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12 20:05
滴滴港股上市进程再添变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刘以秦、顾翎羽、柳书琪,编辑:谢丽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3月12日,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滴滴已暂停港股上市进程,原因是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数据安全的整改建议。


滴滴原计划于今年夏天在港交所通过介绍方式上市。一般以介绍形式上市的情况,公司股份为公司的已发行股份,公司不会发行新股,也不会筹集新的资金,上市成本较低。


一位接近滴滴的券商人士向“财经十一人”确认了这一消息。“财经十一人”向滴滴求证这一消息,截至发稿前,滴滴相关负责人未予回应。


滴滴是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出行平台,成立于2012年,2021年6月30日在纽交所上市,上市时市值达到680亿美元。3月11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多家中概股公司跌幅超过10%。再加上港股上市暂停消息影响,3月11日,滴滴美股股价大跌44%,是滴滴上市以来单日最大跌幅,最新市值为91.2亿美元。


前述接近滴滴人士称,过去半年,滴滴一直在和监管部门讨论解决方案。包括数据由第三方平台监管,或是引入更多国有资本等。一位滴滴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他周围的员工们都不清楚具体的上市情况,滴滴宣布要上港股时,“大家还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一、不确定性扩散


滴滴上市过程一波三折。在此之前,最新一次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12月3日,滴滴对外发布公告称,“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前述接近滴滴人士提到,在美股上市前,滴滴就研究过在港股上市的可能性。但是港股对合规要求高,上市难度更大,而网约车平台业务相对特殊,普遍存在合规问题。他还提到,此次港交所也向滴滴提出了提高合规水平的要求。


网约车平台在港股上市的难度确实不低。另一家网约车平台嘀嗒出行两次申请港股上市,均以失败告终。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半年后,上市申请失效。2021年4月,嘀嗒出行递交第二次港股上市招股书,2021年11月,再次失效。


几番权衡之后,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美股上市。但上市后第三天,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5日,事件进一步发酵,滴滴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下架。


五个月后的2021年12月3日,滴滴宣布启动美股退市并开启港股上市。此时,和滴滴有关联的资本机构多少松了一口气,认为滴滴已经找到了相对明确的问题解决路径。根据滴滴的上市方案,滴滴将在美股和港股之间直接通过转股的方式来完成转换,这意味着,滴滴不需要为此次退市支付大笔回购资金。损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目前滴滴的美股退市事宜尚未完成。滴滴旗下App下架的半年时间里,网约车行业开始新一轮的竞争。滴滴用户流失明显,竞争对手们流量和用户量都在成倍增长。目前滴滴仍然保持着网约车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但如果下架状态一直持续下去,滴滴面临的用户流失风险会越来越大。


2021年12月30日,滴滴发布未经审计的二季度及三季度财报,这是滴滴上市后发布的首份财报。财报数据显示,滴滴的总收入从2021年二季度的482亿元,降至了三季度的427亿元,环比下降11.48%。造成滴滴收入下滑的是其主营业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在内的中国出行业务,三季度收入390亿元,较二季度环比下滑12.9%。


不明朗的监管因素对于滴滴业绩影响明显。滴滴今年前三个季度整体营收(133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950亿元)有明显增长,增幅40%。前三个季度中,只有三季度的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今年三季度滴滴营收427亿元,同比下滑2%。


滴滴此前多个季度保持盈利的中国出行业务也在今年三季度出现了亏损。今年前两个季度,该业务共盈利5.3亿元,今年三季度亏损2900万元。滴滴中国出行业务2018年经调整息税前亏损2.74亿元,2019年实现经调整息税前利润38.4亿元。


此前,有外界传言称滴滴裁员20%,涉及多条业务线。两位滴滴员工告诉“财经十一人”,因为每一年公司都有一定人员优化比例,且今年互联网行业出现了普遍的裁员现象,裁员并未在同事中激起过多恐慌。其中一位员工所在团队裁员比例确实约20%,他说,裁员在2月底结束,且对裁员员工按正常额度发放了年终奖和“N+1”的补偿。


不过,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经过职位认证、理论上只有滴滴员工才允许加入的滴滴群里,关于裁员的讨论至今没有平息。3月12日,一位滴滴前员工向“财经十一人”展示公司群内截图,员工们在议论货运、网约车和橙心优选的人员调整。


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会议,提出要加速网约车合规,对于不按要求推进和规划的主要网约车平台企业,依法依规果断采取处置措施,督促整改到位。


交通运输部每个月会公布一次“主要网约车平台数据传输情况”。滴滴出行和滴滴旗下的花小猪出行几乎每次排名都垫底。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的驾驶车辆合规率是45.6%,驾驶员合规率是62.5%,排名15位。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享道出行、及时用车和阳光出行。这三家的车辆合规率和驾驶员合规率两个数据都超过90%。


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取得相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提供服务的车辆应当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车证”),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应当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人证”),也就是“三证齐全”。


此前有多位网约车司机告诉“财经十一人”,“车证”和“人证”的办理成本太高。如果一辆车是运营车辆,车辆保险费会增加,车辆报废年限会变短,且手续繁琐。驾驶员想要取得“人证”,有硬性规定,需要有社保和工作居住证或是本地户口,另外还需要花时间去参加考试。鉴于种种客观原因,网约车司机们提到,平台并不严格要求司机们同时具备“人证”和“车证”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二、数据安全,无人可置身事外


数据安全和合规,是滴滴目前最大的问题,但这不仅是滴滴的问题,还是网约车平台,乃至多个相关行业的共性难题。滴滴庞大的规模和市场容量放大了这个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港股业务律师表示,目前他手上的港股上市项目都在按照时间表推进。但是一系列相关法规的密集出台,包括2021年11月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12月的《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及《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2年1月4日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出台表明,监管正在加强数据合规力度:


“以前港交所很少问到数据合规问题,从滴滴的事情之后,现在的港股项目只要和数据有点相关的企业,都会被问到数据合规问题。”


他透露,自己正在做的一家准备IPO的企业也被问到了数据合规问题。


根据今年2月15日生效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另一家近期匆忙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公司蔚来,它的业务宏观上属于出行市场,同样在自己招股书中再三强调了数据安全问题,并指出了这项新规则。


蔚来表示,根据其顾问汉坤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该公司判断,《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不会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前景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变数,鉴于网络安全审查措施是最近颁布的,解释、适用和执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其在中国香港上市是否会受到网络安全审查,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滴滴的特殊,还在于其从事的出行服务的敏感度。2021年10月1日实施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汽车数据处理者在中国境内开展汽车数据处理活动提出了相关监管要求,其中:


  • “汽车数据”包括汽车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运维等过程中的涉及个人信息数据和重要数据;


  • “汽车数据处理”包括汽车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 “汽车数据处理者”指开展汽车数据处理活动的组织,包括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和软件供应商、经销商、维修机构以及出行服务企业等。


滴滴同样需要遵守该项规定。


根据该规定第十一条,重要数据应当依法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未列入重要数据的涉及个人信息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


根据该规定第十二条,汽车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不得超出出境安全评估时明确的目的、范围、方式和数据种类、规模等。


网络安全公司齐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告诉“财经十一人”,过去企业普遍不重视网络安全,发展至今才发现处处碰壁,公司一把手对数据的管理、流向、敏感度常常不够明确,也不够重视。


“你去问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天产生多少数据,有多少是敏感的,有多少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如果这些问题能答上来,还不算优秀。再接着追问,这些数据今天有多少人过目了,从哪台服务器流向哪台服务器,在境内还是境外?能答上来的董事长没有几个。这就相当于把‘命运’交给了工程师了。”齐向东说。


2021年,在滴滴被网络安全审查的当月,工信部发布了《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10%。“这只是一个基准线,”齐向东说,公司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安全机制,还需要在人员配置、数据梳理等方面从上到下地规划、落地。


网络安全事关所有人、所有行业,并非小事。滴滴今天面对的难题,其他科技公司如果不未雨绸缪,也将遇到。


美国2021财年预算和第三方数据机构IDC数据显示,美国政府部门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在IT当中的比例基本在20%以上。中国网络安全投入的比例只在1.87%。相关政策的出台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网络安全将在各个层面,从监管层到公司层,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刘以秦、顾翎羽、柳书琪,编辑:谢丽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