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77

2023-09-15

大志聊职场

为什么女性不比男性差,重要职位仍被后者把持?博弈论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为什么公司提供福利其实没啥用?

主理人:
为什么女性并不比男性差,但仍然很少占据重要职位?博弈论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为什么公司福利其实没啥用?本期有答案。

 

为什么女性不比男性差,重要职位仍被后者把持?

不管如何呼吁平等,目前世界还是男性主导,很多重要的职务都由男性担当。

看下各国领导人峰会,男性占比极高,甚至于大学选专业阶段,男女两性之间就已经有差异。男性学理工科多,女性学文史类多。

对此的典型解释是女性天生在某些方面能比男生要弱一点,比如数学(已经被证明是错误观念),另一种解释是主流文化在打压女性,比如女性不擅长数学是社会一贯向她们灌输这种想法所导致。

假如在两性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干涉,女生可以完全自由选择专业的社会,她们会选择什么专业?职业道路会有所不同吗?

以上问题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会。

如果取消歧视,男女完全平等,同时排除社会文化对男女思维差异的影响,最有说服力的办法是研究婴儿。

有个研究是给一岁的婴儿看各种视频,结果发现男孩喜欢看有汽车的,而女孩喜欢看有人脸的。孩子太小,社会文化还来不及对他们施加影响。

现代研究者进一步认为,以上差异源自睾丸酮分泌水平。

虽然女性卵巢也分泌睾丸酮,但是显然男性的睾丸酮水平更高。

睾丸酮水平高的人比较激进,喜欢竞争,水平低的人共情能力更好,更愿意合作。

男女思维的差异还体现在视野上,男女眼睛的运动模式不一样。

女性的视觉范围更开阔,能随意扫视周围的环境,而男性则喜欢盯着一个东西看。

进化心理的解释是原始社会男性负责狩猎,必须得紧盯猎物,而女性负责采摘野果,这就需要大范围扫视,看哪儿的东西好吃,然后再去摘。

 

知道理工科学生的毕业工资比文科要高。

如果想要高收入,那么女性即便喜欢文科也可能选择理工科。

现实中学理工科的女性仍然很少,到底是不喜欢,还是不擅长呢?

答:是她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女生既擅长文科,也擅长理工科。中国近几十年的高考成绩显示女生领先于男生。

根据2014年发表的对各国过去百年数据的大规模研究显示,只要是公平竞争,女生的成绩在任何国家都比男生好。

女生的确在文科方面更有优势,但数学水平也不差。

更进一步,女性不但成绩好,也能做优秀的领导者。

团队中,优秀领导要善于促进交流。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善于沟通。

针对女性为什么选文科多还有进一步研究。

40多年前,有人选了数学成绩排名前1%的中学生,男女都有,之后进行跟踪调查,想搞清楚顶尖学生如何选择职业。

研究的结果发表于2014年,结论是男生大部分选择了理工科,而女生虽然数学成绩也很好,但是更多的选择诸如健康、卫生和教育领域。

以上纯粹是两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所导致。

一般情况下,男性特别关注职业上的成功,思考整个社会如何为自己服务,帮自己把这件事做成。

女性更关注公平,想得是应该在社会上扮演哪种角色,社会上的其他人怎样从自己的工作中受益。

女性也有当工程师或者科学家的才能,但是更愿意当医生和老师。

女性思考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家庭、朋友以及各种业余爱好。

相比之下,男性的基本点都在事业上。

正是以上差异,导致女性对职业没有那么看重,或者特别看重职场的女性不多,于是男性有了出头机会。

有很多女性明明可以全职工作,但就是选择做兼职,甚至拥有高学历的女性也是如此。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工作可能是为了照顾孩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在荷兰统计显示,这个国家里不全职工作的女性中,有62%的人根本不需要在家看孩子。

她们每周只工作两到三天,剩下的时间去陪年迈的父母,或者跟朋友出去玩,或者忙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做美容或者美食。

事实上,社会环境越是平等,女性就越愿意从事女性化的工作。

在两性最平等的瑞典、瑞士、挪威和芬兰,理工科毕业生中有20%是女性,在美国这个比例是24%。

而在男女特别不平等的国家,比如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阿联酋、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理工科毕业生41%都是女性。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能力出众的女性除了选择理工科之外,没有其他方法提高社会地位。

在男女真正平等的国家,女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一样能受到尊重。

与此相对,在男女不平等的国家,女性只能选择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即便自己不喜欢。

此外,女性并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事业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性的职业成就更高。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女性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策略?

以前有人认为男女成就的不同与智商分布有关。

虽然可能女性总体学习成绩好,但是男性智商分布的标准差比较大,意思是男性中有更多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大人物都应该是特别聪明,所以有成就的人男性居多。

可是智商不等于成就,而且不仅仅是大人物,社会上几乎每种工作都是男性比女性做得好一点。

真实原因也许是女性有天赋,但是男性喜欢走极端。

大人物都是男的源于他们特别在意成为大人物,一心一意的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女性有能力可不愿意把全身心都投入事业。

想在这个世界上取得一点成功,不走极端恐怕是不行的。

此处的走极端是竭尽全力,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进去,有可能取得。

走极端需要牺牲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思维方式决定了大多数女性不会这么做。

女性不专注于职业上的成功源于她们想要完整的一生。

人生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

只要是男女平等,女性通常比男性要幸福。

她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更好,工作时间更灵活,对人生满意度也更高。女性面对挫折抗打击能力也更强,更会享受生活,于是她们的寿命通常比男性长。

 

博弈论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

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主要研究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优化策略。

中国古代的田忌赛马就是运用了博弈论。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前者上中下三等马都不如同等级的齐威王的马。

孙膑提出建议让田忌调整,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再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最后能以2 : 1整体获胜。

以上策略保证成功有个前提,那就是田忌知道赛马出场顺序而齐威王不知道,属于变向作弊。

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是各方了解情况而且都熟谙此道。

如此一来,每个参与者在自己做决定的时候都明白对手不笨,对手会有何种反应,还得明白对手也知道自己也不笨。

高手PK如同下棋,能往后看十几步,相比之下普通人只能看一两步。

顶级选手能对所有可能做出评估,评估之后才出手,这不是阴谋而是自动法。

 

提到博弈论就得聊纳什均衡。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以约翰·纳什命名,指在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日常生活中,也会涉及纳什均衡的思考。

比如换了新工作,早上开车上班,走到高速公路,正好赶上堵车。接下来要不要下高速走小路?

如果你想着走小路虽然有点儿绕但不堵车于是下了高速,很可能发现小路也很堵,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路上的交通状况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就算偶尔有偏离均衡的时候,也是稍纵即逝。这意味着只有前几个下高速走小路的人可以提升速度,后面的车即绕远且继续堵车。如果你固定时间出门,而且不是特别早,那么无论走哪儿该堵就堵。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不会完全理性,就专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他们还都会先批驳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说后者脱离现实。

比如我们去超市买菜,行为经济学家就告诉我们,商店里摆在货架正中位置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而是商店想让你买的。可能这种商品质次价高,摆在显眼的位置,就是希望激发你的非理性,阴谋论的味儿很重。

不过这种策略只对不常来买东西的人起作用。

如果你我每天都去超市,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很熟悉。商家的把戏对老手不好使。换言之,那些常买菜的人更理性。

 

 

非理性是人在面对陌生环境做不熟悉的事情时的表现。日常的各种经济行为恰恰是在熟悉的情况下发生的。

人脑具备迅速适应新局面能力,新手到老手的过度期很短。

那么对经济学的客观认识是怎样的?

首先,大多数情况之下传统经济学好用。人们是理性的市场会保持整体均衡。

其次,在少数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非理性,市场就偏离了均衡。

第三,非理性和偏离均衡可以给世界带来活力。现实中绝少存在绝对均衡的情况。均衡在不断演变,期间必然存在不均衡状态,此时就存在机会。

创业者如果相信所有好想法都已经被别人实践,那么干脆放弃不必折腾。坚持创业的人多半觉得还有想法没有被实践,还有需要没有被很好满足才会继续。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我们相信已经把此生需要体验的全都经历过了,之后不会再有精彩生活,那么很快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为什么公司提供福利其实没啥用?

虽然听起来有阴谋论的味儿,但却是一项研究的结论。

公司提供的福利诸如免费体检、办健身卡、提供食堂和班车,这些固然是对员工有利,但我们也要明白资本家不提供免费的东西。

如果员工更健康,公司的医疗支出就会下降。员工少请假,工作效率也能提高。把钱花在健身上总比把钱花在治病上强。

初衷未见得有好的效果。

有研究就表明,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健身福利其实没有什么用,完全就是浪费钱。

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从大学里找了1.2万名雇员,其中5000人愿意作为受试者参加健身项目。

5000人中的2/3作为实验组,要体检,要参加问卷调查,并获得免费健身机会。剩下的1/3作为控制组,什么都不做。

实验进行一年,入选健身项目的员工取得更高的效率了吗?

答:没有任何可见的效果。他们的患病率、离职率、请假率,升职加薪的比率与控制组相同。

如果公司给员工提供健身福利是为了经济利益,那么此说明并不存在。

实验组的人虽然有更好的健身条件,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养成更好的习惯。

唯一的区别是入选实验组的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对工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考虑到离职率没有变化,这个主观的情绪显然并没有切实增加员工的忠诚度。该走人还是会走。

为什么给员工提供福利没有起到作用?

研究者发现那些真正利用了这些免费健身计划的员工,他们本来就是健身爱好者,公司的这个计划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

公司不提供福利,他们也会去健身。这些人通常是年轻而有活力的,他们的身体本来就好。

与此相对,平时不健身的人,就算免费他们也不去。

后者通常是年纪比较大,不喜欢运动的人而且普遍身体状况较差。

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往往接触不到,而得到的人往往不需要它。

类似例子很常见。

比如在日本,年轻人需要用钱可他们很穷,老年人有房子有钱,孩子也大了,没有大额支出,政府提供免费医疗,手里却有很多钱。

财富的积累是符合边际效益递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数字增加得多,幸福感不见得有相应的提升。

本期分享的内容给我们的启发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新模式。

如果一贯内向的人,那就可以尝试做些外向的事。如果你整天沉迷于技术,也许应该偶尔搞点艺术。如果你始终对别人很严厉,那么试着对别人好一点。这都是对新模式的探索。偶尔一试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完全没问题,哪怕投入大进步小。这是每个人的立身根本,与此同时还需要创造性,后者可以避免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