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车蚂蚁
这里本来有条个人简介
1
文章
0
视频
0
24小时
5
评论
创业者自我剖析:我们这案例就是“我要我有”!
可以多沟通沟通
Allengan:当看到“我要我有”这标题时,脑海里面就开始转了,等看完文章后,理解的程度跟作者还是没有多大出入。这种模式真的很贴近生活中常见的商家跟消费者见的关系。特别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其实已经有类似的经营模式了,不过还是没有“我要我有”模式的清晰定位、形象的产品!特别是餐饮行业中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核心点。同样的其他生活服务类的行业都可以尝试!
创业者自我剖析:我们这案例就是“我要我有”!
您说的非常对,这个行业体制与机制都需要得到完善与优化,关于第三点调整结构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事情,让车主和汽车服务商长期触网并互动才能使得这个行业长远发展
曹广元:您好喜欢你的文章,你在文章中说到,汽车后市场确实是一个帝国级的巨大行业,但这么个大行业处于长期的脱网状态,车蚂蚁需要把这个行业拉倒网上来。要通过各种沟通方式与商户阐释车蚂蚁平台的模式和前景。确实不错,我认为把消费者拉到网上来,还要做好一下几点:1:健全体制(有专人负责),2:完善机制(通过制度让消费者得到利益),3:调整结构(通过结构把消费者拉到网里来,并且获得消费利益。)先说这些,如果认可,可以细聊。QQ1141978741
创业者自我剖析:我们这案例就是“我要我有”!
我们也是刚刚起步,欢迎多来我们网站体验,同时也好好检验下这个模式!
罗超频道:!只能感叹我想到的太晚,甚至只是对你们的思路的一个梳理。 对于“我要我有”这种模式,很多先行者已经进行了实践,车蚂蚁是其中想得比较透且能清晰看到你们的定位、模式和未来的一个产品。尽管你们的是基于传统网站的,但是推出APP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尽管你们在杭州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城市。本地、需求驱动、实时响应(这个有但不突出,车主外出的时候这个很重要)。 您的例子解决了之前大家的疑问: 1、例如叫修水管的我可以找物业,为什么要找外面的水电工?正是这种选择权才会带来服务提升和议价能力。如果只找本小区物业,这个服务质量、价钱根本得不到保障。其他产品类似。我要我有实现了反向的选择,形成买方市场。 2、有人说出租车可以成功,是因为出租车服务是标准化的。大家没有个性化需求。但汽车服务则是标准化之外,存在大量的个性化、可延展的需求。因此我个人觉得从车蚂蚁可以看到,一个需求肯定有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比如吃饭,我就是要吃饱吃爽,理发就是剪短且好看。但是之外的东西是可以个性化的。就算个性化,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如车蚂蚁)对服务体系、价格、技术等进行规范化,进而标准化。 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车蚂蚁的更多报道。这个干货,真可以分享给更多创业者。
就四个字儿:“我要我有”
回复@罗超 :我们车蚂蚁现在做的事情和对未来的布局,正是基于“我要我有”的模式,我们在布局该模式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也欢迎你的意见。 //@罗超 :您太客气,老师不敢当。你理解我,也比我想得远,想得深。实践者向来最有发言权。您提的每一点都值得单独讨论。比如另一端是个人还是商家?如果是商家,可能与O2O有点类似了。只是需求驱动。如果是服务,我更看好商家;资源,例如空闲的时间,闲置的东西、人脉资源等等,属于个人的可能性大些。您说的规范是一个问题。这就跟淘宝上,有卖二手的,也有个人卖家开店,也有企业去开店。后来天猫则将企业开店的划分过去。后者的服务肯定更容易保障。所以是不是会出现不同的应用?有的做企业的,有的做个人的;有的做服务,有的做资源。
车蚂蚁:深度罗老师大作,酣畅淋漓,受益匪浅,拜谢。 接下来也抛砖引玉,说下读后认知,望大家不吝赐教,多多指点。 1.罗老师所说的“我要我有”模式,在下更倾向于服务性质领域的开发拓展,原因:1).可以从资源供给者考虑,服务性产品库存压力较小,灵活性较高,执行性较高;2).服务性产品能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提出方的个性化要求,也遍更能展示出“我要”的核心利益; 2.团购没有承接“我要我有”的模式精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提供的服务无法定制,无法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迎合市场; 3.举手之后的“决策”,务必要给需求方一个可靠的决策对比标准,诸如电商行业的信用度和评价,现在天猫和淘宝的产品内页都有进行产品对比,这点要拒绝,意在拒绝任何形式的商家自行的对决策者的影响; 4.关于另一端是个人还是商家,本人更倾向于商家,因为另一方是商家就可能是影响一个或者多个领域,这样就能让资源聚焦,让服务有专业层面的保障(当然我说的大部分服务项目,并不否认有些领域个人比商家更适合)。也正是因为是商家,它这一端的运营才能规范和制度化。 5.“微差式”模式,在下持保留意见。原因:持有资源方难可视化,且持续性不高,导致APP打开率低,APP不同于PC上的网站帐号,APP是要装载在手机上的,理论上每天都会看到,若打开率低,那即会每天提醒客户卸载。 6.罗老师说“陌陌和微信没有彻底解决社交诉求”,我斗胆觉得是罗老师把“社交需求”=“消遣寂寞”,即网传“约炮”。我不否认这一需求在整个“社交需求”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并不能等同。正是因为不能等同,所以陌陌与微信众口难调,无法彻底解决。再进一步说,我认为,平台定位不准,导致受众不准,才能以完成使命。话说回来,我觉得陌陌与微信并不一样,陌陌从宣传到运作都是贴着“约炮”走的,虽然不敌微信大气,但定位至少相对精准,即它的用户,要么想约炮,要么想被约。就这两种用户,不是这两者的也不注册,这样管理用户起来,就简单多了,运作也明朗多了。(纯个人观点) 7.罗老师文中讨论,"如何发展初期用户?",到底是因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下认为,应该是从资源供给方先行。原因:1).资源=利益,资源得不到输出,并使利益的损耗和损失,但需求不一样,需求可以忍或者缓一缓,但资源者的时间,就是金钱。举例,A是KTV,B是个人,B有消费意向,但B可以取消或者立马去一家A除外的任何一家店消费。但A在一段时间没接到客户,那就等于亏损,并且它无法像B一样立马找到一个人来完成消费。 8.使用频次的意见,罗老师提倡整合以求广度发展,让多元需求出现;暂且无法评说对否,但我认为这样的方式会给运营带来很大的成本,这样可能对需求方略好,但对资源供给方显得不够“仁爱”。我建议做专项领域的深度发展。原因:1).用户需求精准,运营易把控把握;2).资源内容精准,易形成行业聚焦和标杆,更易于产品的传播和发展;举例:打车APP只有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才打开,但如果规模做到,那便是每时每刻都有客户打开APP。个人觉得“我要我有”模式的健康使用频次应该:需求方有需求即上线,处理好后立刻下线,但资源供给方一直在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面是不断地有需求提出,另一方面是不断地在第一时间提出需求的解决方案。 9.关于罗老师说是否要让需求大整合,我个人觉得,这个社会里,只要能专注并玩转一个市场,那必定是会是块很大的蛋糕。举个例子,我相信淘宝最初上线时所经营的类目还不及现在的一半多,但是现在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巨大,以前是在淘宝上买衣服,现在怎么电视洗衣机都去淘宝买了?因为淘宝的消费模式已经影响甚至控制了这些个体的购物观念。同理,先抓住个人的一个需求,一个需求玩透了,他的人都是你的了,他会觉得提需求就得来你这提,以后便是你主宰他了。 诚心探讨,不足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就四个字儿:“我要我有”
回复@汪继勇 :多谢啦,也都是些个人见解,对错未知,探讨而已。 //@汪继勇 :说的还算不错~
车蚂蚁:深度罗老师大作,酣畅淋漓,受益匪浅,拜谢。 接下来也抛砖引玉,说下读后认知,望大家不吝赐教,多多指点。 1.罗老师所说的“我要我有”模式,在下更倾向于服务性质领域的开发拓展,原因:1).可以从资源供给者考虑,服务性产品库存压力较小,灵活性较高,执行性较高;2).服务性产品能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提出方的个性化要求,也遍更能展示出“我要”的核心利益; 2.团购没有承接“我要我有”的模式精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提供的服务无法定制,无法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迎合市场; 3.举手之后的“决策”,务必要给需求方一个可靠的决策对比标准,诸如电商行业的信用度和评价,现在天猫和淘宝的产品内页都有进行产品对比,这点要拒绝,意在拒绝任何形式的商家自行的对决策者的影响; 4.关于另一端是个人还是商家,本人更倾向于商家,因为另一方是商家就可能是影响一个或者多个领域,这样就能让资源聚焦,让服务有专业层面的保障(当然我说的大部分服务项目,并不否认有些领域个人比商家更适合)。也正是因为是商家,它这一端的运营才能规范和制度化。 5.“微差式”模式,在下持保留意见。原因:持有资源方难可视化,且持续性不高,导致APP打开率低,APP不同于PC上的网站帐号,APP是要装载在手机上的,理论上每天都会看到,若打开率低,那即会每天提醒客户卸载。 6.罗老师说“陌陌和微信没有彻底解决社交诉求”,我斗胆觉得是罗老师把“社交需求”=“消遣寂寞”,即网传“约炮”。我不否认这一需求在整个“社交需求”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并不能等同。正是因为不能等同,所以陌陌与微信众口难调,无法彻底解决。再进一步说,我认为,平台定位不准,导致受众不准,才能以完成使命。话说回来,我觉得陌陌与微信并不一样,陌陌从宣传到运作都是贴着“约炮”走的,虽然不敌微信大气,但定位至少相对精准,即它的用户,要么想约炮,要么想被约。就这两种用户,不是这两者的也不注册,这样管理用户起来,就简单多了,运作也明朗多了。(纯个人观点) 7.罗老师文中讨论,"如何发展初期用户?",到底是因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下认为,应该是从资源供给方先行。原因:1).资源=利益,资源得不到输出,并使利益的损耗和损失,但需求不一样,需求可以忍或者缓一缓,但资源者的时间,就是金钱。举例,A是KTV,B是个人,B有消费意向,但B可以取消或者立马去一家A除外的任何一家店消费。但A在一段时间没接到客户,那就等于亏损,并且它无法像B一样立马找到一个人来完成消费。 8.使用频次的意见,罗老师提倡整合以求广度发展,让多元需求出现;暂且无法评说对否,但我认为这样的方式会给运营带来很大的成本,这样可能对需求方略好,但对资源供给方显得不够“仁爱”。我建议做专项领域的深度发展。原因:1).用户需求精准,运营易把控把握;2).资源内容精准,易形成行业聚焦和标杆,更易于产品的传播和发展;举例:打车APP只有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才打开,但如果规模做到,那便是每时每刻都有客户打开APP。个人觉得“我要我有”模式的健康使用频次应该:需求方有需求即上线,处理好后立刻下线,但资源供给方一直在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面是不断地有需求提出,另一方面是不断地在第一时间提出需求的解决方案。 9.关于罗老师说是否要让需求大整合,我个人觉得,这个社会里,只要能专注并玩转一个市场,那必定是会是块很大的蛋糕。举个例子,我相信淘宝最初上线时所经营的类目还不及现在的一半多,但是现在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巨大,以前是在淘宝上买衣服,现在怎么电视洗衣机都去淘宝买了?因为淘宝的消费模式已经影响甚至控制了这些个体的购物观念。同理,先抓住个人的一个需求,一个需求玩透了,他的人都是你的了,他会觉得提需求就得来你这提,以后便是你主宰他了。 诚心探讨,不足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END