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14 17:00
硅谷银行破产阴影下,中国Biotech们的庆幸和恐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旧梦 李昀,编辑:王晨,原文标题:《惊魂72小时:硅谷银行破产阴影下,中国Biotech们的庆幸和恐惧》,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3月13日(北京时间周一)早上,一名生物制药领域投资人打开因休假几天没有看的邮箱,发现他所投的一家公司的CEO在上周四汇报:这家公司有几千万美金在两天前宣布破产的美国第15大银行硅谷银行(SVB)里,听到(硅谷银行破产的)风声后,试图把钱转往另一个国家的账户,但转账失败。


他很庆幸,自己看到邮件时,美联储刚刚宣布将为SVB的破产托底,美联储宣布新的紧急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财政部将拨款250亿美元,作为BTFP的后盾。周一起SVB储户可以动用所有资金——他跳过了过去72小时国内多个在SVB开户的Biotech和投资人的集体焦虑环节。


而另一个投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整个周末他不断询问被投的生物制药企业在SVB的存款情况。其中,四分之一涉及海外的被投企业在SVB开户,事先有一些企业陆陆续续转出部分。但有一家企业有几千万美金在里面,一旦资金取不出,意味着还在烧钱期的这家企业熬不过融资寒冬,面临马上死亡的结局。


另一位中国Biotech的创始人,虽然公司在SVB只有几十万美金的存款,只占整个现金流的一小部分。本身不焦虑的他,却被几个投资人循环追问在SVB的存款情况——他们向他不断传递了同一种焦虑:“现在钱少,你们要小心啊。”


当警报解除后,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人和创始人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忧虑。


和创新、风险并存,广受生物制药企业、科技企业欢迎,并和多家世界级企业一路同行的明星SVB,此次的破产危机,揭示了在这段时期里,创新企业面临的脆弱生态。“以后还是要注意风险,很多黑天鹅事件会影响初创企业这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一位投资人事后反思。


而被多位投资人追问过存款是否安全的另一名Biotech CEO,有些“受伤”。他认为,在如今整个生物制药面临的投融资大环境中,如果出现意外,很难指望他人“雪中送炭”。必须要靠自己,尽快实现自我造血。


一、SVB前因后果


“如果你没被SVB击中,证明你在美国投资的公司还不够多。”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中调侃。


尤其在新兴科技公司兴起的投融资大潮里,针对短期内不会产生盈利的创新型公司,传统银行的机制显然不够与时俱进。


“传统银行对于基金KYC,审查周期太长,但SVB很快。所以科技和生物医药的基金公司都会去设立账户,而且,SVB也有投贷联动。”一位生物制药投资人解释了自家基金和被投企业大多在SVB开设账户的原因。


硅谷银行(SVB)是一家围绕“投融资”这个环节去开展业务的银行,而作为最需要融资支持的生物创新药企业(以及给这些biotech投资的基金们),自然也成了SVB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


它和一般的银行有什么不同呢?


银行的生意模式就是吸收存款,然后做投资或者贷款业务,赚的是个人和投资收益(贷款利率)的金额差。我们普通人一般接触的银行,都是吸收个人账户存款,而SVB主要针对科技公司,几乎没有个人用户。(基于这一点,前两天流传在网络上所谓的“美帝收割中国富人财富”的观点基本上都是YY。)


因为主要客户是公司,而且SVB base硅谷,面向的都是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所以,它的收款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公司融来的资金;另一个,因为和投融资来往密切,它也可以参与到VC基金的业务中去(比如尽调),所以对这些基金的钱也有优先吸引(基金的钱也需要银行存放)


总结下来就是,围绕科技公司投融资和经营的整个生态圈里有的储蓄需求,都在它的业务范围之内。


而放款端,这家银行赚钱的主要模式为投贷联动,即给这些科技公司放贷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其中的股权投资。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灵活,坏处就是,相比一般银行,它的业务几乎都是围着科技公司转,一旦后者受到什么影响,对该银行的业务波动也相当大。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为了刺激需求,利率砍到几乎到零的地步,也就是说借钱的成本是零。超级大放水之下是所有需要烧钱公司的狂欢,硅谷的这群科技公司也不例外。大家都卯足了劲融资扩张,反馈到SVB的业务上,表现就是从2019年到2022年,它的存款规模从600亿美元翻了近三倍到1700亿美元(来源:海通证券),这对一家银行来说是历史罕见的。


SVB存款大幅增加,但是放款(无论是信贷还是股权投资)渠道并不是线性增加的,所以它为了盈利,拿出很大一部分的存款去买了一些低风险债券,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美国的有期国债,2022年年底这个有期债券的规模达到了900亿美元。


所谓有期证券,只有到达一定期限才能收回本息。提前收回,利息和本金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给SVB的存款流动性带来很大的紧箍:因为当存款人想取钱的时候,作为一家银行拿不出资金是件可怕的事情。其实,SVB并不是没尝试过去卖掉这些“不能卖”的证券。


当科技公司融资热度下降,以及后续扩张需要用到钱的时候,SVB只能去借钱来补上这一部分流动性的缺失。


降息是为了刺激需求、刺激增长,但当钱不值钱之后就是大规模通胀。所以美国的降息和加息都是如影随形的。在这两年加息的环境下,借钱的成本陡然变高,但原本有期证券的收益总共才不到两个点,借钱的成本高于赚钱的成本。这一算下来,SVB的资产负债表就很难看了。


这种“难看”被公开后,作为一家银行,也引起了存款方的警惕。大家都担心自己存钱的银行破产,所以都恐慌式地提现。而短期大规模的提现是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应对的,对本身流动性紧张的SVB更是雪上加霜,也就有了“破产”的后续。


其实,只要补上这几十亿的流动性漏洞(所以前段时间SVB也在着急发再融资,但正好是这次发行,暴露了自己流动性紧张的难题),等到有期证券到期时,SVB无事发生。或者说等到降息周期,利差再次回正,SVB也能继续经营下去。


SVB本身因为自己的业务特殊性,一下子掉进了一个没法偿付的窟窿。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是这样的,大家恐慌的,是“银行失去信用”的恐慌情绪的蔓延。如果这个蔓延开来,引发全部银行储户恐慌性取现,对整个金融底层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以红杉为代表的顶级VC,联名上书美国相关部门,希望其出手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大市场小政府”的体制下,国家干预市场的情况其实不多,但这次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不得不做。


而美国当局也很快作出反馈,财政部美联储宣布出手为SVB储户存款托底,所有资金均可正常取出。


凡事怕大起大落冲击。大规模降息过后的急速加息,段位稍低的基本都没有辗转腾挪的空间。所以这次SVB事件也给了全球金融大鳄们向美联储“求饶”的一个契机:加息节奏可以慢一点,大家需要一个喘息空间。


周期性的冷热交替是经济发展正常规律,但是过冷和过热,通常会给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沉重打击。利率变化下的银行是这样,政策&技术周期交替带来的景气度变化的生物医药行业也是这样。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余震


对于很多生物医药公司而言,SVB曾经扮演着挖井人的角色。如今这口井的干涸,对他们的情感和理智都造成了极强的冲击。


2022年的Q4收益报告显示,SVB的1720亿美元存款和1680亿美元基金中,分别有12%和36%都属于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行业。去年一整年,它不仅为美国近一半的生物类公司提供过金融服务,同时还养着像Bain Capital和Polaris Partners这样的知名生命科技投资公司。


令人唏嘘的是,在市场相对并不看好生物技术的这一年里,2022年SVB的医疗投资和退出报告依然给予了行业乐观积极的评价,并期待2023年的市场重振——而SVB终究没能撑到这一天的到来。


这样浓厚的革命友谊,也让一些曾合作过的生物科技公司感叹。


SVB和生物科技行业互相造就,但这种同声同气也意味着两者有着一些通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收大放的资金管理模式,会放大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SVB的出现为美国的银行系统和融资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相较于能不能把钱取出来,能不能再回到并适应传统银行的体系,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在传统银行体系的把控下,未来的Biotech企业可能会重新回到现金流和重资产的轨道上。SVB的倒下,也宣告着以前Biotech画饼充饥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未来企业必须要做好账面生意。在融资渠道有限的今时今日,账面生意的主要来源在于产品获得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也来自于产品的商业化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于管线的筛选或放弃,可能会重新被放上台桌。


对于大部分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在SVB中的存款有限,因此影响不在于现金流问题。这两天,云顶新耀、再鼎、腾博股份、信达生物、康方生物、歌礼制药、君实生物、开拓药业等一众Biotech纷纷自证清白,表示其在SVB没有存款或数额有限。


但对于和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牵连颇深的CXO企业,传导的影响将很可能继续持续。一名相关从业者表示,CXO作为Biotech最大的供应商(收款)群体,会面临短期收不到款的情况。


不过,该名从业者还提到,SVB事件对tech型生物医药公司的长期发展存在更深刻的影响:“SVB的业务模式是方便科技公司投融资的一个很好的工具,也正是这种银行+融资+债券服务的创新模式,让它的规模能够不断地扩大,才成就了它的现在。这个工具消失后,将对tech型公司的投融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旧梦 李昀,编辑:王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