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数字化技术如何伤害普通人?|荐读
2022-07-23 10:00

数字化技术如何伤害普通人?|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38

头图|视觉中国


本期导读:


首先从数字化对普通人的影响谈起,一篇调查报道展示全球各地的收入人群,如何被自动化的预测算法或模型所影响,并陷入一个又一个数字陷阱;一份行业报告通过事实和数据,详细介绍科技公司的数字化技术如何伤害到普通人。


由此也引出一个问题:技术是中立的吗?


“历史”是对人类过往经历的记录,它是属于人类的故事,但却是由人类参与完成,这意味着,所谓“历史”不过是一群带有偏见的古人们写下的一个个片段。本期通过一篇长文和一本新书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本期的“荐读”还将推介以下议题:


  • 信息污染的威力;

  • 为什么 RSS 或邮件协议是创新的诅咒?

  • Firefox 兴衰史;

  • 从城市航拍到拍摄宇宙,人类如何一步步认识自己居住的地方;


“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开启本周的深度阅读之旅。


AI、自动化与受压迫的普通人


《卫报》|2019-10|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

Mozlla 基金会|2022-07|链接|40 分钟(阅读时长


作为常年沉浸在科技公司话术里的媒体从业者,我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诸如“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这类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与一众科技公司的产品绑定在一起,并被包装为增加人民福祉、提升政府效率乃至增强国力的必然之路。


但这一切宣传背后还缺少一类人的声音,那就是被上述技术的影响的普通人,我选取了《卫报》两年前的一篇文章,以调查报道的形式展示了全球各地的低收入人群,如何被自动化的预测算法或模型所影响,陷入一个又一个数字陷阱,文中提到一个词:“数字贫民窟”。


与此同时,科技大公司也在制造数字灾难,我推荐一份 Mozlla 基金会刚刚发布的“Internet Health Report 2022”,这份报告通过事实和数据,详细介绍了科技公司的数字化技术如何伤害到普通人。


比如,带有种族偏见的机器学习模型会对有色人种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而科技大公司的产品或新闻推荐算法,由于缺乏足够的透明机制,普通人无从知晓自己的数据如何被收集与处理。


过去两年疫情的持续反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一边成为“抗疫英雄”,一边又被部署到更广大的领域,变成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引出一个重要命题:技术还是中立的吗?这里再推荐一本今年出版的小册子 Technology Is Not Neutral: A Short Guide to Technology Ethics(亚马逊 Kindle 商店),我相信读完你一定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信息污染的威力


MIT Press Reader|2022-06|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


与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类似,我们周遭的信息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要理解当下的“信息污染”,一方面要明白传统信息“看门人体系”——权威报纸与杂志——已经崩塌,从社交媒体还是搜索引擎,任何利益团体都可以轻松构建起了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渠道,从而让某些虚假或误导信息可以肆无忌惮地传播。


另一方面,“信息污染”形成了一个个认知气泡,就像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里的温斯顿·史密斯接受“2+2=5”一样,每个认知气泡里都有一套独立的价值观:或是阿波罗登月造假、或是美国制造了各种病毒、或是欧美国家嫉妒中国崛起……


凡此种种,形成了互联网世界的特有景象。


历史是人类偏见的集合体


NEH|链接|2022-07|40 分钟(阅读时长


“历史”是对人类过往经历的记录,它是属于人类的故事,但却是由人类参与完成,也因此,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一群带有偏见的古人们写下的一个个片段。


这篇长文详细探讨了过往的一切如何一步步被修正为所谓的“人类历史”,比如 1789 年 7 月 14 日的巴黎巴士底狱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场影响法国乃至欧洲与全球的运动,往往成为历史学家们争相恐后去解读的现象,不同的历史学家,获得的资料各有不同,或是来自警卫的口述,或是囚犯的自白,或是革命者的回忆,或是文人墨客的日记。


这些不同来源的素材与历史学家的价值观相结合,构建起了一个关于巴士底狱的解释,与真相相关,但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这让我想起今年读过的一本书 Making History: The Storytellers Who Shaped the Past(亚马逊 Kindle 商店),就像书名所指,作者 Richard Cohen 系统盘点了过去知名的历史学家——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塔西图斯到 18 世纪的伏尔泰、爱德华·吉本——并将他们如何“参与创造历史”的过程展示出来,写得着实有趣。



从这个角度去看,历史充满了诠释的意味,一如古典音乐乐团对某支名曲的演奏,受限于指挥家的喜好、乐团演奏家(比如钢琴家)的风格、现场的氛围,不同乐团对同一支曲子的演奏各有不同,甚至不同演出场次里的风格也有区别,这可能也是历史有趣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历史,也有权解释历史,同样,你也可以选择相信哪些历史。


互联网行业的统一协议是诅咒


Medium|2022-06|链接|25 分钟(阅读时长


当下很多互联网产品的底层都有一套几乎统一的标准,比如各种播客应用,其最底层都通过接入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来获取全网的播客内容,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你无需从头开始构建内容与社区,只需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优化应用体验就可以了。


类似地,基于邮件的新应用,其底层也需要遵循 SMTP 协议,极大降低了适配的难度,也能快速获取用户。


作为曾经的播客应用开发者,这篇长文的作者敏锐看到了这类产品所面临的天花板,因为创业者无法突破底层协议的限制,只能从体验层面做一些小修小补,这也极大限制了应用创新的可能。


更进一步,作者提出了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 Spotify 就把播客集成到了自己的应用里,利用流媒体服务的用户规模来支撑起过往只能通过 RSS 协议的播客产品;再比如,Substack 尝试通过独立应用的形式,向读者提供更多原本邮件通讯所无法实现的交互功能。


Firefox 兴衰史


Medium|2022-07|链接|20 分钟(阅读时长


如果你的年龄稍长,或许会回忆起那段属于 Firefox 的荣耀时刻,但 Firefox 浏览器正在被人遗忘,这同样是一个无法被否认的事实。


这篇长文回顾了 Firefox 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并试图找到这个浏览器衰落的原因,Google 加入浏览器战场与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兴起或许是最大外部因素,但对 Firefox 团队而言,一系列看似对独立的坚持,事实上也在消磨社区与用户的耐心,从“创新者到努力者”的角色转变让这款浏览器变得无足轻重。


从城市航拍到拍摄宇宙


New Yorker|2024-10|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

NASA|2022-07|链接|5 分钟(阅读时长


过去一百七十年里,从拍摄城市到获取地球照片再到对宇宙图像的追逐,人类不断通过图像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1858 年,世界上第一张航拍照片在巴黎完成,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法国、美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摄影爱好者们,通过各种航拍仪器,留下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


这篇 New York 的短文提供了 10 张早期航拍摄影的照片,那是人类首次以俯瞰的角度,观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比如1858 年的巴黎、1860 年的波士顿或者 1906 年大地震后的旧金山。


在首次航拍城市一百年之后,上世纪 60 年代,NASA 发布了第一张地图彩照(下图),这成为人类“跳出地球看地球”的起点,这张照片也成为日后影响科技行业发展的《全球概览》的首期封面。



上月,NASA 公布了韦伯望远镜拍摄的首批宇宙照片,其中一张被命名为“SMACS0723”的照片被认为拥有 130 亿光年的历史,随着韦伯望远镜未来拍摄的照片越来越多,我相信这个纪录很快会被打破。


至少,人类还在向外探索。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