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15 21:52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

首发于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ID:tongyipaocha),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今年的100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一直有读者问我如何做到更自律、更有效率,我不太愿意回答,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律的人,甚至还有点拖延症。


直到最近,总有人问我写这么多公众号,还要操盘基金,还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我算了一下,自己也吓了一跳:


两个公众号,每周各一篇4000字的文章,知识星球每天两篇1500字的文章,一周五天,加起来每周的文字共23000字,今年超过100万字——而且跟那些网文不同,我的文字还是有思想有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时间上,每天的八点到下午三点,这是复盘、研究上市公司资料和操盘交易的时间,写作的时间只能安排在下午三点到晚上十点以及周末两天,期间还经常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


也就是说,这几年高强度的写作让我真正成为一个自律而有效率的人,我就有回答上述问题的资格了。


“效率不高”,如果是别人的看法,那是你做事不靠谱;但如果是自己这么想,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要求,感觉自己要做的事很多,一件接着一件,感觉自己总是缺时间,再想想自己浪费的时间,就觉得是不是应该提高效率,加强自律?


有一本书叫《稀缺》,这本书我以前的文章《贫穷,对你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一文中也介绍过,不过那一篇的重点是“缺钱”,本文要聊一聊“缺时间”的问题。


二、忙碌补偿心态


《稀缺》一书的作者认为,“缺时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因为“缺时间”,所以你永远都在忙于眼前的事,于是你永远感到“缺时间”。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工作状态,任务栏的待办事项每一件的Deadline都卡得死死的,让你无暇思考更深的和更好的方案,只能用最直接最常规的方式快速完成,也更容易出错,工作反复让本来就很紧的日程表更紧张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缺时间”导致的加速工作,带来了作者所说的“管窥效应”,意思是说:如果你永远在解决最紧急的事情,你的视野就只关注眼前最紧急的任务,而忽视了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


久而久之,你的能力更倾向于处理紧急事务而不是有难度有深度的工作,你的领导和同事也习惯了你的能力圈,更倾向于让你处理这些“垃圾工作”,这类工作总是无穷无尽的,最终的结果,无论你的工作速度有多快,待办事项的数量总能跟上你的节奏。


就这样穷忙了一整年,年终奖你永远是中下等,升职加薪的机会更没你的份,因为你的评价永远是“办事没效率,工作没思路,上班没激情”。


穷人“缺钱”,白领“缺时间”,皆因跳不出这个怪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稀缺”状态。


很多人也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悲惨命运的轮回,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认为工作量不合理,批评万恶的资本家;或者觉得自己没有效率,到处寻找“高效率工作方法”。


但我们的时间真正忙到没有任何的空间吗?看看你的手机帮你统计的每天花在微信、抖音、新闻、各种游戏上的时间,恐怕并不亚于你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吧?


一些关注贫穷的经济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很多穷人有了一点小积蓄,从来不会存起来或投资,而是马上进行一笔享受性消费,比如买对他们而言很奢侈的大屏电视、最新的游戏机、赌钱,等等;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现象,奢侈品包包和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相当大的比例是被低收入阶层买走了。


经济学家将其总结为一种“花钱买幸福感”的“贫穷补偿心理”,人人都有追求平等与幸福的心理需求,这点无可厚非,但这种低效率的金钱利用方式,加剧了他们的贫穷。


时间上的“稀缺”也同样如此,越是忙的人,越喜欢边忙边想:忙完了这阵子,老子一定给自己放个大假,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用想。


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某天早上他忽然发现,下一个任务的deadline的时间是明天,按照他以前的处理速度,他完全可以明天一早上班再干,而今天就是他的“放纵日”。


这就是每一个拖延症者的状态:一边有着大量的工作,一边让自己尽量沉浸在偷闲一刻的快乐中,事后,总是后悔自己没有多留一点时间,又总是把问题归结到自己“不够自律”上。


我称之为“花时间买休闲”的“忙碌补偿心态”:越是时间紧张任务繁忙的人,越是愿意为休闲一刻付出他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是时候打破这种“没时间”的恶性循环状态了,其关键在于——跳出“管窥效应”。


三、“管窥”与“闲余”


“管窥效应”并非一无是处,一旦发现时间紧张,我们会集中全部注意力于焦点问题,心无旁骛。


但效率“高”的同时,我们容易忽视工作中那些不寻常但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是简单的工作还好,如果是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的工作成果就会显得过于平庸了。


跳出工作上的“管窥效应”,最好的方法是留足“闲余”时间。


为什么古代的发明家、思想家,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因为这些人不需要为生活而操劳,有大把的时间琢磨一些奇怪的事,这些事当时没什么用、事后却足以改变世界。


有创造力的工作只能在两种状态中完成,一种是在胡思乱想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后,灵感闪现;一种是对初步的成果精雕细琢,量变导致质变。


这些任务在完成之前,都是时间的敌人,可一旦完成,它的意义又完全对得起被“浪费”的这些时间。这就像新经济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大部分钱都打了水漂,而一旦成功一个,其价值就能值得那些被打水漂的钱。


个人工作同样需要“闲余时间”,让自己有深度思考的余地。


可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现代社会的干扰源太多,一旦我们有了多余的时间,我们又会忍不住刷刷抖音、聊聊微信群,把它花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并美名为开拓思路。


到了最后发现自己又浪费了一个下午,拖延了几天,最终还是要靠deadline让自己进入“管窥状态”,平庸就平庸吧,总比不能完成任务强吧?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自己该“闲余”的时候“闲余”,该“管窥”的时候“管窥”呢?


四、“两头忙”


答案很简单,重要的部分要“闲余”,紧急的部分要“管窥”。


举个例子,本文的这一章其实是最早开始写的,其他部分都是几天后才写的。我几乎很少从头开始写一篇文章,因为文章各部分的价值是不等的,像这一章,将会给出如何安排时间的具体思路,属于最重要的“文眼”部分。这一部分有价值,全文就有价值,为了让这一部分更有价值,文章的其他部分都是为了这一部分而进行的铺垫和总结。


那么在时间的安排上,这一部分就应该先写,以使其有“闲余”,当然,从中间往两边写,必须要有一个总的思路,但思路的形成和“先落笔的这一部分”是同时进行的。


我每周二晚发文,全文于周一下午三点开始写,晚上完成初稿,交助理排版,但这只是“管窥”部分,核心的“文眼”早在上周三就开始动笔。


“管窥”的时间是Deadline的,“闲余”的时间限制不严格,如果写的不顺,写上两三天也是有的,以保证作品有观点有深度,所以要提前写。


还有另一种情况,文章没有具体哪一部分是“文眼”,“文眼”是整体的逻辑,此时,“闲余”的时间需要完成整个文章的框架,而“管窥”的时间用来打磨细节,根据Deadline,能磨到什么程度,就磨到什么程度。


“管窥”的时间禁止一切手机的干扰,最好能进入“心流”状态,而“闲余”的时间需要让心智的“带宽”放大,需要浏览更多开放性的内容去启发思路,此时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更多元化。


“闲余时间”的另一个好处是娱乐和工作的界限相对模糊,从而大大减少“花时间买休闲”的“忙碌补偿心理”的出现。


总结一下这种方法:在一项任务的完整时间内,既不是完整地规划所有的时间,也不是把精力都集中到Deadline的那一天,而是“两头忙”——一头是“闲余时间”,一头是“管窥时间”。


那中间的那些时间呢?


首先,不太可能同一个时点手上只有一项任务,不同的项目“两头”最好要错开;


其次,需要进入“闲余”模式的任务,都是少数,大部分短平快的任务,就需要放在中间的时间;


最后,中间的时间虽然不用进入任务模式,但那些已经完成了核心的部分留在你的大脑中,自然会时不时的想起,我称之为“后台时间”,这种状态常常会有一些新的点子冒出来,你可以随时把它记下来,一起整合到最后的工作中。



五、什么是工作的自由


有人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做不想做的事”。


实际上,人总是要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安排在“管窥时间”,以最快的方式搞定,眼不见为净。


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选择权”,有些人整天工作,但他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所以他是自由的,有些人工作量并不大,但要随时接受“使命召唤”,所以他才是不自由的。


而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对“闲余状态”和“管窥时间”的安排与选择,达到尽可能的自由工作的状态——你工作中的“闲余状态”越多,说明你的工作越接近自由的创造状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