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27 12:05
1张PPT打响1.5万GP淘汰赛:寻找生态位之战

中国有1.5万家GP,是美国的数倍,没有人知道三五年后这1.5万家GP还能剩下多少。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编辑:王庆武,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久前,一家刚刚完成C轮融资的公司创始人,向投中网解释他选择投资方背后的考虑:选择了一只国家级的基金,一只某央企旗下的基金,以及某家互联网巨头,它们都可以带来一些资源。而此前领投了这家公司两轮的某Top级别的市场化GP,这位创始人则是出于“感恩”的心态给了一些份额。


这种案例恐怕不是孤例。市场化GP自诞生以来的立身之本就是拼投资“认知”,除此以外的所谓“资源”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即便是最顶级的市场化GP,拼“资源”也不可能拼得过那些背靠国资或产业巨头的投资机构。就像一个段子所调侃的:“你基金再牛,能帮创始人儿子解决一线城市户口吗?”


在这个“认知”不稀缺,“资源”才值钱的时代,市场化GP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生物学上有一个词叫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环境的最小阈值,进化会导致的是原本类似的物种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这恰似VC/PE市场正在发生的事。


中国有1.5万家GP,是美国的数倍,没有人知道三五年后这1.5万家GP还能剩下多少。要在这场淘汰赛上胜出,GP们别无选择,必须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挑战也接踵而至。


PPT募资失效


已经在不同GP做了多年募资的陈生,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在口干舌燥地讲完了PPT之后,LP很少会针对PPT上的内容进一步发问。有一次在讲到一半的时候,对面LP的最重要的一位高管离席出去接了一个电话,一直到快结束时才回来。


“他并不是对我们不满意,后面的沟通过程也是积极的,可能只是没有觉得我讲的内容很重要。”陈生表示。


募资形势在变糟,募资工作对GP来说越来越重要,但陈生的感觉是,从事募资这份工作的价值感却在下降。很难讲这到底是反映了某种大趋势,抑或只是一位从业者的心理过敏。不过,可为印证的是,在不久前投中网举办的投中十问闭门会议上,多位LP机构高管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PPT募资”的问题。


一位国有LP高管诉苦:“有些GP就拿一个PPT来,问我们出多少钱,这确实很头疼。”


另一位市场化母基金合伙人也表示:“很多GP跑过来,就是把募资的PPT讲完,讲的都是他想讲的,可能他讲的很自嗨,却不是LP关心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募资难”的情况下,LP的要求毫无疑问在提高,这是其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所谓“同质化”的问题。在这个信息流通速度极快的时代,尽管GP的数量爆发式增长,但GP的话语体系在迅速趋同,绝大部分的GP都使用着同样一套词汇,谈论着大差不差的投资逻辑。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硅谷亦是如此。就像GP往往在那些热门赛道看过无数份雷同的BP,从LP的视角来看,他们也见过太多相似的募资PPT了。


由此,2020年,“差异化”成了挂在GP和LP嘴边的热词。


走出伪差异化


在募资中,“差异化”常常被与“专业化”等同起来。


目前的共识性看法是,未来VC/PE市场将会形成两大阵营,一个“大而全”的阵营,一个“小而专”的阵营。而腰部机构的出路,一是实现规模上的突破,向“大而全”发展,这条路非常困难;那么,比较可行的选项就是向“小而专”转型。于是我们看到,GP在谈论差异化的时候,往往会谈论其专业化。


虽然从“什么都投”到“专业化”是一次升级,但它与“差异化”依然是两码事。例如,科创板推出后,一级市场上很快冒出了大量“专注硬科技”的投资机构,显然又是一轮同质化。


一位主投互联网、文娱的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大家都去投硬科技,实际上还是追着LP的喜好走。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国资都喜欢硬科技,所以大家一窝蜂往硬科技靠。”


另一方面,硬科技包罗万象,实际上也并不细分。


一位募资中介告诉投中网,一家新GP仅仅说自己投硬科技肯定是不够的,“去年的话说投5G会更好,今年要说些别的。同理,仅仅定位为‘专注消费’也不好募资,投消费的机构太多了,必须要再深挖一点。”


一位LP谈到了另一个同质化的现象,就是很多生物医药领域的新GP,“一开口就是团队有多少个生物博士、医学博士”,专业化其实停留在相当表面的层次上。


显然,专业化并不等于差异化,一窝蜂的专业化,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更严重的同质化。实际上,LP也未必认为专业化与差异化是一回事。


元禾辰坤合伙人王吉鹏这么解释对差异化的理解:“投大的方向可以,投细分领域也可以,但很多基金讲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你就能做好?在路演里面可以讲投资策略,但要结合你自身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你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来讲。”


因此真正的差异化,应该是从GP自身优势出发的专业化。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多数的GP恐怕不容易找到那个“人无我有”的优势。


产业能力的天坑


曾几何时,股权投资是一个崇尚“认知”的行业。当人们赞扬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的时候,一般是在赞扬他的眼光,而不是别的什么。


但是,在今天的股权投资市场上,“认知”似乎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了。在募资路演中,讲解投资策略本应是重头戏,但LP们往往听的昏昏欲睡。那么LP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频率最高的答案,大概率会是“产业能力”或“产业资源”。


一位GP人士告诉投中网,路演中有LP对他直言,投资逻辑大家都差不多,他们比较关注产业资源这一块。


但在极端强调产业资源的市场大环境下,市场化GP其实有些尴尬。


在投中网举办的投中十问闭门会议上,越秀产业基金执委、助理总裁王荣明确表示:“现在GP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我们未来选择GP会更加看重团队、股东,以及合作方的产业背景。”


盛景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昊飞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有产业背景的GP,相比于独立的、财务型的机构,对未来出现的新事物敏感度更高,而且避免踩坑的能力更强,他们对产业的探讨能够到运营级的深度。”


2019年以来,以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国资LP明显越来越青睐产业巨头(尤其是大型央企)旗下的GP平台,因为它们一方面可以解决募资问题,一方面可以解决项目源的问题,同时还能顺带把返投任务给完成了。


挤压导致的结果是,市场化GP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萎缩。而站在市场化GP的角度,获得产业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多。


其一是招揽来自产业的人才。在5G热的时候,各个机构都自称团队里有来自华为的人;当下医疗升温,投生物医药的GP从大药企挖人也是类似话术。但这种所谓产业能力,如前面某LP点评的,仍只是存于相当表面的层次上。


在业界看来,比较有效的产业能力,是在某一产业深耕多年形成的信息积累和关系网络。比如一家专业化的GP可能看过所在细分产业大多数的创业公司,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也有广泛、长期的接触,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公司”、“枢纽公司”基本都是它的被投。这样,它就可以建立起独有的项目源,投资判断高效而准确。拥有这种产业能力的GP或可一战,但这样的GP在行业里可谓是凤毛麟角。


只是,生态位之战迫在眉睫,留给大多GP思考的时间或已不多。


(应受访者要求,陈生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编辑:王庆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