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阿里云峰会要点,自动驾驶的困境 | AI内参
2021-05-31 18:59

阿里云峰会要点,自动驾驶的困境 | AI内参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本期导语:

 

阿里云北京峰会在上周召开,除了产品更新与生态合作的一系列发布之外,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我们认为这此峰会不仅是观察阿里云未来一年发展的视角,也是切入中国云计算竞争态势的入口。微软正在成为一家“对开发者友好”的公司,上周 Build 大会发布的一系列产品本期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此外,还将关注以下话题:上百亿美元为何砸不出自动驾驶的未来;关于腾讯云成立技术委员会的两个解读;英伟达财报; Google Cloud Next 大会时间确定以及 Google AI 伦理的历史;AWS、Oracle、特斯拉最新动态等。


焦点


  • 阿里云的新定位


由于疫情影响,时隔一年半之后,阿里云的线下峰会又回来了。上周在北京这场为期两天的大会,围绕阿里云发展战略方向、产品更新、生态合作以及开发者社区等多个方面展开。


由于每年秋季的杭州云栖大会才是阿里云的“主场”。因此其他地区,包括北京的这场会议并不会有太多重磅产品,更多还是产品迭代和升级,但透过上周的这场大会,还是传递出众多有趣的信号。这不仅是观察阿里云未来一年发展的视角,也是切入中国云计算竞争态势的入口。


其一,从技术到服务的转化。在开场演讲中,阿里云总裁张建锋特别强调了“做好服务”,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今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好服务。技术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但服务能永续这份信任。



而要实现从技术到服务的转化,一方面是提供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比如此次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其自研的飞天系统可兼容 X86、ARM 等多种芯片架构,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的多样处理器架构需求。


再比如,阿里云提供更多公有云的部署形态。官方新闻稿称,可实现“本地 Region”、边缘云计算、阿里云云盒等多种部署形态。从产品定位上说,这些产品已经覆盖了私有云、混合云的需求,如果说公有云比拼的是技术,那么后两者则是考验的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阿里云也在进行架构调整,其核心都是为了“服务”,此番调整包括:


• 设立18个行业部门,由行业总经理负责,开展行业数字化创新;

• 成立 16个区域,任命了16个分公司总经理,负责区域的本地化运营,包括与本地客户建立连接,建立本地化生态;


上述两个面向服务层面的举措,也会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推进阿里云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接下来两个季度的阿里云财报数字,会成为一个成绩单。


其二,以钉钉为代表的低代码平台如何搅动企业应用市场?此次大会上,阿里云透露了一组数字,在今年 1 月上线低代码开发平台后,钉钉平台应用总数超百万,3 个月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低代码应用 3 个月时间增长了近 38 万个。


我曾在去年阿里云发布“云钉一体”战略谈到一点:“技术化的阿里云将退居『幕后』,呈现在客户与市场面前的将是产品化的阿里云(钉钉)”。这构成阿里云另一个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形成“IaaS+PaaS”的组合拳,目前国内还没有可与之抗衡的云服务商。


正如张建锋现场一张 Slide 里的标题所言“低代码开发时代,人人都是创新者”,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平台,持续降低应用开发、创新的门槛,这些平台可以让企业内部最懂业务的人成为企业应用的开发者,从而能够将应用变成改善业务的关键一环,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


上述两点构成了 2021 阿里云北京峰会的关键词,阿里云的定位,也悄然从一家互联网起家的云计算公司转向一家更关注服务的云计算公司,这意味着,越来越庞大的线下团队和成本、越来越少提及的 AI 算法、更模块化也具入口意义的钉钉,对其他云计算玩家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更可怕的对手。


巨头


  • 腾讯


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新一轮架构升级后不久,上周该事业群宣布成立技术委员会,根据新闻稿提供的信息:


• 下设云原生、标准制定实施、研发效能提升、质量和运营稳定性、技术前沿探索、技术协同共建等八大工作组;

• 由腾讯 CSIG CEO 汤道生担任会长;


对于该技术委员会的目标,腾讯这样描述:


通过自上而下方式,构建更加适应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技术文化,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为客户创造持久价值,为未来布局前沿技术。


撇开 PR 层面的话术,并结合该委员会旗下的不同的机构,可以看出腾讯云此举的几个内外因素。一方面,通过内部不同技术团队的协调与整合,减少技术研发的内耗,提供研发效能,形成统一的技术输出;另一方面,云原生依然是腾讯云重要的技术与产品发力方向。


2020 年 12 月的时候,腾讯面向企业发布云原生最佳实践路线图(下图),整理了云原生实践的四个阶段。



简单理解“云原生”的话,不妨把“云”和“原生”两个词拆开,再加上“应用”这个词。换句话说,所谓“云原生”就是企业利用云开发、部署应用,而云服务商们——无论腾讯云还是阿里云抑或是 AWS——他们所要做的是构建一个适合开发、部署云原生应用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丰富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最佳实践。


更进一步去看,云原生是云计算成为新基础设施之后的必然趋势。当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云,实现基础设施(服务器)、平台(业务)云化后,应用开发的云化也势在必行,这正是当下云原生快速成为行业热点的大背景,在腾讯云之外,中国主要云计算公司都已经相继发力云原生:


• 2020 年 9 月,阿里巴巴成立云原生技术委员会,官方新闻稿称“推动阿里经济体全面云原生化”,这也是去年云栖大会的重磅发布;

• 2020 年 12 月,华为发布云原生 2.0 全景图;


  • Google


上周,Google Cloud 官方博客 宣布其年度大会 Next 2021 将于 2021 年 10 月 12 日至 14 日举办,这个会议面向企业市场,着重介绍 Google 在云计算、办公协作(以 Workspace 为代表的产品)领域的新战略和产品。


不过需要提醒一点,目前 Google 还未确定此次大会的形式,毕竟距离 10 月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疫情的不确定性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从开除两位业界顶级科学家到重组 AI 伦理团队并计划进一步扩充规模,围绕 Google 内部 AI 伦理的争议不断,在这篇来自 Google 内部员工的文章里,或许我们可以一窥 Google AI 伦理机制以及过往历史。


  • 英伟达


上周英伟达发布新一季财报,几个关键数字:


• 季度营收 5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84%;

• 游戏业务 2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

• 数据中心业务营收 20.48 亿美元,首次超过 20 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 79.5%;


如果说游戏业务得力于加密货币的火爆,催生了巨大的 GPU 需求,那么数据中心业务的高速增长,则是企业对于 AI 巨大计算需求所推动。英伟达表示,收购 Mellanox 网络产品与来自企业的 GPU 计算需求,推动了该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高速增长。


黄仁勋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进一步谈到了数据中心业务中的一些新变化,英伟达还在通过将 GPU 集成到各类计算设备或解决方案中,从而向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的选择。黄仁勋表示,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让 GPU 的使用和部署变得更简单,他也预测一股新的 AI 潮流将在企业市场出现。


你可以在这里查看英伟达财报分析师会议的全文。


  • AWS


AWS 宣布将在阿联酋推出三个数据中心,官方给出的开服时间是 2022 年上半年,目前 AWS 中东地区的唯一数据中心位于巴林。


  • Oracle


Oracle 上周正式发布 ARM 架构的云服务器,这也是目前业界第二家使用 ARM 架构的云服务商,此前只有 AWS 在 2018 年推出相关产品。


  • Open AI


上周该公司宣布将拿出 1 亿美元投资早期 AI 创业公司,主要关注的领域是行业 AI,比如医疗、气候变化、教育等领域的 AI 创业公司,OpenAI 将联合微软等公司,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还将投入 AI 与微软 Azure 的云计算资源。


行业观察


  • 微软如何争取开发者


微软上周举办面向开发者的 Build 大会,整个大会都以在线的形式召开,会议发布的产品非常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查看相关产品。


这其中,我个人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收购 GitHub、Xamarin 到一系列开源产品,微软过去几年一直在塑造“对开发者友好并积极拥抱开源”的公司形象,这是纳德拉出任微软 CEO 之后的重要战略转型,也因此,每年 Build 大会的重要性也在显著上升。


其次,赢得开发者的关键是基于开发者的视角,提供更多优质产品,比如此次推出的 Developer Velocity Lab,旨在研究提升开发者工作效率的方法,以此提升开发者的“福祉”,不过这个机制或许并不适用于 996 或大小周的中国公司。


微软还曾针对该议题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免费下载。


第三,在更宏大议题上帮助开发者们,其中的一个举措是微软创建了一个“绿色软件基金会”,这里的“绿色软件”指代的是更节能也更环保的软件(而非传统意义的绿色软件)。


另一方面,在宣布投资 OpenAI 一年后,微软将 Open AI 的 GPT-3 纳入到其低代码开发平台 Power Platform 中,这意味着,开发者能够(不一定完美)使用自然语言(英语)进行编程,这个平台可以将其转换为低代码语言“Power Fx language”,满足了“人人可编程”、“人人都是开发者”的需求。


业界·其他


  • 芯片


FT 独家披露特斯拉正在考虑购买一家芯片工厂,同时该公司还考虑提前向芯片代工厂支付货款来保证芯片供应。


与此同时,索尼也在和台积电洽谈共同在日本建造芯片工厂的计划,双方预计将投资 92 亿美元,不过 FT 也指出,该合作还需要日本政府的支持。


  • 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创业公司 Xanadu 完成一笔 1亿美元的融资,这家来自多伦多的公司利用光子构建量子计算机,与其他公司的固态量子计算机相比,Xanadu 的光量子计算机不仅在价格、体积上具有优势,还能在室温下运行。


仅在 2021 年过去的五个月,资本市场对量子计算的热情非常高:


• 3 月,来自马里兰州的 IonQ,以 SPAC 的形式上市

• 4 月,加州量子计算创业公司 PsiQuantum 完成 2.15 亿美元融资


IBM 与巴克莱银行合作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在金融安全领域的应用论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


上周还有一本关于量子理论的新书出版,曾写过《七堂极简物理课》的物理学家 Carlo Rovelli,以 1925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黑尔戈兰岛提出“不确定理论”为切入口,探讨了量子物理学的一系列重要议题,算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你可以在这里购买电子版。


  • 自动驾驶


NYT 知名科技记者 Cade Metz 上周探讨了自动驾驶所面临的困境。他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自动驾驶发展如此缓慢?当风险资本、巨头投入上百亿美元之后,为何还是无法给出自动驾驶的具体落地时间?


某种意义上,我也认同 Cade Metz 所提出的一个解释,简单来说就是“未来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和很多复杂技术一样,自动驾驶的发展注定充满各种挑战与挫折。但正如 Cade Metz 所提及的一点,很多科技公司与科技大佬——比如伊隆·马斯克或者李彦宏——都在夸大自动驾驶的价值以及落地速度,这些声音被媒体广泛传播并放大,让公众形成了关于自动驾驶的基本认知,这也是当下自动驾驶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技术发展滞后之间的鸿沟


Cade Metz 引用一位 Waymo 工程师的话来形容自动驾驶的复杂性,整个自动驾驶就像一个洋葱,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就是剥开一层,然后进入另一个更复杂的场景,然后继续……


几个关于人工智能的错误理解,下面这张图列举了六个常见的错误看法,图片来自技术分析专家 Antonio Grasso 的推文。



上周还有一份来自金融服务领域的调查显示,公司在部署 AI 服务时并不会考虑是否符合伦理,这份调查的人群包括企业 CIO 或 CDO(首席数据官)。数据称,70% 的受访者无法解释 AI 决策的理由或机制;受访者里,22% 的人表示该公司拥有一位监督 AI“公平落地”的董事。


两个应用案例。2019 年的时候,索尼低调成立了一个独立的 AI 研究机构,而在近期,该机构展示了其成果,在索尼最新发布的公司战略白皮书里,有一部分介绍了如何将 AI 应用在 PS 游戏之中,索尼的 AI 研究人员利用强化学习的思路,可以更好地让人类玩家与计算机对战。


包括微软、DeepMind 都在研究强化学习,后者也曾在“星际争霸”游戏的研究里引入强化学习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图片社交网站 Pinterest 分享了如何通过 AI 实现业务增长,这里“增长指标”包括两个方面:广告业务与用户活跃度。WSJ 援引该公司高级副总裁 Jeremy King 的话称,神经网络在业务增长背后的贡献比例接近 100%。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