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05 10:53
冬奥会开幕,我看到一次万亿级的投资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Stephanie,编辑:张丽娟,原文标题:《今天,冬奥会开幕,我看到一次万亿级的投资机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月4日晚八点整,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正式拉开帷幕。北京也成为全球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天然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多,同时,此次冬奥会还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背景下举办的冬奥赛事,另外,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未消灭,整体举办难度可想而知。


对此,来自清华的团队在多重数据、机器学习等支持下,结合生物信息学等学科,设计了一套能用于冬奥闭环管理的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假设赛时突发疫情,可及时精准筛查出高风险人群、易感区域、易感行为以及疫情防控薄弱点等,用科技为冬奥筑起一道防疫技术屏障。


此前,“科技冬奥”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谈到:“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安全问题就摆在筹备冬奥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本届冬奥,对于社会面上的疫情防控,以及其他大型的国际活动,都是宝贵经验。”


这样的事情,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只是冰山一角。据《“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公布的数据显示,为支持“科技冬奥”项目顺利建成落地,2018—2021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4.9亿元。


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数据,在冬奥场景先后测试和使用的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 和新能源等领域。


也正是如此,“科技冬奥”成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要特色,甚至有业内评论称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展。


以本届冬奥会的火炬“飞扬”为例,据悉,该火炬由阿里巴巴首席工业设计师李剑叶设计,他谈到,火炬外壳开创性地启用重量轻且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不仅耐火耐高温,还能抗10级大风和暴雨,同时,火炬还采用环保的氢气燃料,使火炬燃烧时的碳排放为“零”,其特性也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


相关分析人士也指出,在数字人民币、氢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高端制造领域,冬奥会带来的投资加持作用会更加明显,这或许将带来一次万亿级的投资机会。


被科技上色的基础设施


谈到比赛,很多人首先关注的就是场馆。从被熟知的鸟巢、水立方到本次冬奥会走入大众视线中的冰丝带、雪游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设计都凝聚着巧思与智慧。


不同以往,为了更好的迎接这次冬奥会,每个竞赛场馆都进行了一番“科技”包装。比如作为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


同样,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而水立方在技术的加持下,在20天内就实现了“由水到冰”的场地转换。鸟巢也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摇身变成了数字、低碳、智能体育场馆。


当然以上只是众多科技范儿冬奥会竞赛场馆的一小部分,但这也足以看出,本届冬奥会从最基础的设施部分就开始了科技布局。


除了场馆外,冬奥会最离不开的就是冰雪了,正如我们开篇提到的,北京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因此,本届冬奥会还有两项“黑科技”——人造雪和“最快冰面”。


据了解,本届冬奥会将是有史以来第一届100%使用人造雪的奥运会。人造雪的特性是冰含量较高,比天然雪高出20%,这样的特性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人造雪可能增加运动员受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造雪可以克服雪场特性差异,让竞技更公平。


不止如此,“冰丝带”场馆也创造性地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保证了冰面温度恒定,冰面质量更优,由此成为“最快冰面”。


如果说场馆和冰雪环境尚属于人工可控因素,那么冬奥赛场上的气候变化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因子,这背后原因在于冬奥会70%的项目都是雪上项目,大部分的雪上项目都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举办。


因此,气象保障成为了冰雪运动的重中之重。到目前为止,气象保障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首次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众所周知,就算我们在平原地区,现在的天气软件做到“百米级、分钟级”尚不可能,而在山地里,做到如此程度面对技术的挑战更为艰巨。


在一般的赛事场地,安防工作会用到大量的物理围栏防护或采用大量人力,然而冬奥会比赛多在地形复杂的深山之中,气候环境条件严苛,日夜温差高至几十度,因此,智能哨兵机器人应用而生。


本次冬奥会的张家口赛区通过部署智能哨兵机器人,在日常监测中,能自动精准判断入侵者的类别,并将监测到的情况或入侵者的行踪轨迹上传至后台的指挥中心,有效提高了安保工作人员效率,确保冬奥会的赛场安全。它最低的耐低温超过零下四十度。


在北京的冰球赛场五棵松体育中心,也有服务机器人正式上岗。据了解,12台安全服务机器人为观众入场提供无接触式检票,1秒钟内能完成身份验证、智能测温、健康码查询、疫苗接种情况查询等8项流程。场馆外围,4台智能服务机器人提供信息指引、互动答疑、全流程冬奥讲解。


另外,我国研发的国内首台5G+8K转播车投入使用,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非现场观赛服务。这样一来,即将开通的8K频道将让观众在赛时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8K比赛,也有机会在冬奥场馆、城市广场等地通过8K终端看到超高清画面。


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


归根到底,体育竞技的核心还是人。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帮助运动员在训练、生活和比赛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才是根本。


拿中国队在开赛前两天取得两连胜的冰壶运动来说,在2019年,冰壶机器人开始研发,该项目是科技部“科技冬奥”国家重点专项课题,冰壶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弥补冰壶战术分析手段的不足,辅助运动员进行训练。


在食品方面,北京冬奥会利用自主研发的超微型可信芯片,结合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构建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为冬奥餐饮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可否认,在北京冬奥会开始之前,机器人应用已经伴随着智慧餐厅出圈了,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刷屏。机器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物种,缘何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原来,该智慧餐厅位于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餐厅占地3680多平方米,其中分为自动酒吧区,中餐云轨区和媒体就餐区。据了解,智慧餐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餐厅内智能化、自动化的餐饮设备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确保点餐、备餐、上菜全过程自动化,可同时为数千人服务。


让人意外的是,餐厅没有厨师或服务员上菜,中餐和西餐烹饪、鸡尾酒调制都由机器人完成。就餐者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点菜,然后厨房里的机器人厨师开始制作。所有机器人都在透明玻璃后面,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烹饪过程。


最后机器人完成整个送餐流程,菜品将通过餐厅顶部的云轨系统送达。当机器人移到所需的餐桌上方时,一盘盛着食物的托盘就会随着下放的缆绳 “从天而降”,悬停在人们面前,供其取用。根据视频来看,上菜方式有些类似于“失重”餐厅。


在餐厅中工作的机器人只是整个冬奥会中机器人应用的冰山一角。


防疫方面,高效消杀场景有雾化消毒机器人,物资分发场景有配送机器人,还有负责智能清扫的清洁机器人,负责提醒与消毒服务的巡检机器人等诸多类型。


比如水立方的消毒机器人能够续自动避障、自行充电,通过AI大数据构建的智能化消毒系统将场馆消毒做到可视化、数据化、可追踪溯源化,可满足对场馆不同区域内近860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清扫消毒工作。


北京冬奥会还建设了抵离信息系统,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多系统无缝衔接,数据共享等手段,赛时为3.2万名奥运会客户群提供抵离服务。


本届冬奥会还有一个吸睛的发明:可穿戴式体温计——“腋下创可贴”为疫情防控“站哨”预警。这款测温设备的芯片传感器仅沙粒大小,测温可精确到0.05°C,实现精准、快速锁定体温异常人群。而且,该项创新将为未来疫情常态化举办大型活动的群体无接触体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科技色彩和效率,同时提升了非接触式服务比例,减少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有效降低了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


穿着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了新型的柱状阵列式抗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能够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肩腿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住宿方面,由麒盛科技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的6000张智能床,得到了一致好评和点赞,据悉美国冬奥代表团雪橇女将萨默·布里彻在视频社交媒体Tik Tok上对智能床大加赞扬,并迅速发酵走红全球。


医疗方面,国际奥委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由于冬奥会项目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且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所以冬奥会雪上项目的运动员受伤概率约在10%~14%。对此,北京冬奥会全面提升智慧医疗水平。如搭建智能移动方舱;5G远程医疗;加强穿戴式医疗级智能设备应用;研发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等等。


新的投资机会浮出水面


根据北京冬奥申委财务以及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公布的预算数据,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预算收入以及支出皆为15.1亿美元,远低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民币2800亿元。其中,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预算有65%来自社会投资。


虽然支出有所减少,但相应地收入也不乐观。参考去年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出现了大量赛事空场举行的情况,削减了门票收入占比(12%),相较于2016年的约热内卢奥运会(16%)有明显下降。在疫情尚未稳定的当下,此次冬奥会也将面临相同的情况。


幸运的是,目前已知的与奥运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50项,带来的投资带动效应依旧强劲,本次冬奥会的正式召开,依旧有成为资本盛宴的潜力。


二级市场反应最为明显,据了解,A股目前有超过50家上市公司助力北京冬奥会的各项工作,分别在场馆建设、技术支持、交通设施配套、特许商品销售、赞助和供应服务等方面。


相关分析人士也指出,在数字人民币、氢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高端制造领域,冬奥会带来的投资加持作用会更加明显。


首先,以数字人民币为例,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目前已顺利落地35.5万个冬奥场景,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场景全覆盖。


数字人民币的加速推广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近三个月,该板块超五成个股累计涨幅超20%。同时,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支付硬件市场、银行IT升级改造市场、服务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场景服务公司也得到了资本的关注。


其次,毫不意外的是,这届冬奥会也成了新能源汽车比拼的舞台。据北京冬奥组委官方统计,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冬奥会期间还将示范运行超1000辆氢能源汽车(即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


再次,值得一提的是,氢能源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在北京冬奥期间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氢能源燃料电池相关投资项目约85项,投资总金额约1857.13亿元。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占比将提升至20%~25%。需要指出的是氢燃料电池的机会更多集中在商用车领域。


还有,今年北京冬奥已经完成核心系统迁移上云。这是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IT,至此,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上。


本届冬奥会的全面上云,也为赛事直播和转播以及观众观赛体验上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解决新闻采编巨量工作,让AR/VR设备、高清视频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以及,虚拟人的出现也助力了新的观赛体验,以AI手语主播为例,不仅可以报道新闻,还能进行赛事手语直播,这将给听障人士带来福音。


当然,作为被元宇宙带火的AR/VR硬件以及虚拟人,这两大领域今年也是资本的宠儿。以虚拟人为例,仅2021年国内就新增虚拟人相关企业超6万家;投资领域更是大手笔频出,2022年开年还不到一个月,虚拟人领域近百起融资累计金额就超过4亿元。


此外,无处不在的幕后英雄人工智能,以及活跃在一线的机器人,同样将乘着北京冬奥的东风再次被吹上风口,尤其是消毒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防疫机器人等,在冬奥会后有望大规模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从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使用电子计时,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实现电视转播,再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开通世界上首条高铁,我们看到,奥运盛会的开启,总是伴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本届冬奥会的这些科技成果将从赛场走向日常,经过资本的加持,可以成为大众生活的新亮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Stephanie,编辑:张丽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