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20 00:10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低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原文标题:《如何挽救心的衰落?》,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聊聊程颐(1033~1107年),他和苏东坡(1037~1101年)生活在同时代,且都曾在宋哲宗左右,彼此非常熟悉,但就是想不到一块去、走不到一块去,同为保守派,都算好人,但就是不合。人生很微妙的。


但我最近看哈佛大学包弼德(Peter K.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一书,里面重点提到的四个人,就是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和程颐。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就说了《苏轼的道:尽个性而求整体》《程颐和道学新文化》。


随着包弼德细细品味程颐的思想,其实除了理学中非常古板顽固的一面,有些观点现在读起来还蛮能启发我去思考的。


我们知道,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是周敦颐、张载和邵雍。张载就是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那位。程颢、程颐是亲兄弟,而张载是他们的表哥。


程颢认为,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只要“诚敬存之”,使心寂然无事,“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心胸宽广,大公无私,遇到事情时就能坦然自如地应对),内外两忘,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追踪下去,据说后来启发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而程颐认为,每个东西有每个东西的理,要格物,要研究每一个东西,启发了后来的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的二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觉得很压抑。但是,程颐也有不少值得现代人关注的观点,比如:


人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是由于人心发生变化。人心变化是由于气的变化。自上古三代以来,道德的衰落由此可以归于气的衰落。礼是一个协调人之气的手段,所以礼必须变化,以便合乎当今时宜。光看这个观点,可能觉得还是比较枯燥。但看看后面的分析,你就会慢慢入心。


程颐晚年生活非常波折,在党祸中结束生命,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他晚年在洛阳伊川期间开始写《易传》,就像苏东坡在经历乌台诗案生死劫被贬黄州后也写《易传》,最后人们研究的,其实就是人心和变化。


面对起起伏伏,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如何面对恐惧、不安、疑惑、孤独、失败、屈辱等等,怎么说服自己最诚实呢?就是凭着自己的全心全意沉下心去研究。研究本身,让人笃定。


安安静静做研究的人,任何时候内心会平和一点。无论何时,无论怎么动荡,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凭心去找寻大大小小的研究课题,那是存放自己珍惜和热爱的地方。你看陈寅恪还是会去研究柳如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还是会认真上课做研究。


儒家“重时”,强调随时而动,程颐认为,时乃事之端,圣人随时而为也。千变万化的客观环境就是“时”,他创造了“时-宜”系统。“时宜”一词最早可能出现在《汉书》里,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也抄了《汉书》三遍,可以倒背如流。


在人生遭遇困厄的时候,最应该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客观环境。在《易经》中,吉凶悔吝,困境占70%甚至3/4以上。我们从小的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易变性、瞬变性和挫折教育。人生之中,从小就要奠定的思维,就是坚韧不拔,超越自我。


事实上,苏东坡也一直在强调“能变”的意义。困厄也是常态,不然怎么能体现君子能坚守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苏东坡说,“君子之道,所以多变而不同者, 以物至之不齐也”。


一定要让自己在某一次深刻的变迁中,足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弄明白自我运作的机理,知道怎么样变得更好,而且这个改变的过程、频率,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要不断改进,不断扩容。


也就是说,你改变自己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猝不及防的世事变化的变动频率。


“穷而后变, 则有变之形;及其未穷而变,则无变之名,此其所以。”君子只有做到“能变”,才能更好地守“信”。对自己诚实,其实就是守信最好的方法,因为自己是最不能骗自己的,你给自己定的心,定的志,实现它们,你才守信了。


在“常”的世界里,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甚至是死亡,君子都不应当痛苦。“人之终尽,达者则知其常理,乐天而已,遇常皆乐,如鼓缶而歌。不达者则恐恒有将尽之悲,乃大耋之嗟,为其凶也。此处生死之道也。”死尚如此,遑论他事。



程颐的观点还有值得关注的是:气可以改善,人能够避免衰落。人是可以养自己的那股子精气神的,养自己的正念和道德的。


程颐认为,文化形式不是恒常不变的,因为它们必须能够影响人们的气。气的循环也解释了当前何以缺少圣人。人们可以通过义理养心来改善他们的气,因为他们气的衰落,只是遮蔽了道德本性。


儒家中,最早是孟子看到了人心的善,认为气可以改善。如果说天地是伟大的创造力量,那么人一定有像天地一样独立的能力来“生气”。盛衰的循环并不是一个反复,而是一个新旧代替,代替衰的持续的创生,气成熟,分裂,再消散。


人不能保持心、性和理合一,因为气是不纯和、不清明,因此就有了不善、妄情、以及对片面的品质和才能的依赖。注意,任何片面的极端的好,都会应时转化,你看那么多网红的失落,财富的造神与毁神,都在几年之间应验。


怎么避免心的衰落呢?无他,就是学习,就是对心志持续稳定的关心。学的结果是制气。


人们最要“投资”“投时”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知识里。


善良和道德,是有气、有力的。人们为了追求稳定,也在付出极大的代价,比如为了追求高一点点的利息,这些年毁在P2P、某些暴雷的理财产上的辛辛苦苦省下的钱,也有不少教训了。


不要刻意追求安稳,而是随时而变,人们应该囤的是乐观积极,应该积的精气神,应该会的是居安思危,应该追求的是危中超越自己。


人若是追求一点利他之心,大体上是能够凝聚更多的正气的。比如俞敏洪个人财富肯定不缺,但他还想着为团队继续寻找各种生机。


东方甄选董宇辉直播间落泪,他希望好起来之后,能让同事们回来。现在他们终于做到了1000万粉丝,并且还在涨,股价更是一度5天涨5.5倍。很多文章都开始总结新东方从绝境里找到希望,俞敏洪的领导力特征等等。


我前几天翻看了20年前出的书,前《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卢跃刚写的《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里面写到俞敏洪在他的课堂上,讲的其实也都是绝境中找希望,给学生们励志,鼓励他们在郁闷无比的时候,找个生路。所以这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他在北大学习的时候,就充满了孤独感和绝望感。在北大当老师养不活家庭,只有100多块一个月,老婆骂他“窝囊废”。后来夫妻出来创业,也是想了各种办法,他是有商人的天赋的,开创了免费讲座吸引人的方法,你看跟现在直播间普及知识最后为了卖货,也没有什么差别吧。


他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据说他把自己当成羚羊,认为背后永远有狮子,卢跃刚书里写到的他柜子里整整齐齐排着的安眠药就是明证。


他也经历过生死劫。1998年8月21日,他在自己家小区楼栋2~3层楼梯处,被注射动物麻醉剂,被抢走了现金、摄像机等等。一年之后,又在家附近遭抢劫,有了经验之后,还能识破歹徒的假枪。


他说过,人要忍受大屈辱,忍受大孤独,忍受大失败。这浓浓的励志论和宿命论,影响了他自己也影响了新东方。


他或许也不知道东方甄选会不会成功,他说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我觉得,他真是“沉思的羚羊”,都是在跑一步看一步。未来遇到更多起起伏伏,反正还要以各种力量避免衰落。


他充满枭雄气息,崇拜曹操和刘备,在企业界那么早成名称雄,经历那么多年,现在还是在场,用他的精神在这个场域里存在,他必须维持着他“绝望里不断生出希望”的那种形象和人设不败。


他又是那么温情脉脉,忧思多虑,曾经忧郁压抑、惊恐万状,但他总能马上复原,重塑,充满柔软和弹性。据说早期,他经常开车到长城大哭,说不干了不干了,第二天继续坚持。


所以,他早就度过了心里面的劫,怎么样的反复动荡,各种危机,他都能度过去。



继续说程颐的观点,以心制气,以我制物,终其一生扩展和包容。


“口目耳鼻四支之欲,性也,然有分焉,不可谓我须要得,是有命也。仁义礼智,天道在人,赋于命有厚薄,是命也,然有性焉,可以学,故君子不谓命。”


人的任务就是确保随着他对周围世界清醒意识的增长,心也继续自觉于理、依理而行。


程颐认为,在一个自我不断被事物纷扰的世界里,如何保持自我最初的统一性?在一个充满片面、不纯之气的身体上保持自我精神的完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努力去扩展、发展,或完成人所固有的、追求完整的潜力,使之达到包容整个世界的程度。


人应该怎么改变“气”,怎么挽救心的衰落?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自我赓续怎么实现?任何时候,包容和创新,对人对己都适用。


精神要贯通,凡事自能贯通出。“则思一日愈明一日,久而后有觉”。像俞敏洪就是绝望中找希望,坚持了三十年,从他北大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不断奔跑不断坚持,不断更新知识系统,“时宜”系统,最后,一个人是可以达到一种不必强迫自己而能循理而动的状态。


这让我感觉,理学家其实在追求心的永动机。虽然很理想化,机械化,但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是养成某种肌肉记忆,心理运行机制,倒也是低耗能,不至于一遇事,就崩溃。


而苏东坡呢?提出过“立阴以养阳”的观点,他是提倡多元化的人,“人徒知夫阴之过乎阳之为祸也, 岂知夫阳之过乎阴之不为福也哉!立阴以养阳也。”他致力于儒释道的融合,通过道家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强调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试图超越执着。


还有佛学,他在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希冀达到“一念清净,染于自落,表里修然,无所附丽”的禅境。然后“安土忘怀”“随缘自娱”,创造了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状态。


人的心,只要找,无论是设定机制和路径去找,还是感应着找,奔跑着去找,或者是多元多渠道去融合,就一定会有出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