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5-26 10:14
中年妇女考证记

疫情期间,莫舟老师打算考个证。并不为什么具体、迫切的目标,只是为自己抵御时间和无常。推销员的话术、海量虚假信息、意料之外的考题、4小时超长考试时间......一关一关过,折腾着体味久违的刺激,“难怪一些人到了中年反而做出偏离常规的事情”。那么下一次,考个什么证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作者:莫舟,编辑:ziyi,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我周围的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几次安排好的课,因为当地教育局“暂停线下课”的规定前一天晚上临时取消,我闲在家里,于是想找点具体的有时间限制的事情来做,就想到了去考个教外国人汉语的资格证。



网上一搜,靠前的几个页面打开来都是有咨讯框的,都是广告。我选了一个看上去比较靠谱的,填了信息,很快有自称老师的人在微信上请求加好友。我在培训行业这么久,很清楚这些所谓老师的性质,我知道他们的职位叫“课程顾问”,是个销售岗位。我加了这个人的微信,但是没说几句,就把她给删了,忘了具体什么话让我不舒服,可能她给我的语音信息中,声音听上去非常有攻击性。


搁置了几天,我又搜了一次,选了另外一个网页。这回更有心理准备。同样有一位自称老师请求加微信,我也同意了。这次这个人的微信头像看上去比较友好。她介绍了他们公司的情况,吹了吹他们所颁发的证书的含金量,又给我看她发在朋友圈的许多人的就业信息。


我已经清楚像许多问题一样,在百度搜索里,我能搜到的都是广告,而搜不到可以直接通过少量费用就解决问题的官网。和这位老师的交流中,她给我的印象还不错,没有前一次那样被逼的感觉,我差不多决定就在他们那边报了。我向她提供了个人信息——这一点被先生安批评了,她先是恭喜我说我的专业是能报考的,“再晚下一年就可能报不了了”,接着她给我介绍了课程。标准班6800, 包括考试教材、考试报名、127课时学习;精英班8800,包括考试教材、考试报名、139课时学习、“核心优势12课时实习实训课程”。我问这个实训课程是什么,她说是操作授课软件,听课和直接试课。我想自己有多年教英语的经验,应该用不着这些,她爽快地附和,说我直接报标准班就行了。她很快将微信收款码发了过来。


说实话,课程的费用跟我接触过的英语培训类收费来说不算贵,但是就在读取她的付款码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自己是不是又太轻信别人了。买东西货比三家经常不是我乐意做的事情,我经常为了省事看中了就买,而这次付款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应该再想想。


当我告诉这位老师“我晚上付款”时,她马上说“那就只能明天给您开课了,教务老师下班了没法开课的。”多么熟悉的话术!我回我不赶这一晚上的时间。


到了晚上,当我打开知乎时,我收到关于考教对外汉语的证书的推送。大数据跟上了!这一次,我要感谢大数据,通过知乎上的文章,我找到了不需要上课程就能考的证。那是由一个叫“汉考国际”的机构组织的叫《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的考试,看上去比较官方。


在我收集更多信息的过程中,这位老师连续给我发了好几条信息,包括他们公司公号上的一些旧文章,老师上课的照片,还有外国学生的视频等等。当我问到他们和“汉考国际”是否是一家机构后,我马上收到了她语音通话的请求。其时已经接近晚上八点,我不接直接挂掉了。我没觉得她在这个时间还给潜在客户打电话有什么奇怪的,以前我的销售同事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和一位销售经理一起出差,接近半夜了,她还和她的团队成员在促成一个单子。


在挂了她的电话后,我告诉她我决定再对比对比,她很客气地说好的,并让我有问题随时联系她。


第二天九点不到,我收到了这位老师的又一波资料。我在谢过她之后,问她他们公司发的证书跟CTCSOL(Certificate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国际中文教师证书》)有什么不同时,她马上回复CTCSOL是没用的——与我在其他渠道上收集到的信息正好相反。她再次要求语音通话,但是那日正好周六,我赶着去上课就拒绝了她。到了下午,我收到了她“课程可以团购打折”的信息,同样很紧急,在当天报名才有效。我决定直接告诉她根据我收集到的信息,他们的证书是无用的,而不是CTCSOL,我感到中间信息差很大。这时,她改口说,CTCSOL不是没用,而是对我来说没用,因为不适合我。


这样来来回回几个回合之后,这位老师又给了我一个方案,说他们还开设“基础班”,只要2800,只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员”开放,而且这个班种需要她去特别申请。


在英语培训机构做全职的那些年,我虽然是做教学的,但也没少参加各种销售培训,如何报价报课程、不同的优惠什么时候放出去、什么时候用什么话术,我也略知一二。有销售同事曾经将这些销售工具比作吃大闸蟹的八大件,在我跟这位老师的沟通中,我感到自己是一只蟹,正在被她轮番上工具拆掉。


做销售工作的人需要通过售卖产品或服务来完成工作、获得提成,这是商业社会的一环,本身无可非议,我们每一天都在主动被动地消费。我想课程销售令我不怎么舒服的是,这一类的销售将生意包装成教育,实质却与教育无多大关系。再者我经常感到愤怒的是,他们在搜索引擎中所投放的广告总是掩盖人们不需要额外花费获得服务或者信息的渠道——当然,商家可能会申诉说自己是被搜索引擎逼的。



我最终没有报这位老师推荐的课程,而是在汉考国际的网站上花了400元报名费和4元手续费报上了,我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而是英语语言文学,显然专业并没有限制。而后又花了298元买了网站上指出的考试参考书,我准备先自己考着试试看。


从小到大,我自认为是个学习能力强的人,除了考驾照,其他的考试还没有需要参加培训班才能通过。虽说现在已经一把年纪,但分明想证明自己的脑子还挺好用的。再者我教了很多年英语,教英语教汉语都是教语言,我相信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我甚至幻想着刷几套题,熟悉熟悉题型就能去考的。


我最初的策略是先做一套题,给自己摸个底。打开考试大纲里的样卷一看,我却傻眼了。第一页的两组8道题,我好像没一个有把握的。


先看第一组:汉语拼音居然也有对应的国际音标?那些“[ ]”里的音标看着有那么一点点似曾相识,可它们到底发什么音呢?还有那些说法“开口呼”、“舌面辅音”、“舌尖后音”等等,7个选项中,我只确切地知道什么叫“鼻韵母”,我也知道英文中的[ŋ]是鼻音,这么一来,5道题里我有一道能确定选对。


第二组题是一段话,特别日常,对一个人家客厅的描述。当然我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读得懂,也能把意思对着一个外国人讲得清清楚楚,可是一看题,我又慌了:“着”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种用法?“着”字有哪几种发音?“彼得看着照片问赵林”和选项中哪个句子形式完全一致?


我可是一直认为自己的汉语很好啊!原来我也不过是母语使用者的语感使然。工作中,我没少鄙视讲不清英语语法的英美外教们,结果面对汉语语法,我也落入他们的境地!


在经历了第一次令人谦卑的做题尝试之后,我决定修改备考策略。先把所有的备考资料过一遍,再做题,做完题根据错的地方再补补。


看书时,我又找回了一点最初的自信。的确像我想的那样,关于二语习得教学的理论知识是共通的。乔姆斯基、克拉申这些名字还是熟悉的。最早在研究生时上过语言学和教学法的课,不过那时候,那两门几乎是我最不喜欢的课,因为当时的我一门心思只想研究文学,认为语言学过于枯燥,不曾想毕业后竟做起语言培训的工作,且越做越喜欢。


工作后,为了更理解外语学习的奥秘,也为了跟学生说话时有理论支持,我才回过头来主动去读语言学和教学法的书。有了实践之后再去读,感受完全不同,原先晦涩深奥的理论,有了实例,一下子好懂多了。有了孩子后的这些年,语言学尤其令我着迷,我甚至想,要是有可能,我想去大学修语言学的课,读读历史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去发掘同样的字母,为什么不同族群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来拼,不同的语言又会对某些语法特别纠结。


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法的各种理论,我也是接触过。自认为把参考书上的内容过一遍就行。后来做题时,发现有些题考的是某个理论由谁提出来,我既抱怨这样的题没多大意义,也叹息自己的记忆到底不如二十年前了,明明刚刚刷了一遍书,做题时就记不准确了。不过真实考试中,这类题非常少,更多的是理论的应用,我感到还是相当科学的。



备考书目中还有一本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选修过跨文化交际的课,一位美国教授教的。当时学这门课时,关于文化的差异,都是靠阅读和想象出来的。将近20年后,经历了大量的跨文化实践后,再回来阅读相关书籍,有很多“真是如此”的发现。


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考试中结合到对外汉语老师在实际教学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来考,有一本“经典案例”的书。结合我的实践,绝大多数案例并不难处理,只要我们有跨文化意识——不以自己的文化为唯一的正确的标准,了解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文化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那些反应不见得是因为对方是个坏人或者对方对自己心存恶意。我甚至向安夸口,这些案例我不用细看,归结为一句话“少假设,多沟通”就能解决。


不过,案例题中的一些题型让我摸不着头脑。这类题型是这样的:在每个情境之后,有四种对该情境的不同反应,而考察的是“你对每条陈述的认同程度”,从A到E分别为“非常不认同”、“比较不认同”、“不确定”、“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


我认为大部分针对情境做出的反应要不就是合适的,要不就是不合适的,不存在有那么一点点合适或者那么一点点不合适。


比如《考试真题集》中给出的例题:


情境


王宏是澳大利亚某孔子学院的老师。他班上的学生大多是当地的成年人,来自不同的社区,其中有一位学生叫Susan,今年48岁,已经有了一个孙子。Susan还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两天前她刚刚打破了当地的女子马拉松成年组纪录。王宏非常敬佩Susan,课上他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位48岁的‘年轻奶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简直是个奇迹!”没想到,Susan在下课后立即向校方投诉了王宏,说他不尊重学生的隐私。


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王宏,请你给出对下列陈述的认同程度:


  • 隐私需要尊重,但自己只是想表达对Susan的敬佩,她的反应有些过分了。

  • 应该向Susan表达歉意,说明自己的想法,争取她的谅解。

  • 经过此事后,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充分尊重他人的隐私。

  • Susan只是一时情绪激动,校方出面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就好,自己再去道歉反而小题大做了。


很显然,2和3选项是正确的做法,我非常认同;而1和4则非常不认同,为什么还要给我中间地带的选项呢?这一类的35题中,几乎每一题都给我这样的印象,所以做题时我十分纠结。另外,这样的判断题,我感觉不适用于能力测试,更像是对考生立场或心理的评估。然而真题集里没有答案,我也不知道对与错,不知道评分是直接看选项的对错,还是根据选项的分布生成某个分数。


至于真题集不带答案这事,我从小学读到硕士毕业,貌似这是第一次遇到,这让我又有点怀疑这些证书考试都是闭环的产业——只有参加相关培训,我才能获得答案,也才有可能通过考试。



过了一遍参考书后,我发现最难的还是与汉语知识有关的部分,一是汉语词法、语法、句法本身,二是针对汉语中的知识点,课堂活动该如何组织。另一部分是关于中国文化及历史的,但是这部分涉及的范围太广,每份真题上都有不同的角度,我决定这部分就听天由命,知道的最好,不知道的就瞎蒙。


因为所有的真题(也没多少,总共就3套题)都没有答案,事实信息类的题目靠在网上查,案例是非判断类的只能靠自我感觉。我想这反正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就这样先去考考吧。


考试为线上考,需要全程开着一个手机应用被监考,提前有模拟考。我征用了安在楼下的小办公室,让他把桌面上的三台电脑全挪走。在模拟考中,监考老师通过了我的“考试环境”。除了有点担心考试那天突然网络断了之外,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担心。


有趣的是,正式考试那天,要提前90分钟进入“考场”,监考人员一个个点名检查证件和考试环境。这时,我发现我并不是唯一的上了年纪的考生,有孩子在门外说话的,也有不知道怎么重启笔记本电脑的,疫情当下,可能许多人都在寻找更多的谋生途径。


听着监考人员一遍遍重复“请出示证件和检查考试环境”的话,我坐得屁股发麻脑袋发晕。等的90分钟加上真正考试的150分钟,整整4个小时!考试不能提前交卷,写完了也得干坐着等系统自动结束才能离开,否则不算成绩!然而这就在电脑上考试并提交的所有答案题目都是选择题的考试,居然还不能当场出成绩,还要等上20个工作日,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相比之下,像托福这类做完选择题就出成绩的出国考试是多么高效且人性化!


老实说,真实考试中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部分的100题,我感觉要比练习时遇到的题目科学得多,所有的题目都在情境之中,除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题目是考记忆和平时的积累之外,其他的题目没什么需要死记硬背的,并且考点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比如以一个篇章为基础的题目可能涉及汉语基础知识,也有课程活动如何组织,或从某个点引申开来的与文化有关的知识。这两部分是编排得很紧凑又有趣的试题,我尽管遇到了一些不知道的知识,总体做得很开心。


不过时间实在太久了!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一次性坐4个小时是什么时候了!如果这次没过,我可能会因为不想再坐4小时而不再考!



然而我过了!


等了一个月。查成绩前,我难得经历了一次心砰砰跳,记不得上一次有这个的感受是什么时候了。年纪渐长,人生的海面波澜不惊时,这微微高于平时的浪花竟有点令人激动。难怪一些人到了中年反而做出偏离常规的事情。


事实上,我还报了6月中的翻译考试。很多年前,我考了上海市的高级口译证,去年在一次每日书里看到一位写作者写她四十出头考翻译资格证的事情,我便想要不自己也考一考。我想报名考一级,无奈考一级证书的前提是有二级证书。如果我6月考下二级,下半年或明年再考个一级,那也没什么损失的。


我不感到着急,不需要急着用这些证去找工作,尽管在周遭的巨变中,我的确想看看是否可能换条道路;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快感和力量,仿佛自己因此抵御了些许时光和无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作者:莫舟(独立老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