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02 08:48
再见了,An-225,全球最大的“梦想”飞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贺乾明,编辑:黄俊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一个平行世界,安东诺夫 An-225 赶上了 2012 年的世界末日,从拉斯维加斯飞往中国,最终损命于喜马拉雅山脉,但它给了几位乘客登上方舟逃生的机会。


另一个世界里,苏联一直存在着,224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将苏联太空计划推向新边疆。An-225 飞到 9000 米高空,将背上的 MAKS 航天飞机发射进太空轨道,对接和平号空间站。这样便宜高效的载人航天,一年要重复近 80 次。


但在我们这个世界,An-225 短短 33 年的生命里有 7 年躺在仓库里无所事事,最后在 2022 年 2 月 27 日因为发动机维修没能避开战火,成为一场不必要悲剧中的又一例牺牲者。


An-225 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机:身长 84 米,竖起来相当于 28 层楼那么高,比号称 “空中巨无霸” 的波音 747 和空客 A380 都都大上好几圈。巨大的身形让 An-225 的负载达到 250 吨以上,甚至装得下拆成零件的波音 747。


图:AN-225 与波音 747-400、空客 A380-800 体型对比。


3500 米的跑道,最常见的干线客机波音 737 冲刺一半就能升空。而满载后起飞重量超 640 吨的 An-225,要跑完全程、借助 6 个发动机才能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


An-225 只此一架,它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吸引航空迷提前守候、拍摄。2016 年 5 月,它降落到澳大利亚的珀斯机场,2 万多人前往围观,堵塞了交通。有人在高速公路上弃车跑向机场。现场工作人员在 6 个引擎的轰鸣声下,依然能听到大量相机快门的咔嚓声。


图:2022 年 1 月,AN-225 劈开云雾降落波兰。


这个人类航空的超级工程只属于上一个世纪、诞生于一个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基于一个不计成本、敢想就敢干的大胆时代。


诞生于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


1985 年春,太空竞赛已经进入航天飞机时代,美国的哥伦比亚号已经在四年前完成第一次太空任务。落后美国一大截的苏联,正迫切想要赶上来。


他们制定了 “暴风雪航天飞机” 计划和 “多用途航空航天系统”(MAKS)计划,这需要一架能运载 250 吨物资的运输机。


这架飞机要能背负重 105 吨的 “暴风雪号” 航天飞机,从莫斯科附近的制造地送到 2100 公里外的发射地,还要能在 9000 米高空将更小的 MAKS 系统航天飞机直接发射进入太空。


从巨大的运输飞机上发射航天飞机有很多好处,不用在地面建太空港,航天飞机从 9000 米的高空进入太空耗费的燃料要比从地面搭载巨型火箭发射更少,能够更方便送人和货物进太空。


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现这个目标,甚至航天飞机本身也已经有 11 年不再升空——世界有更麻烦更急迫的问题。


图:多用途航空航天系统(MAKS)项目示意图。


图:苏联时代的飞机设计师基于 An-225 为 MAKS 设计的飞机图。图片来自沃夫尼扬科回忆录。


1985 年正值冷战高峰,太空则是争霸的新疆域。苏联政府给了两年的时间和相对有限的预算(相当于 2.5 亿~3 亿美元),把符合条件的飞机造出来,也就有了 An-225。


执行这个任务的是位于现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安东诺夫公司。它是苏联技术实力最强的运输机制造商,造出了当时负载达 150 吨的 An-124。


为了尽快把符合条件的飞机造出来,安东诺夫的设计师们决定在 An-124 的基础上放大并进行调整,并最大程度利用 An-124 同款的零部件。


AN-225 的核心设计师之一阿纳托利·沃夫尼扬科说,An-225 的图纸和空气动力学布局在 1985 年夏天完成,它的前半部分跟 An-124 没有差别,中间的机翼部分和后部分是在 An-124 基础上扩充。


图:An-225  的设计图。图片来自沃夫尼扬科回忆录。


图:An-124 在空中飞行。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个关于 An-225 的纪录片中说,当时的苏联工业重镇基辅连造这么大飞机的厂房都没有,而且飞机制造的速度比仓库建造的速度都快,造好的零部件都已特定的角度放在空间有限的仓库中,等待有了更大的厂房再安装。


人海战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沃夫尼扬科称,数十万苏联的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军人、飞行员、工人和其他专家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制造 An-225。为了赶工期,他们一天工作 12~14 个小时,周六也会上班,差不多到了新世纪里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的强度。


1988 年 11 月 30 日, 3 年半时间,An-225 从设计图和零部件变成可以升空的空中巨人,它被用乌克兰语命名为 “Mriya”(读作 Me-Ri-Ya,意为 “梦想”)。美国空军最大的运输机 C-5“银河” 从设计到试飞用了 4 年。


3 个月后,An-225 第一次载着货物冲向天空,创下 109 项世界纪录。


An-225 创造了历史,但它的制造速度还是没能跟上历史前进的脚步。


为了与美国竞速,苏联改装了一批更小的运输机,把 “暴风雪” 航天飞机的各部分运送到发射场地组装。1988 年 11 月 15 日,距离 An-225 组装好还有 15 天,“暴风雪” 升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


半年后,An-225 着手完成它宿命中的任务之一 —— 背 “暴风雪” 飞向天空。但只是试飞。苏联最后几年经济拮据,大幅削减太空探索支出,再也没有启动过新的暴风雪飞行计划。


图:An-225 背负 “暴风雪” 号航天飞机试飞。


而野心更大的 MAKS 空中发射航天飞机则没有等来验证的机会。1991 年 12 月,苏联分崩离析,它的太空计划再次全面收缩。


10 年寻找存在的意义


苏联解体后,An-225 划归安东诺夫公司所在的乌克兰所有。MAKS “多用途航空航天系统” 被取消,An-225 存在的意义丧失大半。


花费 200 亿卢布(当时的汇率算约 120 亿美元),“暴风雪” 航天飞机计划在俄罗斯时代继续进行,但从未再次升天。1994 年 6 月,由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宣布终止。


而当时的乌克兰,虽然从苏联继承了 3000 多家军工企业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没有足够多的资金维持它们运转,根本无力维持 An-225 这样庞大但并不赚钱的项目。


飞行过 339 次的 An-225,被拆除 6 个发动机,放在基辅附近的戈斯托梅利机场的一角落灰。它身上的零部件,经常被安东诺夫的工程师拆下来用到了其他飞起来更划算的飞机上。


直到 1999 年,安东诺夫成立了航空公司,把拥有的 An-124 租出去运货,得到很好的市场反馈——当时世界上运载能力能跟 An-124 匹敌的运输机,只有美国军方控制的 C-5 运输机。


前 An-225 机组成员安德里 · 索文科(Andrii Sovenko)说,西门子、通用电气、空客等公司陆续向安东诺夫提出了用 An-225 运输超大件货物的需求,而且愿意接受相当可观的费用。


这给了 An-225 重回天空的可能性。安东诺夫公司花了 2000 万美元,重新加固 An-225,给它配备了现代的导航和遥感设备,以及美国公司霍尼韦尔生产的通信系统,租用了推力更强的发动机。


2001 年,尘封 8 年的 An-225 再次出现在蓝天上,变成了一架可以对外租赁的商用货机——每小时收费 6 万美元,并且需要包回程费用,因为没有那么多人租。如果要运往澳大利亚或美洲,一次任务要花 150 万美元。


后来安东诺夫的高管还说,他们正在努力建设第二架 An-225。但被指责为骗子:以乌克兰的工业水平,根本没有能力制造 An-225。哪怕苏联时期已经建造了大半。


之前没有,之后很可能也不再有


2001 年复航以来,An-225 飞行过数百次,运过 4 辆各重 46 吨的 T-72 坦克、给美国军人送过 187 吨口粮、也给乌干达的儿童送过 8.3 万箱圣诞礼物,还载过长 40 米的有轨电车。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日子里,An-225 变得更加忙碌,许多国家租赁它来到中国运送防疫物资。它经常在深夜或凌晨降落在天津,在身体里填满数百万只口罩、几十万套防护服等抗疫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帮助人们抵抗新冠病毒。


图:2021 年 10 月 9 日,An-225 满载防疫物资。图片来自安东诺夫。


用 An-225 这种超大型运输机运货,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据航空博客 All I Know Aviation 汇总的数据,An-225 每小时消耗 15.9 吨燃料,是波音 787 和空客 A350 的近 3 倍。


在世界各地航空公司为了省钱把座位与座位之间的距离计较到毫米、甚至刮掉机身上的涂漆降低重量省油时,这是致命缺点。


安东诺夫的母公司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坚定声称,他们的 “Mriya” —— An-225 一定会重生。但这个项目估算将耗资 30 亿美元、需要投入 5 年时间。随着乌克兰在 2014 年开始陷入内战,经济停滞多年,这已经基本不太可能。


一款大型飞机升空,需要考虑的不再是 “梦想”,而是现实的经济账。


不只是太空竞赛时代的超级大飞机不划算,就连波音 747、空客 A380 等四引擎客机也后继无人,甚至加速退役。


波音 747 宣布在今年停产,而尺寸更大的空客 A380 已经在前一年停产。中国唯一一家拥有空客 A380 的南方航空,在 An-225 身边响起炮火的同一天,把两架空客 A380 送往 “飞机坟场” 莫哈韦沙漠长眠。


类似的,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飞机项目,比如英法联合研发的协和超音速客机,也在 2000 年一场致 113 人死亡的事故后永久停飞。


互联网时代叠加持续的新冠病毒疫情,一次运 500 多人的巨型客机飞越洋航线已经没有市场,航空公司更想要省油、运营更经济、尺寸更小一号的波音 787、空客 A350 等客机。


巨型客机、超音速客机已经不再被航空公司所需要。而这个时代,不被商业公司需要的技术,鲜有生存的机会。


An-225 最后一次出现在天空中,是在 2022 年 2 月 5 日,它从丹麦返回乌克兰。半个多月后,炮火声在它身边响起,已经拆下引擎维修的 An-225 无法逃离。


An-225 之前,人类从未建造过这样一架巨型的飞机,未来也几乎不可能再造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贺乾明,编辑:黄俊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