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1-30 10:45
善良点,别忽悠95后“快买基金”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贾小凡,头图来自:《大时代》剧照


“全世界最好的坤坤,不是蔡徐坤,而是张坤。”“全世界最好的春春,不是李宇春,而是刘彦春。”“什么博君一肖,我们周应波和萧楠的‘波君一萧’才是最吊的。”


万万没想到,见证互联网顶流改朝换代就在今朝,最近被万千少女视为心头宝的男人,是一群输了头发却赢了世界的——基金经理。


玩梗的粉丝给张坤做的表情包


大洋彼岸的美国“韭菜”上演“占领华尔街”的几天里,#基金圈饭圈化#的热门话题在我们这儿挂了两天。


其实本不足为奇,毕竟当今主流年轻网友习惯的表达方式就这样,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但我的80后同事,发现自己刚上大一的00后侄子发了这样一条说说后,开始困惑了:“早知道多补点仓了,最近医药真是涨得飞起~”


平时对基金投资兴趣不大的他,在那一刻,突然与被时代抛下的老年人奇妙共情——“天天都在说大家跑步进场买基金,可你们年轻人跑得也太快了点吧!”



戏台都搭好了,你不唱不行了


95年生的小莫第一次反思自己会不会因为头脑发热而成了一茬鲜嫩的韭菜,其实是在终于沉下心看了看相关的财经报道后。


她突然顿悟:哦,原来爆红的基金经理坤坤并不如自己所想象,是最近势头太好的产物。


它从来就不是个新鲜事儿。


比如2019年广发基金的刘格菘,2020年农银汇理的赵诣,都曾创造过旗下管理的基金收益率包揽全年前几名的神话。


前两天,网上不是还流传过一篇“终于知道基金为什么赚钱”的调侃吗?


你光顾着笑人家为搞钱付出了太多头发,殊不知他们都是曾经或未来的“坤坤”。


“我秃了,也变强了”真人版


之前,你其实很少能见到基金经理这一“深藏功与名”的职业,被互联网舆论捧得这么红。


毕竟,真正到达一定水平与规模的投资者并不会拿着大喇叭在网上嚷嚷,对基金经理上演粉与黑之间的反复横跳。



可是2021开年以来,气氛都已经烘托到这儿了。


开年伊始就有多支基金发售当日被一抢而光,截止到26日有94支新基金成立,募集了超过4000亿的增量资金,又创造了一项新纪录。


是谁被吸引着冲进来了?据央视财经的数据显示,90年代生人占据了“新基民”的一半以上。


从抢票、抢鞋到抢基金,90后终于也长成了割(肉)以咏志的一代。


第一笔令人眼馋的回头钱,也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一些。


易方达的张坤之所以突然被推到前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段时间在行情低迷的一天,他管理的一支基金因重仓了白酒股,单日净值暴涨5%。


看到朋友圈晒出一天基金赚的钱比一个月工资还高,真有人能做到心里没有一丝波澜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的一年里,赚点儿外快确实越来越难。


余额宝、微信零钱的收益率每况愈下,每天还不够塞牙缝的;


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从数量到预期收益率,也肉眼可见地严重缩水。


就算是观念更保守的人,也很难逃脱脚下巨大的浪头。


基金会越来越成为中国居民财富结构调整的方向,早已出现明示。


除了去年中国公募基金发行体量史无前例地突破3万亿,证监会年底一纸发文中,最大的重点也立刻被捕捉到: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楼市和一年赚不出一个厕所的人有什么关系?股票又显得太过复杂。


但听说基金是把钱交给专业的人去投资,顿感自己还是有救。


最重要的是,门槛也在口耳相传中低到几乎没有。



再加上最近“基金”三天两头上热搜,老有人说什么“现在90后见面都聊基金”,甚至平时的小姐妹群聊里也都开始聊上了军工新能源。


你看,剧本一步步都写到这儿了。


年轻人要是再不配合一点,是不是就太不给面子了?


年轻人基金迷惑行为大赏


当然,配合是已经够配合的了——有文章指出,中国金融市场好久没见过这么敢冲的一届愣头青了。


以前人玩基金,成天惴惴不安就想着跑路,涨了想跑,跌了也想跑;最合适的姿势,是买完就假装它不存在,不出意外的话过几年再打开账户数钱。



现在可好,“跌了加仓,涨了强上”,收益不翻倍就能一直刚到天荒地老。


抄底不成反被抄家现场


投资者谜之信心爆棚,但机构却只想“我不是我没有你别冲动”。


这两天风口浪尖上的易方达,就选择继续下调申购额度,最红的那支大额限购额从10万元直接到了5000元。


央视财经频道的报道中,一位90后女生谈自己的心态


不过这主动降温的选择,可能也和大多懵懂萌新无关。


因为,多少90后也没什么资本敢一下扔出去5000块。


最小的一批还没大学毕业,最老的一批也就刚在社会混了个脸熟。


所谓的基金热那么吓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人是网上声量最大的群体,一毛钱的事能被嚎得像是一个亿。


这厢他收益暴涨150%宛如范进中举,那厢他稳如老狗疯狂补仓。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也就二十五。



虽然底气不多,但显得自己很认真,90后还真的是认真的。


为了搞清楚什么时候能抄底,微信群里每天都不聊八卦了。专注国际形势解读与内部消息分享,把自己活成了酒桌上爱聊政治的中年人。


听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年轻人,开始深谙分散风险之道。不做则已,一做就是给自己重建了一个股市。


倒是跟上学时“差生文具多”定律的原理差不多,爷青回。






或许也是担忧年轻人头脑过热,就在前几天,央视财经针对这波基金热做了专题报道,指出:


“虽然这些新入市买基金的投资者普遍有风险意识,但在选择上仍缺少独立的判断,更多是依据着新闻上行业的话题度高低来选择。”


这话已经说得很客气了,其实基本是在说,“你信任的那个大V告诉你现在哪个版块最热,你就全盘相信。”



虽说玩基金,的确有些人手必备的“真理”广为流传。但它或许真正想批评的隐患是,现在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跳出来教你买基金。


据新浪科技报道,近日引起财经博主圈动荡的一件事,就是某大V被指割粉丝韭菜。


平日发布基金解读、推荐类视频吸引关注,再导流至其他平台,开始贩卖付费课程,课程内容常常逻辑谬误、偷换概念,给人以极大的误导。


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红带货”模式,这么快就被复刻到了投资领域。


更有意思的是,只要看了2020年《中国股民行为报告》中的年轻人是个什么画像,你就会发现它简直是必然——能投资的钱,不多。



敢承担的风险,倒不小。



不爱花时间阅读财经资讯这些辅助交易的重要信息,但痴迷看视频,不看短视频的90后占比仅为15.6%。


所以说吧,不带90后的货,带谁的货?


对于有心之人来说,这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地韭菜。



无处安放的“理财焦虑”


上点年纪的人其实不会忘记,无论是当下基金市场里的“机构抱团”,还是全民理财的热情,都不是第一次上演。


只是,无论是哪个时代,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似乎从未有过这么强烈的“理财焦虑”。


强烈到就算手里只有一块钱,也想抠出三毛去搏一搏。


看到别人都在上车,自己却无动于衷的话,就浑身难受。


“钱生钱”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迷恋,它在这代年轻人心中,似乎天然好过“放在那里什么都不做”。


一方面,这种迫切很好理解,实属当下的一种实际自卫选择。


对通货膨胀的忧虑早已蔓延,担心钱不值钱已经变成了90后头顶的一道魔咒,但年轻人能选择的对抗方式又实在有限。



另一层的执念则来自于“死心”:对主业收入的心灰意冷。


“光靠这点儿死工资,我就是到猴年马月也攒不够____吧。”这样的想法并不少见,本质上是不信任能依靠工作与薪酬实现财富积累。


于是,现在社交网络上谈起基金的涨跌,经常会出现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命题:


基金一天赚的,超过了一天的薪资,说明了什么?



仔细一想,这除了说明一天的工资和投入在基金里的钱都挺少的之外,其实什么都说明不了。


但它的传播给人一种极大的误解与诱惑:上什么班啊,还不如专心用钱搞钱。


网络上最近设置的议程,更是令人目眩神迷。


基金的每一次涨跌都会引起网民极大的情绪动荡,还不断营造着“基金成为年轻人社交方式”的新式生活图景。



恕我直言,后者恐怕只是个伪命题。


仔细想想,你和大多数朋友之间,到底是因为交流基金的手段而凑到了一起,还是只是在朋友圈子里出现了买基金“人传人”现象?


这明明只是当代FOMO情绪的又一次胜利: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意为“害怕错过”。


人有我无的一辆快车,再不上车,我就完了。


说来可笑,我们这几年被裹挟进的焦躁和狂热,又有哪一种不是因此而起?


就在我给这篇稿子收尾的时候,周五晚上8点,“基金”又又又又又在热搜上飘着了。


虽然自己也有基金在手,但就是看场戏看得这么腻腻歪歪,也看烦了:跌就跌吧,毁灭吧,赶紧的。


正如一种财经博主身上的“流量密码”让人厌烦之处:前一天得意洋洋地梭哈,后一天对着镜头梨花带雨哭诉“我三个月工资都赔没了”,以两天为一个单位循环上演。


闭口不提基金本该是一种长期投资,说得跟今天赚了就要立刻提现似的。


给小韭菜们盖一面哭墙,贩卖自己在理财上的短视和愚蠢,好像也成了一门生意。


只是,人家还有那些乐于看别人亏钱而消解焦虑的观众,普通人又有谁来配合表演呢?


看一眼昨日收益,庆幸自己幸亏还有份工作,带着感恩的心洗洗睡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