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为什么喜茶需要融那么多钱?
2021-01-21 18:52

为什么喜茶需要融那么多钱?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聂云宸并不认同喜茶是“奶茶的升级”。

 

在采访中,他对妙投多次强调,“我们做的是茶的年轻化,而不是奶茶的升级,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文字游戏,但其实它会决定你的很多方向、选择是不一样的。”

 

界定差异背后,实则是路线之争。

 

原本喜茶靠品牌势能和160亿的估值,以695家门店的规模(截止2020年12月31日),已经坐实了新茶饮行业头把交椅。

 

孰料,半路杀出来的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已破万,官宣估值已超200亿,其投资方为高瓴与龙珠资本,各投资了10个亿。

 

此外还有古茗,现有门店4000多家,于7月爆出融资4个亿,其投资方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美团旗下的龙珠资本。

 

门店数差异背后,是三家企业的道路选择差异:

 

古茗和蜜雪冰城二者近似,走的是低价多销的路线,其客单价均在十元上下,在这个价格带上,用户购买决策成本足够低,对应消费人群基数足够大,两家都以加盟模式快速进行门店扩张,其最大优势也在于门店数众多。

 

喜茶则强调品牌调性,用高品质现制产品对应30元上下的客单价,以直营保证其品质稳定可控,但门店增速有限,最大优势在于产品美誉度及品牌。


 

从估值来看,门店(渠道)规模的价值在当下被资本凸显和放大。而资本此前给予喜茶高估值的理由在于,“品牌价值巨大”。

 

对于所有的消费品、茶饮、餐饮企业而言,品牌差不多是唯一可靠的护城河。品牌建构又差不多是该领域最底层的议题。典型如可口可乐,即便上百年来模仿者甚众,口感早不是秘密,它依然凭借强大的品牌能量穿越周期、经久不衰。

 

聂云宸骨子里是个品牌信徒,所做的一切工作皆是围绕品牌来展开,这必然是个慢而细的工作。毕竟,门店扩张速度和品牌建构虽然存在一定关联,但在精力、资源存在上限的情况下,两者不可能兼得。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喜茶开出副牌喜小茶,切入十元价格带市场,并做了名为喜小茶(后改名喜小瓶)的瓶装气泡水饮料。这似乎在表明,聂云宸比以往更迫切地关注规模。

 

所以,品牌从何而来,对于喜茶而言,它真的能够成为终极的那个护城河么?

 

今天的深案例,我们来复盘喜茶的品牌方法论。

 

2012年,21岁的聂云宸创办了一间名为皇茶的茶饮小铺(后因商标无法注册的问题更名为喜茶),投资5万元,就开在广东江门一条叫做江边里的巷子里。毫无背景的他,用了八年时间,将一个街铺开成了如今一个全国性的消费品牌,他到底做对了什么?

 

两个月前,妙投和聂云宸对谈了3个多小时,又接连采访了喜茶数位高管,试图复盘喜茶是如何积累品牌势能的?并且如何建立管理体系来承接高品牌势能带来的高速扩张?以及喜茶接下来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我们全文会以上下篇的形式发布,全文共1.7万字。

 

上篇重点复盘喜茶是如何以仰攻的方法论一路从江门打到北上广,并进而成为全国皆知的品牌的。这个故事对于所有做品牌的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后续发布的下篇我们重点讲喜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聂云宸的思考及应对之道。

 

喜茶为什么要等那么长?

 

不妨先探讨这个问题——喜茶是如何杀入大众视野的?如果说每个品牌都有一个引爆点,对喜茶而言,这个时点无疑是在2017年喜茶进入上海之时。

 

这年4月,媒体报道,从江门起家的喜茶获得IDG投资的1个亿——一个不过几十家店的连锁茶饮店、创始人名不见经传,居然拿到了知名机构如此高额的融资。

 

融资消息爆出不久,媒体端报道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里开了家新店,顾客要排队7小时才能等到一杯茶,舆论认为,这是喜茶为了制造噱头搞营销,雇了人排队。

 

总之,借由一线投资机构IDG的品牌加持,加之A轮融资额度突破亿级,喜茶得以进入主流商业媒体的视野,接着又因排队,成了全民性的话题,其品牌知名度陡然拉高。无数人只听说喜茶之名,却一杯难求。于是,喜茶成了一杯难求的社交货币,具有极高的稀缺性。

 

在品牌认知度、全网流量极速抬升的同时,喜茶快速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出多家店铺,所到之处无不排队。喜茶很快坐稳了新茶饮头把交椅的位置。

 

这一切的发生其实基于一个并不深奥的核心逻辑,即聂云宸对妙投所说,“我们的战略是希望能够保持品牌势能和规模的平衡,在这个基础上来实现增长。”

 

“品牌的关键是平衡。品牌势能一定要大于或等于品牌规模,品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你的规模很大,但你没有品牌势能,消费者可能走过路过不看你一眼。基于这样,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件事情,就是拉高品牌势能,因为没有品牌势能我们不能开店。”

 

然而,“排队”到底是不是一场结果远超预期的营销事件?虽然这已是个有关喜茶的老梗,妙投依然搞明白做/不做这件事的动机,才能真正知道喜茶到底是如何打造制造品牌声势的,短时间积累的人气流量中又有多少人工制造的痕迹。


妙投背靠背的采访了喜茶数位高管,他们的回答与聂云宸的出奇的一致。据喜茶品牌视觉中心总经理紫瑜回忆,当时进上海,在传播上只是常规打法,在一些本地自媒体上铺了些内容,后面话题引爆实则在意料之外。


“首先这些事情(排队)其实对我们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聂云宸对妙投说。“因为排队是非常困扰人的,我们花的很多年的时间才终于稍微解决了一点点这种困扰。包括我们的小程序,我们加快了开店分流,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要他排队很简单,你把小程序直接关了别用了,门店就可以看起来像排队,因为前面有几十单的样子。但是我们希望它真的可以体验更好的买单。”三年以来,聂云宸不厌其烦的在各种场合解释为什么喜茶排队不是有意为之。


“2017年进入上海和北京之后,喜茶的品牌势能还是很高的,大部分人其实听说过喜茶,但很多人没有喝过。我们很担忧,我们认为规模是远远滞后于品牌势能的,所以我们要加速开店。”事实上,喜茶的声势在短时间被拉到一个连聂云宸自己都没预想到的高度,以至于事实上喜茶在当时并没有足够匹配这样品牌势能的开店能力。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试想一下:长时间的排队会拉高消费者对于喜茶产品的预期,容易让人在品尝之后产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落差感;又或者,消费者虽然知道喜茶的品牌,却无法买到,这种“知道”实则无效,消费者的关注会很快被其他品牌洗刷殆尽。

 

如此看来,为了这种超出品牌开店规模的声势花一大笔钱,不但不会起到正向作用,反而会造成类似“捧杀”的结果。

 

另一方面,若把视角切到店铺运营的后台,则会发现喜茶会造成排队现象,还因一杯茶饮的制作时间较长。


聂云宸反复强调自己是新茶饮而非奶茶升级,原因还在于两者生产难度差别:后者已经被各种粉末调味品搞得高度标准化、易操作,可以极大程度减少人工、提升了出品效率;而前者为了保证口感则需要现泡原叶茶、手剥水果、打发芝士等,需要大量人工介入,其出品效率可提升空间有限,排队等待也就随之而来。


不过,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喜茶门前容易排队,却依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一个起于江门的地方性品牌,能在上海造成如此壮观的排队。心智的种子究竟是什么,难道靠一些常规投放的公号内容就能埋下?


“所有的品牌势能都是这样一个积累和释放的过程。”聂云宸对妙投说道。“2017年到上海开这个店是其中一个节点而已,我们认为它都是一种积累和释放。但至于什么时候是积累,什么时候是释放,很多时候有很多原因,但不代表释放那一下是它全部做对了什么事情。


在聂云宸看来,虽然喜茶的确是从上海引爆的,但这只是“果”,更重要的是喜茶在前期所种的那些“因”。


喜茶异地扩张的引爆逻辑

 

在聂云宸看来,对于喜茶而言,最关键的时期有三:

 

其一是喜茶在江门小巷江边里(又名九中街)初创之时,彼时它叫皇茶。“是那里的那段过程让我们走到了今天,那里给我们提供的能量和力量让我们走到今天,我们在那里改配方,我们在那里做事情的方法和选择跟后面都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是喜茶开始异地扩张,首战选择去中山的时候。“那是非常关键的时候,我们探索了所有的事情。”

 

其三则是皇茶改名为喜茶之时。

 

众所周知,聂云宸的皇茶刚在江边里开业之时生意很差,后来通过一次次调整配方,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生意逐渐变好,并有了排队。由此可知,喜茶最初立身的确靠得是产品本身。

 

在江门站稳脚跟后,聂云宸开始筹谋异地扩张,首站选择了江门隔壁的中山。“既然我们想要到处开,我们就会异地开,如果只是为了安全,我们可能就在本地继续开。”

 

正是在中山,聂云宸想通了一个对消费品而言根本性的逻辑:“产品只是一个起点,最关键还是基于这个产品要能传递出一些东西,要能够打造出一个品牌。”

 

“包括我们认为门店的空间其实是品牌很多文化的起点,门店太小的话缺乏足够多的触点,展示不出你的品牌文化;包括我们对产品重新做了规划,下架了一些产品,出了一些新品;还包括我们整个开店的战略清晰了,就是要基于口碑的传播开店。”聂云宸对妙投补充道。

 

与此同时,喜茶还找到了一套从低线城市向高线城市扩张的“从下往上仰攻”的逆袭方法论,为此后一路打到北上广深成为全国性品牌奠定了基础。

 

刚到中山之时,聂云宸选的是当地最好的位置,却没换来好生意。“在江门生意还挺好的,同样的产品和门店在中山生意可能就不好了,这导致我们一开始很多假想和逻辑就不成立了。因为我们认为只要你做出一套产品和单店模型,它可以复制到全世界任何角落。但如果在隔壁城市不行,那就不用开了。”聂云宸对妙投说。

 

中山遇挫后,聂云宸分析,中山的城市地位相比江门略高,很少有中山人会去江门玩,因此皇茶在中山并没有品牌口碑方面的优势,若想打开局面应该是选在江门人去得比较多的位置开店,才能借助在江门形成的品牌势能在中山打开市场。

 

“(到中山)我们发现能依赖的只有口碑而已,我们也没有在媒体上投放什么广告,我们甚至一个月的预算非常小,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当地已经形成的口碑再往周边辐射。”

 

依据此判断,喜茶重新在江门、中山交界的小榄开了新店,小榄店刚好是江门门店口碑覆盖的区域,这家店一下激活了整个中山市场,还带动了原本的中山首家门店。

 

聂云宸历经一年在中山站稳了脚跟,随后又在中山附近的顺德、佛山等地陆续开店,总之,以地域间人群流动为基础,用口碑带动新市场,等到皇茶开到广州和深圳这样一线城市的时候,聂云宸已经相当有信心了。

 

“那时候我们在佛山南海有一家店,它的客人有一大半都是广州专门坐几十个站的地铁,过来打包的。在东莞也是一样,很多深圳的客人开车来买。如果说从一线城市都会这样从高往低回流到这些地方消费,你去当地开店肯定更没有悬念。”


聂云宸表示,基于这样的势能去北京上海打开局面毫无悬念,“至于你将来好不好可能要看你的落地,就是你的产品是不是吸引别人回头。”

 

“所以(中山)那时候我们想通了所有的事情。当然很多一开始推开一扇门,找到一个方向,接下来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基于这个方向你还可以不断想得更深,但那个方向、那一下还是蛮关键。”

 

可见,喜茶这些年一方面是打磨产品,一方面是通过口碑逐渐扩大商业版图,积攒品牌势能,终于攒出了在上海的爆红。

 

融资为什么?

 

可是,一个在区域如此火爆的品牌,想要做大,一定需要融资么?举例而言,海底捞现金流状况一直很好,上市之前没拿过投资机构一分钱,因为完全没必要。

 

彼时,喜茶接受IDG投资的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甚至有一种质疑,喜茶跟IDG是不是达成了某些见不得光的协议?不然,一个流水相当可观的茶饮品牌,为什么要找资本来绑架自己?

 

况且,对于传统餐饮、茶饮企业而言,财务是个黑箱,而接受资本就意味着要将这个黑箱示人,还要补上各类合规的动作,因此普遍而言,这类企业上市的动机并不强。

 

再以众多奶茶品牌的过往经验来看,因为大多以加盟模式为主,光收加盟费就能挣的盆满钵满,也就从不需要融资。

 

所以,为什么喜茶要融资?并且,事实上,是聂云宸主动找的资本。



聂云宸如此回应了妙投:

 

其一,“我们认为好公司都是有跟资本接轨的,所以这个事情应该没什么悬念的,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当时尚叫皇茶的喜茶被很多人山寨,虽在广州和深圳都各只有一家店,但在这两地的大众点评可以搜出几百家皇茶。“这个时候如果你自己的实力不行就很容易被人喧宾夺主。”

 

聂云宸记得当时有一家叫广州皇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专门放快招、做加盟的。那家公司在门口挂个牌子,写了聂云宸的名字,说是一起创业却被他从公司赶走。“他不知道我就住那里,就开个店在我楼下,我每天路过看到那块牌子都很难受,真的。但是我们没有商标,也不能追究他的责任。”

 

这家公司注册资本1个亿。“那个时候坦白说我自己都没见过那么多钱,他们一个山寨的公司注册资本都有1个亿,实力还是很关键的。”假皇茶开得比真皇茶还多,此后真皇茶只得改名。

 

聂云宸解释,当时不第一时间来一线城市开店,一方面是模式没有验证清楚,所以先把广深之外的珠三角城市全试一遍;另一方面,他担心一旦在一线城市开店,全中国都会是他家的山寨。

 

第三,聂云宸当时认定一旦喜茶上攻到一线城市,很快就可以打开局面,“我们也需要快速跟上这个扩张,规模要能跟上品牌势能。”

 

除了聂云宸所总结这三点原因,再进一步看,如果喜茶真想做大,成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没有足量的资金,如何能做到?有看客会说,难道就不能靠自有现金流把自己滚大么,这难道不是一种稳扎稳打的发展路径么?

 

事实上,喜茶谋求全国市场的时候,现制茶饮市场上已是暗潮涌动,新老势力都在暗自磨刀。比如,当时跟着喜茶2017年势头一起冒头的还有价位接近、从深圳起家的奈雪,以及封锁十几元价格带的台湾品牌一点点。


行业中崛起新品牌的机会窗口稍纵即逝,如果喜茶不拿钱,而其同行获得大笔融资,率先大规模开店会怎样?

 

时不我待。想要快速占领新茶饮头把交椅,除了拉高品牌势能,对于喜茶而言同样重要的是,快速的拿铺开店,保证消费者听说了品牌也能体验到产品。

 

然而对于实体生意而言流量可观、能带动声量的优势点位本就有限,租金成本又高,想短时间内多地齐开,造出声势,靠自有资金是无法做到的。你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喜茶在2017年陆续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开出不止一家大店,所到之处还都是相当好的购物中心的优质铺位。

 

一线商圈大店经营企稳之后,喜茶的店面类型以及选址在2018年下半年出现一次重大改变。喜茶内部将店面类型从按照装修风格划分,变为按照面积、功能划分。大店是为打响品牌,小店是为做大规模,完成用户覆盖。

 

此前,喜茶的店面类型大多为100平米以上店铺,根据店面的装修风格分为黑金店、PINK店、标准店,如上店型,多是为了与购物中心相配合。2018年6月后,喜茶在写字楼中开出50-100平米的小店“HEYTEA GO”,以此店型,喜茶快速推进小店的开店速度。

 

借助品牌高势能、开店模型的稳定性与融资提供的弹药,喜茶得以在开店速度上超出奈雪、乐乐茶这类与它创立时间接近、客单价相仿的新茶饮品牌。

 

一个例子便是,同一家购物中心,喜茶可以拿到一楼核心位置,而奈雪则会拿地下一层比较一般的位置。再比如,奈雪还曾试图以创立加盟品牌台盖的方式来提速开店,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喜茶融资4轮也并不只为了开店。目前,喜茶的线上团队已超百人,如此规模,在传统餐饮、茶饮领域里并不常见。众所周知,养一支技术团队是颇为烧钱的一件事。

 

事实上,喜茶是茶饮行业中最早开发家小程序的公司,2018年就着手做了这件事情。而当时会着手做这件事,其核心就是为了解决排队问题。

 

目前喜茶 GO小程序,用户可以在线下单,并可以看到自己前面还有多少单以及多少杯在制作过程中,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拿到自己的茶饮(这个是利用喜茶的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建模预估出的时间)。“排队是暂时无法解决的,但让用户对时间有掌控感,有一个可量化的预期,是我们现在能做到而且重点在做的事情。”喜茶大数据负责人林叶对妙投说道。

 

“小程序可以有效降低我们对外服务的难度,和对内管理的难度。”聂云宸则表示。前者可以理解,但一个小程序怎么能对内也起到如此效果?

 

据林叶介绍,小程序在喜茶是最重要的系统应用,其价值不仅局限于针对C端提供点单功能,对整个B端的价值更大,包括对门店动线的管理优化、对供应链的下单管理优化、对整个公司的管理优化等都有很大价值。


林叶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喜茶外采的、自研的、外采基础上二次开发的各种IT系统串联起来,并完成数据的基本治理和互通,以支撑业务层及管理层的创新和演变。“我之前是在互联网公司做技术的,相比互联网公司,喜茶这样有线下业务的公司的各业务之间相似性要弱得多,系统也要复杂的多,数据标准更是不统一。因此我们现在做的事比互联网公司更复杂,但也更有意思。”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