要求下发布了一段自己的视频。


这事发生在昨日的乌克兰,在当地时间早上9点,一位持枪歹徒挟持公交车上的13名乘客后,以这些人的性命提出了要求。


要求指向乌克兰总统,内容很简单:发一段视频。


在《黑镜》的《国歌》一集中,受人民爱戴的公主遭人劫持,绑匪却没有以此勒索金钱或其他物质,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让英国首相在电视直播中与猪发生性关系。


因为这段剧情讽刺人性,直指人心,《黑镜》一度被封为神剧。


如今,现实中的劫匪也向总统提出了一个要求。


和外界所关注的“《黑镜》的剧情居然成真了”的侧重点不同,这个绑匪对总统的要求其实远没有《黑镜》里那么离奇。


但与此同时,他的个人背景和作案动机之曲折复杂,又堪比好莱坞电影。


你可能在一些电影中见到过这样的大反派,他们极具破坏性,却又仿佛受某种“正义”的动机驱使(典型的就是认为“只有消灭人类才能拯救世界”)。这类角色往往可能还有复杂的个人背景和职业经历,可能举办过讲座,出过书,有自己的追随者,坐过牢——乌克兰的这位劫匪,戏剧性地符合上述多数特征,使其看上去仿佛是一个从漫画英雄电影里走出来反派一样。



7月21日上午,乌克兰市中心的卢茨克剧院广场,一名身着黑衣的男子,背着硕大的背包,同其余乘客一样,正常登上了一辆公交车。



不久后,车上所有乘客都成为了他的人质。


但没等事件发酵,这位劫匪就主动向警方报警表示,自己劫持了一辆公交车,身上也携带了弹药和大量爆炸物,并安装了炸弹,能随时进行远程引爆。


他声称自己名叫“坏人马克西姆”。



接到报警后,当地警方很快包围了现场,并停止附近交通,禁止民众入内。


这辆公交车,很快就成了“坏人马克西姆”的专属地:没人知道车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他却携带着手机,可以随时看外界的消息。



但同时,他却不拒绝媒体的访问——反而显示出欢迎的态度。


多家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和劫匪进行了沟通。媒体Censor的主编表示,自己和劫匪进行了通话,对方不仅要求他们报道此事,还让记者前往现场。


而这位主编则回应:希望能让他将自己作为人质,换回车上的妇女和儿童。劫匪听后怀疑他是警察,挂了电话。


在反复沟通期间,劫匪的真实身份也得到判明:他名为马克西姆·克里沃什(Maxim Krivosh),现年44岁,曾因抢劫,欺诈,勒索,非法拥有武器等多项罪名被逮捕,并在2013年被释放。



在出狱一年后,他出版了一本书,叫《犯罪哲学》,发行量为400册。



该书为自传体,描述了劫匪马克西姆本人对监狱和生活的看法。书中他写道:“他们15年以来一直在纠正我,但相反,我没有得到纠正——我变得更加自我……我可以被杀死,但无法解决。我永远是我,因为我可以”。


“我可以”一句在书中多次提及。在《犯罪哲学》出版一年后,他注册了一个带有“我可以”字样的商标,并多次使用,还印制了成T恤。



《犯罪哲学》倡导着这样的理念:罪犯是符合自由标准的人,并且是唯一可以改变制度的人。


此外,在撰写过程中,他会经常引用名人名言,及圣经的内容。


而根据“坏人马克西姆”一名,劫匪的社交账号被陆续发现。



在推特上,一个名为“坏人马克西姆”的账号在当月注册,拥有近一千名关注者。在劫持发生不久前,该账号发布了多条信息,频繁表示“国家是第一恐怖分子”。同时也发布了一则嫌犯本人持枪的自拍视频。



他的推特及YouTube账号在案发日的下午时遭到封禁,但在乌克兰禁止使用的VKontakte(俄罗斯知名线上社区)仍可访问。在这个软件中,他的第一条动态是:“什么是自由?天堂。怎么去那?成为罪犯”。


在VKontakte上,劫匪马克西姆的关注量将近3000,其中大部分账号与“哲学”“心理学”“伟人”“文学”相关。



在账号动态中,他从不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是多次发表关于“犯罪”“自由”的观点。例如“什么是自由?自我奉献”、“认真认识自己,永远是世界眼中的罪犯”。



他的言语大多较为跳跃及游离,从不描写自己,而是大量引用伟人名言及自己书中的内容。



随着这些信息的揭晓,马克西姆的形象也在公众和警方面前逐渐明朗了起来——他曾经入狱,不满政府,渴望犯罪。


但对于这个案件及乌克兰政府而言,这件事并非只是“一个罪犯通过劫持人质来敲诈勒索”这么简单。



自从劫持公交车开始,马克西姆便一直对外提出自己的要求,并命令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同时,在他的各个社交媒体账号上,也对此一再重申。


这些要求非常简单,也被警方评价为“十分普通”,只分为两则:


  1. 让所有乌克兰高级官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表声明称自己为“法律上的恐怖分子”


  2. 让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呼吁人们观看2005年的电影《地球上的生灵》(Earthlings)



《地球上的生灵》是一部2005年的美国纪录片。片中内容记录了人类如何将动物当作宠物,食物,及试验品。为一部以“虐待动物”为主题的环保影片,由《小丑》的主演瓦昆·菲尼克斯担任旁白。



至于为何呼吁乌克兰总统推荐人们观看此片,马克西姆并未多做解释。


这似乎与他热爱动物这一特质有关。一位动物保护活动专家则表示,马克西姆是一位热衷于保护动物的人。在过去五年内,他一直参与各类动物保护活动,尤其是治疗流浪狗。在这期间,没人知道他入狱两次,因为他从未表现出任何攻击性。


过去曾和他共事的兽医也表示,对马克西姆成为劫匪一事十分震惊。


结合马克西姆的要求,此人之前的经历,以及他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人们开始质疑他是否有精神疾病。也有媒体发布消息称,马克西姆曾在某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但此消息遭乌克兰内务部部长的否认:马克西姆从未接受过精神方面的治疗,系媒体误传。


在马克西姆和警方对峙期间,他曾多次枪击,投掷手榴弹(未爆炸)。下午4点25分时,他向附近警局窗户射击;5点25分时,他试图射击无人机。



这一系列过激举动,让人们对车内人质的情况提心吊胆。但当地居民却未被吓跑,据报道称,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不仅新闻记者和警方开始聚集在市中心,一些自行车骑手在内的围观者也开始聚集。


“一群人兴致勃勃地讨论发生的事情,谈论应该归咎于谁,该怎么做,要求安全官员撤下警戒线,因为不方便绕过恐怖袭击的现场等等。”


马克西姆谜一样的要求和经历,让不少人对这位劫匪起了兴趣。同时在记者的努力下,他的更多详情也陆续浮出水面。


据报道称,马克西姆有一位妻子和大约15岁的儿子,居住在卢茨克市。采访中,马克西姆的儿子表示自己与父亲有“较为正常”的关系,并补充道:没想到父亲会这样做。


“他爱狗胜过于爱人”,一位马克西姆的邻居称,马克西姆曾因当地警卫毒杀流浪狗而与其起冲突,并为动物建立了一个墓地。但同时,他也被指出曾殴打妻子,“他准备为狗做所有的事。他可能没有那么爱人,他对人并不宽容”。


他的双亲皆为知识分子,母亲为教师,父亲的身份更为特殊:一位科学家,名为斯蒂芬·马克西莫维奇(Stepan Maksimovich),是制造电机集电器和硬化环形零件的发明者之一。 


其父的版权证书


虽然马克西姆的大致信息已公之于众,但警方及记者仍未能获知他的真正想法。在警方送水后并试图交流后,甚至还险些遭到马克西姆的枪击。



转机在傍晚出现。八点左右,马克西姆对记者表示没什么好补充的,只要满足要求就会放人,“我没有看到任何进展,只有挑衅。”


九点左右,马克西姆同意先放走三人,分别是一名老人,女孩,和男孩。


根据随后的报道,此次成功是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与劫匪亲自谈判的结果。总统表示,自己亲自与马克西姆交谈了七到十分钟,要求先放三个人,此后自己将按照他的要求拍摄视频。


九点十分,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遵从了马克西姆的要求,在自己的Facebook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总统本人出境,呼吁人们观看电影《地球上的生灵》。



视频发出半小时后,马卡西姆走下公交车,示意自己没携带任何武器,随后站定咱原地,被警方顺利逮捕。



所有人质也被释放。



以乌克兰总统亲自推荐一部公益纪录片为代价,整个恐怖袭击案件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之后,乌克兰总统便将该视频删除。



在案件结束之后,根据警方的清点,马克西姆的确携带了大量武器及手榴弹。



但出人意料的是,尽管马克西姆多次进行枪击,但没有一位人质受伤。


在事件结束后,人质们在采访中甚至表示自己的待遇还好:马克西姆向他们保证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他只给公交车司机戴上了手铐,并在投掷手榴弹时前告知他们,这根本不会爆炸。


在这期间,他甚至还分给一位生病的女士药物。


整件事情进行到这里,马克西姆的形象已经经历了几次“反转”。从穷凶极恶的匪徒,到提出奇异要求的“精神病人”,再到只为推荐公益片,而不惜一切的爱动物者。


这期间的波折,似乎在和《黑镜》中最为知名的一集《国歌》遥相呼应:


所有人都以为掠走公主的那位劫匪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他切下了公主的手指,提出无理要求。但当真相大白时,人们才知道劫匪没有伤害任何人——除了自己,这一切不过只是为了上演一场让首相操猪来讽刺人心的闹剧。


但现实永远会比剧集更深一层。


回到现实,当舆论已经倾向于马克西姆是为了公益而战时。又有新闻报道指出,他曾伙同其他人试图绑架当地百万富翁的12岁孙子,由于孩子设法逃脱,犯罪未能成立。


执法部门推测,这次绑架是为了要求赎金。


目前,马克西姆已被判处无期徒刑,并被发现还有一名同伙。审问仍在进行,但我们恐怕暂且——或者永远也不可能得知他的目的。


或许他本人书中的一句自白能诠释这一切:


“我的身体,思想,灵魂一直是善与恶之间的战场。很难区分一边在哪里,另一个边在哪里,两者之间的界限很短,有时它们交织在一起。”


本文来自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空白缠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