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1-20 17:02
年轻人的后工作观:我不是讨厌工作,只是对它不抱希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李鱼,编辑:钟宛彤,设计:张国磊,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930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生活在 2030 年的人每周只需要工作 15 个小时,会比生活在一百年前富裕八倍,人们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等待消磨。


在所有关于工作的预言里,这或许是最为有名的。


就现实来看,凯恩斯关于工作时长的预言似乎是失效了,或越发遥不可及。


“占领华尔街”的发起人,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就曾在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 2013 年,援引过这一预言来说明,在物质财富总量极大的当下,人们还要不停工作的荒诞。


无论十年还是百年,人们对于工作的不满,和对理想工作的想象都差不多:人不必再为了生存而工作,更少的工作时间,大家可以做更有创造性和意义的事。2021 年过去了,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时代和社会的客观条件也出现了诸多变化。


当今年轻人的工作观会有所改变吗?他们都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塔门发起了“ 2021 年 中国青年工作观大调查”。在参与问卷调查的用户中,90 后(32.1%)和 95 后(45.2%)的近八成,生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用户近七成(69.7%),女性用户超过了七成(70.7%),拥有全职工作的人超过了八成(84.9%)。可以算是一份都市青年的工作观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凑合——以及忍耐


在本次调研中,703 人对自己工作满意度打分的平均分为 5.7 分,其中中位数为 6 分。选择 7 分(21.8%)、6分(21.9%)和 5 分(17.8%)的人最多,近 6 成。另外,有 5.5% 的人对自己工作打出了非常不满意的 1 分,1.1% 的人打出了满分。


也就是说,这届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呈现橄榄型,非常不满和非常满意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态度:及格、尚可、凑合。



不过,即便对自己工作的态度表现温和,但对工作的印象,却负面居多。在评价工作的 15 个词里,年轻人多选择了负面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其中消耗(44.1%)、疲惫(43%)、繁琐(40%)、焦虑(39.4%)和社畜(38.3%)是排名最靠前的五个词语。



这表明,多数年轻人正从事的工作更处于尚可忍耐的状态,工作上负面的感受不少,但总体还在及格线上下的水平。


类似感受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也很常见,打开豆瓣“今天又想辞职了”小组,在是否需要辞职的问题前,房贷、生存需求和行业前景等现实的考量,显然比个人情绪的负面感受来得更重要。失望、疲惫和无意义通常被认作是只要工作就会出现的问题,它可以靠个人情绪进行调节,或者说无解。


在 DT 财经 2021 年 12 月发布的《职场倦怠大调查》中,2113 份统计样本中,有超过 90% 的人曾有过“我不干了”的想法,但只有 8% 的人真的选择离开。更多人是选择待下去,用等待新机会、自我调整和向他人寻求建议等方式来将这样的“问题”解决。


忍耐正成为当下工作感受的关键词。而曾经关于工作的积极想象正逐渐走向黯淡。


塔门在调查中询问了大家认可/不认可哪些关于工作的看法。认可程度最高的三个说法为:


“工作是维持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媒介”(75.2%)


“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手段”(54.9%)


“工作是实现自我的方式”(49.2%)


而最不认可的三个说法为:


“人人都应该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自由”(48.6%)


“工作是为了改善/影响世界和别人”(34.1%)


“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财富自由”(33.9%)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用工业社会的变迁解释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里,工作对工作者的不同意义。


在蛋糕还可以越做越大的时代,由于未开拓的事业多,上升空间大,改变命运的几率高,人们都愿意用奉献和勤奋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美国梦劝告人们,所有工厂里遭受的苦难只是暂时的烦恼,屈从老板的虚妄只是成为老板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勤奋、忍耐和改变世界的命题会是有意义的。因为工作所带来的物质激励和道德评价,通常也是阶级跃升的可靠跳板。


到了蛋糕难以再被做大的阶段,也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开拓和创新的空间减少,“打工人”再难跨越成“资本家”的时代,工作的目的更多转换成了“消费”,社会运转的共识也更多基于刻意强调数值的“为增长而增长”。鲍曼认为,“现在,衡量人们声望和社会地位的是工资的差别,而不是勤于工作的道德或惰于工作的罪恶”。


事实上,鲍曼的总结也可以用来解释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的消极感受。


如今,经济增速放缓已经不算新闻了,和新世纪前后及 2010 年前后,手机端互联网市场还像个蓝海的时代相比,年轻人创业成功到能改变世界的神话也越来越少。又因为如今的工作内容愈发细分,年轻人的工作也就越来越像大公司逐利的齿轮。


靠工作获得的工资,时常连买房成家这样的需求也难以支持,更不足以成为自己“阶级跃升”和“改变命运”的物质基础。


这样一来,工作的自主性也就被消解了。我们开始乐于从社畜和打工人这样的词语上建立身份认同,难抱希望于改变一个行业,也难抱希望于改变世界。


于是,工作的意义,更多变成“也不能不工作吧”。


近八成年轻人的工作受到了疫情影响


在塔门的调研中,有近八成(78.5%)的人会关注 2021 年和工作相关的社会新闻/事件/公共讨论,有超过四成(45.2%)的参与者表示,自己非常关注此类消息,且工作观念和认识也都会受到其影响。


而回顾 2021 年出现和工作相关的新闻,大家印象最为深刻三个事件是:


 “超长加班过劳死”(58.3%)


“互联网大厂等公司调整架构裁员”(39.7%)


“政策监管加强,行业规范秩序被强化”(35.3%)


此外,也有参与者会在其他选项中补充,职场 PUA 新闻和生育政策的变化也在对他们的工作观念造成影响。


放眼 2021 年所出现的工作相关热点,“打工人”难以掌握工作的自主性,及不确定性事件高发,几乎能成为过去一年工作新闻事件的底色。


在全球疫情看不到尽头的背景下,2021 年年初时,大厂频出的超长加班甚至是过劳死事件,在网络舆论的声讨里还难以解决,到了 8 月,整个互联网大厂却开始至上而下地主动取消大小周及 996 上班制度。2021 年 7 月时,意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颁布,直接导致整个义务教育的教培行业转向和裁员情况出现。


裁员也不只发生在教培行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0% ,6-24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14.3% ,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4.2% ,比 2019 年同期数据高出了不少。澎湃新闻在《缩短工时并延迟退休,避免陷入内卷和穷忙》一文中援引这一数据还强调,由于非正规岗位也被统计到了就业数字里,具体的数字应该还会更高。


普华永道在《2021 年的希望与恐惧》里,曾总结过疫情对于工作者的影响。据其对 32500 名工作者做出的报告显示,疫情几乎能扰乱所有行业的进程,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技能感到担忧,未来不再具有确定性。与此同时,疫情的出现也会扩大“数字鸿沟”,即无法适应学习互联网技能的人会变得更穷,而富的人则会更富。这样的现象会加重不平等的产生,比如说,会有更多女性选择离开劳动力市场,以及工作经验较少的员工会更难以在组织里获得崛起的机会。


塔门的调查也显示,有 85.1% 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受到了疫情影响,相较于工作时间地点灵活和线上行业发展这样的积极影响,更多人认为,疫情让工作更难开展。在本次调研中,仅有 10.7% 的人能对自己的工作作出长期规划。


996 不是主流,有两成年轻人完全不用加班,有六成年轻人可以忍受加班


据受访者的数据显示,有近七成(69.4%)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 50 小时以内,这说明多数人的工作并不处于 996 状态,加班时长也在劳动法“每月不超过 36 小时”的规定内。不过,仅有约四分之一(25.5%)的参与者有加班费。另有 37.9% 的参与者处在没有加班费,但加班频率不高、可以忍受的状态,以及有 20.2% 的参与者没有加班费,但身处加班文化的公司,所以只能忍受。



在互联网讨论中,加班就意味着“被驯化”,主动受降于“社畜文化”,但在现实中,不加班也要考虑较高的协调成本,难以实践的集体对抗,又或者就是最直接的薪酬下降。


直到 2021 年上半年,伴随着几起连发的超长加班过劳死事件,以及政府从反垄断入手开始要求互联网公司进行各方面的整改,6 月之后,快手、字节跳动和美团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开始相继取消 996 工作制和大小周。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在 2020 年 11 月初,名义上 996 的公司只有拼多多一家。


但是,主动缩短员工的(有偿)加班时间也可能是因为大公司在慎重考虑人力成本的节流。对工作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工作酬劳、机会在变少。字节跳动就曾出现员工反对取消加班,原因是薪资将会大幅减少。


就本次调研来看,多数年轻人都正在或尝试去和压迫人的职场文化,说不。


据 DT 财经的《职场厌倦大调查》,对刚入职的新人来说,收入变化不大是他们产生工作厌倦心理的红线,可随着职场经验的增加,工作者也会日益认识到“即便能力再强、工作内容再有趣,也抵不过领导大笔一挥 KPI 和 OKR 就偏离千里,还有小作文、甩锅、阴阳怪气等各种武器对情绪进行不间断攻击”。


不把工作作为意义来源这件事正在逐渐成为共识,付出和奉献如果没有实际回报,也可约等于“画饼”,年轻人在意的是收入的提升程度和自己做工的舒心程度。


本次调研中,在“你会在工作中进行职场表演”这一问题中,大到表演型加班和下班,小到在朋友圈转发工作,有过半的参与者从不进行职场表演。最经常出现的职场表演是,“公司相关推送,仅同事可见”(25.7%)


另一方面,掌握好摸鱼和做好本职工作间的界限成了职场人的必备技能。有 42% 的人认为自己“偶尔摸鱼,经常拖延,但还是会做好工作”。另有 30.1% 的认为自己“自律,在工作时间完成工作,绝不拖延和占用个人生活时间”。


关于工作态度,在本次调研中,年轻人更认可的是“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团队的事,同事融洽多做工也不累”(72.2%)和“以事为准,为了做好,加班加点也应该共同努力”(55.1%)


未来会如何?乐观的人和恐惧的人差不多


在描述自己对未来工作看法的这一问题里,“乐观,稳步前行,会越来越好”(25.7%)和“怕,担心 35 岁后还是一事无成”(28.2%)是参与者选择数量最多的两个感受。



其令人担忧和焦虑的一面或许很好理解,人们可以掌控的事情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似乎只会日益缩减。


其乐观一面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


一个是虽然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对于工作的担忧和怀疑,但参与调研的多数人实际没有遭遇过这些麻烦。比如说,据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有 70% 的人表示自己从来没有遭遇过裁员。


而关于 35 岁淘汰制这样的说法,有 50% 的人对此持可解决的积极态度,有 24% 的人表示,“没有那么夸张,自己的行业有淘汰机制,但也有很多 35 岁以上还在工作的人”。



另一个维度,在对工作未来看法的选项里,性别、生活城市、学历对观念的影响都不算明显,而最为显著的差异体现在年龄这一项。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参与人,多为 85 后(35.6%)和 00 后(36.5%),对未来持恐惧态度的人,则多为 90 后(37.2%)、00后(32.7%)和 95 后(27.4%)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我们的城市|缩短工时并延迟退休,避免陷入内卷和穷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20973

2、[英]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郭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

3、[日] 小熊英二:《改变社会》,王俊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4、[日] 森冈孝二:《过劳时代》,米彦军译,新星出版社,2019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李鱼,编辑:钟宛彤,设计:张国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