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17 17:05
浙江“台州”,并不在台州

“台州”不在台州,“临海”并不临海(本篇选自:地道风物出品的“风物中国志”系列,最新一期《风物中国志·临海》),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作者:大羽、老米,编辑:大羽,地图编辑:F50BB,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即使多次品尝过来自新荣记的美味,我们也未必清楚:它的故乡台州,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 台州市地形图。制图/F50BB


通过地图找到台州的位置,我们可能会陷入更多的误会:哦,就是在这里,戚继光杀过日本鬼子,创造了“台州大捷”!


真相则是:这个著名的台州位于今天台州市(地级)下属的临海市(县级)


台州,这个位于宁波与温州之间的浙江地级市,是一个让外地人迷惑的地方:


首先,台读“tāi”,而不是“tái”,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当然也是读“tāi”)山。


其次,你很难说清“台州”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这个地名诞生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1300多年,但位于椒江区的“台州”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史不到30年。


一、临海,到底临海不临海?


公元622年的大唐,那应该是一个十分“讲武德”的年代,因为皇帝的年号就叫“武德”——这一年,“台州”正式得名,治所驻地叫临海。


▲ 抗倭重镇临海,自古习武之风浓厚。摄影/林天喜,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密云》


1300多年间,“台州”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叫“临海”的地方,直到1994年台州设立地级市,台州地区将行政中心从临海市迁往更靠近大海的椒江区。


▲ 临海市地图。 制图/monk,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然而,这个为台州代言了千余年的临海,从地图上看,似乎又不“临海”。台州临海人、地理学家王士性这样歌颂自己的家乡:


(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虽鸟道亦无。”


意思是说,浙江十一个郡(府)的城池,就属俺们台州最险要,西、南两面有大江环绕,西、北两面又有陡峭的大山,鸟也飞不过去。


对照明人所著的《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台州城,也就是今天的临海,看起来离海很近。否则,她也不会被视为海防重镇。


▲ 清代绘制的《中华沿海形势图》(局部),图中突出部分即为台州府区域。 供图/quan


浙江第三大河——灵江(入海河段称椒江)形成的喇叭口湾面向东海,城池就扼守着喇叭的咽喉。明朝,入海口冲积平原尚未形成,当时入海口远比今日的喇叭口更宽阔,海岸线更靠近内地。


时光再上溯,这座城始建于公元257年的三国东吴时期,那一年诞生了“临海郡”,管辖着今丽水、台州、温州等地——从“郡”的范围来说,这里当然是“临海”地区。然而,当时郡治偏偏不在今临海,而是在40公里外的章安,也就是今椒江区的章安街道。


“临海不靠海”,其实是是地理变迁和行政区沿革所致。


▲ 云遮雾绕的临海城。摄影/许海松


二、 山、海、河,联手造临海


在中国,恐怕很难找出一座始终与山海同呼吸、共进退的城。如果真的有,那一定是临海,也就是老台州。


古台州,长期是一座江海联运的港口。港口,带动了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土生土长的临海人高僧思托,从临海龙兴寺走出,是唯一参与六次东渡,跟随鉴真东渡的弟子。



▲ 临海,背向高山、面向大海。 上图摄影/林霞,下图摄影/梁慧敏,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鉴真东渡成功半个世纪后,日本僧人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率弟子通过明州港,转到临海,并在兴寺学习佛法、茶道。回国后,最澄成为“中国浙江天台宗日本分宗”创始人。


明朝立国后,海疆风云突变。为防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反攻,朱元璋出台“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但是,缺少田地的沿海人民离不开渔业和贸易。随之而来,海上走私猖獗。


为加强海防,明朝在海岸线上修起了一道海上长城——54座卫城、99座所城、353 处巡检司、997 座烽堠、313座墩、48 座台、24 座塘铺,还有数目众多的水寨、城堡。


台州府城,也就是临海,三面环山、两面环水,成为这条防线的中枢:她北接宁波,南连温州,背靠金华、处州(今丽水)


此时,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台州城一起,迎来了高光时刻。


三、八达岭长城,来自“临海制造”


1556年,28岁的戚继光升任台州军事主官,他发现,沿海城堡很容易被倭寇攻破,首先是因为墙体的老化——诞生千余年以来,台州府城虽多次修缮,但一直是夯土城。


如此重要的一座抗倭指挥枢纽,需要进行一次升级改造。


▲ 海上有仙山。 摄影/金烨,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在他的设计和指挥下,工匠采用统一的建筑标准,将城墙增高加宽加固,城墙两侧以石条为基座,砖石包砌到顶,增高了城堞,统一了垛口高度,建筑起空心敌楼。


改造后的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敌楼林立、烽堠相望。一眼望去,神似北京八达岭长城,今人称之为 “江南长城”。

 

▲ 当长城遇到江南。摄影/陈东辉,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难不成,这“江南长城”模仿了北方的八达岭吗?非也!秘密,来自当地的一种民居。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数千倭寇围攻台州府城的前哨桃渚古城。接到狼烟警报的戚继光率军从宁波出发,在泥泞中急行军300余里,于一个梅雨绵绵的清晨突然出现在城下,杀了倭寇一个措手不及。


▲ 桃渚古城,城门下的集市。摄影/许小华,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战役中,戚继光发现沿海渔民住宅非常特别,这种采用块石垒砌的建筑类似碉堡。为应对台风,门窗开得很窄小,透过窗户向外瞭望,视野十分开阔。于是,戚继光创造性地在桃渚城修筑了空心敌楼,后又将其应用于府城的修缮。


后来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先后有两万多浙江子弟兵从东南沿海被征调至北上。修筑过台州府城墙的砌墙高手成为北方明长城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台州府城墙的修造技艺和经验运用到长城上。


▲ 台州府城揽胜门。摄影/谢少康,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所以,位于临海的台州府城,是北方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四、一半是铜墙铁壁,一半是人间烟火


临海长期为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的文脉风物,几乎都积淀在这里。北固山、灵江、海潮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正所谓:


“四廓青山连市合,一江寒水抱城斜。”


北固山、灵江、海潮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


▲ 灵江穿过临海城郊。摄影/金灵敏,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杭州有西湖,临海有东湖。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时任台州父母官的钱暄兴修水利,形成了临海东湖,并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夯筑东城墙。


1958 年东城墙被拆,老城里的湖与新城区无缝对接。东湖,也从早期的私家园林走向了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 俯瞰临海东湖。上图摄影/华立君,下图摄影/朱挺,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东湖南北纵长,园林以中堤为界,分为前后两湖。十米高的八角湖心亭是前湖的中心,登临亭台俯瞰,周边风景一览无余:


“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


全长1080米的紫阳街,是整个古城的中轴线。从宋代至今,它的格局几乎未变:北连北固山,南接灵江和巾山,是一条将临海南北山水联系起来的走廊,也是临海人城市生活的中心。


▲ 夜幕下的紫阳古街。摄影/吴艳,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人们常用“市井”形容百姓生活,而临海古城几乎就是阐释“市”与”井”的古典样本。


千年古街依然商铺林立,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城门外的中津码头。各色的早餐店、杆秤店、理发店,食品店、老作坊、酒馆、五金店、衣帽店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开。


没有哪座城,能像临海这样,配得上“井城”的称号,因为这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是以井为中心:千佛井、六边井、洋古井、三眼井、半边井、勺泉井……一口口古井,浓缩了临海乃至台州的历史。



▲ 有井,才是“市井”。上图摄影/朱宣承,下图摄影/许爱华,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临海古城所在地,位于断陷性堆质盆地,山中流下的泉水可以在低处汇集,并在缝隙中上涌形成泉井。据1953 年的官方调查,台州城内有古井786 口,现仍存393口,其中315 口古井仍在被使用,年代跨越晋、唐、宋、元、明、清。


临海不缺水:城外有海水,还有江水,但它们都是汹涌不安的。相比咸淡不定的江海之水,稳定而甘甜的井水更能给居民安全感。面对这数百口古井,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井水不犯河水”。


▲ 老城的文脉依然在流淌。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市井之中,流淌着文脉、孕育着豪杰。自宋代起,这里儒风鼎盛,曾培养出1094 名进士、6位宰相,明代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是杰出的代表。


尽管台州市已远走更靠滨海的椒江,但临海人依然拥有文化自信,他们时常自豪地说: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 坊,古老里坊制的遗存。摄影/徐安,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山与海,在临海一点也不违和。每一步行走,我们都能感受到山与海的拉锯。


吟于街头巷尾的“临海词调”有山风,也有海韵。


▲ 临海词调。供图/五岳May,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黄沙舞狮,既有舞、又有武,尚武的风气与江南的舞艺完美融合。


▲ 黄沙舞狮。摄影/陶峻,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哪怕是地方小戏“大石车灯戏”,唱、念、做、打,都传达者天地间的山魂海韵。


▲ 大石车灯戏。摄影/朱建初,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更交融在食材与口味之中。


在鱼米之乡的江南,种植小麦且以面食为主的地方并不多见,临海是一个例外。在临海的西北乡镇,不仅可以欣赏金黄的麦浪,更是可以品尝大石垂面、糕水馒头、板油糖、麦饼等花样繁多的面食。


▲ 大石垂面。摄影/吴辉明,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山货美味中,笋的地位不可撼动。笋切小粒,是做糟羹、笋饼、扁食、小馄饨的馅料精华;笋切细丝,在麦油脂、烫面干、姜汤面、垂面饭里不可缺少。


▲ 各色临海美食,你吃过吗?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虽然城区不靠海,但临海仍管辖着20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大小岛屿86 个,著名的东矶渔场是一处“海上粮仓”。这里出产的小海鲜,也是台州餐饮业标杆“新荣记”餐厅的主打食材。


▲ 小海鲜,大有味道。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老县志这样记载本地物产:“民以海渔山伐为业,果瓜蠃蛤,食物常足。”山海之间,岁月流转,孕育了临海独特的饮食风貌。


临海人回报给这片土地的,则是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所造就的勤劳、质朴与通达。


▲ 航拍临海涌泉镇蜜橘收获。摄影/陈世丰,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参考文献:

王砚主编:《风物中国志·临海》

徐三见主编:《台州府城墙全篇》

鲁晓敏撰:《绝版的“江南长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作者:大羽、老米,编辑:大羽,地图编辑:F50B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