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07 19:30
地方肖像:泉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 水母,原文标题:《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头图来自:NOWNESS现在


泉州的文化,依托于海洋,藏身于市井,这座刺桐之城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音乐、戏剧、饮食,于传统与包容间生发出独一无二的气质。


NOWNESS的“地方肖像”系列,来到了这个闽南文化的发源地。跟随艺术家蔡文悠的讲述去探寻这个城市以及南音、白瓷、木偶、美食的历史与当下。



出品人:邵忠

制片人:肖耀辉  监制:范庆

编辑:王菲宇  制片统筹:唐倩  讲述者:蔡文悠

执行导演/摄影指导:昌茫  剪辑师:欣子 调色:梦芷影像 

特别感谢:吴达新 郑达真 蔡雅艺 泉州精舞门 叶谦


南唐时,节度使留存效治理泉州,环城种植刺桐。刺桐树高而叶繁,花色火红。从那时起,这种如火花木与泉州城就结下来不解的渊源。



祖籍泉州永春的诗人余光中在《洛阳桥》里写: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逾千年与海洋交往的经验,塑造了泉州的文化,也书写了刺桐城的故事。航船带来了阿拉伯的香料、世界各地的神明,也将泉州人送往了世界各地。像是某种庇护一般,他们将家乡的南音和信仰随身携带,带到了时代的各个角落。



开元寺的东西塔矗立于泉州最热闹的西街之侧,是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绝佳代表;头上戴花的蟳埔女和辛勤劳作的惠安女一起,共同书写着乡野中国的传统诗篇,跟随蔡文悠的叙述,我们一起领略。


蔡文悠自述


我的父母都来自泉州,他们1980年代就外出闯荡,作为故乡,泉州有着特别的意义。


©️蔡文悠


我的奶奶只会说闽南话。在我三岁时,我奶奶来到日本照看了我三个月,我就在那时飞快地学会了闽南话。


这些年间,我和⽗母用闽南话交流,闽南话成为我说得第二好的语言,仅此于英语。 


我很喜欢拍照,每次回到泉州都会带着相机拍。很多仪式我都觉得很有意思,可能因为我以像一个外来的视角在看这个文化吧。


©️蔡文悠


泉州有很多元的文化,有佛教的寺庙,也有穆斯林。海洋把这些文化带来泉州。如今,海洋仍然是很多泉州人生活的依靠。


 我的阿太以前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头上插花,把自己打扮得很好看,但是后来她年纪大了,不能天天打扮得那么完美了。她要过100岁的生日的时候,我们就请了一个人专门给她插花。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于是请专家把我妹妹和两个表妹也打扮成这个样子。


©️蔡文悠和父亲蔡国强


小的时候,在西方文化里长大,会发现很这些城市的时尚和风格很像,但是回到泉州,觉得这里很不一样。


最近十年来,我觉得文化的Gap越来越小。故⼈⽇日益⽼老去,新一代成长。旧时的塔楼与街道逐一换上了新⾯目。每一次回到泉州,我都⽬睹这⾥发⽣的巨⼤变迁和发展,每一次久别重逢,我都要在新的语境中重新熟悉泉州。但不管如何变化,我的家在这里,亲缘紧紧地与这个地⽅连接在一起。



海洋


1271年,意大利上商人雅各·德安科纳远涉重洋来到泉州。他在自己的游记《光明之城》这样形容这座东方的港口城市:“街上有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很远就能望见。”


宋元时,泉州港与亚历山大港并列世界两大港口。马可·波罗护送蒙古公主远嫁,伊本·白图泰来华,都从此港出入。德化的白瓷、安溪的茶叶从这里漂洋过海,异域的香料、他族的信仰也经由这里在泉州落地生根。


©️蔡文悠


阿拉伯人远渡而来,也留下来吃牛肉的习惯。牛肉羹成为了此地最本土的小吃,咖喱牛排是每个泉州人舌尖上的记忆。


清真寺与佛塔、道教石雕老君岩比邻而居,相安无事。每月农历廿六是泉州大开元寺的勤佛日,午夜时分人群便涌向西街。



从开元寺到承天寺、从文庙到关帝庙,鲤城的空气里总有一种来自香料的芬芳。永春县达埔镇号称“中国香都”,全国近四分之一的朝拜用香都在这里制作完成。散落在丘陵之间的晒香场上整整齐齐晒满了黄、赭两色的篾香,如盛开的花球,蔚为壮观。


南音


“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从中原传自福建,与闽南的地方音乐渗透融合,又跟随着闽南人离家出海,走向更远的地方。



非遗南音传承人蔡雅艺对我们说,在海仍然充满未知的年代,南音是出海之人的护身符。在寂寞的茫茫大海上,是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板陪伴背井离乡的闽南人度过寂寞的时间。家乡的音乐吟唱游子的乡愁,也凝聚着闽南的魂魄。 


而在泉州本地,南音更像是一种社交方式。古时泉州,中外客商与文人学士来来往往,“千家罗绮管弦鸣”,文人雅士崇尚品茶听曲的优雅。即便在如今,南音社在泉州的大小乡镇都能寻到踪迹。


©️泉州南音乐团


从很早之前开始,蔡雅艺就创办南音雅艺,致力于南音的推广,她也将南音带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在印度裔作曲家维杰·乌帕德亚雅(Vijay Upadhyaya)的交响曲《长安门》中,蔡雅艺手持拍板清唱第三部分《出汉关》,南音的唱腔和管弦乐呼应,这个因海洋而流传的音乐,在新的语境下有了新的演绎。


木偶


“刻木为偶,操偶做戏”,在泉州,木偶戏又被称为嘉礼戏。“嘉礼”的意思是美好的奉献,木偶介于人神之间,是戏剧,也是与神明沟通的媒介。



晋江有生发于唐朝年间的传统街区,也有鳞次栉比的侨商企业。晋江市戏剧中心就坐落在城中的世纪大道上。掌中木偶“唱傀儡戏、做梨园科”,一曲《暗猜暗想》,唱的是南音傀儡调,说的是元杂剧里的佳人故事。灯光一打,似乎就把时光拉回了过去。


晋江有掌中木偶,泉州有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木偶不过两尺来高,内却有上百机关。操纵悬丝,提、拨、勾、挑、扭,线下木偶能跑、能坐,亦能饮酒。



身为晋江掌中木偶的“当家花旦”,蔡美娜从 13 岁开始学习这项艺术。“90后”提线木偶传承人、偶头雕刻师黄江毅出生木偶世家,他们用掌中功夫,为手中的木偶赋予生命。


闽南


居于泉州北部,德化县要以白瓷著名。白瓷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釉色纯净,有如象牙,18 世纪来到此地的法国人特意为它创造出一个专有名称——“中国白”(Blanc de Chine)。 


©️Juliian


陶瓷艺术家苏献忠生活工作在这里。他说,德化这个地方某种程度上太小了,小到甚少受到外界的力量、思想、艺术的影响。闽南语似乎是天然的屏障,泉州的地缘传统也让这里的文化长久维持本初的状态。


在泉州惠安县沿海,能看到穿短斜襟衫、戴花巾和斗笠的惠安女。家中男性下南洋、出海打渔,留守家乡的惠安女做农活、扛石头、做石雕、织网打鱼,无所不能。


时装设计师叶谦创作过服装系列《少女妈祖林默娘》。妈祖的传说渗透入闽南人的血液基因,也深入闽南人的思维。叶谦也是国内第一部闽南语电影《番薯浇米》的创作者。电影里,坐在海边大石头上的女性身影,似乎是海边任劳任怨的女性们的缩影。叶谦说,在闽南,女性是本土传统与乡野中国的捍卫者。


©️《番薯浇米》剧照


作为在泉港区长大的泉州人,家乡给叶谦让留下的印象是复杂的。他告诉我们:“泉州之美,不在一景一食,需要在漫步之中去感受闽南文化之魂的每一分气息、脉搏与心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 水母,头图来自:NOWNESS现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