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1-21 12:47
为什么“家和万事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 (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邢婷婷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原文标题:《邢婷婷 | 为什么“家和万事兴”:春节再论家的意义 | 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论坛·新春随记①》,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知不觉中,又一个新春到来了。对于年轮的交替而言,这个新春并无特别之处,新桃总会换旧符。但对于走过这三年的人们,这个新春又是那样的不同,一些人迈出家门的同时,另一些人迈进家门。一道家门,几重人生。


“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举足轻重,我们描述生活时,总也离不开“家”:长大独立便“成家立业”;漂泊闯荡则“四海为家”;从无到有谓之“白手起家”;别具特色便是“独此一家”;行使意志、承担责任叫做“当家作主”;博学包容、立意高远则具“大家风范”。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中国人的家是差序格局的起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是一种伦理秩序,将庙堂之高与市井乡野统一了起来。不过到了当代社会,“家”作为与“个体”相对的一个概念,也承受了多重的批评与反思。


那么,在今天,家究竟对人们意味着什么?是牵挂还是羁绊?是支撑还是束缚?是渐行渐远的起点,还是终将返航的归宿?在新春佳节,用深情的方式讨论这样一个深刻的话题,也许恰好可以将这个日子的象征意义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


家,是心在一起


“阖家欢乐”是最常见的新春祝福,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有说有笑,美满祥和的画面令人陶醉。与之相反,“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流露出了重阳节无法团聚的思念和遗憾。“团圆”始终是家的主题。但事实上,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背井离乡求功名、远走他乡谋生存的人们并不在少数。到了今天,告别亲人、原理故土,在一个全新的地方打拼、扎根已经成为常见的选择。高度的流动性使故乡和他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安稳与漂泊更是成为了一组相对的概念。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归途万里的儿女、逆向迁徙的父母、异地工作的夫妻,无不期盼着快快团聚。在那个真正地面对面、拉着手、相拥在一起的时刻到来时,万语千言都显得多余。


然而,今天的社会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之上,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团聚看似容易,实则困难。一个开枝散叶的家庭聚在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于是阖家欢乐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愿景、一种企盼。


那么,家人因为物理的距离无法在一个时空相聚,团圆就失去意义了吗?家的团结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无论物理上的团圆是否发生,心都在一起——血缘、人伦、情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团结的基础——因为有爱,便有了心甘情愿的牺牲和付出;因为有义务,便有了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有理解,便有了当仁不让的支持和包容。这些虚实相间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家的韧性得以生成。正是这种韧性,使家不但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形式,更成为观念上的共同体。


近日,一支打工人回家过年的短视频在各互联网平台流转,有盼到孙辈回家、失声痛哭的老人;有看到女儿,激动地打翻手中活计的父亲;有正在电话里跟儿子说“我们都挺好的”,儿子敲门而入时哽咽难言的母亲;有裹得严严实实、看到父母便迫不及待飞奔而去,又不慎摔倒的孩子……是家人,让人们觉得“在一起”是如此美好。也有一些人,客观原因无法回家过节;还有一些人,主动选择出去走一走,或者独自静一静。埋怨之后的理解、失望之后的宽容、抱怨之后的祝福,都生动呈现着家的意义:因为心在一起,比爱更深刻的是尊重你、体谅你。


家,是全面接纳


近年来,常有一种声音,批评我们把光鲜亮丽、礼貌得体的一面留给了无关的外人,把臭脾气、坏心情、无理、冷漠留给了最近的亲人。这种分析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好像还挺洞悉人性,但是仔细想想,人的情感和行动都不可能是一分为二的,太过美好的表现更像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说的“前台表演”,行动的起点是社会角色的设定,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完整的情感不仅有高兴、满意、喜欢,更多的还包含着犹豫、畏惧、焦虑、痛苦、嫉妒、愤怒、屈辱等等。人们可以在保持时间和空间双重距离的条件下,回避矛盾、隐藏痛苦,只呈现积极的一面。但在360°全景式接触的家里,人基本上不可能选择性地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矛盾冲突,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呈现了出来。


家接纳了冲突。在任何一个社会当中,成员之间的矛盾都是无法避免的,家也不例外。


在社会学家看来,冲突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素。代际冲突是这些年的高热词汇,尽管冲突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但是热度始终没有降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时常出现难以克服的壁垒,闹掰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原生家庭”成为解读亲子矛盾的万能灵药,而这种解读对于问题的理解助力甚微。现实生活中,代际冲突的加剧,原因并不是某一代父母更保守,或者某一代孩子更叛逆,而是社会转型的速度和烈度使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留给个人的调试空间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冲突成为双方长期的互动模式。


尽管当下一些影视作品在结尾处都用爱或亲情使双方软化,最后家人之间都会达成和解,但现实并不能这样简约化处理。冲突与交锋在当下家人之间的互动中显得突出,新的界限与模式也许就将在这样的互动中得以形成。健康的家接纳了冲突,使个体的重要性在冲突中得以确认。


家接纳了挫折。我们讨论个体在社会中所遇到的困境时,将较多的注意力放置在风险上。风险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结构性后果,相较而言,更情境化的个人挫折,似乎并不构成一个问题。这里面包含着个人尝试和选择的成本,无能为力又必须面对的后果,进退失据的尴尬处境等等。面对这些钝刀子割肉般的挫败感,人们总习惯笑笑说不在意,其实是在意又能怎样呢?


这个时候,正是家和家人给予的无形的支撑,总能给人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人们总是对家人羞于直接的情感表达,但记得你的习惯、照顾你的偏好、适时的沉默、永远相信你的眼神、心疼又不敢表达的姿态,都是一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当人们体会到还有责任、还有爱的时候,会发现往前走、往前看,不辜负这一切才是对挫折最好的回应。


△韩剧《请回答1988》剧照


家还接纳了种种的瑕疵和癖好。“人无瑕不可交也,以其无真气;人无癖不可交也,以其无深情”,在当下快速运转的社会节奏中,熙来攘往的人们根本无暇停留来体会真诚和深情,有些时候瑕疵和癖好会切实成为别人眼里的缺点,甚至是不自知和冒犯。但是,泾渭分明的交往在很多时候无法满足我们深层的情感需求,所以人们时常抱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冷漠。而家的意义,就是深度的嵌入,即便不理解也会接纳、即便冲突也会包容,真挚和深情即便没有回应,也不会减少彼此之间的惦念。所以,人们把家比作岸。


家,是相扶相依


需要看到,家在今天的社会受到的挑战非常明显,人们对老龄、不婚、少子、单亲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经济压力、个人发展愿景、生活方式转型使个体在面对建设家庭、生儿育女的问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观念上,个体的价值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牺牲个人价值来经营家庭的观念不再被肯定和认可。个体的彰显与家的价值形成了一定的矛盾,那么,家在今天是否就意味着对个体的束缚和羁绊呢?


事实上,个体化是难以持续朝着一个方向推进的,人始终嵌入于结构之中。个体化让个体看似拥有了很大的自主裁量权,但要求、控制和限制并不是不存在。“自由”只是规则转换了形式,个体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处于被决定的位置。但需要认识到,个体化的进程也已经改造了家的意涵:家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亲亲”,家的目标不再是血缘亲族的安全与繁荣,个人的幸福也不再被理解为家人的服从所带来的满足。


时至今日,家的意义恰恰包含着“相互性”。这种相互性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互协作的关系,家的目标建立在成员共同认可的基础之上,家人在“共识”之下共同进退。家的分工不再依据某种固定的价值,而是根据家的状态进行动态的调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家是一个风险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并不全然是理性的结果;尤其是在直面风险的时候,人更需要的是“相信”的力量。


寅虎辞旧岁,卯兔贺新春。节日作为流动的岁月中一个个的节点,它的意义就是把人们从单向流逝的时间中抓取出来,停下来,去回望、去体会。新春佳节,无论人在何处、无论团圆与否,“家和万事兴”都是最美好的祝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索与争鸣杂志 (ID:tansuoyuzhengming),作者:邢婷婷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