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5-16 14:01

中国经济“第五极”,要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原文标题:《定了!中国经济“第五极”,要来了》,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中部六省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中部凭借交通优势、政策能级及战略定位,有望在内循环和产业转移中崛起,但需解决省际协调不足等问题,抓住人口回流、内陆开放等机遇,推动经济“第五极”形成。



• 🚄交通枢纽优势:中部高铁里程占全国1/3,郑州等城市高铁通达度领先,形成“大国交通立交桥”。

• 🏛政策能级支撑:武汉、郑州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部物流枢纽占全国半数以上。

• 🌍战略定位提升:国家强化中部大通道格局,交通“第五极”成内循环关键支撑。

• 🤝协调难题待解:中部高铁干线推进遇阻,省际博弈和财力限制影响一体化进程。

• 🔄内循环机遇:内陆开放、产业备份及人口回流推动中部从腹地转型开放前沿。

• 🏭产业转移红利:中部人口、产业和科教优势承接东部产业,成经济崛起核心动力。

东西南北中,终于轮到中部了。


日前,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太原、郑州等中部六大省会发起倡议,共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共同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为何说是“第五极”?


此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被确立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



四大极点分居东西南北,连线成轴,将形成新的“钻石结构”,处于钻石之心的就是中部。


交通是经济的先行棋,中部离全方位的“第五极”有多远?



中国交通“第五极”,为何是中部?


放眼全国,沿海多是交通末梢,西部地广人稀,东北高铁掉队。


四大城市群外,唯有身为“大国交通立交桥”的中部,最有资格成为新极点。


论交通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部本身就是大通道、大枢纽。


中部高铁里程占全国三分之一强,公路网密度、机场密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1.4倍,高等级内河航道占了4成以上。


单看高铁,我国共有10省完成市市通高铁,中部地区占了半壁江山,只有山西付之阙如。



同样,我国高铁通达度第一城,不是北上广,而是郑州。


郑州“5小时高铁朋友圈”地市多达136个,武汉位居第三,长沙、合肥、南昌均跻身前十。


论政策能级,中部是交通枢纽最为密集之地,也是国家物流枢纽的汇聚地。


根据最新批复的2035总规,武汉、郑州拿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则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规划的200多个国家物流枢纽中,中西部地区占了一半以上。


武汉拿下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物流枢纽,长沙拿下4个,合肥、太原各拿下3个,郑州则是含金量颇高的空港与陆港。


论战略定位,中部综合交通枢纽多次被点名,地位举足轻重。


去年召开的中部崛起座谈会强调,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无论是地缘格局、交通优势、政策能级还是战略定位,中部都有成为交通“第五极”的底气。



中部六省,还是太“散装”了。


虽在经济地理同属中部,但发展方向、战略重心,都截然不同。


中部只有六个省份,却划分出多个城市群。


湖北、湖南、江西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河南独揽中原城市群,安徽则跻身长三角城市群。



在对外联系方面,安徽、江西、湖南与发达地区互动频频。


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江西双向拥抱长三角、大湾区,湖南与广东关系密切,山西则靠拢京津冀。


即使在交通领域,中部与北上广通达度更强,反而内部有所欠缺。


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涉及中部的共有7条,形成“三纵四横”高铁网。


然而,中部的沿江、京九、呼南三条主干线尚未完全建成。


三条干线中,被誉为我国“东西大动脉”的沿江高铁进展最快


目前,武汉至宜昌段即将开通,合肥-武汉段、宜昌-涪陵段均已开工,最快有望于2030年竣工。



与之对比,京九高铁卡在了安徽阜阳-湖北黄冈段。


这条高铁涉及鄂豫皖三省,穿越大别山区,早在2016年就被纳入规划,但直到9年后的今天,仍处于前期。


呼南高铁卡在了湖北宜昌-湖南常德段,不过近期已有突破,即将开工,但湖南省内的益阳至娄底段仍旧悬而未决。


这背后,一方面是路线走向博弈,不同省市都有自身诉求,省际博弈、地市博弈乃至县域博弈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则涉及财力,新建高铁国家投资比例越来越低,更多要靠地方筹资,但许多欠发达地区力不从心。


要想打破散装,要么建立一个强中心,但中强市林立,且面临周边发达地区拉扯,没有谁有碾压优势。


退一步,以中部崛起为支撑,以打造“第五极”为公约数,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内循环时代,中部离经济“第五极”不远了。


关税战虽然暂时缓和,但国际经贸斗争长期存在,内循环在所难免,内陆复兴为时不远。


中西部地区,是这一轮全球大变局的受益者。


西部政策优势更强,不仅坐享15%所得税优惠政策,而且财政转移支付更为可观,四川更被明确为国家战略腹地承载地。


中部地区的优势在于人口众多、交通发达、产业良好、科教优势突出,坐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


其一,中西部产业大转移如火如荼,坐拥人口规模优势的中部,是最大承载地之一。


去年9月,国家层面印发文件,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要想承载沿海地区的产业,至少得有劳动力、土地空间、产业矩阵、创新资源等前提,中部相较西部更有优势。


其二,人口回流。过去几年,人口增长最猛的城市,多次花落中部省会。


2024年全国共有6个省会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中部地区占了一半,合肥、长沙、南昌在列。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一直作为人口流出地而存在,徽京、豫杭、湘圳之说不绝于耳。


如今,随着产业转移、强省会崛起,人口开始回流中部。


其三,内陆开放,中部地区不再是深居内陆的腹地,而是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前沿。


过去,沿海城市凭借接近国际市场的港口优势,借助外贸一飞冲天。


如今,随着高铁、高速、机场、运河等大基建突飞猛进,航空物流、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等横空出世,中部也开始“沿海化”。


其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关键产业备份,中部、西部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提及“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不仅要承载一般产业转移,更要成为大国重器、尖端科技等关键产业、重大生产力的“备份地”。


总之,路通则财通,中国交通“第五极”叠加内循环战略,有望带动中部崛起为经济“第五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