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30 11:50
年轻人的野生快乐,到底有多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颖宝,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轻人的N种快乐源泉,总结下来就4个字:野生怪梗。


狂野不羁的、不符合常理的、玩梗的,但凡具备这其中一种特质的图文内容,都能在网络世界里“横着走”,比如复古与未来元素相生相克的“赛博朋克”、画面凌乱不堪但看上去挺刺激的故障艺术、明知是存心膈应却让人看得很爽的“没品图”。


“没品图”是典型的互联网“野生品”,诞生、传播与发展,都通过网友的双手完成。/新浪微博@没品图


这是“野生怪梗”的字面意思,而内层含义,则流露出高深莫测的气息——


野生的文化。


野生表情包、野生台词、野生人设、野生歌单、野生艺术品……近年来,似乎一切有“野生”前缀的事物,都被年轻人天天挂在嘴边,并跻身造梗第一梯队之中。


看到这里,你估计早就一脸问号:


“这都哪儿跟哪儿?‘野生’咋就跟文化挨上边了?”


一、你有所不知的野生图鉴


野生,是人工栽培的对立面;野生文化,也就是由网友们自行挖掘或创作、未经官方干涉与推广的小众文化。


所谓“洁白无瑕的墙看多了,偶尔遇到一面斑驳掉漆的,都觉得是艺术”,尤其当自己是这面墙的第一发现者,快乐指数更是噌噌噌地往上涨——


咱们就是这么欠,明明工整的事物更养眼,偏“嫌弃”它是流水线下的产物。那些在意外中发现的事物,虽不完美,却因为是“野生的”而觉得倍儿高级。


基于对高级感的迷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野生文化大军”,并流到不同门派中。


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野生系列”。/网易云音乐截图


有一种野生门派,意在挖掘遗珠。


世间所有事物,无论是超出正常逻辑的,还是外形稀奇古怪的,总会有美好的一面,但它们却因不符合大众审美,而被遗弃在角落蒙尘。


豆瓣小组“野生艺术家”就是一个拭去灰尘的地方。


在这里,组员可以尽情地发布疯狂、前卫甚至高能的艺术品,不必担心受到“你的爱好怎么这么奇怪”等质疑,因为组内总有更“奇怪”的人——


有人认为日本前卫艺术家Atsuko Tanaka将大量灯泡、电线等工业用品捆绑在身上的行为,是在“用作品打破稳定的美丽”,并罗列出皆如“将彩色线条和圆圈无规律相连的蜡笔画”等这名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你又会如何理解这些前卫艺术呢?/左:Atsuko Tanaka的灯泡行为艺术;右:Atsuko Tanaka的无规律蜡笔画


有人坚信“暴力是美学的一种”,并持续更新内含暴力血腥场面的中世纪油画;


有人觉得活着就是身体消失的过程,并以出自法国雕塑家Bruno Catalano之手的“残缺旅人雕像”,作为这种想法的承载物。


“我看到了生命流逝的痕迹。”/残缺的旅人雕像作品,法国雕塑家Bruno Catalano


也有一种野生门派,意在修改主流文化中不合个人口味的内容。


主流文化面向社会全体,宗旨是让男女老少、七大姑八大姨都看得舒心。但各方面都不让人讨厌,也意味着各方面难以讨喜。


于是乎,豆瓣“野生台词字幕组”横空出世,组员们在官方翻译的台词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喜好或理解——


出自美剧《传教士》第一季的台词“you put your fingers in a socket or somethin'”,有人觉得翻译成“你把手指放进插座里了吗”不够传神,改成“你手放插座里电糊涂了吗”更符合语境; 


两者的意思都没错,只是“野生翻译家”们翻译得更好笑。/《传教士》截图


出自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可爱一幕,即便没有台词,也可以自创台词;


这委屈的小表情、这小心翼翼的配文,以前看动画觉得没什么,现在觉得心都要化了。


动画片《瑞克和莫蒂》中官方无人敢挑战的“高能台词”,还得等野生字幕组出手。


嗯,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再一次感慨网友们“学识渊博”。/《瑞克和莫蒂》截图


相比“野生台词字幕组”那自娱自乐的温馨气氛,隔壁“内地公映电影字幕捉虫”则是一个挑刺的小组——我觉得官方字幕不正确,应该这样翻译。


比如电影《初恋这首情歌》中,男主的台词“Tell me about it”不该直译成“快和我说说吧”,而是结合俚语理解为“可不是嘛”;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竟两次将“Captain America”翻译成“超人”,被组员们吐槽“美国队长被气到吐血了吧”;


《1917》中,作为士兵的男主与同伴一块身处壕沟尽头,他认为自己更年长,有义务先到外面观察有无危险、留给年幼的士兵更多生存机会。爬出壕沟前,男主说了一句“Aged before beauty”,底下字幕却翻译成“尊老爱幼”,逼得组员发动白眼攻击,并私下决定将台词修改为“长者优先”或“我老了,无所谓了”。 


也有人翻译成“长者在前,靓仔在后”,感觉翻译者是专门来搞笑的。/《1917》截图


还有一种野生门派,意在记录网友们忽然冒出、独一无二的想法。


自己构思的或想看的剧情,竟然没有出现在任何主流作品中?害,那我自己造!


豆瓣小组“野生编剧圆梦大会”聚集了一群想象力丰富的小天才。


有组员认为,穿越题材的爽文和爽剧这么受欢迎,出一个“穿越综艺”收视率应该不会低。节目组可以预设几条不同时代的故事线,由嘉宾自行触发多维度剧情,穿越到哪个年代,就得穿当时的衣服、按当时的方式生活。  


正儿八经地讨论各种脑洞综艺,是组内常态。/豆瓣截图


在组内活动“一句话原创恐怖故事大赛”的评论区里,弥漫着阴间的气息——


从“xx同学,开下摄像头回答一下这个问题”“59分”“醒来伸个懒腰一下触碰到潮湿的棺木”等物理恐惧,到“我感觉身后总有人跟着我”“一觉醒来,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彻底成为nobody”“明知道在梦中一直挣扎但醒不过来”等心灵恐惧,无不让人感到后颈凉飕飕,同时敬佩组员们那堪比深渊的脑洞。  


当然,更多的组员在此发布自己费尽心血创作、暂未受到赏识的剧本,渴望通过公众平台的传播力,让更多人看见自己。


放眼全网,野生文化的流派数之不尽,仿佛每一个家里通了网的人,最终都会走向“野生创作者”的归宿。


若要深究原因,或许我们本质上都是疯狂的人,都想为疯狂的内心辟出一块自留地。


然而,依然有人无法理解:


“经过数年发展的主流文化,难道就无法承载奇思妙想吗?”


“追捧野生文化这种行为,到底是发自肺腑,还是单纯为了叛逆?”


二、快乐就是活着的第一要义


其实哪有这么多为什么,生而为人,需要拼尽全力去争取的东西只有两种:钱和快乐。


简单来说,就是物质满足与心理满足。


两者又是阶梯式关系:先取得物质,再用它换来内心的安稳,比如房子、车子、包包和首饰,没有的话也能活下去,只不过觉得自己可怜兮兮罢了。 


当然,有一少部分人,跨过金钱障碍,直接奔着内心快活去了,比如江湖人称“中国第一代野生创作者”的作家群体。


文学圈没有“圈养”一说,在写出优质作品并被挖掘、推入大众视野前,所有的作家都是野生的。


正如中国当代作家魏剑美所言,好作品一定是出于本性、超越利害的。作家只有在保持热爱、被自由的灵魂驱使时,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换句话说,创作或收集让自己愉悦的“野生作品”,初衷就是寻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用快乐因子抵消掉负能量。


微博网友@植物椿,因在网上给经典动画片重新写台词、配音而走红。从他嘴里吐出的词,被网友形容为“没一句好话但又忍不住笑喷”。他对动画进行二次创作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好玩啊”。/新浪微博@植物椿


“野生文化”一直存在,随着互联网内容输出和获取越发便利,它对年轻人群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呈暴风式增涨。


只不过,后者追捧“野生文化”的原因分得更细。


首先,年轻人的主观意识变强,对于外界给的东西,不再照单全收。互联网创作门槛降低的趋势,正好给他们提供生产完全符合自己喜好的内容的条件。


用梗图代替语言表达的“MEME文化”,就是再创作的典型例子。结合时事和当下情绪,“肆意”修改艺术、摄影、影视剧照等作品是圈内人的日常。


左边是2011年真人秀节目《比弗利娇妻》中美国演员Taylor Armstrong崩溃的一幕,右边是在2018年走红网络的《小猫不吃青菜图》,两张毫不相关的图,被MEME成员拼到一起后,瞬间魔性十足。 


如果你先看白猫,再看Taylor,会觉得她崩溃的样子也好好笑。 


有网友表示:“在Taylor暴怒神情的衬托下,这只猫越发贱兮兮的。”


以《女人吼猫图》为起点,MEME成员们的奇妙脑洞,促成了一场大型的病毒式传播。那只贱笑的白猫,畅游七大洲四大洋,所到之处“哭声四起”。 




能把所有艺术巨匠惹恼的,也就这只白猫了。哦对,还有白猫背后的、更贱兮兮的网友们。


如果你此刻笑出声,并尝试下载白猫图片,想必也已理解年轻人为何沉迷将“主流文化”硬掰成“野生文化”。因为别人的作品里,全是别人的故事;自己的作品,才最懂自己的笑点。


其次,“野生”可以扩写为“野蛮生长”,是区别于定式思维的东西,放到生活中就是没有预兆、忽然出现的小意外。


年轻人渴望通过这些小意外打破常规,给寡淡如水的生活增加点小波澜——


走在路上,忽然听到街边店铺传出好听的音乐,一瞬间击中柔软内心,于是将这种歌收藏到“野生歌单”;


洗碗时,发现泡沫附在锅面,竟像极了日本浮世绘版画《神奈川冲浪里》,赶紧拍下来,放入“野生图集”; 


“哈哈,今天的我也是艺术小天才。”/豆瓣截图


原本不满意的废片,加入滤镜和文字后,呈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野生摄影”的文件夹里,又多了一张充满夏日气息的文艺之作。


每个人都在定义专属自己的美学,而这些未形成规律的美好事物,相对于主流文学,就是“野生的”。/豆瓣截图


这些伴随意外出现的“野生品”,正是生活中的美学,也成为了回忆里的有趣节点。毕竟,如果我们每天的日程只有吃喝拉撒、上班加班,又如何打起精神过日子呢?


于个人而言,获得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感,并从中挖掘出更多生活的意义,就是“野生文化”最大的作用。


脱离个人层面、站在文化传播的角度,野生文化并不是主流文化的对立面,而是互帮互助的一对CP。近年来,许多“野生翻译家”陆续将中文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发布到外网,动用野生的力量将我国作者和文化推出国门。


如果再有人一脸嫌弃地问你:


“你每天花这么多时间混野生文化圈,难道只是为了呵呵一笑吗?”


你大可以如此回应:


“是啊!”


“人这一辈子,靠拼搏得来无数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但欲望的尽头,还不是回归到‘开心地活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颖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