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25 11:04
如何从人口变化,看未来十年的消费趋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新消费(ID:lcxinxiaofei),作者: 翁怡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人口和人群的变化是所有消费趋势的底色。


很多时候决定品牌成败的起点逻辑不是流量玩法或者模式创新,而是人性需求的洞察。但随着需求和场景的细分,品牌所面临的十字路口也越来越多:


做一线还是做下沉?做性价比还是做审美调性?除了年轻人、白领,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主流人群……


近日,浪潮新消费x弘章资本新人群闭门会在上海举行,20多位新消费创业者参与,围绕新人群、新需求演变和消费者洞察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深度探讨。


其中,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从人口结构的宏观视角出发,对比日本消费行为的迭代,深度分享了他对于消费社会底层趋势、主流人群的变化,以及未来品牌发展方向的独特洞察。


翁怡诺从事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20多年,主要专注于大消费领域的投资、并购,所投资多家公司在A股和香港市场上市。


以下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与创业者共享。


一、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消费的“宏大叙事”


对人的洞察是我们做消费的一个底层逻辑,研究消费的本质还是在研究人,而人口结构是其中一个非常宏大的研究视角,所以我今天先从人口结构开始讲。


首先有一本书值得分享,叫《第四消费时代》


今年我们做了一个战略研究是讲未来十年的消费趋势。其中的研究基础逻辑就是,我们认为日本消费的今天会是中国消费的明天,只不过中国把多层级的叠层世界揉在了这个趋势里面。


比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已经跟日本的东京可比了,但二线城市可能还在第三消费时代,更低线的市场还在第二消费时代,保不准某些还在第一消费时代。


所以中国的消费趋势和人口洞察,基本就是基于日本历史上人口和消费行为的迭代逻辑,参照物就是日本市场。虽然会有一些不一样,但总体上我们认为日本和中国的人群迭代逻辑非常像。


比如从家庭人口结构来说,都是从大家庭开始逐渐变成小家庭,像70后这一整代人都叫三口之家,再往后就变成少生、独生、不婚……


今天日本社会越来越进入到“共享”的阶段,人们的很多行为实际反映了物欲需求的下降。消费者不再需要拥有那个商品,只要使用就可以了。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车的品牌炫耀功能在下降,出行功能在增加,很多有钱人天天出门是打滴滴的,因为很方便,反而养车是越来越烦的事情。


现在日本也有很多共享办公室,一些大公司不想把办公室、会议室还放在公司里,就把会议的功能外包出去,大家共享一个大的专业会议室。


这是第四消费时代人群的一些很有意思的特点。


所以人口结构基本就是从孩子多、大家庭逐步走向个体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宅的路径,新生儿的出生率也越来越低,整个年龄结构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逐渐成为主流。


从财富转移的角度看,日本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是老人,新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而日本等级划分又相对比较森严,新创公司比较少,不像中国大家都愿意创新。


所以日本社会层次化越来越清晰,人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这种阶层的固化反映到日本文化属性中,就是对小确幸的偏好和对IP更虚幻的崇拜。


大家不再追求创造一个百亿的超级公司,而是更关注下周吃啥、看偶像演唱会这些问题,从宏大叙事变成一个极其小众、没啥理想的状态。


阶级固化越来越难以突破,这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


所以研究人口特别有意思,人口才是未来最宏大的趋势,我再举几个例子。


人口会决定很多产品、文化层面的东西,所以看消费是一定要先从人口的视角去看。


二、新老、审美、下沉……未来十年的消费“线索”



1. 年轻、白领之外的主流人群:新老


今天的新品牌,如果从淘系数据来看,大部分目标人群还是年轻人,因为大家都想去教育还没被教育的那批人。


还有一块就是白领,这个点不是特别准,大家会看到白领的消费力下降很快,这里面有一二线城市的差异,以及个人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过去几年一直在被破坏,导致整个消费力没有那么好。


我们看到零售数据也很差,因为中国超市的数据基本就是一个平均数了。如果是在今年第三季度,集中的表现就是疫情后人们消费意愿的快速下降,这才是宏观上一个主流的东西。


但我觉得在中国看消费,人群结构里还有一个比较重视的新人群,就是未来的新老人口。


中国将来会全面进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根据日本的经验,把老龄化分成新老、中老和老老。


其中“新老”的潜台词,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这批人从六十岁后开始退休,进入到了初步衰老的阶段。


实际上已经是很主流的人群,而且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不像现在老人是隔离互联网的。


我觉得对这个人群,不能用广场舞那一套去看。因为他们在退休之前积累了很多财富,而且他们对进入老年之后的生活品质要求是蛮高的,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所以怎么去定制这个人群的消费,去满足他们对于宠物、社交、财富管理等等的需求,都是全新的、很有意思的点,很有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消费场景的出现。


2. 性价比只是阶段性需求


还有一条线索是审美。


日本经历了从对宏大叙事的全面崇拜,进入到欧洲精细化的审美,再后来到有本土意识、有意境的审美,它的哲学里也出现了断舍离、喜好简洁的观念。


我相信未来中国人的审美会更好,这里面会出现各种流派的变化。所以未来品牌的区分实际是以审美风格为标准,而不再是性价比。


其实日本今天主流的生活杂货品类里面,也出现了大量用审美风格来区分的品牌,比如很多把法式风、英伦风和日本本土结合的产品。


某一个时点过了以后,大家会发现性价比只是满足某一个阶段的需求,未来会越来越往品牌和调性的方向去差异化。


从大的逻辑来看,将来能够变成大生意的事情越来越少,切得很细、很小众的东西会成为主流。


我们今天还在讲规模,讲某一个超级性价比的品类也可能做到很大,但是当消费到了某个百花齐放的状态、越来越小众化的时候,大家的表达会越来越碎片化,生意也越来越小。


原来可能做一个品类就能干到30亿,未来可能要一盘货才能拼出一个30亿的生意,但是做到一两个亿的会很多很多。


3. 得下沉市场得天下


最后,中国和日本最大的差异化,就是中国有巨大的下沉市场。


得下沉市场得天下,你在上海干多大的事都不算事,真要干一个大公司,基本都得做下沉。


我们今天看餐饮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上海这种地方生长出来的品牌,很少能够跨区域。因为在上海发展非常好的,都是一线城市的模型。


而能够超越规模天花板的品牌,大部分都是二线城市。因为二线城市打磨出来的品牌模型,既可以往一线走,也可以往三线走,所以总量规模跨区域做得特别好。


这对于我们做产品定位其实是很重要的。说白了,站在一个总盘的维度来看,有些东西你想半天,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小的生意。


如何抓住低线市场的消费需求和产品定位,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新消费(ID:lcxinxiaofei),作者: 翁怡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