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3-18 15:12
放弃百万年薪的offer,我选择all in Web 3.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张俊雯,编辑:曹玮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Web 3.0是中国年轻人唯一的机会了。”95后Web 3.0投资人Daniel很笃定。


曾在多家美元基金实习过的Daniel,经历了一番苦苦挣扎之后,决心放弃百万年薪的美元基金offer,义无反顾投身Web 3.0。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Daniel曾一度被美元基金的光环深深吸引,但进入后发现,不过是“闪着金光的血汗工厂”。


这一行为背后的语境是,风险投资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TMT投资批量成就明星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年轻一批投资人,标配是名校毕业、聪明勤奋、经过层层筛选进入VC/PE行业,即便变着法“卷”,但受制于大环境的不景气,只能憋屈在机构做案头工作,甚至变成了FA,每天为自家的portfolio找人接盘。


在最黄金的职业发展阶段,任由“眼里的光”慢慢磨没,没有人会甘心。于是,有一批极具反抗精神的一群人跳了出来。比如开头提到的95后投资人Daniel。


我要把VC吹出来的泡沫变成现金装进自己的兜里。实在一点,给自己赚钱又不寒碜,别听老板哄你的carry。”他将目光对准了Web3.0。


年轻投资人想通过Web 3.0 重新叙事,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用Daniel的逻辑,就是“联合全世界Z世代一起搞Web 3.0,倒逼Web 2.0的Old Money来卷,要么抢着给我们钱,要么被时代淘汰。”


在谈到Web 3.0时,Daniel充满激情,眼里泛光,就像当初刚进入美元基金一样。Web 3.0成为了年轻投资人的又一信仰了吗?


以下是Daniel的自述:


一、“一级市场履历最差的人”


作为一名Web3.0投资人,我现在生活很规律,也很自由。


天蒙蒙亮起床。放着播客,做个早饭,出门散个步,醒醒脑子,顺便买杯咖啡。八九点开始一天工作,写写研究,开开会,聊聊项目,中间抽空健个身。晚上十一点看会书,然后睡觉。


在VC/PE卷了几年之后,现在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我是因为疫情回国的留学生,正好借机在国内找个实习。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我的学校太差了——甚至不是QS前100。我没得选,只能海投简历碰运气,谁要我就去哪。


我前后投了大概100多份简历,包括券商、投行、咨询甚至快消。每投出一份简历,我都会附上一封Cover Letter,几乎每封我都会认认真真写一小时,并附上我的炒股交易明细——我的炒股战绩还可以,几年下来年化大概30%,2020年翻了一倍多。


当然,特牛的公司,我压根儿不敢投。比如,JD明确写了“清北复交优先”的。


现在回想那段日子真的很昏暗。每天满怀期待投简历,但发现一封回复都没有,即使这样依然要继续打起精神一封一封地写cover letter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


机会总会出现在不经意间。2020年上半年,我在求职公众号上看到某美元VC在招投后实习生,发现是之前一直关注的一家基金,且我恰好之前和他们有过联系。于是,我鼓足勇气私信了他们,没想到,对方竟然给我发了笔试题,上面是十几道奇奇怪怪的问题在考察我的研究和思考能力,也让我感觉到这家VC非常有趣。我非常认真准备了很多页的资料,这是我投递的几百封简历中屈指可数的反馈,我必须要抓住。


幸运的是,我竟然通过了,正式成为这家美元VC的投后实习生。


实习工资完全cover不了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但我本身也不是冲这个来的。毕竟都出国留学了,也不差这一天一两百块钱的实习工资。要真想赚钱,发传单都比这赚得多。我当时在东三环附近跟别人合租,每个月4000多块,离公司打车10分钟。


实习不算辛苦,除了常规的投后工作,我还会偶尔帮投资部门做会议纪要,写一下市场研究。就在我三个月实习要到期的时候,恰好赶上投资团队招实习生。我总帮忙的投资人问我要不要来投资部门,我立马答应了。当时觉得自己运气超好,到今天都非常感谢他。


进入投资团队,我更加努力,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我通常早晨10点到公司,一干就是晚上11点。那位投资人是我的mentor,人非常nice,很愿意教我东西。我跟着他一起看BP、做行研、听会、画PPT、做尽调、准备上会材料。就连去外地出差我也跟着。


实习之余,我还要写美国学校的作业,准备研究生申请材料。每天晚上11点之后,我会继续留在公司上网课,因为公司的网比较租房的好。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从公司离开,楼下早餐都出摊了,我就买几个包子不知道是当宵夜还是早点吃了去睡觉。


同时做三件事非常辛苦,但我当时没时间多想,一心只希望研究生能申请个好学校,摆脱履历带来的影响。回过头来看,这种急于“被认可”的焦虑其实是没必要的。只是当时一起实习的小伙伴都是清北和顶尖名校的学生,我觉得他们身上在发光。我担心大家问我哪个学校的,超级自卑,当时觉得自己大概是一级市场履历最差的人了,所以我只能拼命工作。


我在那家美元VC待了大半年,老板教了很多东西。除了最基础的paper work,我还学到了很多投资人思维,比如怎么跟创业者及同行打交道,如何做一个正直且专业的投资人等等。


二、“当你感觉负重前行,是有人骑在你头上”


实习期满。总算有了一段还不错的VC实习经历,但要想进顶级基金还是很难。最后我选择了氛围很好的天使基金继续实习。


这段日子明显更快乐。赶上美国放暑假,功课没那么忙,实习也没那么多paper work了,只需要做会议纪要。我的80后老板很peace,我跟着他看赛道:供应链、品牌、出海、元宇宙之类,也学到了很多早期的视角和看人的方法。


实习期快结束时,朋友帮我内推了一家美元PE。有了两段实习经历的加持,我的简历明显好看了不少,这次顺利拿到了笔试:机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画一整份PPT。我白天工作,连熬两个晚上画了大概30页PPT。


我又一次跳槽成功。但接下来的实习,却并没有前两段那么舒坦。


PE真的非常辛苦。整个基金人很少,大家天天都在不停干活,午饭经常是楼下便利店的盒饭,就连买个饭,我都要盯着手机,生怕错过消息。


其实所有人都在给几个老板服务,老板想看合成生物,我们要把市面几乎所有资料全看一遍,写成报告给老板汇报,老板听明白了再拿着材料去聊项目。而且老板上天入地什么都要看,什么医美、生物制药、核聚变、新能源、线下店、自动驾驶......作为年轻人,什么行业都扎不下去,研究两周这个,又马上换去那个,仿佛投研版ChatGPT。


用看医疗的角度说,我们叫耗材。


工作辛苦倒没什么,关键是老板光看不投,其实侧面也反映了美元基金的挣扎,老板都这么挣扎,下面的人只会更加痛苦。


实习小一年,我基本没休息过一天,甚至春节假期我也只是象征性休息两天,大年初二又开工。


唯一一次接近大老板,是线下“有幸”参与一次管理层访谈,我在一旁记了3万多字的notes,当天就得发给老板,这基本是家常便饭的操作了。但毫无疑问,这项目又没投。


不出手也是时间点的问题,我在2020年和2021年实习的时候市场还比较热,到了2022年市场瞬间凉了下来。


整个行业的人都很焦虑,大家觉得美元基金在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家都充满了迷茫。投资人只是一份职业,本质上大家都是一个磨坊的驴,机会从来都是老板的,不是我们的。


当你感觉负重前行的时候,是因为有人骑在你头上。这很正常,也很不正常。正常在于,投行也是一样的氛围;不正常在于,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三、“美元基金几年之内可能都会很难过”


2022年,我真正离开了美元基金。当时中概股几乎都跌了90%,是行业的至暗时刻。原本还在招人的机构也按下了暂停键,时代的一粒沙又成了个人的一座山。


当你抽身出来的时候,才能冷静的思考。国内美元基金的所有辉煌,几乎都来自于移动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网中,让投资人赚到大钱的,基本就5家:快手、头条、美团、京东、拼多多。


而现在,能投的只剩下科技和新能源,但人家要上A股,只接受人民币基金,而且要地方上的资源和产业链里的合作,纯美元基金哪能掏得出这个?


2020年和2021年一片火热的消费也挂了。完美日记爆跌,元气森林估值来回波动,出海倒是有SheIn,但这是时代的机会,无法复制;拼多多出海搞得风生水起,那是大公司的机会,初创没戏。


最近三年哪有赚大钱的deal?大家都在亏。再加上美元加息,资金大幅回撤,VC属于另类资产,不确定性更高,更没有掌控感。


行业都没了,驴拉磨的磨坊要拆迁了。


离开了那家美元基金后,我拿到了一所名校的offer,但我犹豫了,就像当初向往美元基金一样,可能是被光环迷住了,进去之后发现不过如此。


之前觉得清北的人都好厉害,相处多了发现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都要睡觉,都有七情六欲,只是我给他们加上了光环而已。他们从小当惯了第一,去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毕业之后理应进入最光鲜亮丽的行业,做最难的工作,拿着非常高的薪水,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从世俗意义上看好像确实是应该这样,但进名校的人真的都热爱做投资/投行/咨询吗?


这是外界定义的“神坛”,不是你内心的“神坛”,这没什么厉害。真正厉害的是你对一个东西持续地热爱,不痛苦地付出,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被外界逼着,不停刷新自己的光环。


当时,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读名校的研究生,要么直接找工作。


在读书方面,我已经对title祛魅,我只想为了想学的专业而读书,而不是为了一个好title花钱和时间去继续追求“被认证”。


在工作方面,我拿不准行业,于是我找了20~30个人请教,包括美元基金投资人、身边的创业者、在美国名校留学那帮本科生,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在搞Web 3.0。


这也点醒了我。从人才供给上看,行业蓬勃发展,聪明、牛人都进入了,美国一两年前就开始搞了;从用户人数上看,行业尚处早期,可讲故事又大,这不就是长坡厚雪的赛道,而且恰好是专属于年轻人的赛道(因为岁数大的人看不懂)


作为年轻人,最大的资源是时间,所以要肯学肯干,去最前沿的行业,去抓时代的beta。


换句话说,要去有鱼的地方捕鱼,纯美元基金明显是没有了,双币基金没有我想要的大机会,而Crypto世界的狂欢才刚刚开始。


四、Chaos is a ladder


在币圈朋友的引荐下,我来到了一家Web 3.0基金。


一进来发现,行业内有很多牛人。大量藤校本科,或之前就职与某顶级机构,或者是硅谷明星公司的的前几号员工,还有之前很多上个时代明星创业公司的CEO……


在这个行业,因为不太有FA,所以network基本等于deal sourcing。我可以2天参加8个线下局,也可以今天跟韩国人打电话,明天跟葡萄牙人,过两天跟欧洲人,之后跟美国人。


我做事情喜欢建立系统。比如,我有一个关系好的投资人的小群,大家会把不错的项目提出来,每周开会讨论项目和聊聊行业,通常一开就是5个小时,比很多VC的投决会、周会都长,而且几乎是满出勤。


投Web 3.0讲究去中心化。遇到好项目大家都是一起上,即便熊市的时候很少有抢份额一说,能拿到2% 份额已经很高了。所以各家机构之间也愿意分享。


Web 3.0行业的项目退出周期也很快。通常情况下,一个传统的项目融到A轮或A+轮,在Web 3.0就可以上市了,如果赶上牛市,从Day 1到上市可能只需要半年,然后就是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回报。


炒币更夸张,牛市的时候不少人一年1000倍,造富了一批年轻人。我也见过一些赚了钱又瞎砸钱的例子,跑加州玩游艇,一掷千金泡妹子。整个行业鱼龙混杂,但Chaos is a ladder。


上面说的都是各种故事。实际来看,赚到钱的人,比例大概不到10%。如果2018年100个项目99个骗子,现在是100个项目90个骗子。整个行业还是很野蛮的,挣钱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这里没有特别多又聪明又有钱的人,很多聪明人赚了钱就去玩游艇或者退休养老了,剩下来的要么没赚到钱,要么是真的信仰者和建设者。


要想“孤注一掷”,Web 3.0是年轻人唯一的机会了,其他行业现在太卷了。年轻人在最黄金的年龄找不到工作,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不光是投资行业,几乎所有成熟行业都看重名校背景、大厂背景。但Web 3.0的理想状态是,不管你是谁,你只要写一个智能合约,大家觉得make sense,就可以给你投钱,所有流程按合约走,这也取消了很多人与人的信任壁垒(这个过去的建立是靠名校、大厂建立的)


我知道巴菲特和芒格不相信Web 3.0和Crypto。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人信。随着年轻人逐渐掌握财富的话语权,Crypto会成为主流的叙事和价值存储。


这里钱多自由,我想在哪里办公都行。我一个developer朋友在东南亚租了个大别墅,1000多平米两个人住,还有佣人,一个月2万多人民币,这搁美国曼哈顿也就租个5平米洗手间住?


我之后可能会住美国、新加坡,之后也会全球转一圈,先去看看新兴国家怎么发展,再去看看硅谷在讲什么新故事,也可以去看看欧洲的开发者们最近搞了什么有意思的新产品。


我要把VC吹出来的泡沫变成现金装到自己的兜里,去真正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实在一点,赚钱并不寒碜。


还是那句话,只有时代的Beta,没有个人的Alph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张俊雯,编辑:曹玮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