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0-28 14:00
10万个烫坏头的人聚在一起,就是一部Tony老师的史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麻薯,头图来源:《功夫》


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人踩过烫头的坑。但至少在豆瓣的“烫头失败组”,组员已经超过了11万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被毁了的头的各种究极形态。


一位靓仔,想做一个帅帅的黑人烫,烫之前这样:       



烫完以后这样:

       

    @微博:永日大王


贴主的工作是设计师,在周围人一片头秃的大环境里,他成为了一棵茂密的椰子树。


还有这位,在亲姐姐的手艺加持下,成为了一个真人·剪刀手爱德华:

   

@Joey


我们复习一下剪刀手爱德华长什么样:

        


还有这位姐妹:

      

       

剪完之后是这样:

       

@邹百万


她说她骂了Tony老师整整一年,看完对比照片,似乎觉得也不为过。


这11万人已经发展出了同声同气的社群结构。在这个群里,步惊云的表情包是永久的C位主角,反映出所有烫头失败男女内心的澎湃呐喊和生无可恋。



韩国的女团偶像wendy在这个小组里收获了至高荣耀:她的一款发型据说适配一切脸型气质,在别的地方,被称为wendy头;在这里,则被尊为“组头”。


“组头”‍


“烫头”只是一个代称,事实上所有和头发有关的秘辛都可在此倾诉或提问,也总能得到同情和解答。五湖四海的男女把自己私藏的Tony老师和美发秘诀倾囊相授,绝不藏私。


有理由相信,这个组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拥有一颗只属于自己的好头。



发型有多重要?如果那些烫头成功的橱窗美照并不足以让你动心、让你消费;至少那些烫头失败的效果图一定会把你劝退。


一个好Tony老师不一定适用每一颗头,但Tony老师一旦创作出了烫头失败组的那些精品,一定就会被人追问:到底是哪座城市哪家店?一定要小心避过,免得踩雷。


也只有深入烫头失败组,才会知道原来对于头发的探索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颜色恨不能详细到具体的RGB值,关于长度的形容,则需要精确到毫米。


如果你一时写意:

       

       

可能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槟榔子染


用时间来定义长度,这种浪漫的度量衡显然超出了Tony老师的理解能力。


因为一代代人在发型上前仆后继的踩坑,所以烫头失败组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专业性。根据脸型、气质来选择发型在这里显得过于初阶了,组员们早已经开始审核评估更多细节:

        

       

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比X光还要清楚自己的骨骼结构,就为了在茫茫的发型可能中,找到自己的那一个。


评论区的“哈哈哈哈哈哈”并不显得冒犯,因为这世上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从未烫头失败的人,这是最容易共情的体验之一。



找到好Tony老师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和找到一个合拍的伴侣也差不多。


大部分人都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试错(极少数运气很好的人不用),经历过几个不怎么样的Tony老师,才能更了解自己、也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而一位好Tony老师,也很像一位好的伴侣:尊重你的想法、理解你的诉求、易于沟通,同时也保留自己的风格。


组员芋圆最近收获了她的真爱造型师:某个悄悄翘班的中午,她鬼使神差地走进了公司附近的理发店,原本只是想洗个头,并顺便修剪了一下。


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走进过任何别的理发店。


对于真爱的Tony老师,感受往往是细腻并且复杂的,远不是“技术好”这么简单。芋圆讲起来一往情深,因为他“话少”(社恐绝对友好);“好沟通”(说要什么效果,就能给你剪出什么效果),“洗头的时候劲儿正好,还会给你多挠挠”(完美契合个人喜好)


遇到好Tony老师以后,过去的所有Tony老师一下子都变成了将就。某个Tony老师曾经如何喋喋不休让她办卡,某个Tony老师曾经如何把刘海剪成狗啃还自鸣得意,某个Tony老师曾经如何贬损她发质不够好。现在细数起来,仿佛千帆过尽,“我觉得他们都在PUA我”。


“头发是可逆的,但对Tony老师的信任,是不可逆的。”她总结。


许多人找到合适的Tony老师是不会轻易再换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乡愁里包括那一个慈眉善目的Tony老师,在家乡的小城,话不多,手艺则非常细腻。


尽管她一直留着很简单的发型,但漂泊在外,偌大的城市,似乎把这颗头放到谁的手里都不够满意。


唯有每每回家的时候总要去顺便剪个头发,在大剪子下,她放松得昏昏欲睡,她知道,睁开眼睛,她也能收获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发型。


人对靠谱Tony老师的信任程度可以高到什么程度呢?小组的围观群众Tim可能永远不需要下场吐槽,因为他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专属Tony老师,他讲了这样的小故事:


那位Tony老师,感觉得到他确实是用心在对待每一颗头。我是最普通的男性发型,他也会非常细心地剪上好久,有一种每根发丝都被照顾得很妥帖的感觉。


一段时间后,发现Tony老师已经自立门户创业,他获得了老客户的一大笔投资。


还有一次,那位Tony老师的妻子生病了,情况似乎还蛮严重。我多关心了几句,得知已经有其他老客户为他的妻子打点好了一切——顶级医院、顶级医生,可能有钱有势的人家也不见得这么顺畅。


这种情分,说是对待挚友亲朋也不为过。


很难解释这种巨大的信任感从何而来,大约是,头发这么私密又重要的东西,曾经在他手下得到很好的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一种联结,这种联结甚至会比想象得到的,还要深刻得多。



你还以为今时今日的Tony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和顾客搭话,给顾客推销,劝顾客办卡?


或许吧,普通的Tony老师总需要惨淡经营艰难搵食,但是那些流传在烫头失败小组的神仙Tony老师从来不必要。


组员们捧Tony老师近乎捧角,甚至愿意跨越城市,只是为了去圆满一个烫头之约:

      

       

组员们像粉丝一样仰视自己的Tony老师,而在那些彩虹屁里,Tony老师也从来不只是Tony老师——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称他们为“发型艺术家”。他们或许沉默不语,或许纹着花臂,或许有一些语焉不详的江湖往事。


但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在让人舒适的氛围里变了个小小的魔术,最终可以让你拥有一个横看竖看都开心的头。


找到神仙Tony老师的心情,除了喜悦,或许还有一些骄傲——自己的表达被人理解,或是自己的气质被人发掘。


“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多年来,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爱情名句,在找Tony老师这件事上,也一样。


在烫头组,一个好Tony老师是所有姐妹的宝藏。即使不能真的到达现场,但知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神仙Tony老师的存在,这件事本身已经令人安心了。


而神仙Tony老师现在也越来越有性格,比起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有个性的Tony老师好像更把这当成一种创作或交流。


比如上海的“神秘失控人”——老的公寓、旧的衣柜、巨大的绿色皮质椅子,完全旧式的barber风格。这样一方天地里,发型师曾经就是艺术从业者,转行之后仍然继续在客人的头上发挥自己的艺术见解。


这家工作室不定期开门、需要预约、不设置专门的镜子(你对剪发过程一无所知),你甚至无法预知事实的真正走向。


前身为艺术家的Tony老师对发型的形容也非常缥缈:给你剪个昭和末期的风格。


又比如泉州的巴浪鱼——这家在文青圈子里颇有口碑的文艺咖啡馆(或说是艺术空间也不为过)端正地放着一把老式的理发椅,底座是一块大石头。只要提前打个电话,就会有师傅上门为你打理头发。


闽南靠海,总是比较得风气之先,民国初年,闽人就已经以“三刀”行走天下,其中一把就是剃头刀。在国内,也是较早有了成熟的美发行业的城市。当年的新潮在今日变成快被遗忘的传统,但又在一家复古的艺术空间里还魂。在这里,这一切都绝不是烫头这么简单。


头发和人的关系,多少有些游离——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它构成我们的脸面、形象和个性。但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也无法真的把握它——湿度、空气、昨晚的睡姿,和上个月的Tony老师,都可能影响它的状态。


头发像是我们溢出的一部分自我,我们只能好好接纳它、对待它。


或是去烫头失败组,吐槽它,并继续寻觅下一个属于自己的Tony老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麻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