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1-10 12:56
“德吹”与“德黑”之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题图来自:unsplash


在中国谈德国,“德吹”与“德黑”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德吹”很常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下水道里,能找到一百多年前留下的油纸包的零件”。这是个神话,虽然出处已经不可考,但流传多年,影响甚广,甚至屡次辟谣还是有人相信。我曾经就这个例子问过德国朋友,大家的反应一致:还有这种事?不是搞笑的段子吧?


有“德吹”,当然就有“德黑”,而且许多时候,这两者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吹还是黑,区别只在于一念之间。


曾经有“德吹”鼓吹德国人喜欢阅读,例子是公交地铁上经常看到有人捧着纸质书在看——“德意志,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理所当然地,就会招来针锋相对的“德黑”:得了吧,什么看纸质书热爱阅读?分明是德国的基建落后,移动网络建设不发达,手机信号太差,大家没法刷手机,为打发时间才看纸书。


那么,“德吹”和“德黑”,到底谁说得对?


从我的生活经验来看,两者说的都对,但是也都不对。


确实,在公交地铁上有不少德国人在看纸质书,而且我留意过,大多都是严肃的“正经”书,不是纯粹打发时间的读物。也确实,德国的移动网络覆盖很差,在稍微郊外一点的地方就只有3G乃至2G信号,许多地方甚至没有移动信号。而在移动信号覆盖好的地方,刷手机的人数也确实不少。


所以,到底应该“吹”还是“黑”呢?


其实“吹”也好,“黑”也罢,强调的都是姿态。在摆出合适姿态之前,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客观事实。


在德国的公交地铁上,有人刷手机,也有人在看纸质书,这就是事实。“德吹”往往对在公交地铁行刷手机的人视而不见,“德黑”也会选择性忽视捧着纸质书阅读的乘客比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是缺乏论证的训练,太着急用少数孤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很容易给人生动的印象,但也很容易反驳。


比如德国人是否喜欢阅读,如果单纯拿“公交地铁上有人看纸质书”来论证,就很容易遭遇反例,除了“读纸书是因为移动网络不发达”之外,其它可以引用的反例还包括“根据调查,德国人最喜欢的娱乐是看电视。一个热衷看电视的民族,还谈得上什么读书?”


那么,德国到底是不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度?


再比如德国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德国人很强调环保意识,不但德语教材里经常有环保相关的内容,日常生活里也经常听见他们评价亚洲和美洲的某些生活方式“太浪费能源”。但是,也很容易举出反例,证明德国人“不环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人普遍对纸质的文件有一种偏执,而不那么信任电子记录,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纸质票据,扫描仪和打印机是许多家庭的标配。因此,德国对纸张的使用程度,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


那么,德国人的“环保”,是不是虚伪的姿态?


又比如德国的交通秩序。许多人都传说德国的高速公路很好,“不限速”就是最大的广告牌,顺带也要赞颂德国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做到“不限速而不混乱”。但是你真的在德国开车就会发现,路上不讲规矩的车并不罕见,姑且不说“路怒症”,许多时候就算你严格按照限速开车,也会引起后面车主极大的不耐烦。


那么,德国的“交通秩序”,是不是以讹传讹的神话?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依靠孤例,而必须有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比如阅读,就需要综合国民的阅读时间、阅读形式、阅读媒介类型等各方面数据,才能取得公允的结论。比如环保,也需要综合考量各种资源的消耗总量和人均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固体废物回收量等等指标,才能有靠谱的判断。比如交通,起码需要知道德国的平均车速,保险公司对不同车速下发生事故的赔付率变化,以及“每10万人交通死亡率”的指标,才会有相对全面的认识。


即便了解了这些,许多时候也不能很快做出“好坏”的判断,因为事实往往比判断,甚至比逻辑更复杂。如果仅仅靠言论、靠思辨就能认识世界,人类恐怕永远无法认识到“轻重两个铁球会同时落地”,因为“重的东西明显下落快些嘛”,也无法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因为无法想象“地球另一端的人,竟然是头朝下脚朝上”。所以,更有价值的办法,或许是在见到事实之后,不要轻易去捧或者踩,而是再作一番努力,尝试了解其来龙去脉。


举德国宽带网络的例子。德国不但移动网络覆盖很差,宽带网络的质量也不如人意。调查显示,在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带宽水平排名第35,明显配不上德国的经济地位。同样在政府部门的调查中,72%的德国企业认为,其经营活动受到通信网络带宽不够的困扰,甚至是严重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


德国移动网络发展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曾经选错了技术方案,在上一次的大规模建设中,因为设定的家庭宽带目标是50M,所以德国电信企业“投机取巧”采用低成本的短期方案,坚持使用铜缆+VDSL的方式,而没有使用更先进的传输介质和技术(当然,光缆建设得不到充分激励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铜缆+VDSL的通信带宽可以达到60至100M,在当时来看是够用的。但是,整体带宽的上限就是如此,而且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传输速度在达到峰值之后会下降。


如今,许多家庭申请安装宽带时必须先查询可用的带宽。老一些的房子只能享受20M到50M不等的带宽,郊区的一些房子甚至顶天也只有10M的带宽。在这方面,德国不但比不过大带宽著称的新兴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比起美国、澳大利亚等“老牌”发达国家也相距甚远。无奈木已成舟,推倒重来的成本太高,所以暂时还看不到出路。


放眼世界,这种现象其实普遍存在着。因为“发展”永远不是线性的,而是像浪潮一样有波峰和波谷。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会落在某个窗口,赶上某个波峰,所以各种建设也必然与其相适应。只要有过发展的历史,今日的“发展”就必然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成为历史的负担。与其说这是“好”或者“不好”,不如承认这是一种客观现象。


今年,在德国担任总理16年之久的“大妈”默克尔结束了政治生涯,在中文世界里也有许多人怀念她。没错,默克尔在位期间,德国经济确实有很大发展。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在德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主力的,更多还是传统产业,比如制造了大量燃油车的几家汽车公司。可以说,尽管电动车更新换代已经势不可挡,但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德国车企电动化的动力都来自欧盟规定和外国市场的需求,而绝少来自本国政府的推动。所以如今,坚守着过时生意的德国传统车企逐渐显出疲态。


实际上这种现象不只在德国有,在全世界都有。我在日本旅行见到的两个现象可以作为例证。


一个是便利店有专门接受硬币的收银机,无论什么面额的硬币,一股脑儿倒进去,它能立刻准确分类识别统计,算出总金额。不用问,在现金时代,这肯定是提高效率的利器,反过来,这也提高了日本向“无现金社会”过渡的门槛,毕竟方便程度提升不大嘛。


在日本,如果你从地铁换乘火车,可以不用出站,直接过检票机。当时我手里有三张大小不同的票:地铁票、新干线车票、新干线特急券。三张票无论以什么顺序叠在一起,也无论正反,只要塞进检票机,都可以自动分拣识别。熟练了IC卡的用户可能不觉得这有多神奇,毕竟对IC卡来说,无论多复杂的逻辑,都不过是数字读写而已,但要以机电结构从物理上区分三张票,而且不限制票的叠放和正反,还是要花一番功夫的。所以也只能说,在IC卡流行之前,日本人就靠这种装备提高效率。


所以在我看来,相比简单去“黑”,更有价值的做法是去了解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到一些普遍的规律和困境,这样既有助于触类旁通了解更多问题,也有助于提醒自己不要过于骄傲自满,避免未来遇到类似的问题。


与“黑”相对,我也认为许多地方其实不值得“吹”,因为它本该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刚到德国生活,我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暖心”之处。比如早晚时分,公交车停站时,车外会有泛光灯照亮站台,方便行人上下车。又比如有轨电车到站的时间,大概率是与红绿灯联动的,所以路人不必为了赶车而闯红灯,因为车来的时候人行道自然是绿灯……


你可以歌颂这些设计很“文明”,很“人性化”,这没错。但它一定不是因为德国人天生聪明,全知全能设想的结果,而一定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打磨的结果。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因为我就亲眼见证过几个这样的例子。最开始的政策有考虑不周,于是迅速收到各路的负面反馈和意见,甚至被骂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听着,然后经过讨论,得到新的方案,并进入不断设计-反馈的迭代中……


换句话说,无论哪国人,无论什么民族,只要能不断承认问题、正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接受反馈,就一定能越做越好。或许大家面对的问题不同,最后的解决方案也不同,但只要大家都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行动力,就一定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社会的文明水平。


从这一点上说,所谓“发达”,在许多方面也只是更早遇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而已。对“发展”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吹”也好“黑”也罢,其实都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