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28 19:11
威海:精致之城的忧虑与进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敲敲门 (ID:waiqqmen),作者:白羽,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是山东地市篇最后一个系列,分别是威海、日照、泰安。


这三座城市地域不相邻、联系不密切,作为一个系列凑在一起纯属偶然。


叔本华说:“一切看起来偶然发生的事,其实都是必然”。


在《山东激荡40年》开篇我曾经写到:“我期待站在泰山之巅,拨散浮云,遥望一个新的山东冉冉升起!”


登泰山观日出早已超出了自然范畴升腾为追求光明的象征;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威海成山头是我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


于是有了“日出东方”这个系列,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似乎又妙不可言。作为终结篇恰好是对开篇的呼应,也寄托着我对家乡的祝福和期盼。


威海作为该系列的首篇有着更深的寓意——这里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重要见证地。


100多年前,在那场惨烈的甲午海战中,无数将士葬身大海无法再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也间接埋葬了那个寄身于遥远紫禁城的腐朽王朝。


一个时代的终结代表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今天,当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溶蚀的崖岸时,早已寻不见甲午的硝烟,但历史不曾远去……


一、灰姑娘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深秋。


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北京郊外贤良寺内,78岁的李鸿章含恨而终。


最后残年里,他背负着骂名和误解四处和谈、签约,试图通过妥协和退让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就在他离世的这一年,英国在威海设立行政公署,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在3年前的1898年,中英签署《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而在此更早的3年前,这里还是李鸿章苦心孤诣,打造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所在地。


弥留之际,不知道李鸿章是否回想起10年前在威海卫刘公岛检阅北洋海军的盛况——旌旗猎猎、战舰驰骋、炮声轰鸣,好不威风。


威海三面临海,东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威海正是取自“威震海疆”之意,在清末之前,由于农业社会的统治者重心在陆地,偏僻的海角除了少量驻军外并不被关注,更多被雄心勃勃的统治者当成祈福祭祀、寻仙问药的秘境,祈求长生不老、江山永固。


“天尽头”更成了他们标榜一统天下的天然纪功碑,也就丧失了对浩瀚的大海探索的动力。


随着海权时代到来,当帝国主义列强的舰炮轰开溃烂的国门时,威海的位置重要性凸显出来。深谙洋务的李鸿章看中了这片海,旅顺和威海卫互成犄角之势,可以拱卫渤海门户,确保京师安全,而刘公岛坐镇港口中央,形成二龙戏珠之势,更为点睛之笔,于是奏请朝廷在刘公岛设立军港,原本寂寥的“海之角”命运斗转星移,不料成为牵动国家未来走势的伏笔。


1887年,北洋军港正式动工,历经数年,耗费无数,建成了具有比较完整防御体系的近代化海军基地,成为“北洋海军根本重地”,李鸿章先后六次巡阅,足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舰队驻泊、补充、维修带来了新需求,各种商铺逐渐繁多起来,外来人口逐渐增多,让这个偏僻的小渔村变得热闹起来。


此时的青岛还叫胶澳,也是一个小渔村。1891年,李鸿章在检阅了北洋海军的军事演习后,顺便到胶州湾视察,才发现了此地重要性,于是申请朝廷在此设防,青岛建置开始。两个小渔村的命运因为军事需要而被改变,但未来之路并不相同(可参阅《青岛往事1919》)


但不曾预料的是,威海逐渐繁荣的步伐在1895年被中断。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之沉入海底的还有李鸿章试图力挽狂澜的雄心与梦想。


此战后,威海卫被日本占领,破败的黄龙旗徐徐降下,血红的太阳旗在刘公岛升起。这一战也彻底暴露了清政府败絮其内的本质,列强接踵而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弱国无外交。在远离威海卫1500里的北京,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一片片国土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兴衰开始颠沛流离,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子”,威海卫便是其中之一。


帝国列强出于制衡考虑,在经过一系列操作后,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租威海卫专条》,英国代替日本将这片能够激发他们想象力的土地据为己有。


英国将威海卫开辟为自由港,不收关税,这使得威海在与青岛港和芝罘(烟台)港的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英国在这里建立了爱德华商埠区,游艺社、茶社、戏院、医院等分布其间,街上充盈着贩夫走卒、豪商富贾、买办官吏、三教九流等,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街两边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嘈杂喧嚣……


爱德华商埠区 网络图


据统计,商埠区内商号最多时达700多家,卫城里开设了200多家商号店铺。按照一般的历史走向,威海卫会慢慢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城镇。


《泰晤士报》称:“如同香港是华南商业中心一样,威海卫在未来成为华北的商业中心绝非不可能。”


然而这样的设想终究没有变成现实。英国大力扶持香港为贸易港口和经济中心,而威海则只被当作了海军驻地和疗养院,英国甚至没有在威海市政建设上投过一分钱。


以至于,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威海卫代理行政长官庄士敦认为,由于对威海卫投入太少,英国政府很没面子,因此应当归还,只保留刘公岛供英国海军使用。


威海卫不但没有在大英帝国的同化下更加开放,反而因英国的刻意维持原状而失去了自我转型的发展动力,心怀“鬼胎”的各方势力与动荡不安的局势扼杀了威海卫成为“第二个香港”的可能,“忠诚正直淳朴”的威海人却成了香港警察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10月1日,庄士敦与时任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完成交接,将威海卫交还中国,成为中国以和平方式收回的第一块租借地。


在举行接收典礼后,最后一任长官庄士敦立即乘船离开了威海,但英军直到1940年11月15日才彻底撤出刘公岛。这位当过“帝师”的英国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3年后,他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轰动一时。


离开中国的庄士敦有些落寞,总会回忆起在中国的点点滴滴,诸如紫禁城内层层叠叠的宫殿、上上下下的台阶、漫长破败的城墙、孤独寂寞的皇帝,也会想起威海卫那舒适的气候、漂亮的海滩和憨厚老实的百姓。


他说威海卫是大英帝国华丽黄袍边缘上黄褐色的带子,常常遭到嘲笑,因此也被视为“大英帝国的灰姑娘”。


费劲周折抢占来的威海,英国为何会如此待她?


这位被嘲笑的“灰姑娘”,又将面对怎样的未来呢?


二、海边小城


交接仪式后,王家桢在威海走访,令他诧异的是,他竟“没有看见一个男人尾不带发辫的,没有看见一个女人是不裹小脚的。”


而此时,已是民国十九年。


“尽量维持中国的现状”的政策使威海在英租时期“与世隔绝”,虽浸润于欧风美雨几十年,这里却如同静止了一般。


此时中国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嬗变,许多地区在西学东渐背景下被重构,但这里的威海人却似乎毫无反应,甚至都不知道统治他们的英国在哪里,吹过他们的没有新风洋风,只有山风海风。


究其根本在于英国对威海的定位。英国租借威海的初衷只是限制俄国势力扩张,并无长远打算,没有将威海现代化的考量,甚至采取了排斥态度,以最低的成本,最简便的手段管理威海卫。


预期塑造未来。政治前景的不明朗,成为抑制外资进入威海的致命因素,英国甚至拒绝修筑铁路,使得威海无法与半岛内陆联系,威海港口由于缺乏腹地支持,导致对外联系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此时南面的青岛由于胶济铁路的修建渐入佳境。


威海就这样被香港、澳门、青岛、大连等所遮蔽,而这样的境遇,威海不过是一个局部,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当时的中国又何尝不这样。


中华民国收回威海卫后,实行了各种社会改革,但撤销自由贸易港制,增加海关烟酒印花等税,导致物价大涨,商家纷纷离去,工商业更显败落景象,其后虽然经过整顿略有起色,但难有实效。


1937年,日军从海路再次入侵威海,开始了八年的残酷统治。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又在胶东展开了拉锯战,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11月22日,刘公岛、龙须岛起义部队被编为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


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这位被嫌弃的“灰姑娘”在历经了各种苦难后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8月17日,威海卫市人民政府成立,由胶东公署管理,短暂改为威海县后,1951年,改名威海市,属文登专区管辖。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威海人民担负着保卫家乡和支援前线的双重任务,损失惨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产业层次整体偏低,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威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这些设施不仅给予威海农业发展有力保障,也有效降低了旱涝灾害对当地人生命财产的威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在多年不懈的植树造林后,终于治住了沿海风沙带,造福至今。


1951年,有一个并不起眼的皮革生产合作社成立了,由17名威海人集资1900元发起成立,初期只有2台手摇底机、1台手摇打光机和1台缝纫机,厂房112平方米,日产皮革7张、皮鞋3双、布鞋13双。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们凭借着一句“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广告语红遍大江南北,但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面对的是创业的艰辛与坎坷。


此后,威海经历了计划经济、公私合营。


1978年,历史的天空在全国上空风雷激荡,各地活力开始迸发,威海也将走上自己的金光大道。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国家原有地区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1983年,一份《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下发,拉开了全国地市州改革的大幕。


这一年,国务院撤销烟台地区,组建省辖地级烟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烟台地区的荣成、文登等12个县划归烟台市管辖;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将原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


但关于区域改革的探索并未停止。4年后即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行政区域改设为环翠区,烟台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划归威海市管辖。


从此,烟威分家。


至今,关于烟威分家的原因众说纷纭。坊间传闻为了增加谈资无外乎权力之争,但站在整个区域发展的格局回望,在当时的背景下烟威分开有其必要性:


从区域管理的角度来说,原有烟台区域过于庞大,在当时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庞大的区域面积容易造成了管理上的顾此失彼,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划小行政区域有利于兼顾平衡;


从改革开放的全局来说,80年代初期,我国亟需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威海向东隔海靠近日韩 ,是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重要窗口,升级为地级市,可以在吸引日韩企业前来投资时,减少相关流程,提高效率。


且不论分家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但从此“灰姑娘”另起炉灶,独立门户,1987年成为威海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分家之初的威海是名副其实的小城。1987年年末全市总人口23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211.21万人,非农业人口21.36万人;工业基础薄弱,小型集体企业占82%,没有一家省属大型企业;城市功能低下,港口吨位小,没有铁路,没有机场,通讯落后……


全市GDP不足烟台的40%,更落后于周边的青岛、大连等城市,处于夹缝之中的海边小城对未来一片茫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988年初,威海市首个党政考察团奔赴广东等地学习,在那方最先敞开大门迎接世界挑战的土地上寻找威海的未来,接受敢为人先精神洗礼。


他们释然了,威海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缺乏足够的平原与腹地,没有众多的人口,但同样也没有诸多政治包袱、经济包袱、思想包袱,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于是敢拼敢干成了威海人精气神,喊出了“按特区模式办,照特区样子干”的口号,有了一系列大胆、超常规的构想,坚持不懈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坚持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克服种种困难,威海争取成为了全国第十五个沿海开放城市,一时间,“三资企业”“三来一补”“筑巢引凤”“两头在外”“外引内联”“借船出海”等新鲜的开放词汇在威海迅速流行开来,一批批客商涌入威海投资办厂。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在与韩国交流领先一步的威海“借韩兴威”成为共识,大批村镇兴工办厂,竞相转入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之下“以工兴镇、以厂富村”在威海全域带动并繁荣了村镇经济,荣成、文登和乳山也因此成为历届全国百强县榜的“常客”。


建市仅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由建市时山东省第十三位前移到第九位,1997年时威海GDP占到了烟台的六成,威海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曾经的“灰姑娘”长成了楚楚动人的“公主”。


上世纪90年代,祖籍威海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现场即兴创作并弹唱的一首《海边小城威海卫》,在歌中唱到:“海边小城威海卫,她的故事说不完”。


在小城发展突飞猛进的背后,有着千千万万威海人与时代共振书写的精彩故事……


三、牛百岁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吹响威海的改革之风也是来自田间地头。


1979年底,就在全国上下对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农业生产“大包干”争论不休之时,文登县文登营公社张皮村村民,偷偷搞起了搞起了“联墩计酬”,把土地田间管理承包到个人。


在张皮村启发下,从27岁开始担任城厢公社党委书记的黄福田开始考虑“分田单干”,黄埠山前村村支书刘承初在他支持下先试水,村子一下子变得热火朝天起来,之后,周边的村庄被带动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威海推广开来。


后来,以他们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咱们的牛百岁》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不少地方每天24小时放映,创造了数亿人次观影的票房奇迹。


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海报


电影中的牛百岁真诚、肯干,面对困难坚韧不拔,成了当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干部的代名词,后来,威海的工业领域同样涌现出了一大批“牛百岁”式的人物。


1987年,威海升级成为地级市,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未来,于是一些经营不善的乡镇企业成为政府关注重点。


这一年,在田村镇镇工办副主任位置上干了一年的陈光威被派到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石化科研器材厂当厂长,为了打消陈光威犹豫的念头,领导同意把环球渔具的玻璃纤维布业务交给他。


第二年,在一家福利院担任院长的陈学利发借来2.5万元,创办了山东省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生产一次性注射器。


早在威海升级为地级市前两年,威海夏家疃村的“泥腿子”夏春亭,嗅着改革的气息,兜里揣着48元钱,决心开始干个体户。那年,他30岁。


威海市成立三年后,1990年,50岁的李光太离开工作了25年的兰州部属研究所,携全家回老家威海创业,成立了威海特种电源研究所和设备厂。


这些未来活跃在威海乃至山东、全国经济舞台上的企业家们陆续来到了人生的起跑线前。


其实,这段时间的大环境并不容乐观。


1992年前的两三年,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处于一种低谷状态,笼罩着一种沉闷、压抑、疑虑、无所适从的气氛,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


随着88岁高龄老人邓公南方讲话公开,原有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年轻的威海开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92年,威海百货大楼作为威海国有企业第一个进行股份制改革, 随后全市流通系统先后推出了购销渠道、商品价格、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四放开”,以及公有、民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革举措,一批企业走出困境、焕发了生机。


1996年10月11日,山东省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中国农机第一股,其后的命运并不顺利。


就在本土企业蓄势待发之时,威海对外开放格局已然成为全国经济亮点。


1990年9月16日,一艘5000吨级的客货滚装船停靠在只有32辆篷布三轮车、捆着废旧轮胎做码头护舷的威海港,“金桥”轮完美的处女航,打开了中韩交流的大门。


灯火辉煌的正宗韩国烤肉店,香味四溢的“啤酒炸鸡”,琳琅满目的韩国商品,讲着韩语的售货员与韩国游客热切交谈……威海的“韩风”日益浓郁。


1993年,威海市获得了中韩经贸洽谈会的举办权,此后连续举办5届,奠定了威海对韩经贸的“桥头堡”地位;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首届东亚投资论坛相继选址威海……


这一时期最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1993年三星电子打印机落户威海高新区,一下子带动起以韩资企业为主的117家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完备,威海初尝龙头企业的甜头。


2000年,作为港口城市的威海,迎来了外贸发展的新契机,国家批复建立威海出口加工区,直接连接韩国、日本和朝鲜。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威海被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被写入中韩自贸协定的城市。


从引进全国第一家韩资企业,到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从威海综合保税区获批,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再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威海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一城之实力,在乎经济之繁荣;经济之繁荣,在乎产业之雄厚,开放之下的威海也成长出了一批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产业。


1997年,威海就已成为全国木工机械、钓鱼竿、地毯等第一大产地,全国轮胎第二大产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微型农用汽车厂,最大的光缆、连杆、曲轴、皮鞋生产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浓缩果汁企业,国内惟一的传真机关键件生产企业……


如今,光威集团成为世界钓具生产领域的重要成员和碳纤维全产业链发展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华夏集团发展成为集塔机、医药、职业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华夏塔机连续8年全国销量第一;广泰集团成为全球空港设备品牌最全的供应商……


更值得一提的是,威高集团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耗材企业。在临床护理、血液透析、骨科耗材等各大领域,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其中,广泛应用于疫苗、生物制药等药品包装的预灌封注射器,市场份额超过了60%。2011年以来,威高集团始终保持威海纳税第一名。


此外,威海远洋渔业发达,远洋捕捞能力稳居山东省首位,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威海市拥有海洋捕捞渔船4314艘,总吨位53.4万吨,年捕捞量109.4万吨。其中专业远洋渔船达到361艘,占全省的64%,涵盖围网、拖网、钓具、秋刀鱼舷提网等国际主要捕捞作业类型,作业海域已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和加纳、索马里等多个国家的管辖海域。


反映到宏观经济数字上,威海GDP从1987年的34.24亿元到2016年的3212.20亿元,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2008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确定了改革开放30年“从当地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积累了重要发展经验,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的18个典型地区,威海市排名第七。


“牛百岁”精神使威海成为了改革开放中的弄潮儿,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也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不时惊艳于威海的美丽。


四、精致之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城市亦是如此。


虽然威海成为地级市的时间只有30多年,但威海的发展从来不缺乏深谋远虑的点睛之笔。


1987年9月,当一批大一新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威海时,眼前一片片农田、果园以及学校一排排砖石平房打破了他们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憧憬,有人禁不住哭起来。


他们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第一批学生,那时的威海是名副其实的小城,都找不到几栋像样的建筑。大面积的平房、宽阔的芦苇荡,看上去与农村没什么两样。


如今,威海的高校在校生已经达到10多万人,拥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工大(威海)等知名高校,他们生活的校园依山傍海环境美丽、城市漂亮精致。


这一切源于三十多年前,这座城市管理者非凡的远见。威海成为地级市之前,管理者们就想到了利用威海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引进一所名牌大学来提高城市的品位,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威海成为高校异地办学的开创者,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在高等教育并不宽裕的山东打造了一座异军突起的高教名城,高校资源超过了邻近的烟台、潍坊等地市。


今天,当各大城市在争夺日益稀缺的高校资源时,国家宏观政策趋紧,不由得为当年的决策者点赞,而威海的远见不仅仅如此,在产业方面,打印机产业更是凭借开创的产业链招商模式上演了逆袭的好戏。


那时,面临国内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三星总部决定将威海A4打印机项目和苏州A3打印机项目一并转移到越南。


众所周知,对于这样的跨国企业来说,决策已定很难改变。威海高新区抱着一线希望,精研细究打印机产业链规律,精准测算出威海、苏州、越南各自优劣,拿出“厂房就地建、产业全链条、供货零库存、配套零距离”的“留人”方案打动了三星,不仅要搬走的留下来,还将水平更高的苏州A3打印机项目整合过来,实现了打印机基地的一次飞跃。


此后,相同故事再次上演。在惠普设厂目标锁定南方特大城市、投资计划都已制订的情况下,威海高新区“敲开核桃”拆分惠普复合机的8000多个零部件,“按图索骥”列出最优配套企业,以“惠普即将进驻”为“利好”,游说美国捷普、香港亿和、韩国大振、日本富士、韩国奎科、台湾正崴能够优质配套企业前来“加盟”;同时,又将“优质配套企业要来威海”作为吸引惠普进驻的“砝码”,上演了一处“借势”好戏。


2019年4月,美国惠普公司与山东省、威海市分别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惠普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合作协议。这是惠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直接与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如今,随着惠普为“链主”的产业链集群日渐完备,高新区形成全球最高效的打印机生态系统:一台百美元打印机的成本,较其他产地低4至6美元,成为全球打印机企业投资首选之地。


由此可见,威海的快速发展绝不是偶然,源于对自身的清醒认识,源于富有远见的决策和想尽千方百计的执行。


威海的现实是论人地规模、经济体量在省内并不靠前,拼总量很难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只有向特色、向内涵、向质量精准拓展上升空间,于是“精致之城”成了威海更加长远的布局和期待。


有人说,威海就好像是一个被山与海所围住的盆景,恰如大自然婉转收笔,成为了山东半岛深入大海的心尖尖。


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为威海孕育了优良的港口、壮阔的海景和丰饶的物产,塑造出了精致而不被打扰的美。


威海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并连续32年保持、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以及“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


威海几乎拿下了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国家级荣誉,在前不久召开的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威海“用绿色和温情来打造精致城市”案例更是成功入选2022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其实那些隐藏在城市运行背后的精当规划、精细治理、精准服务,比外部环境的精美更有看头。


威海总结并提出了“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顺坡就势、高低错落、一栋一式、浅色墙面、异型门窗”的二十八字方针,勾勒出威海城市发展的雏形,也奠定了威海城市未来发展的统一风格。


还通过了一条以“精致”命名的城市标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无论是步道、公园、广场,还是校园、小区、书房,乃至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公共厕所,都有一套“精致”条例。


在精美环境加持和政府作为下,房地产市场竞相繁荣,房价步步高攀;外来投资者将环境作为其投资首选,投资威海;外地人慕名而来,旅游、购房……


但成长之路总来不是一帆风顺,威海也有成长的忧虑与烦恼。


五、成长烦恼


近年来,威海正在经受成长的阵痛。


原本威海GDP达到烟台的70%,而到2021年已经不足40%,几乎与分家时持平,除了三星打印机等产业亮点外,原本强劲的“韩风”式微,威海当地的明星企业也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1. 地缘政治影响


威海临近日韩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由于日韩经济发展放缓和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日韩自贸区迟迟无法落地,资本最害怕的是不确定性,从而令威海对外开放优势大打折扣;


2. 区域竞争加剧


在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今天,各地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建设,威海与周边的青岛、烟台相比自然条件相似,但无论是人口数量、市场规模、产业基础均没有优势,在同质化竞争下应对乏力;


3. 交通末梢尴尬


地处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安静,但也有远离外界的疏离感,与周边城市相比威海港口、机场、铁路、桥隧的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在高铁飞速发展的进展,作为交通末梢威海与内地联系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此外因为有青岛港烟台港的存在,威海港口规模并无优势,从而无法辐射更大的腹地范围;


山东省综合交通通道布局规划示意图


4. 人口红利缺失


威海市是山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威海市老龄化率为27.3%,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9.26%,此外,威海常住人口增长滞缓,大学毕业生留存率不高、被一二线城市虹吸严重,人口基数偏低和老龄化人口结构,导致威海内需不足,近年来,由于疫情影响,外来游客大幅下降,使得威海人口问题更加凸显。


5. 产业集聚效应弱


近年来在着力打造打印机基地的同时,新北洋信息技术等一批企业也在持续做大,还引进了歌尔科技等大企强企落户。但其他集群规模还较小,更多的还是一部分同类型或彼此间有简单配套关系的企业,还没有形成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没有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和品牌控制权,在全国、全球产业分工中也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6. 应对变化创新不够、招数不多、力道不足


威海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跳起来摘桃子”等精神品质始终都在,但受制于环境限制,视野眼界不够开阔、创新举措还不够、政策还未形成合力。


比如,威海工业门类涵盖全国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的2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省最高,但仅有1家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15家,而烟台这个数字分别是2家和42家。


再如,威海作为一条东接日韩、西联欧亚的重要枢纽,但如何做好深耕日韩文章,威海的办法还不多,近年来韩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还不多,打造韩货集散中心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在海洋渔业方面,真正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在威海优势发挥上招数还不够多,政策力度还不够大。


那么,威海的未来怎么办?


六、未来之海


进步总是隐藏在我们的常规视野之外,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进步。


城市的发展千差万别,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采取的措施更要实事求是,具体到威海本身来说,特色十足,短板突出,在山东“大象经济”格局中要想崭露头角并不容易。


威海最亮的底色是自然环境,最足的底气是富有远见,最大的底牌是敢闯敢干的精神。


如何亮出底色、留足底气、用好底牌是威海破解当前发展困局需要思考的问题。


威海需要猛药,需要非常规手段,需要更多的创新招数,需要更强烈的敢闯敢干的精神,这些考验着290万威海人的智慧,也决定着这片山海的未来。


其实,威海政府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具体的行动规划,作为一个局外人,谈一些胡言乱语。


1. 敢于剑走偏锋


近年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许多城市发展承压,但依旧有些城市逆市上扬,比如合肥,近年来政府以投行思维做产业培育,下海和企业一起游泳,效果一时颇为显著;再如成都一改工业时代的颓废之势,在多个领域上均呈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并一跃成为国家战略中不可忽略的绝对力量。


虽然,这些城市的资源威海无法比拟,但城市的经营思路可以参考借鉴,对于威海来说,城市的经营有时甚至需要剑走偏锋,比如,对于周边青岛、烟台有效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不一定适用于威海,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第二个青岛或者烟台,但一定需要一个不一样的威海。正如江湖武林并不需要第二个少林和武当一样,但需要一个不一样的全真教。


那么,这样的差异化如何打造?显然按部就班、按图索骥无法成功,不妨剑走偏锋,充分挖掘自身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城市中的特色,全力做强长板,不求全面发展而是单点突破,然后以点带面,今天精致化是威海发展一个突破点,但精致化除了城市面貌外,更重要的还有城市管理、文化等深层次的软实力,将精致化嵌入城市的发展方方面面,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


2. 找到精准定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蓬勃发展,而山东半岛城市群面临压力日益增大。


对于基础条件良好的胶东半岛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来说具有协同发展的优势。青烟威三市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各有优势,青岛的优势在于科技、人才,第三产业最好;烟台的优势在于海工装备制造和海水养殖,第二产业相对突出;威海的优势是远洋捕捞,第一产业强。


近年来,青烟威融合呼声高涨,高层频频互动,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无非大家都有各自的算盘,实力强劲的城市不愿意放下身段、让渡利益;实力较弱的城市担心被吸血,成为依附,于是大家依然是各扫门前雪,所以三市如何差异化发展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是破题关键也是难点,需要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


比如基础设施要统筹,实现互联互通;港口发展要统筹,解决好内部同质化竞争问题;产业布局也需要统筹,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那么,威海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突出自己的特色,避免被吸血?


这是一个难题,也一个未来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对威海来说,做得好左右逢源,做不好左右夹击,威海要做的不是等待被动融合而是主动出击。


3. 打响精致品牌


城市品牌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深层次看则是美誉度、满意度,是大众对城市的认同度。


如今,威海的精致之城已展露端倪,但不要陷入“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尴尬,也不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内敛,如何把信息有效传递到市场上去,形成城市品牌,吸引大众走入这座城市是一个更为迫切的课题,威海需要在城市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


此外,保持精致又不要丢了的烟火气。水至清则无鱼,过于精致没有了烟火气就缺失了人气,只有在烟火气最为旺盛的地方,里面藏着一个家庭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瓜果蔬菜,也藏着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希冀,也藏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当“内卷”成为这个时代的热门词时,“慢”也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在威海,当你静下来融入进去,除了碧海蓝天、绿树红瓦这些视觉上的享受外,低成本、慢节奏又是精致生活的另一种体验,与寒冷的北方小城相比,威海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4. 用好高校资源


城市是大学的诞生之地,其发展孕育和催生了大学,并为大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过来,大学往往成为资源、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从而反哺城市。


威海有许多同一级别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是威海未来最大的优势。但遗憾的是由于产业空间不足,毕业生留存度不高,如何让这些人留下来,是威海未来发展最大的“变量”,也需要前文提到的剑走偏锋,非常规手段,留人的政策要有力道。


比如,沿着北纬37度跨过太平洋抵达美洲西海岸,有一座与威海相似的城市旧金山,除了地理环境相似外,更值得威海学习的是全球知名的科教环境,依托斯坦福打造出来的硅谷是世界最知名的科创企业集聚地,对于威海来说,这样的学习目标虽然有些遥远,但是并非痴人说梦,三十多年前的威海又何曾想过今天的大学城呢?


精致之城有利于小而美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的早期需要完善的办公条件、完备的产业基金、友善的居住环境等支持,而这些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好“看不见的手”作用,而精致的威海已是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了,只差一个让年轻人心动和留下来的理由了。


行至尾声。


坦白讲,我对威海完全不了解,在经过三个多月的查阅资料和访问朋友后,威海的形象才逐渐清晰起来,但依旧只是蜻蜓点水,所以无法把威海写得深刻全面,请见谅。


我想说的是,威海或许已经没有机缘成为一线超大城市,但她一定满足许多人对理想城市的所有想象。有颜值、有内涵、有温情、有态度,更重要的是她独立自强,一直在努力。


今天,海浪依旧在拍打着礁石,当太阳每天从海平线升起照耀着这片大海时,一如打开一盏明灯,也照亮威海的进击之路。


《旧约》中说:“一代人走,一代人来,大地永在。太阳从此处落,太阳从此处升,太阳照常升起。”


我们“日照”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敲敲门 (ID:waiqqmen),作者:白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