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22 09:02
出道13年,#标签在互联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本文来自公众号:知晓程序(ID:zxcx0101),作者:雷健恒,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6 年一名来自英国德文郡的父亲,在社交平台 Twitter 上发了个贴,表示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从 1 岁开始就只用同一个杯子喝水,然而杯子在一次意外中丢失了,厂商也已经停止了这款杯子的生产,结果儿子拒绝喝水并因此送进了医院。


这名父亲在帖子的最后创建了一个 #CupForBen 的标签,并寻求网友提供同款杯子。


图片来自:Twitter


随后,#CupForBen 这一标签连同它背后的故事获得了大量的转发,这个杯子的制造商也因为这个标签看到了关于 Ben 的情况,并最终决定重启生产线,为 Ben 再度生产出 500 个新杯子。


诞生已有 13 年之久的标签(Hashtag),已经成为了社交网络上一种能让吃瓜群众迅速在大量的内容中找到关注重点的工具,甚至还成为了互联网当中的一种基础设施。


一、“#”有了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含义


就正如大家第一次见到“#”绝对不是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一样,“#”的诞生也要比互联网早得多。


“#”(Hashtag)这个符号最初的诞生依旧是一个迷,讲述各种符号历史的《Shady Characters》的作者 Keith Houston 表示,假如真的要找到“#”的首次使用,可能真的需要逐个字地去搜查所有 17 世纪到 18 世纪的书籍。


目前古语言学家基本相信,“#”起源于古罗马,用作“体重”的缩写。而在此之后,“#”也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含义,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也能见到这个符号的身影,例如在表示顺序时;在校对员标出单词之间应有的空格时;在新闻稿表示结尾时,以及在众多编程语言中等。


然而正式将“#”带进社交互联网的是一位名为 Chris Messina 的开发者。他在 2007 年 8 月 24 日在 Twitter 上写下了第一条带有“#”标签的推文,并且询问网友对于使用标签有什么看法。


图片来自:Twitter


有趣的是,当时的 Chris Messina 并非 Twitter 的员工,他热衷于对内容进行分类,并且十分热心地给 Twitter 提供了他的想法。


但 Twitter 在当时不但没有采纳,甚至对他的想法发出了嘲讽。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记录,Twitter 当时是这样评价的:


“这些是书呆子才会想使用的,这种做法永远不可能流行起来。”


Chris Messina 本以为这件事会到此为止,没想到一次火灾以及一次大选事件给标签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在 Twitter 拒绝了 Chris Messina 没多久,美国圣地亚哥发生了一次震惊全美国的火灾。在 Chris Messina 的启发下,有网友在发送有关消息时,带上了 #sandiegofire 这一标签,让所有关注这场火灾的网友直接搜索这一标签就能看到所有相关的消息。


由于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关于火灾的所有消息,这个标签在当时迅速成为了“热搜”,也越来越多报道开始仿效这种做法,在消息的后面加入标签。看到了被广泛使用的标签后,Twitter 开始意识到了这一工具的潜力,并最终在 2009 年官方发布了标签的使用方式,并加入了超链接的功能


图片来自:tech-recipes.com


随后,包括 Instagram、Facebook 等众多网站也开始跟进标签功能,“#”也正式有了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含义,而标签则成为了互联网中的一种新文体。


更值得一提的是,Chris Messina 本应该可以将标签申请为专利,并且向 Twitter 收取授权费。但 Chris Messina 并没有这样做,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


“我对通过标签来赚钱没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出生于互联网,不应该属于任何人。”


二、标签所重塑的,远不止于社交网络


简单明了的标签,让杂乱繁多的资讯得到了分类与整合,也让广大“吃瓜群众”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关注的重点,在标签诞生 10 周年的时候,Twitter 公布过一项数据,现在平均每天会有 1.2 亿个标签出现在推文上。


图片来自:Twitter


除了重大新闻以外,现在还有不少网友通过标签,来表达自己的状态、心情,甚至是补充自己的内心戏。


在此其中,则要数发朋友圈时的内心戏最为丰富。有时候既要编辑好吸睛的文案,又想只发给部分人看到。微信也很贴心地照顾了网友的小心思,利用标签的形式让用户更加便捷管理和筛选好友。它不仅能实现朋友圈的定向发送,还能进行定向群发消息、快速建群拉人等操作,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好友能加标签,公众号文章也增加了标签分类的功能。点击标签后会跳转至一个关联页面,该页面下会展示来自不同公众号的内容,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配置了一样的标签。如此的话,创作者就有机会通过添加标签而从其它公众号下获得流量,用户则可以通过标签进行延展式阅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而除了社交互联网以外,标签其实也在改变着互联网的方方面面。


三、互联网内容的标签化发展


假如信息世界是一片浩瀚的汪洋大海,那么标签就是无数细小的支流。同一条支流的水质相差无几,意即其中的内容都具有相似的特质。我们给每条支流起名字,就相当于是一个贴标签的过程。


信息大爆炸时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内容占据了我们的视野,精确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标签就是互联网的简化工具,它降低了用户的搜索成本,帮助大家从一系列关键词中筛选出真正贴切的内容。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标签是非常有效的核心概括、内容整理的形式。设置醒目有趣的标签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从而引起广泛的转发传播。


而用户想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标签也是最为简单可靠的检索方式。通过标签还能找到网络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为用户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标签的本意,就是用简短精炼的词汇来概述某个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互联网上所有你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被打上不同的标签。


四、不同场景下的标签应用


随着标签形式迅速风靡互联网,各种场景下的标签化植入呈井喷态势,标签带来的便利已经逐渐融汇到我们的日常冲浪中去。


首先,“剁手族”应该联想到的是商品标签化。打开熟悉的各大电商网站,首页总会显示不同商品的类别。点击其中一个栏目,跳转的页面则会将该栏目下的商品进一步细分,根据不同维度的属性提供多样化的标签选项。用户只需勾选合适的标签,就能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筛选出对应的商品,从中挑选自己心仪的款式。



光看商品的属性标签可不够,底下的买家评价同样是重要的参考意见。但当评论的数量达到成千上万条时,普通人根本没办法全部看完,此时标签又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能对内容进行关键词提炼,总结出买家对该商品的普遍印象。评论标签化的设置帮助用户直观地辨别一件商品的口碑如何,对购买决策具有更大的参考意义。



清理完购物车之后,“追剧达人”可能会随手点开爱奇艺或者 B 站,看看最近有什么新鲜剧集、热门综艺上线。每个频道都对应着一类标签,而同一频道下的各式内容,又可以衍生出更多标签。比如电影频道,可以分为喜剧、动作、悬疑、科幻等题材。一部电影可以身兼多种题材,意味着它也可以被贴上多种标签。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通过影视标签找到喜爱的作品。



看剧太久有点累?要不躺下来刷刷微博吧。点进热搜榜单,时事八卦早已罗列整齐,你缓慢划动屏幕,颇有种皇帝批阅奏折的仪式感。其实微博热搜也采用了标签化的管理方式,两个“#”之间的文字就是一个话题。当某个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足够庞大,就会积攒起很高的热度,最终冲上热搜榜。标签化的内容推送更易吸引吃瓜群众的围观,从而促成信息的广泛传播。



不难看出,标签化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何合理利用标签,避免机械式的贴标签行为,从而陷入过犹不及的尴尬场面,也许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


五、标签就是互联网的指路牌


随着互联网规模日益膨胀,海量内容将充斥整个网络世界。若无有效手段整理,奔涌的信息流将如洪水般胡乱冲刷。


标签作为化繁为简的工具,有效梳理了错综复杂的事物关系,已然成为互联网的基础配置之一。


它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帮助人们轻松描述和分类内容。若想尽情穿梭于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之中,标签就是最好的指路牌。


本文来自公众号:知晓程序(ID:zxcx0101),作者:雷健恒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