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21-11-13 07:09
自律让你自由,但能让你开心吗?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 | 渣渣郡

题图 | Unsplash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你有没有发觉,咱们这代人已经被健康焦虑“绑架”了。

 

打开抖音,开屏广告一个充满力量的女声出现:糖化,让肌肤暗黄无光。


打开小红书,半路出家的健身博主们正在教学:看懂食品背后的营养成分表,揪出隐藏的反式脂肪。

 

打开淘宝,“猜你喜欢”又狠狠戳了你的痛点:熬夜酗酒要买奶蓟草护肝片,暴饮暴食要喝日本的酵素,失眠要吃美国的褪黑素。

 

“反正我哪哪都不健康”,打工人小陈在今年双十一,老老实实下单了李佳琦直播间里的体检大套餐。

 

小陈和她背后的90后与00后们,可能是对健康最焦虑的一代人。但这并不能完全怪他们。

 


成为一个百分之百健康的人——这个目标如今变得越来越难以完成。

 

年轻人被外卖、加班、熬夜反复包浆的身体,永远等待着被下一个健康概念救赎。

 

市面上有几百种新的健康危机等待兜售给你。你送进嘴里的食物,你的生活习惯和癖好,都可以被量化成是否健康的指标。

 

脂肪曾经是我们闻风丧胆的恶霸,而如今,人们找到了新的凶手:糖才是躲在它背后的万恶之源。

 

我们对糖的渴望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祖先要费尽千辛万苦才能吃到一点点甜。然而到了21世纪,糖从天使变身大恶人。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WHO)在《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而这一数字在1980年仅为1.08亿。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贡献了全世界1/3的糖尿病患者。

 


如果糖尿病还不足以摧毁人们对糖的滤镜,那真正让大众集体“恐糖”的,是它买一送一的副作用——发胖和衰老,都市人的两种噩梦。

 

市场很快就给出了反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中国糖果产量同比下降2.08%;2020年1-12月中国糖果累计产量同比下降0.42%。

 

霸占年轻人左右手的两巨头:喜茶和奈雪的茶,都迅速推出了无糖气泡水,赤藓糖醇成了各家必备的原材料。问问身边的年轻人你就会发现,很少有人能毫无心理负担地点一杯全糖饮品,即便嗜甜,也多半会选择代糖。

 

0糖0卡0脂+气泡水=饮品安全牌

 

无糖才是赚钱密码。元气森林能在饮料市场拳打老师傅,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包装上写着的“0糖、0卡、0热量”,年轻人看到这几个字就冲了。

 

犹记得几年前,人们提起东方树叶,还会将其和崂山白花蛇草水并列为最难喝的饮料。而现在,无糖/代糖的茶饮与气泡水,几乎覆盖了一线城市商超的货架,让人忍不住放下手中的肥宅快乐水。


小陈向我展示她新入手的元气森林纤茶,这款茶饮据说可以消除水肿。

 

几年前,一部广为流传的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是大众恐糖情绪的最佳推手。

 

男主角以身试法,每天只吃精加工的含糖食品,12天就吃出了轻型脂肪肝。不仅腰围增粗,甚至整个人开始无精打采,牢牢被“sugar high”控制,彻底对糖上瘾。

 

这部纪录片发现,每一款精加工食品,都被科学家精心设计了“极乐点”(bliss point):甜在心头,恰到好处。食品巨头们就像光明正大的“毒贩子”,兜售世界上最甜蜜的炸弹。


图源:B站


而如今短视频平台的博主们,重复着这部纪录片的操作:

 

“一件常见的包装食品或饮料,可以转换成多少块方糖。你吃不了12块方糖,但如果是软乎乎的长崎蛋糕呢?可能吃两三块都不过瘾。”

 

图源:抖音


人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升级,要抵抗的不仅是甜味剂,还有糖的亲戚:碳水化合物。

 

普通面粉制作的蛋糕,只能被称为“糖油混合物垃圾”。带货博主们如今推广的是无淀粉的魔芋蛋糕,宣传文案是“像吃了一口空气”。

 

图源:抖音


抗糖黑科技不仅变成了价格不菲的日本抗糖丸,还出现在最新的电饭煲功效上,米饭“脱糖”之后,才能安全地送上餐桌。

 

护肤品也开始主打抗糖的功效,直指年轻人左手火锅右手奶茶的饮食习惯,告诉他们“糖化成为了皮肤老化暗黄的新凶手”。


图源:淘宝


不仅如此,你能接触到的大部分日化用品,都被新的成分“开光”了。

 

牙膏加入了氨基酸,宣称能改善牙龈老化问题。


图源:淘宝


五花八门的酵素,宣称能阻断火锅烧烤炸鸡的热量,成为当代人瞒天过海的灵丹妙药。

 

酵素有多泛滥?就在今年9月份的新闻上,浙江一位阿姨连吃3年酵素,吃出了肠道黑变病。


图源:淘宝


识别食物配料表,几乎成了都市必备的生存技能,人人如今都是赤脚大夫。

 

一旦配料表前三位出现添加糖和反式脂肪,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扔垃圾桶了。

 

图源:抖音


那么如此严格的健康标准,能坚持下来吗?

 

小陈已经一年没吃糖了,她特别开心地告诉我,她已经对甜味产生抵触:“食物里有一丝丝甜味我就会受不了,就算是赤藓糖醇我也不吃,不给胰岛素任何分泌的机会。”

 

甚至是小时候喜爱的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如今30岁的她再看,都会觉得“太齁了,鼻子里好像已经窜进去甜乎乎的巧克力味儿”。


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知识越多,枷锁越重。

 

不断被发掘的学术新大陆,被资本借用,成为绝妙的营销武器。从脂肪到糖,再到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它们都在这条路上被反复推倒又扶起。

 

小陈也许不知道,无论是她曾经尝试过的地中海饮食法、生酮减肥、轻断食轻体,还是正在严格遵守的断糖,本质上,都是从一套流水线中被生产出来的健康概念。

 

我们吃进嘴里的健康食物和补剂,商家赋予它们的神奇功效和保健光环,如果追到源头,都经过了食品巨头或是营养学家的大手过滤,被赋予了特定的阶层色彩。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你在工位上点了一份辣椒炒肉盖饭,而隔壁同事点了一份沙拉轻食,你们的生活方式在一瞬间便高低立判。


“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来自美国保健品专家维克多·林德哈尔(Victor Lindlahr)1922年喊出的健康营销口号,至今仍然影响着你的餐桌和购物车。



脂肪,是当时第一个被人类流放的健康囚犯。

 

1960年代,《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冠心病的杀手是脂肪和胆固醇,反而糖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于是饱和脂肪被推上风口浪尖,家家户户都追求低脂饮食。

 

但为了保证精制工业食品的口感,糖就不得不增量了。恰好,几大食品巨头公司做的都是糖的生意——无论是你的童年书桌里的奥利奥,还是美国小孩餐桌上必备的巧克力麦圈。

 

《盐、糖和脂肪:食品巨头如何控制我们》迈克尔·莫斯著

 

随着时间推移,科学家才发现:原来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摄入过多糖分的危害甚至比脂肪更大。近十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营养学家不断警告大众,过多地增加糖分摄入,才是拖垮你身体的万恶之源。


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不仅是糖,其他成分也被反复拿来做文章。

 

1990年代以前,营养学家和各大健康组织都认为,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氢化植物油,比动物油脂更健康。


而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氢化植物油是美食和健身博主们认定的“顶级坏油”。

 

最广为流传的恐怖故事是“反式脂肪一旦进入身体就代谢不掉”。甚至不少人还发现了商家隐藏的心眼儿:如果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时,成分表就可以标注为“0”,但这并不意味着食品就是干净的。

 

小红书上还有专门的账号,在超市里做“零食警察”,揪出那些含有反式脂肪的坏零食们。

 

图源:小红书


好学生维生素也不例外。

 

在营养学家莱斯林·鲍林(Linus Pauling)1970年的著作《怎么才能活得更长,感觉更好》(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中,他声称维生素C可以治愈普通感冒。最离谱的是,他还宣称过维生素C能治艾滋病。

 

1992年,他的观点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维生素的真正力量》(The Real Power of Vitamins),维生素C成功被包装成了“可以有效延缓衰老”的神药。

 

有了营养学家的理论支撑,加上猛烈的传播度,维生素补剂卖得疯狂。

 


但事实上,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也没找到维生素C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实际作用。1994年的一项试验发现,摄入β-胡萝卜素的志愿者患癌的概率反而增加了16%。

 

但无论如何,维生素至今都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膳食补剂。从小到大,广告复读着这样的观点:果汁是健康的饮料。如果在餐桌上你打开一罐可乐,多半会被你妈痛骂:喝这玩意还不如喝果汁,多健康。

 

到了21世纪后,随着人们对糖的警惕,大家终于发现浓缩果汁的含糖量竟然不比汽水低,还丢掉了宝贵的膳食纤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买椟还珠。


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于是紧接着,膳食纤维就成了健康人士的新宠。

 

它瞄准了都市人的便秘顽疾。吃大量水果蔬菜,喝膳食纤维冲剂,或者喝一袋来自日本的大麦若叶。绿油油的颜色,看一眼就感觉通畅万分。只有苦、涩、酸的味觉,才是健康的通行证。

 

就连现在的无糖雪碧,都写着“添加膳食纤维”,喝一瓶能顶几个苹果,主打的就是“轻盈”。

 

一位抖音博主展示自己带货的羽衣甘蓝汁

 

再搭配上阻挡淀粉吸收的酵素,一套完美的健康组合拳才算打完。走到这一步,人已经异化成了吸收养料的机器,得按照严格配比才能安心进食。

 

你甚至不用担心追不上最新的健康潮流,因为它们就像Pantone色卡一样一年一更,但我好奇的是:下一次流行的健康概念,会是什么呢?

 


小陈告诉我,现在她最怕的事不是去健身房,而是逛超市。

 

翻看精加工的食品背后的成分表,在心中飞速计算着热量、碳水化合物,想象着糖、脂肪和胆固醇在身体里流淌。

 

明明嘴馋得能吃下一头牛,但还是要用残存的理智规劝自己:少吃一口碳水,多吃一口蛋白质。

 

人人都成了野路子营养师,碳水炸弹、糖油混合物、热量垃圾几个绕口令熟记于心:吃一口等于喝一杯油,你还敢吃吗?


图源:抖音


多少人的食欲,是被东拼西凑的“营养学知识”磨平的。

 

“每100g食物的热量不能高于300大卡,也就是1250KJ,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含量不要过于接近,否则就是糖油混合物,如果你吃炸鸡都不胖那你就划走,如果你喝凉水都变胖那就一定得听我的”,减肥博主每天在手机里对你耳提面命。

 

这些数字放在十年前,你在早点摊上大嚼油条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但如今,它支配着你的每一口米饭、每一口饮料、每一包零食。

 

早点摊的油条包子烧饼,如今已经被钉在热量的耻辱柱上。

图源:视觉中国

 

越来越精细化的健康标准,就像套在都市人群脑袋上的一根牵引绳——标准的BMI数字,完美的体脂率,流畅的肌肉线条。

 

身体可以被精细成一套分数,蛋白质多少分,肌肉含量多少分,当你站上体脂秤的那一刻,所有健康审判都躲不掉了。


小陈的“小米健康”App截图


小红书博主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提醒你,早晨起来一定要喝一杯有臭脚丫子味儿的苹果醋,再来一块刚烤好的全麦吐司,抹上含有优质脂肪的牛油果酱,上面盖一个用橄榄油煎制的溏心蛋,搭配一杯奇亚籽燕麦奶。

 

一套“低脂低碳高蛋白”的中产生活方式,在传播中就这样形成了。

 

图源:小红书


“我在过一种健康自律的生活”的下一句自我暗示,也许是“我能掌控我的人生”。即便昨天熬夜加班到深夜两点,今天的健康生活依然可以弥补回来。

 

健康标准越来越精细化,我们的身体仿佛也处在一座圆形敞视监狱之中,被KOL和信息流贩卖的生活方式紧紧捆绑着,顺利完成了自主的健康规训,像实验室里被电击过的小白鼠一样,从此不敢再快乐地咬一大口奶油蛋糕。


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理论


身体追求达到了95分,传递快乐的多巴胺却是负分;得到了自律的成就感,失去了放肆的快乐。

 

30岁的小陈,再也无法像10岁那年一样,站在超市货架上,毫不犹豫地拿一盒巧克力派或者是一袋小浣熊干脆面——

 

这些她长大后再也无法放纵咀嚼的碳水炸弹,原来是如此烫手。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