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4-29 11:02
“30岁确诊成年人多动症,差点害我丢掉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Maggie,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是家里很乱的那种人吗?


偶尔想收拾可是很快就被别的事情耽搁了,衣服随意扔在沙发上,丢三落四永远找不到要用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显得挺loser的?


在日本热播节目《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中,一个接受采访的女生给出了让人惊讶而又鼻头一酸的答案。


深夜,正在街访的主持人遇到了一位叫理惠的女生,当被问到能否跟她到家里看看时,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反而开始小心翼翼地征求主持人的意见:


“我的房间脏得有点不能让人进来,真的不像是正常人住的房子,这样没问题吗?”


以下节目图片均截自微博@日本沙雕日常


回家路上,她介绍自己今年21岁,就读于日本顶尖名校东京大学的文科三类,深夜回家也是因为刚才去附近的卡拉OK租了一个便宜房间去学习,“因为在家没法工作”。


迈入理惠的房间的那一刻,主持人和看节目的观众们都震惊了。


房间脏乱差像个垃圾场,她却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理惠的家位于一栋高级公寓中,进门前,她请求主持人稍等十分钟给自己时间整理一下。


然而推门进入的主持人依旧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门口被纸箱和杂物堵死,必须高抬腿跨过障碍物进入。



房间肉眼可见的每一寸地板上都堆满了东西,连节目嘉宾都忍不住发出“啊这……”的感叹。



这个小房间大约有16平米,每月房租9万日元(折合约5787人民币)


床铺紧挨着一张堆满杂物的小书桌,而书桌背后不到一米之外的房间中央放着冰箱,杂物甚至喝完的饮料瓶全都堆在房间各处——而别忘了,这还是她“紧急收拾”了十分钟之后的结果。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儿会忍不住皱眉头:房间怎么能乱成这个样子?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难道不会难受吗?


让人惊讶的是,理惠坦然地回答:“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非常努力过之后房间才是这个样子。”



她说,自己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无法集中精神做事情,很容易冲动,一想到其他事情就会扔掉手上的事情去做别的。”


就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本来想要放到冰箱里的冰激凌,也因为在此期间注意力不断转移而最终扔在角落被遗忘了。


理惠形容ADHD带给自己的症状:“感觉身体里一直有只虫子,身体不动的话会难受。”



生活中,ADHD也在严重影响着理惠:中学时在学生社团被学长骂“听人说话的时候安静点!”,大学一节课105分钟根本不可能安静听完只好早退,被朋友疏远,甚至被说“碰了你就会被传染细菌”……


但小时候的理惠,一直以为这些都是自己的原因:“我以为大家都是这样辛苦地忍耐着生活的,以为这是正常的。”


直到大一就医确诊ADHD后,她才对自己的症状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看似脏乱差的房间,其实也是理惠试图与自己的ADHD更好地共存的方式:



晾衣架、洗衣机和衣柜放在一起,才能中途不受干扰地完成洗衣服和收纳的任务。


也是看似不合理的“床-冰箱-门”的布局形式,才能让自己更加没有压力地完成起床、喝水、换衣服出门这一系列日常活动。



同样,理惠还结合自己擅长的学习形式,成功考上了东大:


“比如考历史时,别的学校的考题更看重具体的年号、战役名字之类的信息,但ADHD让我根本没办法记住这些,考早稻田大学也因此落榜了。


东大的考题就更重视框架和原因分析,而我正好很擅长读文章,能以故事的形式理解掌握这些信息。”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常有相似的时刻?明明设定好了计划却很难完成、即使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常常丢三落四却总也改不了、走神更是常家便饭……


很多医学、脑科学等相关领域专家提醒:你可能不是单纯的“懒惰散漫”,而是出现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


“30岁确诊成年人多动症,它差点害我丢掉工作”


大多人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也许你会更熟悉ADHD的另一个名字:多动症。


社会大多对此有刻板印象:“多动症?那不是小孩才会得的吗!”


但在我国,成年ADHD的患者数量保守估计已超过2000万,且4.5%的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ADHD的症状。


图源B站@Psych2go中文站


ADHD通常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健忘,或是极其亢奋多动、常常有冲动行为,而更多患者属于两者结合的类型。


其中,成年ADHD患者常常会遭遇更复杂的症状和表现,甚至因此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或是引起抑郁症、酗酒等其他问题。


图源Verywell mind


注意力缺失领域专家爱德华·哈洛韦尔曾在《分心不是我的错》中指出:“成年ADHD患者追求刺激,常常有好几个计划同时进行;他们总在忙,却很难真正完成任何事,因为他们很会拖延;他们经常情绪不稳定,很容易生气,记忆也常出现很多漏洞。这种个性不仅会对他们造成职场上的困扰,还会对与人的亲密关系造成困扰。”


尤其是在一些对脑力、细节要求高的行业,ADHD带来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


一篇媒体特稿就曾提到一位在银行工作的ADHD患者,因为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常常在文件上多写或少写一个“0”,好几次险些酿成大祸。


与ADHD战斗的日子里,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尽管如此,ADHD不一定会彻底“摧毁”你的人生:


正如考上东大的理惠一样,很多行业响当当的“大牛”们其实也都是ADHD的确诊患者。



虽然生活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依旧找到了和ADHD共存并“发光”的方法:不要勉强去做无法做到的东西,而是用自己可以的事情代替。



创纪录拿下28枚奥运奖牌的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9岁时就被确诊ADHD,被所有老师抱怨“上课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什么都做不成”。


为了帮他释放无处发泄的精力,妈妈黛比开始挖掘儿子的运动技能。


持续十年,菲尔普斯每天都会到游泳馆训练,甚至连圣诞节也没有缺席,而随着他游得越来越快,他也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


他曾自己在采访中感叹:“游泳让我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著名游泳运动员Michael Phelps


而在商界,《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一项研究显示:患有ADHD的人自己创业开公司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三倍。


维珍航空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患有ADHD的他16岁就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我懂得如何不被那些细枝末节困扰,这样可以后退一步有更好的全局观念。”


那么,如何迈出和自己大脑和解的第一步?


所有的过来人都强调了同一件事:摒弃刻板印象,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来正视自己。



不要因为怀疑自己有相关的症状就疑神疑鬼,给自己下诊断书;更不要简单断言自己的症状只是“懒惰不上进”,而耽误了合适的防治机会。


同样受到ADHD困扰的Maroon 5乐队主唱Adam Levine就在一场呼吁成年ADHD患者积极寻求治疗的公益项目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号召大家:“寻找专业的帮助,学会掌控你的ADHD!”



写在最后


但现实中,ADHD成年患者们却常常要同时与自己的大脑和周围人的成见作斗争。


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罗胖子”的罗永浩也是一个成年后才确诊的ADHD患者。


在此之前,关于他“脾气暴躁、反复无常”的传言在网上疯传:开会时坐不住、与人起争执后砸垃圾桶砸电脑、暴怒时高声骂人……



而即使在罗永浩公开介绍了自己的病情后,他的ADHD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污点”。


曾经有报道故意省略了ADHD等关键词,暗示罗永浩的种种怪异行为是有精神病,对这种病症的污名化溢于言表。


已经小有成就的名人尚且要遭受这样的评论指责,更不要说我们身边默默与自己的病症作斗争、努力融入日常生活的普通患者们。


虽然ADHD至今仍未有治愈的方法,但或许我们可以从认识层面开始,丢掉伤人的刻板印象,对那些苦苦挣扎的患者们说一声:


我看到了你的痛苦,我看到了你的努力,辛苦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Z4y1N7jh?from=search&seid=13263908412728188782

https://www.medicaldaily.com/11-biggest-myths-and-misconceptions-about-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356008

https://www.cdc.gov/ncbddd/adhd/facts.html

https://www.verywellmind.com/adhd-symptoms-4157281

https://www.verywellmind.com/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dsm-2795758

https://www.ted.com/talks/jessica_mccabe_this_is_what_it_s_really_like_to_live_with_adhd_jan_2017

https://mp.weixin.qq.com/s/IdGWTCuEa-7cQ1RT4ywwlA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51630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78095

https://www.additudemag.com/michael-phelps-adhd-advice-from-the-olympians-m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Maggi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