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0 18:55
盘点手机上那些高端一时但终被抛弃的设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作者:托尼,头图来自:东方IC


不知道差友们在选购新手机时,最看重哪一点?性能、价格、系统、品牌?


记得一两年前,我看到某篇文章里写着,某知名调研机构调查得出:超过 7 成消费者在买手机时决定自己最终选择的第一因素就是外观形态


当时自诩硬核数码 boy 的托尼露出不屑笑容,并果断关掉了页面。



如今回看,好像有点打脸。


很不幸,因为我发现,每年手机外形的改变,确实都能引发高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虽然机圈年年都在卷性能数据,但消费者真正掏钱时,又都老老实实当了 “ 外貌党 ”。



一台性能不错的手机,如果大家都说它 “ 丑 ”,那它凄凉的前途也就不远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托尼又发现了一些,明明大家都很喜欢的外观设计,却又因为各种原因,终究还是被大家抛弃了。


全金属机身 


论源头的话,其实初代 iPhone 的后盖就用上了金属铝。



不过让全金属机身这个词出现并兴起的害得是 iPhone 5 。


虽然 iPhone 5 在历代 iPhone 中不算起眼,但一整块铝合金削切打磨成型的Unibody机身在当时属于革命性的突破。



这样做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个很直观:帅。


iPhone 5 亚光的金属背面自带冰冷的科技感,边缘锃光瓦亮的倒角又透着点骚气。在一众智能机都在用塑料的年代,金属机身在质感层面是妥妥的碾压。



另一个是轻薄。对比 4s,iPhone 5 在机身内塞入了更长的屏幕、更大的电池、更强的硬件。但是厚度只有 7.6 mm ,重量只有 112 克,均降低 20% 左右。



强度、质感碾压塑料,韧性、手感吊锤玻璃,金属机身的普及似乎理所应当。


但事情当然没这么容易,真要这样,那手机形态还不月月“ 百花齐放 ”。


iPhone 5 刚一上市就遭遇了“ 掉漆门 ”和“ 弯曲门 ”。




还好,这个两“ 门 ”虽然热度很高,但问题不算很大。后面我们都知道,苹果通过改进阳极氧化铝着色工艺和采用硬度更高的铝合金轻松解决了


不过有个问题,苹果至今也无法解决。那就是金属会对电磁波产生干扰。而我们的手机信号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所以 iPhone 5 不得不在后盖上下留了两片玻璃盖板,以免信号被屏蔽。


这就又有个问题。两种材料的拼接,如果不能做到严丝合缝,那全金属机身的质感将毫无意义。


如果两条缝隙能塞纸片,那“ 7 成以外观形态为购买第一因素的消费者 ”得多下头啊。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关于怎么做,前苹果设计师乔纳森艾维是这么解释的:


“ 在生产线上,有两台高功率相机对每只金属外壳进行拍照,并实时分析,然后再从 725 个可选的玻璃盖板中,挑出能与外壳严丝合缝的那一片,与之镶嵌。每件产品的误差会精确到微米。”



本身 unibody 一体成型就够奢侈的了,还再加这么高精度的装配工艺,除了稳占高端市场的苹果,哪家跟得起?而且当时智能机刚普及,大伙儿忙着抢中低端市场,谁跟你卷这个东西?



但这个时候,另一位对全金属机身有重要意义的产品登场了:The new HTC One,产品代号 M7 。



HTC 是当时唯一一家跟进金属 unibody 工艺的手机厂商。虽然 M7 只 unibody 了个后盖,但它这个后盖完成了当时苹果还没做到的事:让金属后盖和天线条无缝连接,实现一体化



可惜因为 M7 激进地采用了 400 万大像素摄像头,这款产品声量大,销量低( 两个月出货不到 300 万,同期三星 s4 不到一个月 1000 万 )。跟它的代言人一样淡出了人们视野。



商业上的失败,不影响设计上的成功。它让一众厂商认识到:哦,原来用户是吃全金属机身这一套的。


从这以后,各家的全金属机身手机,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13 年初发布的 HTC M7 ,可以说定义了全金属时代的手机背面。你甚至能在 16 年底发布的华为 mate 9 Pro 上看到它的身影。



但是 16 年底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红海了,再经典的设计也很难让用户对它保持4年以上的热情,而且金属背板本身,能整的花活也少。


金属上色,看来看去都一个味儿,不像玻璃,能上各种亮丽的颜色不说,还能整出渐变和荧光。



天线条也没法隐藏,只能像 iPhone 7 那样挪到两边。



雪上加霜的是 15 年的安卓旗舰芯片是初代火龙:骁龙 810 ,硬生生把金属导热快的优势变成了更烫手的劣势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次因,主因还是那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金属会屏蔽电磁波


16 年 iPhone 砍掉了 3.5mm 耳机孔发布了 AirPods ,安卓旗舰开始标配无线充电。手机无线化是大势所趋,注定不能无线充电的金属后盖,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曲面屏 

这个大伙儿比较熟悉,它现在还是安卓旗舰的主流形态,只是曲率都很克制,大曲率的曲面屏已经很少见了。至于它的出现,还得归功于屏幕大户三星。


早在 2013 年,三星就推出了第一款曲面屏手机 GALAXY Round 。长这样。



另一台 LG的 G Flex 就更离谱了,这个形态除了有记忆点以及能更好地贴合臀部以外,一无是处。也不知道是哪个小天才想的。



不过想想是LG,就感觉还挺合理。



这两台手机一横一竖,很好地满足了不同臀型的贴合需求。



显而易见,第一代曲面屏的诞生并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只是柔性屏的两大行业引领者秀肌肉的产物。


不同的是,LG 又秀了一年,推出了G Flex2 。



而三星改变思路,推出了第二代曲面屏 Note Edge 。单侧收窄的弧形屏幕带来了一个直观的好处:帅。



可能是吃了 GALAXY Round 光有形态,没有实际用处的亏。三星这次给这个曲面加了很多功能:多任务处理、通知、熄屏显示,甚至还能当尺子



功能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没什么卵用,使用频率很低。而且,只有右侧曲,你考虑过左撇子使用这些功能时的感受吗?


三星考虑到了,只不过晚了一年。隔年,双侧曲面的 Galaxy S6 edge 发布。相信很多差友都是通过这款手机认识的曲面屏。



在当时,S6 edge 绝对是芸芸众机里最闪亮的仔。除了惊艳的视觉效果,曲面屏还有一个好处,能在相同厚度的情况下带来更薄的视觉观感和更舒适的握感



当然,它也有很明显的问题:边缘误触、不耐摔和贵。



但随着防误触算法的优化和工艺的提升,这些明显的问题都得到了改善。贵反而还让它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旗舰的代名词。


普通人区分安卓旗舰,就看它是不是曲面屏,比宣传页上写的参数配置直观多了。



于是在第二年,想要冲击高端市场的小米和只想深耕高端市场的华为,都在自家的旗舰上跟进了曲面屏的形态。在国产两大巨头的带动下,一下就掀起了曲面屏的风潮。



华为的第一台曲面屏就是上面提到的Mate 9 Pro,同时它也是华为最后一台全金属后盖的手机。


到了后来,华为在Mate30 pro上整出了个88度瀑布屏



这一整就让大众意识到了曲面屏最大的弊端:会影响边缘信息的呈现,还会导致绿边




这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最近几年,安卓手机的曲面曲率越来越小了,基本只做一个视觉窄边框的装饰,以及让厚手机更好的握持。


甚至,曲面屏的开创者三星,在去年的 S21 和 S21 plus 上都取消了曲面屏改用直屏,只有厚重的 s21 ultra 加了一点点曲面。



升降摄像头 

前两种形态都是国外品牌先整的,而第一款升降摄像头手机来自于蓝厂的 vivo NEX。



当时,正面全面屏,背面玻璃后盖成了标配。形态上能动刀的地方,好像只剩那一点。



仅隔一个礼拜,隔壁兄弟绿厂的 OPPO Find X 上市,还改进了机械机构,除了前置,听筒、距离传感器、3D 结构光、后摄模组都缩入了机身内。



正反面几乎零开孔,屏占比近乎百分百。这样的造型,不多说,帅。甚至,升起的前置让自拍都有了些许仪式感。



当然,跟随镜头一起上升的还有价格。



这才是 OV 发展升降摄像头的主要原因:依靠形态的差异化冲击高端


但除了帅,升降镜头对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限制。


首先,马达、驱动传动杆等机械结构,极大地侵占了手机内部空间,势必会让手机变得更加厚重。



另外,升起的模块让手机做不了 IP68 防水防尘不说,还是个藏污纳垢的“好地方”,堆积的灰尘对机械结构的长久稳定性也是个考验。



高端可不能光靠外形,还得看综合产品力。也因为升降的弊端,OPPO 最终还是把它下放到了中端机上。



现在回看,升降摄像头这种形态无疑是失败的,但 OV 首发升降这一操作还是很成功的。它帮助OV撕掉了“ 缺乏创新 ”、“ 厂妹机 ”的标签,Find 作为 OPPO 的旗舰系列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而慢了半步的小米就有点尴尬了。



MIX3 同样采用机械结构实现了真全面屏,但当时外观上的新鲜劲已经过了,升降的弊端开始被消费者关注。



又厚续航又拉胯的 MIX3 ,成为了很多米粉心中最失望的手机。



结尾


回顾完三种手机形态的起落,我们还是能看出来:产品形态要追随用户体验,帅不帅反而是其次


拿着这个结论再去看一下现在的这些创新,譬如屏下摄像头和折叠屏,大伙儿有何想法?


说实话,对于这些设计目前存在的缺陷,托尼完全不担心。


我充分相信手机巨头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实力,我觉得这些问题就像金属机身的掉漆、易折,曲面屏的误触、不耐摔,迟早会被解决。


但让我困惑的是:屏下摄像头牺牲的拍摄效果和屏幕分辨率,算不算体验向形态妥协?


而用折叠的形态去追随大屏的体验之前,是不是先要把大屏的适配做好


但不管怎样,托尼还是希望再过一两年,回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有点打脸的感觉。


如果你也对数码、智能硬件和家居感兴趣,添加评测官小虎微信 huxiupc 加入我们吧~ 超多新品体验和不定期福利在这里等着你! 更多评测内容,欢迎进入虎嗅评测频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作者:托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文 中 产 品

iPhone 13 / mini

iPhone 13 / mini

8.0
打开APP
Mate 40 Pro

Mate 40 Pro

7.7
打开APP
三星 Galaxy Note20

三星 Galaxy Note20

8.0
打开APP
OPPO Find X3/Pro

OPPO Find X3/Pro

7.6
打开APP
小米 MIX4

小米 MIX4

8.1
打开APP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