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26 12:07
苹果芯片大战英特尔,M1 Pro和Max杀疯了?

在2005年的WWDC上,乔布斯宣布Mac产品将转向Intel平台,2001年发布的PowerBook G4,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款Mac笔记本电脑,如今这台PowerBook G4早已无法点亮屏幕。



不过不重要,在库克宣布第二次芯片迁移计划的一年之后,一款外形颇有当年韵味的全新MacBook Pro横空出世,似乎想借着20年前的身型,彻底撕掉intel inside的标签。



 戳此看视频 ⬇️⬇️⬇️



M1 Pro/Max芯片


到底M1 Pro和M1 Max芯片有没有苹果官网说的那么强?mini-LED屏幕提升大不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由于当时M1芯片有着出色的功耗控制,大家似乎对全新Pro有着既轻薄又强大的幻想,不过苹果也在用事实告诉大家,轻薄和性能不可完美兼得。


全新的MacBook Pro 16与旧款MacBook Pro 16摆在一起,整整厚出一个上盖,大概两枚一元硬币,同时由于旧款机身中间最厚,从苹果LOGO往四周有一个微弧的设计,看起来会给人一种更加轻薄的感觉。



而新款实打实复刻G4,完全的平面设计,对比起来视觉上会有更强烈的厚重感。


虽说重量相比旧款只增长了100g,但分量真的很沉。机身四周倒是完全没有浪费变厚的空间,被四个雷厉接口和转接头支配的恐惧终于可以结束了。



全尺寸HDMI、SD卡槽都回来了,甚至还有MagSafe。似乎苹果从外观到接口就想告诉用户,这一次我们功能大于一切。



在核心处理器上,新MacBook Pro有M1 Pro和M1 Max可选,从14999到45999,还有不同的CPU、GPU核心数量,不同的内存容量供选择。


那么实际表现对比M1提升多少?又能否合格取代旧款16寸的i9处理器?我们也把这些都拉来,和满血版的M1 Pro以及Max一比高下。



从GeekBench 5和CineBench的测试来看,两款全新处理器在CPU性能上相同,单核性能较M1处于同一水平。



由于M1采用的是8核4性能+4能效的组合,而M1 Pro和Max是10核8性能+2能效的组合。所以带来了多核性能最多80%左右的提升,相比旧款16寸i9,单核提升在68%左右,多核提升在94%左右。



M1家族,在CPU性能上,已经全家超越旧款16寸i9了,Pro和Max的到来更是把差距拉大。


不过由于我们这台旧款16寸还是9代i9,结果可能对英特尔有偏颇,所以我们又找来一台搭载i9-11980HK处理器的微星本。经过同样的跑分测试,发现11代i9在CPU单核和多核性能表现要好于M1芯片,在长时间高负载的CineBench测试下,已经与M1 Pro和M1 Max相当。



当然跑分不能决定一切,我们又找后期老师拿来一份C4D模型进行渲染,并记录渲染时间,这个工作就是主要考验CPU性能。从结果来看:M1 Max最快,M1Pro紧随其后,微星第三,M1第四,旧款16寸i9垫底。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M1依旧很强,M1Pro和M1 Max提升看起来也不大。但不要忘记,M系列芯片做的是SoC,CPU、GPU、神经网络引擎全部整合其中,并且共用运行内存,这次也将内存上限从M1的16GB提高到了M1 Max的64GB,直翻4倍,所以我们不能只看CPU。



在GPU方面,通过GeekBench5的OpenCL测试可以看出,M1、M1Pro和M1 Max由于核心数量的不同,直接拉开了三个档位,相比M1芯片最高提升了200%。



搭载AMDRadeon Pro 5500M的旧款16寸,表现好于M1不如M1 Pro,而搭载RTX 3080的微星本,则跑出了11万多分。



在更加模拟实际能力的GFXBench Aztec Ruins测试中,M系列芯片依旧三个档位,旧款16寸5500M则是相比M1帧率高20%左右,微星3080则是介于M1 Pro和Max之间,上下各差50%左右。



我们挑了一条剪辑之后的HDR素材,放在FinalCut中进行渲染对比。



不论是输出H264 4K还是HEVC 4K杜比视界,M1 Max都是最快的,对比旧款16寸来说,新MacBook Pro两种编码都更占优势。



同时我们发现,M1 Pro和Max新增加的媒体处理引擎作用非常之大,M1在这一实际场景下,两种编码渲染时间都成倍地增长,18秒和28分钟的差距,对于视频工作者来说,那M1 Max贵多少都值了。



这块新增加的引擎,也把M1芯片对H.264支持不友好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同样的,为了再和微星本比一比,我们又找了平时大家看的凰家评测节目常规素材,拉进Pr进行渲染测试,不过还不用渲染,可以明显感知的是,M1 Pro和Max在时间线预览时不会有卡顿,旧款16寸需要等2-3秒,微星本则是会小卡一下。



从最后结果来看,微星本在实际的视频渲染工作中,能力同样介于M1 Max和M1 Pro之间,同样符合跑分预期。


总的来说绝对性能这块,M1 Max大于11代i9+3080大于M1 Pro大于旧款16寸i9大于M1。当然,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人的Word、PPT、聊天、上网需求,M1是足够用的。


M1 Max和M1 Pro多出的性能,集中爆发在了图形和编解码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小范围的生产力了,只适用于特定人群,所以手持M1的各位不要慌,这些提升并没有针对你,你依旧是MacBook Pro。



到此为止,M1 Pro和M1 Max的性能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放在自家生态中可以说一骑绝尘,扔到整个大市场中,表现也是旗舰水平,但我们想告诉大家,从实际体验层面来说,M1 Pro和M1 Max就绝对是唯一了。


第一个没想到是与M1的MBP相同。前面的测试场景,它90%的时间没有启动,即便启动了动静也非常小,在同样渲染C4D 4K素材的室内环境下,带来的噪音相比旧款16寸和微星本不值一提。



第二个没想到是,M1 Pro和M1Max依旧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功耗控制,在电源供电和电池供电情况下,性能差异极小。素材同一时间渲染完成,电量也竟然只掉了1%;旧款16寸虽然也能电池供电火力全开,但电量直接掉了21%;微星本则是时间慢了3分钟,电量掉了29%。



这样的体验提升,对于定位移动生产力的笔记本产品来说,进步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苹果用自家芯片,把原来iPhone、iPad才拥有的移动端功耗、性能体验,带到了笔记本上来。


就是如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轻薄机身,让移动特性继续放大,那可能才是移动生产力的最终模样,我们也非常期待苹果后续如何迭代。


硬件


那既然自家芯片,和整个macOS生态,科技树都点给了视频、图形创作能力,一向注重软硬结合的苹果,在新MacBook Pro也是理所应当的给了一块更顶级的屏幕。不过大家肯定都更感兴趣这个刘海,这刘海做这么大,居然就为了摄像头,怎么也要有个面容ID。而且造型相比iPhone的刘海也更凸然一些。


除此之外的区域,升级还是非常地道的,屏幕上边R角与机身相同,屏幕部分黑边等宽,视觉观感相比原来提升不少。



在这块比手机大得多的屏幕上,刘海也不会太影响使用,看内容时视线基本看不到,全屏状态下刘海和状态栏还能一起隐藏,跟发布会上演示的一样,完全不看见它的存在,内容会更加沉浸。



摄像头也因为刘海区域的存在换上了更大的传感器,视频通话效果提升不少。



不过大家关心的光标,到这里确实会丢,隐藏在刘海后面,也会侵占状态栏空间,显示的图标不如旧款16寸多。



屏幕材质这次上了mini-LED,直接带来了全局1000nit、峰值1600nit的亮度表现,经过我们实际亮度计测试,在显示高动态范围照片时,高亮处突破1600nit,对比旧款提升明显。



而且肉眼观感来看,旧款亮部细节已经全部丢失了,天空成为全白色。一个周末使用下来,日常可以明显感知屏幕亮度的提升。



而随着ProMotion的加入,各种滑动手势、应用缩放相比原来也是更加顺滑,系统体验更加流畅,这是一种实际感觉要比画面对比,强烈得多的提升。



苹果也提供了几档固定帧率可供选择,满足创作者的特殊需求。


同时在显示器选项中,对于不需要的用户,也可以关闭XDR显示,把峰值亮度降到500nit,理论上也能带来更强的续航表现。可以说在给了顶级硬件的同时,还给了丰富的自定义选项,就像一开始所说,这个机器献给创作者,功能至上。屏幕下方的键盘区域,则是直接拿掉了Touch Bar。



键盘整体感受介乎新iMac那个键盘和旧款16寸之间,键程相比新iMac稍短,但回馈力度更大,而且键盘区域做全黑设计,看起来非常酷的同时,白色按键字符也确实会看着更加清晰。



两侧则是这次全新设计的扬声器系统,与新iMac一样支持了空间音频。



我们直接拉来上代对比一下。


(请移动至视频10分55秒)


新的MacBook Pro 16寸标配140W充电器,适配器体积不小但能看出苹果在尽力控制了。



标配MagSafe编织线,又可以直接吸附在电脑上充电了,不过这次MagSafe也太紧了,特别能吸,干拔根本下不来,需要换一个角度,才能轻松断开,但失去了原来防止线缆拽机器的功能。



同时经过实际测试,MagSafe可以支持140W输入,但使用相同电源用C口充电,由于接口限制,最高只能以96W输入,在16寸上想体验30分钟快充的朋友,还是要带MagSafe连接线。


总结


真实拿到手测试后发现,面对官网复杂的自定义选项,似乎看得明白多了。相比原来酷睿芯片的选配,M1 Pro和M1 Max更像数学题,基本上就是,多了一倍核心就是多了一倍相应的性能,少了两颗核心就是少了20%,所以大家可以以我们的测试为基准,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上下选择,不用再纠结核心数。



而对于两颗全新的芯片来说,M1 Pro的性能已经超过旧款16寸i9,对于我们所说的更小范围的创意人士生产力来讲,它多数情况下都是足够的,而M1 Max的性能,则是真真正正给到了顶,属于更少的一群大师用户。


如果理性推荐的话,想买一台合适自己的MacBook Pro,一定要考虑自己在不在那个生产力范围之内,同时考虑一下自己是什么程度的用户,来取舍M1 Pro和M1 Max。



如果要是一名普通用户,平时工作即便剪片子也没有高编码的素材,那妥妥选M1,足够用。


苹果芯片转移计划第二年的当头产品,表现可以说是证明了,苹果是极其认真的,并且准备充分的在做这件事情。甚至可以看出,为了确保平台迁移的成功,全新MacBook Pro都有点不像曾经的苹果。



为了最稳的平台体验,在工业设计上没有进一步探索极致;雷雳接口、Touch Bar这些饱受争议的设计也都选择了回归用户。


把实际需求和功能放在苹果的坚持之前,只为尽快赢取那些在平台迁移问题上,仍然犹豫的专业用户。这可能不是你对MacBook Pro的最终幻想,但对于目前的苹果和专业用户来讲,它都是最合适的选择。


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以硬核态度,做有料评测,这里是凰家评测,有一群专业、有趣、有认真的小伙伴在等着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凰家评测(ID:ifengdigi),作者:凰家评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 中 产 品

MacBook Pro

MacBook Pro

8.7
打开APP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